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时间-绵延”观念及其历史贡献

柏格森的哲学,不仅是法国哲学的现代先行者,而且还是开创 整个欧洲哲学现代阶段的先行者之一;如果不嫌过于夸大,他在欧 洲哲学史上的地位,竟然可以和近代初期的笛卡尔相媲美。作出如 此判断的根据和我们理解的欧洲哲学在现代-当代发展的特点有 关。正是根据这种理解,我们把欧洲哲学作出“古典的”与“现代的” 区分,在这个区分中,我们感到柏格森作为欧洲现代哲学的先行者 当之无愧。

首先,柏格森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思考的问题,直接源于哲 学的基本问题,他所讨论的,都是围绕着“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亦 即,紧紧扣住了“物质(材料)”与“精神(意识)”的关系,从“知识论”深 入“本体(存在)论”,然后讨论“道德-宗教”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 他的思想,较少有横生枝节的毛病。

其次,柏格森又是一个兴趣广泛,对于诸多经验科学都有涉及, 而且具有相当修养的一位科学家。他对于当时的进化论、相对论都 有研究,尽管从专业方面看,不一定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他努力将 这些学科的问题与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对于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也是值得后人发扬的。他的著名的对于“电影放映机”式的"知识论" 的批评,至今不失其吸引力,也可以说是哲学利用科学技术说明自己 问题的一个范例。这使我们后人看到,哲学家应如何学习先进的科 学技术,来加深对于自身哲学问题的理解和阐述。

同时,柏格森还是一位自觉地把自己独创性地思考与哲学史的 历史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厚哲学史背景 的哲学家。他对于欧洲哲学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直至 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特别是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角, 在这个视角下,欧洲哲学史呈现了另一种面貌,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欧 洲哲学的历史,也是很有启发的。

柏格森的哲学工作,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 (matter-matière)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spirit)主义"。他 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造)(变)化”和“创生”的过程,从而 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个死寂的“材料-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一个“生生 不息”的“进化-变化”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欧洲的哲学从其源头古希腊哲学起,就有一种把“活”东西当成 “死”东西来观察、研究的倾向。古代希腊哲学崇尚“理性”,这种“理 性”,在摆脱了它原始的“诗意”的创造力之后,走向一条“推理”的“理 论”性路线。这条路线,对于人类理论思维的贡献,是无可怀疑的。然 而这个思维方式,同时也产生自身的偏向。由于强调了“推理-理论”, 古希腊哲学有时候相对地忽视了“现实”的一面,把丰富的“现实”“简 约”为逻辑一贯的“理论体系”,甚至认为只有“理论”的,才是“真正” “现实”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当是这个思路的最高概括,即使到 了亚里士多德,“理念论”受到“存在论”的挑战,但是他的“诸存在者之 存在”,仍停留在相当抽象的层面上。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古代希腊人崇尚一种“理性”的生活,认为只有“理解”了的,才是可靠的、真理的,“理解”了的生活,才是有价值 的,具有神圣性的生活。而停留在“感觉”层面的生活,是虚假的,不可 靠的,人们一切错误的根源,乃在于受了感觉的“欺骗”。希腊人这种 哲理,相当集中地表现在古代爱利亚学派的芝诺悖论里。

芝诺悖论为入类出了一道千古难题,几千年来入们想用各种办 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似乎并无一个最佳方案。芝诺悖论的精神 正在于揭示:感觉上的“运动”在“理论”上是“不可证明”的,因而是“不 可理解”的,于是“运动”只是“感官”给人的一种“错觉”。芝诺这个悖 论,当时或许是一种辩论的练习,就像后来智者学派高尔吉亚关于 “神”“存在-不存在”的诘难,可能是一种辩论术的练习。但是芝诺悖 论由其实质性内容的分量,不断被后世重视,亚里士多德有过仔细的 讨论,失之细节之复杂;而犬儒学派的反驳,则又失之过于简单。像 芝诺这样的悖论,并不能以“走几步”那样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因为 悖论要做的正是指出“感觉上的运动”是“不可证明-不可理解”的,“感 性上”的“行走”,无论多少“步”,不能代替“理论”上的“证明”。这是不 言而喻的。

