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 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个奇特的位置。胡塞尔最重要的影响是开启了 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他与舍勒、海德格尔一同 构成德国现象学的思想标志,就像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构成 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标志一样。这两个代表德国哲学的主要哲学思 潮都自身容纳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研究者。它们使得德国哲学的 影响超越了国界。如今我们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认为,德国是一个 盛产哲学的国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德语思想界提供了这两个最 为著名的哲学思潮。①

当然,与历史上的大哲学家们相比,胡塞尔还算是年轻的。哲学 史家们似乎还在为他的最终定位犯难。胡塞尔在世时,他的妻子便 禁不住地要向他的朋友的圈子询问:胡塞尔在哲学史上究竟会有一 个什么样的地位,类似于柏拉图的,抑或是康德的?而胡塞尔本人在 他极少间断的哲学思考中却似乎从未关心过这个问题,使他殚思极虑 的更多的是大思想家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因

①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自费希特以后逐渐展开的德国诗化哲学传统。这里的 “诗化哲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许多浪漫派代表人物,如施莱格尔(Schlegel)兄 弟、荷尔德林、诺瓦利斯(Novalis)等等,而且也包含甚至更多的是指那些几乎与思辨 哲学家同时代的席勒、歌德、叔本华、尼采等等;以后的狄尔泰、席美尔(G.Simmel,), 直至本雅明、阿多诺、布洛赫(Ernst Bloch)、后期海德格尔等等都可以在诗化哲学的 标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他思考的常常是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天才们曾在这里或那里失败过, 如果不想沉湎于无尽的绝望,我该怎样做?我该如何重新开始? 正是这种在忘我和献身的精神中严格地直面问题本身的做法, 赋予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以一种特殊的气质:“面对实事本身”的治学 态度和“工作哲学”的操作方法。以后的一大批研究者们之所以会如 痴如醉地继续献身于它,主要是受这种研究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吸引。 它也被看做是哲学的基本思想或基本态度,即:不断地从头开始,追 问最原本的问题,尝试最直接的回答。他的确可以说是一个类似于 苏格拉底、笛卡尔、康德或尼采的哲学史人物。

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但由于他的研究所 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而且也因为他所给出的意识现象学的研究结 果极为丰富,所以当代人仍然在不断地向他的思想回溯,一再地尝试 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法国的现象学家利科曾形象地告诉北京大学的 同行与学生:胡塞尔的思想是一个布满了脚手架的工地。这个比喻 十分传神,也十分到位:既然是一个工地,也就意味着我们还无法尽 览它的全貌,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拥有无尽的想像;既然是一个工 地,也就意味着它还有待完成,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自己的续 建、添加乃至修正。

这也正是胡塞尔思想的魅力所在:他在《逻辑研究》(Logische Untersuchungen)第2卷(1901)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anomenologie und phPhilosophie)第1卷(1913)中所偏重的对意向活动,尤其是对感知行 为和想像行为的细致分析,首先为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大陆哲学提供 了丰富的养料,为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和萨特的想像力现象学奠 定了基础,甚至各种文学艺术学派,甚至建筑学、伦理、法律,包括经 济学的学派都可以从中获益。而他在《逻辑研究》第1卷(1900),《形 式的与超越论的逻辑学》(Formale und transzendentale Logik. Versuch einer Kritik der logischen Vernunft,1929),《经验与判断》(Erfahrung und Urteil. Untersuchung zur Genealogie der Logik,1938) 等著作中对符号行为和含义理论、判断理论的独特理解和特别关注,又为英美的语言分析哲学和逻辑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成为这 个派别的长期对话伙伴;尤其是分析哲学中心智哲学的研究方向,更 是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分析并行不悖。

凡此种种,使得胡塞尔能够带着他的现象学在 20 世纪的两大哲 学流派之间从容踱步。他不会像尼采或海德格尔等人那样被语言分 析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当作非科学的、非学术的东西不予理睬,也不会 像弗雷格或卡尔纳普等人那样被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和作家们看作是 非文学的、非生命的东西束之高阁。

