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时代背景与思想传承

一思想信念:哲学是严格的科学

如果一定要作出划分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把胡塞尔归入到科学 家而非文学家的阵营中去。我们必须说,胡塞尔与其说是一个文学 哲学家,不如说是一个科学哲学家。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胡塞 尔在遇到布伦塔诺之前所学的始终是科学,即如今人们通常称之为 自然科学的学科: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布伦塔诺将他引入逻辑学、 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胡塞尔进入哲学的途径与尼采、克尔凯廓尔、 海德格尔等人进入哲学的途径是完全不同的。但胡塞尔可以在笛卡 尔、康德、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家那里找到共通点。哲学领域中这样两 种不同思维风格的存在由来已久。我们在古希腊哲学中、在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可以发现它们的痕迹。

胡塞尔把哲学看做是一种严格的科学,这不仅是出于他的教育 背景,更多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布伦塔诺的影响。在《回忆布伦塔 诺》一文中,胡塞尔自己曾回顾这个影响说:“从布伦塔诺的讲座中, 我获得了一种信念,它给我勇气去选择哲学作为终生的职业,这种信 念就是:哲学也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哲学也可以并且也必须在严 格科学的精神中受到探讨。他解决任何问题时所采取的纯粹实事

① 罗姆巴赫:《现象学之道》,载于《哲学年刊》(Philosophisches Jahrbuch),第1 页,1998年第1辑。 ② 仅就东亚地区而言,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成立了现象学学会 和类似的学术团体,许多年来都在认真而扎实地引介、吸收和消化在胡塞尔与现象学 运动中各成员的著作里所包含的思想资源,并试图将它们与东亚的思想文化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

性,他处理疑难问题的方式,对各种可能的论据的细致而辩证的考 虑,对各种歧义的划分,将所有哲学概念都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原 初源泉上去的做法——所有这一切都使我对他满怀钦佩和信任。”① 胡塞尔在1910年所撰写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长文便是对 这一信念的具体展开,它也被视做“现象学的宣言”。哲学作为“严格 的科学”,在这里一方面是指:最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内感知之 中,更确切地说,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之中。在这个意义 上,胡塞尔的哲学从一开始便带有“内在化”的趋向。另一方面,“严 格”又意味着一种不依赖于相对的经验认识的绝对观念知识。在这 个意义上,胡塞尔的哲学又始终具有“观念化”的趋向。这两方面的 意义都可以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找到对应(我们在后面还会更清楚地 看到):前者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反思中,后者在莱布尼茨的 “普遍数学模式”的理想中。此后,尽管胡塞尔对哲学的理解有所变 化,但他在这两个方面的设想却始终保留在他的哲学观念中。

现象学运动史表明,在此后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中,随着他的影 响的日益增长,这个借助于布伦塔诺而获得的信念也成为现象学运 动主要成员的共同追求。曾亲历这段思想史的阿伦特(H.Arendt) 回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各大学中虽然没有出现公开的反 叛,但却普遍存在对各系科(这些系科比职业中学还多)教学的不 满,这种不满情绪在学生中扩散着。对他们来说,学习并不仅仅是 为谋取职业作准备。哲学是挣不来面包的,它毋宁是一种决心挨饿 的人的事情,而这些人对哲学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们并不关心 经济仕途、人情练达。对那些只关心谜底答案的人,自有各种世界 观及其党派可供其选择,无须为此专门学习哲学。他们所需要的, 却无从获得。大学提供给他们的通常不是各种时髦的学派——新 康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等,就是一些陈旧的学科 知识,这些知识被整齐地划分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

①《胡塞尔与现象学运动》,汉斯·莱纳·塞普编,第132页,弗莱堡/慕尼黑,卡 尔阿尔卑出版社,1988。

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便于传授,不如说是要把哲学在繁琐枯燥中窒 息死。……从时间上讲,首先是胡塞尔,他提出了‘面对实事本身’ 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要撇开理论,撇开书本,把哲学建立为一种 可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严格的科学。当然,这还是一个十分朴实、毫 无反抗意味的口号。但首先相应这一口号而起的就有马克斯·舍 勒,继而是海德格尔。”①

