第三节交往与关联超越

历史性作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对生存的澄明。但生存的内涵 不局限于人与自身的关系,它还体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与他 人的关系是对人与自身关系的拓展,它是在人与他人的共在中澄明 超越性生存的。雅斯贝斯将这种关系称为交往(Kommunikation)。 交往之所以成为生存澄明的必要内容,是因为人仅作为实在,只是封 闭性的,因为实在仅具有对象性意识,仅在经验意识上对外界开放, 而无法接受作为生存的他人,也无法作为生存向他人开放。封闭性 设置了实在的界限,生存要超越这种封闭性,才能超越实在,使得人 自身作为生存呈现出来,也使得他人作为生存呈现出来。所以,生存 之间的交往是生存澄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生存交往的概念首先是针对通常的社会交往提出来的,社会交 往从属于雅斯贝斯讲的实在范畴。在实在的意义上,人是一个与他 人毫无差别的社会成员,人与入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因此,人与人之 间只有社会行为上的联系,没有超越社会交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没有必要性是指,人依据某种客观条件就可理解这种客观条件下的 他人,因为人都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没有可能性是指,人封闭在自 己的社会角色之中,无法发挥出超越这一角色之外的作用。因此,人 作为实在,是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另外,在经 验性、社会性交往中,通行的是普遍有效的认识,约定俗成的观念,人 无须投入自己的内心,便可依靠这些现成的认识与观念进行交往。 而且社会交往依据的是自我中心式动机,遵循的是功利性目的,最终 目的在于维系人作为实在的存在,实在的功利性与生存的非功利性 相互抵触,人也不能够在社会交往中真正投入自己的内心。

针对这种情况,雅斯贝斯反其道而行之地提出生存交往。生存 指人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指人摘下了社会面具后的真实性。生存是 超越实在的,生存交往也就是超越经验式的交往。在生存交往中,没 有普遍有效的认识可以依靠,有的只是每一次交往给人的内心带来的无可替代的启迪;没有实在的利益需要维系,有的只是人的生存需 要澄明。生存与生存是彼此平等的,这就排除了自我中心式的思想。 而且,生存交往要求交往中的人克服孤立与封闭的心理,充满信任地 敞开内心与接纳对方。只有完整地呈现出真实自身,同时完整地接 受真实的对方,才能做到真正的生存交往,任何顾虑和保留心态都会 令人错失生存交往。所以说,生存生成在生存交往中。这意味着,并 不是说在时间上先有了生存,然后有了生存交往,而是说在条件上有 了生存交往,才会创造生存。生存交往超越社会交往的意义在于创 造生存,正如雅斯贝斯所说:

在我借以认识自身的交往中,他人只是这样一个他人:这一 存在的实质显现为唯一性。生存性交往既不可预计,又不可弥 补,而是存在于其各种唯一性之中的。它介于两个自我之间,这 两个自我只是它们自身,既不代表别的什么,也不可被替代。在 这种交往中,自我对自身的确定是绝对历史性的,不为外界所认 识的。只有在这种交往中,自我同自我才会相互创造。在历史 性抉择中,关联着交往,自我存在便扬弃了孤立的自我之在,并 在交往中理喻自身。①

交往概念也是针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提出来的,主客体关 系是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它指人以自身为主体,以外界和他人为客 体,并以客体为实现主体的手段。仅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这一思维 模式蕴含着危机。在传统哲学中,人的尊严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口号,就是对这一理想的充分表述,因为人 只有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才符合人的尊严。但在主客体关系 下,每一个自我都以自身为主体,以他人为客体,即将他人当做工具。 人作为工具,其实质最为极端地体现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阐

① 雅斯贝斯:《哲学》第2卷,第58页。

述的“主奴意识”中。一方面,他人被物化为手段,被剥夺了自身的目 的性和人的尊严,最极端的例子即被降为奴隶;另一方面,自我依靠 剥夺他人的目的性和尊严来享有自己的目的性和尊严,因而享有的 是主人的尊严,而主人的尊严不是真正的尊严,因为奴隶是被迫而非 自由地承认主人的尊严的。所以说,主客体关系背离了人的尊严这 一理想。

