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神科学的概念

19 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不仅需要解答新出现的社会、政治、经 济和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自身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 论和学科地位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考察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所取 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的时候,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哲学和社会科学本 身,对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理论精确性和实际效用方面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那样可靠?换言 之,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否成为“科学”?

面对着这种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挑战,作为一个既想继承原 有的思想传统又想改革创新的哲学家,狄尔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 己的主张: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哲学始终在发挥着它理应发挥 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现在,哲学仍然应当如此,它应当干 预时代的生活。而将这个主张扩展到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之中,就必 须解答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 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当先前我们关于生活本身的意识——一切先 验的、形而上学的东西黯然失色之后,我们应当凭借什么去干预生 活?这样,狄尔泰就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生活本身就是我们的理 想和评价的源泉,“从生活本身去认识生活”①。由于狄尔泰持有这种 哲学观,所以,他在构思精神科学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经验知识与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5页,哥廷根,凡登赫克&鲁普勒希特出版社,1990 (以下所引《狄尔泰全集》均为此版本)。

哲学思想结合起来。

但是,狄尔泰并不同意穆勒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主张。 在他看来,精神科学的关联不同于自然科学,它不形成一个逻辑结构 上的整体,其内在发展和外在表现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因此,精神 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假设就应当是:“研究的关联应当与历史发展的联 系相一致”①。这样的方法,“不可以掌握,而首先只能认识”②。为了 把精神科学从自然科学对科学(die Wissenschaft)和科学性(die Wissenschaftlichkeit)规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狄尔泰企图通过“语言应 用”的方法,把“科学”理解为"诸定理的总和,它的各个环节之概念得 到充分的规定,在整个思维关联中是恒久和普遍有效的,它们的联系 得到论证,其中的各个部分合乎传动目的,最终与整体联结在一起, 因为在这里,要么是通过这种定理的联系而考虑真实性的某一个部 分的完整性,要么是通过这种定理的联系而规定人的行为的某一个 侧面”③。而对使用“精神科学”这个概念,他作了这样的解释,“这里 选择的这个名称,至少有这个长处,它合适地表述了核心事实领域; 从这个名称出发,实际上就看到这门科学的同一性,勾画了它的范 围,确定了它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尽管这种区分还不完全”④。显而易 见,狄尔泰采用这个概念的原因,就是因为精神科学这个概念含义广 泛,涵盖了人文科学的多门学科,而且与狄尔泰想要表达的思想相一 致;此外,这个概念在德国应用得比较普遍,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文 科学”,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狄尔泰所说的精神科学,在德文中是“Geistwissenschaft”。 “Wissenschaft”的含义比英文中的“science”(科学)要广泛,它既有现 代科学的意思,也有知识或认识的意义,我们既可以把物理学、化学等 自然科学学科称为“Wissenschaft”,也同样可以把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24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5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45页。 ④ 同上书第1卷,第6页。

科称做“Wissenschaft”,所以,“Wissenschaft”是包括一切形式的学问。 在这个词的用法上,他与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是相同的,费希特就把自己 的哲学称做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而“Geist”则是一个多义词,它 除了“精神”的含义以外,还有“灵魂”、“精灵”、“智慧”、“心智”等多种含 义。狄尔泰在这里运用这个词,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指抽 象思维、逻辑推理、概念判断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能 力把人与一切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是指精神这种能力所生 产和形成的一切东西,狄尔泰称之为“精神的客体化”。狄尔泰早年把 后一方面的意义称为“精神的世界”,晚年则接受黑格尔的思想,把它称 为“客观精神”。我们由此看到,狄尔泰所说的精神既有人类特有的理 智、文化现象,也包括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但是,狄尔泰的“精神”又不同于古典哲学家的“精神”,他特别希 望给予“客观精神”这个概念一种清晰和实际的含义,而不让人们把 “客观精神”看做是绝对理念之外化的纯思辨的概念。他一再强调, “客观精神”所描述的东西是我们经验范围的实体。就像人们感受自 然对象和自然过程一样,精神的一切客体化都能被人们的感官所感 受和辨别。不过,精神的客体化又不同于自然对象,它们是人类精神 活动过程的产物。在狄尔泰这里,“客观精神”这个概念是相当重要 的,它有助于哲学家确定这样的事实:精神科学必须研究人与具体实 体的关系,比如,人们受到某种社会制度的影响,受到某种文化系统 的熏陶,以及入们对这些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的作用等。这正如狄 尔泰自己所说,精神科学不能局限于人的行为,它必须涉及像社会制 度、文化、意识形态那样的实体。显而易见,狄尔泰在规定精神科学 的概念时,接受了历史学派的影响,考虑了精神科学研究的实定性和 精确性,抛弃了形而上学一切从主体意识出发的观点;但是,他又不 愿意按照在自然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标准去衡量精神科学的研究。在 他看来,“精神科学的整体是以历史和社会的现实性为其对象”①,精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4页。