从这个回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布伦塔诺与以后的现象 学运动之间的思想联系。当然,这种联系并不仅仅表现在上述的哲 学信念和思维态度上,也多方面地体现在思想内涵的传承上。②

二思想背景一:经验主义、感觉主义与实证主义

与布伦塔诺的思想线索相关的是近现代的各种经验主义理论, 它们对胡塞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胡塞尔在大学期间最初所读 的哲学著作书目上可以看出,他最初的兴趣以及最初所受的影响何 在:胡塞尔最早阅读的哲学书可能是巴克莱的著作。叔本华、斯宾诺 莎,而后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斯宾塞的《哲学基础》、马赫的 《感觉分析》和弗雷格的《算术基础》。除了黑格尔以外③,这些人都对 胡塞尔日后的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① 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刘英译,第6页,商务印书馆,1996。译文略有 改动。 ② 胡塞尔现象学在意向性标题下进行的研究源自布伦塔诺的相关分析。此外 胡塞尔还说:“在描述心理学的类别划分中,没有什么比布伦塔诺在‘心理现象’的标 题下所做的,并且被他用来进行著名的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划分的分类更为奇特, 并且在哲学方面更有意义的分类了。”(胡塞尔:《逻辑研究》II/1,A 345/B《胡塞尔全集》第18卷。) ③ 如果说黑格尔对胡塞尔有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影响更多是一种反面教员所具 有的影响:胡塞尔在读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引论就认为黑格尔不是自己的同 道,并且力图避免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避免成为黑格尔那样的哲学家。但芬克在 胡塞尔晚年时曾向胡塞尔指出:胡塞尔本人的思考最终与黑格尔殊途同归。关于胡 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参阅凯恩《胡塞尔与康德——对胡塞尔与 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关系的研究》,海牙,1964。

从这里可以看到两种风格的思想背景:其一是经验主义的,巴克 莱、斯宾塞、马赫,还包括上面提到的布伦塔诺,都是这个线索的代表 性人物;其二是理性主义的,它在胡塞尔最早阅读的书中仅仅由弗雷 格这个作者体现出来,但我们在后面还会展开胡塞尔的这个思考方 向。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他经验主义的思想背景。

在这个背景中,对胡塞尔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休谟。经验主义,以 及包含在这个传统中的心理主义,曾经成为胡塞尔早期思想的基本 内涵。这也可以追溯到休谟乃至巴克莱那里。在休谟那里需要提到 的是这样一个思想,人类理智所研究的东西有两类:一类是观念的联 系,即数和量方面的抽象推论知识,如2+2=4,这种知识永远是正确 的,不论现实中是否有与之符合的情况;另一类是与之完全不同的实 际的事情,它们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而因果关系的产生是由于 我们的“习惯性联想”,如在“太阳晒”和“石头热”之间,人们在多次经 验之后会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事物是否 具有这些性质。因此,经验的知识是建立在心理的习惯性联想的基 础上的。这样,休谟在某种程度上便把认识论的问题归结为心理学 的问题。这里已经显露出心理主义的萌芽。

所谓“心理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哲学主张,它认为所有其他的科 学的基础都必须建立在心理学之中。据此,心理学也是哲学的基础, 甚至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科学、文化、生 活、伦理、逻辑、宗教、艺术、教育等等一切领域。因此,它有各种表现 形式,例如,在逻辑学中认为逻辑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观点,也 被称做“逻辑心理主义”。休谟之后,到了19世纪,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为心理主义的流传提供了条件。20世纪初的许多重要思想家如穆勒 (J.St.Mill)、冯特(W.M.Wundt)、利普斯(T.Lipps)、西格瓦特 (Ch. Sigwart)等等,系统地提出了心理主义的理论。当时心理主义 在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占有统治地位,它在方法上与实证主义相呼应, 在内容上与感觉主义相呼应。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反对“心理主义”,但在 他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也包含着对“经验主义”的反驳。他认为,在心理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经验主义的基本错误与 怀疑主义的错误是一样的荒谬:“它取消对直接认识进行合理证实的 可能性,从而它也取消了它自己是一门受到科学论证的理论的可 能性。”①