传统哲学认识到,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存在 于对经验世界的超越中。对于这条思路,雅斯贝斯做了生存哲学式 的发挥。自由与尊严不存在于人之间的经验性关系中,只能存在于 人之间的超越性关系中,即存在于生存交往中。生存交往超越了社 会交往中的物化现象、强制现象,仅仅保留了人性之爱,即人对自身 生存与他人生存的挚爱。当然,生存交往中也存在抗争。抗争是交 往双方的相互抗争,因为双方都要申明自身,克服对方的误解与片面 性,争取达到双方理想的共识;抗争也是交往中任何一方同自身的抗 争,因为自我要在交往中同自身的片面性相抗争,借此进一步澄明自 身。因此,这里的挚爱不是无原则的爱,而是伴随着抗争的、严肃的 垫爱。这里的抗争也不是人作为实在之间的争斗,而是带着对生存 的垫爱作出的奋斗。生存交往承认他人的目的性,维系了他人的尊 严。生存交往中的人不是依靠剥夺他人的目的性来成全自己的目的 性,而是依靠成全对方的目的性来成全自己的目的性,即在交往中成 全双方各自的自由和尊严。由于他人享有自由,自我的尊严便得自 于他人自由的认可。人的尊严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对自由的相互承 认、自觉地相互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的尊严。所以,生存交往克 服主客体关系的意义在于维系人的尊严。

在生存交往中,他人不再是实在意义上的我的对象(Gegenstand),而是生存意义上的我的“对方(Gegenueber)”。对方指超越主 客体关系的、非对象化的、完整而自由的、同我直接面对面的人。生 存交往破除了主客体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个主体同 另一个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关系。在主体间关系中,每一个主体提 供给另一个主体的,都是非约束性的、非强制性的机遇;每一个主体从另一个主体那里接受下来的,都是自由的可能性。自我与他人完 整地彼此呈现出来,而完整意味着开放,因为封闭指的是人因局限性 而无法呈现、无法对他人开放;或者说人只接受他人的局部,以满足 自己的经验性需要。完整性消除了对象的封闭性,保证交往中的双 方不再沦为对方实现自身的手段,而保持为既相互成全,又彼此独立 的主体。但是,主体间关系虽然实现了人的开放性,却并不意味着个 体与个体在交往中会合二为一,因为主体间关系有一个特点是,在主 体与主体之间有一个“间”。这就是说,个体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个 体与个体必然是彼此分开的。正是由于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个体才得以保持其独立性,才成其为个体。主体作为自由、自觉的个 体,不可消除它同其他主体的间距。有间距就有差异,有差异就有隔 膜。这使得主体间关系是在保持主体的间距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联 合,生存交往是在保持主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一条件下冲破封闭性、消 除隔膜的开放活动,即爱的抗争。

如果说生存历史性来自于我作为生存的独立抉择,那么生存交 往是我同他人共同的抉择,它不仅依赖于我单方面的意愿与行为,而 同时依赖独立于我的他人,依赖他人同样选择了生存交往。这就是 说,我不能够创造生存交往,只能创造生存交往的单方面条件,我同 时在等待着生存交往的到来,生存交往是我接受的馈赠。由于生存 生成于生存交往,所以从这一方面说,生存也不仅是我抉择出来的, 它同时是我接受的馈赠。这种馈赠只能来自超越者,因为抉择指我 拒绝经验给定性,而我独立于经验性存在,依靠的是超越性。依靠超 越性,也就是领受超越者的馈赠。所以,生存交往关联着超越性存在 (Existentielle Bezuege zur Transzendenz)。

在生存交往中,他人相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他者。尽管生存交往 成就交往双方共同的生存,我与他人是彼此平等的,但仅就我的生存 而言,我是依赖他者的,因为否则我无以在唯一性交往机遇中澄明自 身的生存。他者决定了生存交往的成败,决定了我在生存交往中对 自身生存的澄明。这个他者作为生存,是有限中的无限性,因而我对 这个他者的依赖,是有限条件下的无限依赖。而彻底超越有限条件、绝对无限的他者,就是超越者。超越者是绝对的、无限的,我对超越 者的依赖,也就是绝对无限的,这种绝对无限的依赖,意味着超越者 是生存的根据。由此可见,从生存交往过渡到关联超越,在思路上是 逻辑一贯的。它反映出生存交往走向自身根据的过程,揭示出超越 者作为绝对的他者虽然超越一切,但它的作用是决定一切的。