神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因此,精神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 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以此去规定精神科学,才是最终有效和可 以得到保证的。

由此可知,精神科学是研究人的精神能力及其产物的学问。这 个定义表明,这门科学适用于哲学、文学、宗教学等传统的人文科学 的学科;它还表明,那些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学科,如生理学、生物 学,不属于精神科学。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通过这个定义在各自研 究的主题和范围上就得到划分,前者研究精神,后者则与自然打交 道。为了不让人们误解自己的这个概念,狄尔泰对此还作了一些解 释和限制。他特别说明,精神科学包括各种研究人的学科,除了上述 学科以外,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都是精神科学 的各个具体学科。狄尔泰强调,人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体,除了精神的 东西以外,还有许多物质的东西,精神世界并不能代表人类世界的全 部,不过,精神对人类世界特别重要,只有世界充满了精神,才是真正 的人的世界。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始终处在自己的精神产 品

“文化关联”之中,入创造了文化,同时也被文化所制约,这样 的精神产品对人类发挥的最重要、最深刻的作用是“启迪”。所以,精 神科学是对人类自己的精神产品进行反思和研究,这样的科学无论 如何是不需要科学主义的“验证”的。

狄尔泰对精神科学概念的界定,决定了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和历史的现实性,那么,精神科学的“材料”就是社会和历史现实 性的外在化或客体化,具有社会和历史知识的形式。在这方面,人类 生命的一切精神产品,无论其是有意或无意的,是自觉或不自觉的, 都是社会和历史现实性的载体,因而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科学的研究 对象。这就是说,不仅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传统知识构成精神科学 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且在各种文化传统中所积淀的东西,如言 语、信仰、乡规民俗、道德戒律及其在历史中的变革,它们所展现和揭 示的东西,都可能是精神科学的材料。

精神科学如此广泛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给自己创造了无限的可 能性;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许多无法度量和验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材料对精神科学的研究,有些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有些则 是不完整的,研究条件是不充分的。此外,社会和历史事实的非直观 性,也给精神科学的研究工作造成困难,往往使研究者陷于迷惘不清 的困顿之中。对此,狄尔泰是有清醒认识的,虽然他也为精神科学的研 究工作很难获得成就感到愤愤不平,但他还是说,精神科学的研究工作 意义就在于,“批判地审视传统,确定事实和收集事实,在建构历史和社 会世界中实现目标”①。这样,狄尔泰在确定精神科学这个概念时,在 实际上就使自己处在先验与经验、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当狄尔泰把自己的学说确定为“精神科学”时,他还必须区分精 神科学和自然科学,这是狄尔泰在建构精神科学方面所遇到的一个 非常突出的问题。狄尔泰回顾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指出, 过去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服从于神学和形而上学,进入19 世纪以 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文科学的研究正在日益服从于自 然科学。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现在,历史 已经发展到这样的时候,必须从认识论上考察哲学和人文科学的研 究领域,看看它们与自然科学有哪些异同,使之既吸收自然科学的成 果,又不同于自然科学,从而使精神科学的方法奠定在一个坚实的基 础之上。