总的看来,胡塞尔早期受经验主义影响较大,而且这个影响并没 有因为对心理主义的摈弃而完全消失。即使在他后来转向超越论的 观念主义之后,经验的分析仍然在他的现象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认为:“几乎在休谟的全部论述中都可以看到现象学的关系……尽 管其中没有什么命题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但它却是一种直觉主义 的和纯粹内在的哲学,因而是那种唯一真正的直觉主义哲学即现象 学的先行形式。”②

这可以看做胡塞尔对经验主义传统在他思想中影响痕迹的一个 概括论述。总的说来,胡塞尔极其注重对意识的经验层面的分析和 讨论,并将它视为直观基础的一个部分,但他还没有将经验的作用夸 张到经验主义的地步。

三思想背景二:理性主义与观念主义

随着胡塞尔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在他眼中的最伟大的哲学 开创者逐渐为理性主义者所取代。在 1923—1924 年的哲学史讲座 中,胡塞尔所列出的第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柏拉图(或苏格拉底-柏 拉图),第二位是笛卡尔。这两位都是可以归入到理性主义阵营中去 的人物。除此之外,从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取向来看,莱布尼茨的影响 也是无法忽略的。

这里所说的理性主义应当具有宽窄两个意义。胡塞尔本人首先 是一个宽义上的理性主义的信奉者。他认为,真正的理性生活是由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最初明确倡导的,他们把真正令人满意的生活看 做是根据纯粹理性的生活,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彻底的沉思亦即哲学

①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A84/B84,载于《胡塞尔全集》第18卷。 ②《胡塞尔选集》下,倪梁康选编,第116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的反思来彻底地超越素朴的生活。这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也表现 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而从感性世界向理念世界的升华。

胡塞尔同时也是一个窄义上的理性主义者,即一个在某种程 度上与经验主义相对立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更接近于 柏拉图而非亚里士多德,更接近于笛卡尔而非休谟,更接近于弗 雷格而非马赫。当然,如前所述,经验直观的因素在胡塞尔的现象 学分析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胡塞尔始终不想放弃这两者 之中的任何一个. 以往被划归给经验主义的直观与以往被分配 给理性主义的理念,而是始终想把它们两者结合在一起。理念直观 亦即本质直观方法的提出和运用,便是这个不懈努力的一个重要 结果。

在上面所提到的思想家中,如果休谟是胡塞尔经验主义思想背 景中的关键人物,那么笛卡尔便是他理性主义思想背景的凸显点。 胡塞尔认为:“现代是以笛卡尔为开端的,因为他首先试图从理论上 寻获那种作为怀疑论论辩之基础的无可怀疑的真实;他首先在理论 上获得了那个最普遍的存在基础。”①

笛卡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怀疑论中发现了隐蔽着的先验(超 越论)主旨,并将它揭示出来。从一个通过反思而获得的阿基米德点 出发,在一个绝对确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整个意识系统以及 包含在其中的知识系统,这是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沉思中所吸取的基 本启示。同时,这与胡塞尔的数学家知识背景也相映生辉。

进一步的支持是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得到的。这首先是指莱 布尼茨的单子论。胡塞尔认为:“在对单子的基本结构的论述中,莱 布尼茨在感知、从一个感知到另一个感知的努力连续过渡的标题 下,尤其是在实项非当下之物的特殊再现和感知地被意识之物的标 题下,把握了意向性的根本特征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形而上学的 加工。”②

①《胡塞尔选集》下,倪梁康选编,第113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② 同上书,第1172页。

除此之外,莱布尼茨的形式论证(arguments en forme)和普遍数 理模式(mathesis universalis)的思想也从胡塞尔撰写《逻辑研究》时期 起便始终发挥着深层次的作用。①

我们后面将会看到,在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近代欧洲哲学传统中, 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两个发展线索:这里所提到的是其中的一条发展 线索,即理性主义的、观念主义的发展线索;另一条同样重要,甚至对 于哲学更为重要的是先验的(或超越论的)发展线索。