同时,生存的自由抉择虽然是独立的,却不是完整的。因为选择 一种可能性,同时就放弃了其他可能性。这样,生存对自身的抉择负 有责任,不但是生存对自身抉择的可能性负有责任,而且是生存对放 弃了的可能性负有责任。这后一种责任实质上是一种负罪,即对未 予抉择的可能性负有罪责,因为生存原本具有多重可能性。另外,我 之所以要抉择,是因为我要充实自身以新的内容,而我之所以要充实 自身以新的内容,是因为我有所欠缺、不够完善。在传统哲学中,合 乎道德法则意义上的自由原本可以弥补人的负罪与欠缺,但由于我 们刚刚谈到的负罪与欠缺是伴随着生存性抉择而产生的,它们突破 了内在于经验世界的存在,是超越性存在的现象,所以无法借助合乎 道德法则这类内在于经验世界的存在现象来消除,只能靠超越者来 解决。超越者为生存抉择提供了根据,这种根据为哪怕是带有欠缺 和负罪的生存抉择提供了合理性。所以说,生存抉择关联着超越者。 生存超越实在的具体经验内容,保留为一种超越的可能性。超 越的可能性只有落实在超越的现实性中,才最终实现了超越的意义。

这种超越的现实迥异于内在于经验世界的现实,它是生存的归宿。 生存虽然是自由的,但正如我们在论述生存历史性时讲到的那样,自 由不是生存的目的,而是生存的出发点。因此,自由也要被超越,生 存要走向超越性现实。在生存从可能性到现实性这一完整的过程 中,历史性与生存交往构成了前一个环节,它实现了生存的可能性。 关联超越者构成了后一个环节,它实现了生存的现实性。前一个环 节为后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逻辑延伸。 雅斯贝斯关联超越者的思想源于克尔凯郭尔宗教的沉思。克尔凯郭 尔讲,人既关联着自身,又关联着上帝,雅斯贝斯将这一思想发挥为 生存以自身为起源,以超越者为根据。交往属于以自身为起源的内容,它拓展了历史性展示的生存澄明的范围,而关联超越者则属于以 超越者为根据的内容,它深化了生存澄明的内涵。

例如,生存同超越者的关联体现在抗争与献身(Trotz und Hingabe)的张力之中。抗争指人借助知识作为手段,同经验给定性抗争, 在经验世界中伸张人的主体性。人之所以抗争,是因为人否认经验 给定性是自身的根据,企图依靠知识寻找到自身的根据。但客观知 识无法构成完整的世界,不足以揭示人的根据。于是,人转而以挚 爱、信仰等方式关联自身的根据,从抗争转入献身。人不再伸张自身 作为实在的主体性,而是取消自身的绝对性,突出超越性存在的绝对 性,靠弱化人同世界的关系来强化人同超越者的关联。抗争与献身 既彼此矛盾,又彼此联系。离开献身,一味抗争的极端例子就是自 杀。自杀是人对经验给定性的彻底抗拒。离开抗争,一味献身的极 端表现即是宗教行动。宗教行动指人放弃自身,献身上帝。只有从 抗争出发去献身,才能做到以自身为起源地关联超越者。所以,献身 同抗争处于一种不可化解的张力关系中,是生存以自身为起源和以 超越者为根据的明确表现。

生存同超越性存在的关联还体现在升华与堕落(Aufstieg und Abfall)的张力中。升华指生存趋向超越性存在,堕落指生存脱离超 越性存在,沉沦为实在。由于生存的超越之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所 以似乎尽可能多地实现生存的各种可能性,才会接近实现生存的完 整性。但积累有限,并不能达到无限。这种量的看法显然错失了生 存同超越性存在的关联,是生存的堕落。因此,应当将目光从普遍性 转向唯一性。每一种临界境遇、每一个历史性的瞬间、每一次生存交 往都体现着生存的生成,都体现着升华的过程。尽管它们在普遍性 上并不完整,即它们不可能包含一切临界境遇、一切生存历史性的瞬 间、一切生存交往的内容,但它们在唯一性上是完整的,即它们在此 时此刻、此情此景中充分地实现了生存。生存虽然可作出无数的抉 择,但关键要把握住超越性存在馈赠生存的某一种境遇、某一个作抉 择的瞬间、某一次交往的机遇。生存具有无限的实现自由的可能性, 但最终要落实到唯一性的现实中。因此,一味展望自身在未来作抉择的可能性,或回顾自身在过去所作抉择的意义,无助于生存的生 成。只有将对未来的展望与对过去的回顾结合为现在这一瞬间的抉 择,才能将生存的无限可能性落实为唯一的现实性。在克服堕落的 升华过程中,以自身为起源和以超越者为根据得到了统一。