正如狄尔泰自己所说,一俟我们使用“精神科学”这个概念,在实 际上就对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了区分,并且把自然科学从自己 的研究范围中排除出去,而区分的基础就是“精神生活的事实与自然 过程的事实在原则上的不同”②。狄尔泰认为,进行精神科学与自然 科学的划分有其深层原因,而最初的、先于理论的动机就存在于“人 类整个自我意识的深层”3,因为人在自身中很早就看到这样一个与 客观必然性无关的范围,人在这个范围里“具有意志的自主性、行为 的责任心和让一切事情服从于思想的能力,并且能够与人自身中的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25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7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6页。

无拘无束相对抗”①。生命的一切目标、价值和目的都蕴含在这个独 立发挥效用的精神世界之中,自然不属于这个与历史王国密切相关 的精神世界。据此,狄尔泰主要从以下几点对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 进行了区分:

1.狄尔泰承认在人的主观世界以外有客观的外在事实,但是,外 在世界是用来证明内在世界的实在性和自主性的。按照狄尔泰的说 法,人们必须对“外在的或感性的事实与内在的经验事实”加以区分。 内在经验给出的材料是通过外在的自然过程的诱因而形成的,通过 同等价值过程的类比,外在的或感性的事实给予内在经验一定意义。 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经验王国在狄尔泰所说的内在体验(das innere Erlebnis)方面有其特定的起源和意义,成为一门特别的经验科学的 研究对象。狄尔泰在这里是试图通过外在世界来证明内在世界的实 在性和自治性,这种认识既有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也有实证主义的 影响。

通过外在事实赋予内在经验一定意义的过程,被狄尔泰称为“再 现(Nachbilden)”。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至关重要。对精神科学来 说,作为生命世界之基础的“理解”能够发挥建构对象的作用,外在事 实之所以能够赋予内在经验一定意义,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主体的理 解沟通了外在事实和内在体验。理解在这里被看做精神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式,而不是其研究方法:在理解的过程中,外在经验与内在经 验共同发挥效用。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精神科学的关联的基础就 是内在的感受和理解”②,而只能说是外在和内在的结合。由于精神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社会和历史中的生活实践,由此形成的研究 方式肯定就不同于自然科学,精神科学是从生活去理解生活,而自然 科学则是人对外在事实的单向度的探讨,依据的方法只能是试验和 度量。根据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的不同,狄尔泰区分了 这两个不同的科学群。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6页。 ②《狄尔泰全集》第8卷,第 265页,1991。

对于狄尔泰的这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曾经评价说: “狄尔泰有这样一个正确的感觉,即只有通过实践的道路才能在认识 论上解答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①这就告诉我们,狄尔泰从认识论上 对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在感觉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他把外 在世界与内在体验笼统地结合在一起,没有意识到现实对意识的相 对独立性,所以,“狄尔泰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客观的、独立于意识的现 实”②。尽管卢卡奇的批评有些绝对,但狄尔泰动摇于西方形而上学 的传统与颠覆这种传统的科学实证主义之间,在此却是不争的事实。 2.狄尔泰通过分析精神世界的整体体验,尤其是分析这种体验 与自然的感性经验不可比较性,来论证精神科学的独立性。不可比 较性不是指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在认识行为作用上的简单区分,而 是指精神世界的事实不可能从机械的自然秩序中推演出来。针对实 证主义和科学主义试图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狄尔泰提 出,为了阻止把精神世界纳入自然世界体系的行为,我们需要证明, 精神世界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方式在原则上与表面上相类似的自然事 实过程是不可比较的。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狄尔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精神作用 对人类世界的基本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涉及哪些自然 界没有的,唯有人类精神世界所独有的特性。狄尔泰认为,下面四个 特征就是人类精神所特有的。首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虽然有些 宗教和哲学把整个自然界也看成是有目的的,但近现代科学反对这 样的解释;而把有些动物的行为看成是符合目的的,迄今仍然是无法 证实的假设,狄尔泰因此坚持从目的或意图来解释人的行为。其次, 人类的价值评判。所有生物都有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但是 只有人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价值尺度,只有人才能对善与恶、美与 丑、利与害、高尚与卑贱等作出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 对人、社会、日常事物、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再次,在人类社会中发生