四 思想背景三:康德与新康德主义

这里所列出的“思想背景”顺序并不意味着它们的重要性程度, 例如“思想背景三”并不是指:康德及其后继者对胡塞尔的影响中只 具有第三位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德,包括以后的新康德主义,可以 说构成了胡塞尔一生的最大思想资源。② 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那么 可能引起现象学史家争论的问题更多的是:在胡塞尔思想中留下最 重痕迹的思想家究竟是笛卡尔还是康德。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完成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了康德的 思想传统。虽然这个转向大多被看做是从心理主义向反心理主义的 转变,但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胡塞尔从经验主义传统向理性主义传 统的一种转变,而且这个转变与其说是借助于弗雷格完成的③,不如 说是借助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完成的。

① 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第60节“与莱布尼茨的联系”,A220/B220,载 于《胡塞尔全集》第18卷。 ② 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间关系的详尽分析和讨论可以参见凯恩 《胡塞尔与康德-—对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关系的研究》,海牙,1964。 ③ 以往的观点认为,胡塞尔从心理主义向反心理主义的转折首先是通过弗雷格 的影响,得益于弗雷格对他的《算术哲学》的批判。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当今胡塞尔研 究者们的纠正:事实上,胡塞尔从心理主义到反心理主义的转变是独立地作出的;从 心理主义立场中产生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困难迫使胡塞尔放弃这个立场。具 体论述可以参见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第380—381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9。

当然,康德对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并没 有很大帮助,胡塞尔甚至认为康德把逻辑学定义为工艺论的做法助 长了心理主义的孳生。在康德的学说中的确可以找到有利于心理主 义的论证,但同时也可以找到不利于心理主义的论证。例如康德明 确反对把逻辑学问题与心理学问题混淆起来。康德认为,如果逻辑 学的原理取自心理学,那么我们就必须研究在各种不同的主观条件 下思维是怎样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得到的仅仅是关于偶 然规律的认识。可是,逻辑学所要获取的不是偶然的规律,而是必然 的法则。心理学所探讨的是,我们是怎样思维的,而逻辑学则要探 讨,我们应当怎样思维。在康德这个思考中的超越论逻辑方向是显 而易见的。但他的这个倾向并不彻底。康德是在人的意识的组织、 结构中,在人类意识的先天形式之中去寻找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充分 条件。人的直观形式、知性范畴都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组织之 中。因此,对于另一种组织、另一种意识结构来说,科学知识将会是 完全不同的。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仅仅对人类来说才是知识,因 为它以认识主体结构的偶然形态为转移。“人为自然立法”这个哥白 尼式转向可以导向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这是与心理主义的结论 相一致的。

康德之后,他的这两个倾向在新康德主义那里都得到了加强和 发展,从而形成了对康德的超越论心理的和超越论逻辑的解释。前 者强调康德把逻辑建立在人的心理组织的基础上,后者则突出康德 将逻辑学独立于心理学,并且比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必然性的主张。 在新康德主义的第一阶段上,著名的代表人物朗格发挥了康德超越 论心理的一面。在他那里,知识被归结到主观的心理构造、心理组织 之上。朗格的心理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在新康德主义的第二阶段, 马堡学派和巴登学派的代表人物柯亨、那托尔普、文德尔班和李凯尔 特则基本站在反心理主义的立场上,发挥康德哲学中的超越论逻辑 一面。

胡塞尔所处的哲学环境在当时打上了新康德主义的深刻烙印。 但在胡塞尔与新康德主义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是胡塞尔与马堡学派的那托尔普和巴登学派的李凯尔特的关系,唯有这两人与胡塞尔 的关系最贴近,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也最深。

正因为如此,康德在《逻辑研究》时期对胡塞尔的思想作用更多 表现在超越论逻辑的思想方面。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明确强调, 康德在这方面的相关思想决不应当被称做是“古典的”,因为这些思 想还在现实地作用于逻辑学领域。他认为康德“已经满意地解决了 一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问题,并且同时向系统地划分各种先天本体 论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①。

但说到底,对先天本体论的可能性的指明只是康德对胡塞尔思 想的重要影响之一。更为关键的超越论哲学的影响是在《逻辑研究》 之后才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康德不仅在先天主义(Apriorismus)方 面,而且在超越论主义(Transzendentalismus)方面,都有效地作用于 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构想。