胡塞尔的历史地位当然还远不止于此。他在《内时间意识现象 学》(Zur Ph中的时间意识分析堪称哲学中最抽象的和最形而上学的课题研究, 并不逊于海德格尔的时间分析,而且此后也成为德里达进出现象学 的门径。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Die Krisis der europaeischen Wissenschaft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enomenologie,1935—1937)中的思想史考察则与人类在两次大战期间的自 身宿命的反思息息相关,可属形而下的工作领域。他在其中所提出 的“生活世界”概念,比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更有力地影响着今 天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并成为当代哲人如哈贝马斯思想的核心 成分。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和巴黎讲演》(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ser Vortr意向分析,则把他的意识现象学带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舒茨(A. Schutz)、列维纳斯、古尔维奇(Aron Gurwitsch)等人都从中获益匪 浅……胡塞尔的思想和影响是如此“繁杂”,在这里根本无法一一枚 举。我们只能说,胡塞尔生前发表的每一部著作,都在相关的领域引 起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胡塞尔在他长期的研究中始终以笔思维,以速记 稿的方式几乎记下了他毕生所思,因此他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 出于对当时纳粹统治的担心,这些手稿随后被人带至比利时,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才由比利时卢汶大学的胡塞尔文库陆续整理,作为《胡塞 尔全集》考证版(Husserliana-Kritische Ausgabe)于1950年出版第1卷,现已出至第34卷,并且还会以每两年一卷的速度继续出下去。胡 塞尔的重要书信也有很多,几乎可以与哲学史上通信最多的哲学家 莱布尼茨并驾齐驱。这些书信现已被收入《胡塞尔全集 文献》 (Husserliana—Dokumente)出版,共10卷。胡塞尔的另外一些讲稿 和手稿还被收到《胡塞尔全集——资料》(Husserliana—Materialien) 中,也有 10 卷之多,目前正在付印之中。伽达默尔曾认为:“正是这一 系列伟大著作的出版使得人们对胡塞尔思想的哲学兴趣经久不 衰。”①可以预见,胡塞尔研究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成为国际、国 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关注课题。

下面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讨论,将根据胡塞尔这些重要著作 的不同课题内容来进行。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十四章 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哲学是晚期希腊与罗马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在希腊化文明开初之时几乎和伊壁鸠鲁学派同时产生,广泛流行,持续传播,直至4世纪,存在长达600余年。它在希腊化和罗马文明中都是官方支持的主导思想。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帝国型集权奴隶制时代的基本文化精神。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和上层统治集团关系密切,他们的学说为取代城邦制的希腊化世界和罗马世界的帝国统治提…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169
  • 第五节 审美、逻辑与语言

    苏格拉底不只是一位道德家,他学识开阔,对审美问题也作过深入研讨,并有丰富的逻辑思想积累以及最早的深刻的语言哲学思想。这些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发展有关的理论都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一 美的本质与艺术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历来是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赫拉克利特只是在个别残篇中涉及论述美的相对性,苏格拉底则可以说是古希腊第一位对美作了深入的哲学探究的人。这集中表现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07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八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虽被处死刑,但这并不证明他的守护神是假的。他决 心一死。他的无辜,鼓舞了他的勇气。他认为死了反有好处,因为 他可以避免老年的痛苦。本书论证的总结。 如果有人认为,尽管苏格拉底曾说他的守护神预先提醒他什 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他既被法官判处死刑,这就证明他所 说关于守护神的事是假的,这样的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当时苏格 拉底年事已高,即使那时不死,以…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143
  •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被陈述的东西是否是特性,要通过下述方式来考察。一种特性的被设定或者是128b由于本质的,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相关于他物的,或者是暂时的。例如,“人在本性上是一种文明的动物”就是本质特性;灵魂对肉体的关系就是关系特性,即一个指挥,另一个服从;永恒的特性如“神是不朽的生命”;暂时的特性如“某人在运动场周围漫步”。 关系特性的被设定会出现两个或四个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7
  • 第四节 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在“目的论”这一章中,谢林试图说明自由与必然是如何在自然 产物中、在自然有机体中统一起来的,并进而去说明,这是有意识的 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的同一。谢林在这里的解说很简单。他认 为,人自身摇摆于自由与必然性之间,所以,人就是一种永远残缺不 全的存在者。而康德关于自然合目的性的论述却告诉我们,有机自 然界则不同,唯独它“向我们提供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52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