①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第36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② 同上书,第 369页。

重要作用的规范,它包括从道德伦理、政治原则到交通规则、日常礼 仪规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同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自 然科学定律,而是对人类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它们是约定俗成的,并 且富于变化。最后,人类生活在事实上是历史的,不同的传统铸成了 不同的人群,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信仰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时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必须作出历 史的说明,解释当今的状况是如何从以往的事件发展而来的。

狄尔泰所说的这四个特征是互相关联的,目的、价值、规范都是 在历史上形成的,都受到历史的影响,反过来,它们又对现实产生作 用;同理,价值讨论产生了目的,而为了实现目的就必须对行为进行 规范。因此,它们不仅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狄尔泰由此说明了精神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和这两个世界的事实的 不可比较性,而这些区别决定了精神科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 和方法。

3.在狄尔泰看来,作为精神科学的对象,生命同一性并未将社会 和历史的现实性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而是表现为不透明的,人们不 可能洞察它。他因此认为,分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对于区分自然科 学与精神科学是十分重要的。狄尔泰把社会理解为过去、现在和通 往未来的整体,认为它比作为有机体的人们更加错综复杂、无法看 清。入既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个分子,同时也作为主体把社会当做 观察的客体。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 与其他分子交互作用,共同活跃在生命的舞台上,人既是主体,也是 客体。但是,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人不能建立和代表整个社会。个人 是历史的过客,匆匆地出现在生命的舞台上,匆匆地与之告别。在社 会和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某一时间阶段的任何个人,恰恰由于他既是 主体又是客体的原因,不能或者很少能够认识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 过程及其规律。人或许能够借助于内在感受能力,根据这种作用的 内容,知道这个过程。但是,社会是如此复杂,完全不同于可以度量 和试验的自然规律,所以,把握社会和历史的现实性遇到的困难或许 更大、更多。

这种情况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原则上是不同于人与自然的 关系的。对此,狄尔泰是这样说的:“我们可以从内在理解社会的事 实,我们能够在我们自身中依据对我们自己情况的感受,在一定程度 上再现这些社会事实;我们带着爱与恨,带着兴奋的喜悦,带着我们 反复无常的情绪,直观地伴随历史世界的表象。而自然则是缄默不 语的。”①这就是说,由于人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建构社会,所以,人可 以从内在理解社会。自然对我们则是陌生的,因为它是外在世界,而 不是内在的。我们对自然只能进行试验和度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征服自然,但我们永远是外在的。我们由体验社会而理解社会, 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它决定了精神科学研究的基础, 同时从原则上排除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

这里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首先,人是社会交互作用体系中的一 个要素,他既作用于其他人,也对其他人的作用作出反应,同时人还 对这种交互作用和一切社会情况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人既是主 体,也是客体,这种情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在后者那里,入永远是主体,而自然永远是研究对象。其次,在自然 界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原因,只要有某种动因,就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 果,因为自然界是“没有灵魂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但在社会的交 互作用中,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这是由于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及社 会生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同时,人的情绪因素和价值判断在这里也 起到很大作用。

尽管狄尔泰在原则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而且这种区 分对其理论建构至关重要,但他清楚地看到,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并不 能把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截然分开。他指出,精神领域和自然领域 始终处在交互作用的关系之中,这点尤其表现在个人的生命同一性 方面,“在从自然研究通往精神研究的两个过渡点上,即自然关联对 精神发展的作用和自然关联接受精神的作用方面,或者说,在对其他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28页。

