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价值与道德

李凯尔特的思想在当时就引起学术界的不同看法,不仅雅斯贝 斯尖锐地批评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新康德主义内部就有不少人不 同意他的价值学说。考虑到西南学派的价值学说的特殊影响,我们 在下面主要考察这个学派的其他人物在这个领域展开的讨论。

文德尔班的另一个学生鲍赫不同意李凯尔特的过于强调价值的 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观点。鲍赫更愿意接受文德尔班注重价值的道德 伦理意义的思想。在鲍赫看来,既然人的存在与效用有如此密切的 联系,那么,文德尔班的“价值的意义在于效用”的思想就应当发展为 “效用是存在的条件”。他进一步分析说,价值关涉的范畴是真理,所 以,这个定理还可以扩展为“真理就是存在的条件”②。鲍赫接受了柯

① H.M.鲍姆加登:《历史与理论》(Geschichte und Theorie),第 278页,法兰克 福,1976。 ② 鲍赫:《真理、价值与现实》,第372页,莱比锡,1923。

亨关于逻辑与价值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把价值 这个概念当做与真理和现实相提并论的三大要素之一。鲍赫的根据 在于:所有在事实上作出的有效判断都是建立在与逻辑判断相关的 效用关系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逻辑判断是价值有效性的基础。以 此类推下去,就可以说,认识的价值相关性(Werthaftigkeit)是以效用 关联作为自己的先验基础的,它在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纯粹的价值,一 切具有价值相关性的思维都与这种先验基础相关,因而就具有一种 真理的价值。但是,由于这种纯粹的价值并不是现实的,而是存在于 效用之中,所以,这些价值作为客观效用就分解在真理的效用关联的 体系之中。这样,我们就应当通过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来认识价 值的客观效用,尽管这些领域表面看起来是主观的。鲍赫在这点上 与李凯尔特很相似,但鲍赫以此赋予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真理价值, 而不是像当时的实证主义那样,仅仅看到文化现象的历史性,只注意 自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却忽视社会文化的意义。他的这种思想后来 被人解释为是一种“精神客体化”的理论,与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有着 某种共同的地方。

鲍赫在讨论价值的一般效用以后,就集中关注价值的道德意义。 在他看来,如果人们真正重视价值的效用本质,就应当承认这样一个 事实:“价值在关涉现实的时候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价值必 须有一种超越主观性的内涵 这是一个本真意义上的任务,由于 价值一般是客观生效的,所以,伦理价值只是在具有这种内涵的时候 才可能包括价值整体(das Wertganze)。”①前面已经提到,鲍赫业已把 价值观与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现在他又认为伦理价值包括价值的 所有内容,这样看来,鲍赫实际上就把价值的道德伦理意义与价值的 真理意义等量齐观起来,从而把价值的道德意义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鲍赫对此解释说,他所说的价值整体只有一个,但又是从不同的层面 突出价值的道德意义和真理意义的,在强调伦理价值时,主要是突出

① 鲍赫:《真理、价值与现实》,第472页,莱比锡,1923。

人们必须履行的道德职责;而在强调真理观时,则主要考虑认识的可 能性和现实性。

但是,无论是文德尔班还是鲍赫,他们的道德价值观都显得有一 些空泛。内尔松对此表达了他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主张,价值评判 理应关注康德所说的实践领域,关注在实际生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尤其是要关注人们的现实利益。由于我们的利益是与其他人的利益 相矛盾的,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所以,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 就是注意人们行为的动机是否具有纯粹的道德动机,而道德法则首 先是一种“限制我们实在目的的规则”。① 这样,在内尔松那里,不仅 作为观念的道德伦理是重要的,而且这种道德伦理还必须诉诸具体 的、经验的要求,它们涉及国民经济学、法学、历史、教育学、政治等。 内尔松看中的是我们内心的道德观与外在的道德法的一致性。由此 来看,内尔松对道德哲学的理解表面上是回到康德的观念伦理学那 里,但确切地说,倒是更接近黑格尔的责任伦理学思想。

新康德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特勒尔奇(E.Troeltsch,1865— 1923)则是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价值判断进行分析和批评的,但他的 批评不同于李凯尔特。他认为,如果人们注意历史问题,就可以发现 价值的无序状态(Wertanarchie)。这里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每一 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而一个绝对有效的价值体系则必须是统 一的,在不同的个人价值观与绝对的价值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同时在绝对价值与其具体的历史现象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张力。特勒 尔奇在这里也不同意柯亨把历史视为一个接近理性理想的无限过 程,他认为,在柯亨那里最终依然是一种绝对的理性道德论。 特勒尔奇相信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是绝对的太一,而不是有 限的杂多”的原理,并由此坚持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绝对的理性道 德论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是不可能产生结果的。在他看来,存在与 价值、行为与意义、事实与理想是严格分开的两类东西,它们都在历