当然,胡塞尔本人认为康德哲学的最重要功绩是在于“哥白尼式 转向”的提出。也就是说,康德最重要的功绩在于他的超越论主义观 点的提出。虽然它“表现得很不起眼,但真正的哲学却在这里看到了 决定性的东西”。因为,如胡塞尔所说:“康德所完成的这一步超越论 倒转是完全独创的,本身体现了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的普遍的发展 特征。根本上,近代哲学的问题是通过笛卡尔对‘我思’的发现而提 出来的,说到底这已经是对先验主体性的发现了,只不过这一点既没 有为笛卡尔本人所理解,也没有为他的多数后继者所理解。……但 康德却构想了一门先验的科学理论,即关于在先验主体性中的真实 客观性之构造的根本可能性的先验的科学理论,或者毋宁说,构想了 那种最初的尝试·

尽管十分片面并且局限于问题之中,即要创造 一门在此至高必然的科学,这门科学通过对一种在纯粹主体性中发 生的世界认识之本质条件的解释而使我们理解根本的和真正意义上

①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册,A248/B 19 卷。

的世界本身。”①

胡塞尔在1907年前后完成的向超越论现象学的转变,便是基于 他在此期间对康德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的间接影 响。这个转变使胡塞尔几乎被人看做是一个新康德主义者。例如海 德格尔便始终认为,胡塞尔的这个超越论转向是屈从了新康德主义 的外在压力。② 但对于胡塞尔本人来说,这个转折当时是势在必行 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逻辑必然性。这个必然性一方面是意 味着心理主义批判彻底化的必要性与现象学领域总体化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现象学反思”哲学化的必然性与“现象学还原”超 越论化的必然性。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天主教哲学-第⼋章 约翰·司各脱-在线阅读

    第⼋章 约翰·司各脱 约翰·司各脱,或约翰奈斯·司各脱斯,有时更附以厄⾥乌根纳或厄 ⾥根纳①字样,是公元九世纪最令⼈惊异的⼈物。假如他⽣在公元五 世纪或⼗五世纪,他也许不⾄使⼈这样惊讶。他是⼀个爱尔兰⼈,⼀ 个新柏拉图主义者,⼀个杰出的希腊学学者,⼀个斐拉鸠斯教派,和 ⼀个泛神论者。他的⼤部分⽣涯是在法兰西国王,秃头王查理的庇护 下度过的。他虽诚然距离正统教…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58
  • 第一节 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

    关干柏拉图的生平活动包括他的政治与学术生涯,我们可根据两个主要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一是古代罗马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写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其中第3卷共 109节,以很长的篇幅专门叙述了柏拉图。二是柏拉图晚年写给他的政治密友狄翁的支持者的《第七封信》(The Seventh Letter),其中具体谈论了他的志向、学术与政治活动,以及他对当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43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二版前言-在线阅读

    第二版前言 (这个前言是海涅晚年皈依宗教后写的) 本书第一版印刷完毕后我拿到一本样书时,看到书中到处是窜改的痕迹,使我着实吃了一惊。这里缺了一个形容词,那里少了一个插句,整段的文章都给删去了,也不管前后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词句的意义,往往甚而连论旨也看不出来了。这种窜改,与其说是出于对上帝的畏惧,不如说是出于对皇帝的畏惧。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删掉了政治上一切危…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163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一卷 第二章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知性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及先天认识 这些对象的可能性 我们在上一节中分别地和单独地说明的东西,现在我们想结合起来在关 联中加以展示。有三种主观的认识来源是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和经验对象的知 识建立于其上的: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经验性的,即 在它应用于给予的现象上时来考察它,但它们也全都是本身使这种经验性的 运用成为可能的先天要素或基础。感…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65
  • 第二节反思判断力的提出

    在康德哲学这样一种“建筑式”的体系中,任何带本质意义的新 发现都将引起整个体系的剧烈震动,而导致全面的反省、调整和再考 察。当然,在康德看来,这种调整决不是动摇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大 厦,而是加固了它,使本来不相干的两部分结合成了一个坚实的整 体。《判断力批判》的“序言”和“导论”,就是对他整个哲学体系的这样 一种调整,康德在此提出:“在我们认识能力的秩序中,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9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