的精神实现作用方面,这两种知识到处都交织在一起”①。这就是说, 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各自研究对象在原则上是不同的,这是区分 这两种科学群的出发点,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生理和生物的统一 体”②,人除了精神活动以外,当然还有生理功能,人还必须经常与自 然相抗争,只有从这种双重的观察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从 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各自研究角度而言,自然世界表现为客观的、确 定的关联,与之相对的则是精神世界,由于各自的对象不同,它们的 经验方式也不同。自然是由感性经验或外在经验来认识的,精神世 界和精神内容则是由内在经验来认识的。内在经验所开启的精神世 界并不导致一个独立的、自治的存在,因而也不由自然的关联来建立 或取消,而是始终与自然发生联系。我们由此可以明确地知道,精神 科学的真实性并不是纯粹精神的王国,只有“生命同一性的体系才是 这样的现实性,它构成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对象”③。这就是狄尔泰不 同于传统哲学的地方,他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 这样,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就具有强烈的非形而上学因素,精神科 学并不是完全根据主体的意识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作纯粹的理论 反思,也不是对现成世界进行美学的直观,而是出自实践动机试图对 社会和历史进行思考和调节。同时,狄尔泰不仅看到科学技术的进 步给哲学和社会科学带来的变革,而且还看到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 的区别,提出社会生活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反对哲学和 社会科学照搬照抄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他并不是单纯地 否定传统哲学,而是予以适当的扬弃。他对因果性在自然界和社会 中具有不同意义的区分是对康德的“自由与因果性的二律背反范畴” 的继承和批判;他提出的“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的观点则是对费希 特的主体多数性概念的批判和发展。这在当时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 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不仅十分难能可贵,而且对保持哲学和社会科学

①《狄尔泰全集》第1卷,第18页。 ②《狄尔泰全集》第7卷,第80页,1992。 ③ 同上书第7卷,第15页。

的独立性也有重要意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司各脱的认识论

    将司各脱的认识论放在第一节的位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经院 哲学在阐明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途径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术语,澄清 和理解它们是理解经院哲学本体论的第一步,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 司各脱的思想来说尤为重要。 司各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论,他是在提出问题并且反驳他 人的过程中展开自己关于人类知识论的思想的。对于经院哲学家来 说,人类知识是被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所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09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二卷-第六章-在线阅读

    一 在这些工作之后,他走到忒拜去,把墨伽拉给了伊俄拉俄斯,自己想要娶妻,听说俄卡利亚的君主欧律托斯将他女儿伊俄勒的婚姻给予那在射术上胜过他和他的儿子们的人。他于是来到俄卡利亚,虽然他在射术上胜过他们,可是他得不到新娘,因为那大儿子伊菲托斯说应将伊俄勒给予赫刺克勒斯,但欧律托斯和其他儿子都反对,说他们怕他生了儿女的时候又会得要杀害他们的。 二 不久之后,有些牛…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00
  • 第一节 西西里岛上的传奇哲学家

    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Acragas)原是希腊本土的阿卡亚人在公元前582年建立的一个殖民城邦,约有20万人口,规模宏伟,实力雄厚,在西西里岛上仅次于叙拉古。它是西西里岛重要的农业和海外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就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风茂年华。哲学史家一般认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92一前432年,鼎盛期…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222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 萨特一生特立独行,甚至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我们来讲萨特。 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对于父亲,萨特并没有多少印象,不过他记得小时候,在他母亲的床头摆着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一看就是个老实人,一双纯朴的眼睛,头顶光秃秃的,唇上留两撇小胡子。 萨特这个老实的父亲从小爱海,因此…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88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三章-在线阅读

    一 丢卡利翁生有伊多墨纽斯与克瑞忒,还有一个私生子摩罗斯。但是格劳科斯在还是小儿的时候去追老鼠,掉在蜜缸里淹死了。在他不见了之后,弥诺斯大事搜寻,又去占卜如何可以寻获。枯瑞忒斯告诉他说,在他牛群中有一头三样颜色的母牛,谁能够形容那牛的毛色最好的,他也能还给他活的儿子。许多占卜者都被召集了来,科伊剌诺斯的儿子坡吕伊多斯形容那牛的颜色是木莓的果实,乃被迫去寻找小…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0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