① 见《内尔松著作集》第 9卷,第48页,汉堡,1972。

史进程中呈现出来。历史不可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朝着普遍有 效的价值方向去发展,而是表现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有其内在的 运动。但是,历史也是一种现实(Wirklichkeit),每一个人都会直觉地 投入既是现实,又是历史的运动之中。因此,历史的基本元素就是个 人和由个人组成的整体,如部落、阶级、民族、国家等。这些基本元素 通过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既表现自己的本质特性,也显示自身的价 值。① 特勒尔奇由此就把价值实现的意义赋予无限绵延的历史,在他 那里,对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因果系列和在这其中产生的历史产物 进行评价,依据的都是建立在理性规范基础之上的价值体系。借助 于这样的价值体系,人们认识的就不只是历史的发展,还有深刻的道 德规范。至于如何认识道德的绝对意义,特勒尔奇主张,人们不要从 简单的因果性去看待和解释它,而应当努力理解它。在这里生效的 原理,不是斯宾诺莎式的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性,而是有 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统一性。特勒尔奇在这里不仅相信,“伦理学正 如在施莱尔马赫那里一样,它是历史的规定和戒律的典籍”②;而且还 回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那里。他显然想借助单子来说明,有限的个 体可以“超越思维实体或创立规范意识的僵死概念”,“在保持个体有 限性的同时,实现有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同一”③,从而把“历史的现 实”与道德理想结合在一起。

尽管在特勒尔奇历史哲学那里还有一些存疑,比如,如何对没有 受到理性规定的道德理想加以解释、依靠单子论是否就可以澄清历 史的无限性与个人的有限性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但他毕竟提出了价 值理念与历史实在如何统一起来这个重大问题,而不是像李凯尔特 那样把价值简单地归于历史和文化现象。

这里需要指出,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 一定关联的,新康德主义提出价值、效用、真理等问题是有其深刻历

① 参见特勒尔奇《历史主义及其问题》,第665页,图宾根,1922。 ② 同上书,第156页。 ③ 同上书,第675页。

史背景的。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恰恰处在大变革的时 代,传统的文化、规范和信仰都遭到怀疑,社会发展失去了方向,个人 不能对自己进行规定。恰逢其时的新康德主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 新讨论这些问题,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的讨论在一定意 义上澄清了道德、价值、真理等概念的内涵,突出了道德观念的绝对 价值,满足了当时社会对某种需要的渴望。新康德主义给入一个重 要启迪就是,必须努力消除“作为原初物化概念的经济价值与作为道 德法则的价值概念的联系,努力使价值概念神圣化”①,确立道德价值 的绝对崇高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康德主义的努力对我们在 这个领域的讨论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①阿多诺:《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论文集》(AnfsSoziologie),第239页,法兰克福,197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在线阅读

    第三章 16—18 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 概论 人类认识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作为哲学认识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自然、存在等客观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统一性。在那里,主观精神世界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对象来自觉地加以探讨,精神、意识和思维的能动性尚未在反思中建立起来,精神…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49
  •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二)进场歌-在线阅读

    (埃勃克特拉和歌队身披黑纱,缓步而行,向坟墓走来) 歌队 (第一曲首节) 我们奉命从宫中前来, 祭奠亡魂,不断捶打胸脯。 面颊被指甲抓伤, 现出条条新鲜的血痕, 心灵由声声哭喊滋润。 强烈的悲痛使我们 扯破了身上的衣服, 撕碎了胸前的衣衫, 一阵阵悲惨的哀伤, 不断地袭击我们。 (第一曲次节) 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慌 充斥王宫,充满仇恨的睡梦, 王后夜间在宫里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1日
    424
  • 第三章 黑暗时期的哲学

    3—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异族入侵的时期。在日耳曼人、 匈奴入、伦巴底人、盎格鲁-撒克逊入以及汪达尔入等“蛮族”的不断入 侵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标志的西方古典文 明宣告终结。从 6—11世纪,西方社会进入黑暗时期(dark ages)。异 族入侵彻底改变了西方社会,连年的战乱和血腥使其文化、生活、政 治、经济、伦理等各个方面都遭到毁灭…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43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六章 中世纪-在线阅读

    第六章 中 世 纪 第一节 基督教和哲学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陷于四分五裂。公元400年前 夕,基督教成了它的主导宗教。5世纪,日耳曼部落大举入 侵,西罗马帝国奄奄一息。古代时期告终而中世纪时期开 始。1]我们将先看看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占统治地位的宗 教之后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然后我们将看一下从罗马帝国到 中世纪社会的过渡时期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们说过,希腊…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82
  • 第三节性本能论

    性本能论与无意识理论共同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两块 理论基石。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视性问题研究,起因于他的精神病医 疗实践。他在研究患者的变态心理时,发现他们的症状多与性挫折 有关,病症的表现实际上是未能获得的性需求的补偿。因此他推断, 性冲动是无意识心理中最原始的本能,它受到意识、前意识的封锁和 压抑,很难在公开场合有所表现。但是在变态心理下,由于冲破了意…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4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