关于超越的思想,在康德之后很少有人问津。克尔凯郭尔从生 存哲学的角度重新开启了这一思路,因为他的哲学沉思极具宗教思 想色彩。从思想的侧重点上说,克尔凯郭尔注重个人作为唯一者同 上帝的联系,而不注重入与人的交往。海德格尔将生存哲学从宗教 思想中剥离出来,他不是特别注重克尔凯郭尔关于人同上帝的关系 的思想,而是着重发挥了人是同自身的关系这一思想,并附带讲述了 人的共在问题。雅斯贝斯着意继承克尔凯郭尔的有关思想,他格外 重视被海德格尔所忽略的超越问题,将以自身为起源和以超越者为 根据的结合视为生存澄明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并将克尔凯郭尔 所忽略的人际交往纳入生存澄明的内容。所以说,海德格尔和雅斯 贝斯虽然都探讨人的存在问题,但他们两人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叙 述方式表述了彼此不同的生存哲学思想。比较而言,海德格尔在奠 定自己的思想时,跨越过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直接上溯到前苏格 拉底哲学家,并对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予以批判,破天荒般地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存在哲学。雅斯贝斯注重秉承西方思想的传统,他不但 吸收了自古希腊以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而且吸收了 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因素,因而看起来更像是一名集大成者。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现象学的哲学

    如果说胡塞尔宣告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那么,舍勒就是将 此方法付诸实施的第一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运用得比胡塞尔本人更 为娴熟、更为精彩。 当然,即便舍勒一再承认他受益于胡塞尔现象学,他也从未掩饰 ① 亨克曼:《马克斯·舍勒》,第40—56页,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8。 他与胡塞尔的差异,他从不承认自己是胡塞尔的学生。他曾说,虽然 他和胡塞尔具有相同的方法…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28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九章 亚⾥⼠多德的形⽽上学-在线阅读

    第⼗九章 亚⾥⼠多德的形⽽上学 阅读任何⼀个重要的哲学家,⽽尤其是阅读亚⾥⼠多德,我们有 必要从两个⽅⾯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和参考他的后⼈。就前⼀ ⽅⾯说,亚⾥⼠多德的优点是极其巨⼤的;就后⼀⽅⾯说,则他的缺 点也同样是极其巨⼤的。然⽽对于他的缺点,他的后⼈却要⽐他负有 更多的责任。他⽣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之后⼀直过了 两千年,世界才又产⽣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74
  • 柏拉图-《法篇》-第七卷-在线阅读

    第 七 卷 788 雅典人 现在,我们的男孩、女孩都已经出生了,下一步我们 当然就要考虑如何抚养和教育他们。这个主题可不能在沉默中放 过,但我们的处理将戴上指导和告诫的假面具,而非以法律的形式 出现。从一般的观察来看,家庭生活的隐私表现为许多小事,儿童 B 的痛苦、快乐、欲望都会轻易引发这些小事,而立法者不可能就这法篇 543 些小事逐一提出告诫,由此使我们…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129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三章 康德-在线阅读

    13.1 康德的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活了80岁,一生都是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 堡城度过的。他的父母都不是有钱人,他们受自虔信派熏陶的宗教精神对康德的思想和个 人生活产生了终生影响。他在当地的腓特烈学校开始接受教育,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个 虔信派教徒。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学习了古代经…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81
  • 第一节 泰勒斯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全8卷)-在线阅读:https://www.chaoren.club/6513.html 泰勒斯(Thales)是伊奥尼亚哲学与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 对泰勒斯的这一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伊奥尼亚哲学开始于阿那克西曼德,泰勒斯只是"教导过阿那克西曼德"1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

    2023年11月10日
    73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