至19世纪人类发明的“电影”,以“动画”的方式“再现”人们的“真 实”的“生活”,由此联想,人们再一次对芝诺悖论发生了兴趣,以为找 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原来,按照“电影”的原理,本来是“不连贯”的“画 面-点”在高速度运转下,就可以产生“联贯”的“运动”“感觉”。人们以 为,这一下,之所以有“运动”“感”的“原因”找到了,而按照自亚里士多 德以来的哲学传统,认识一个事物的“原因”,就是“认识”了这个事物。 然而,人们也可以说,“电影”的方式,恰恰为芝诺悖论做了“注脚”,它 揭示的只是“运动”之所以是“虚假”的“原因”,而并不能够“证明”“运 动”的“合理性”。

对待芝诺悖论和当时“电影方式”,柏格森采取了从根本上加以 “颠倒”的立场,显示了他的哲学家的彻底的态度:他不是以“电影摄 像”的范例来回应芝诺悖论,而是以“电影摄像方式”为范例,从根本 上批判芝诺悖论所显示的一种思想方式,指出这种思想方式控制了 欧洲哲学知识论数千年,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真实现实生活。在柏格森看来,“虚假”的恰恰是那“先分后合”起来的“理论”世界,这个世 界是“机械”的、“死寂”的,那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因而也才是真正“合理”的。据此,柏格森经常把这种机械的知识 论叫做“电影放映机制”的“思维”。①

柏格森指出,在这种机械的知识论看来,人的认识主体犹如一台 “电影摄影-放映机”,“先”把活生生的事物“分割”成许许多多“瞬间”。 这时候,“时间”的“瞬间”与“空间”的“点”具有同等的性质,这就是“摄 像-成像”。然“后”,再由“放映机”将“电影胶卷”快速放送出来。这 样,“瞬间”的“点”,就“连续”成“面”,于是,“静止”的一帧一帧“画面”, 就“连续”成为“动态”的“活动”的场景,由此“再现”人们的生活。

这种“先”“分”“后”“合”的机械的知识论,在柏格森看来,连康德 也未能例外。柏格森常常以康德的知识论作为批评的靶子,也常常 在批判康德哲学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哲学。应该说,柏格森的确抓 住了康德知识论的一些问题,只是在把康德哲学作一整体来考虑方 面,亦即在批评康德知识论未能避免机械论的同时,尚需联系到他的 道德和审美-目的问题,柏格森当然有所论述,但尚嫌不够。

只是我们应该看到,柏格森对于康德知识论批评的主要方面,是 很有意义的。康德知识论的确有“先分”“后合”之嫌。

康德这种方法,就康德本人来说,也是很明确,很自觉的,不是一 个偶然的问题。

康德知识论的主要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亦即经验知 识-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康德这个问题,确定了这种知识不能脱离“经 验”,因而要有“感觉”的来源,但还当有“先天性”的“范畴”使此种感觉 提供的“材料”成为“可能的经验知识”的“对象”。这样,“对象”与这些 先天范畴才能“自身同一”,而消弭“主-客”的二元对立,不会产生“主 体”的形式如何“符合”“客体”的问题。实际上,此时的“客体”已经“被

①“电影放映机制”在柏格森著作中常常应用。在他的《创造进化论》一书中最 后一章则专门以“思想的电影放映机制和机械论的错觉”为题。见该书,姜志辉译,第 225 页,商务印书馆,2004。

接纳”到“主体”中来,因而是“主体”“自身同一”。然而,此时的“主体” 乃是一些“范畴-先天形式”,因而,“被接纳”进来的“对象”,首“先”要经 过“形式化”的“程序-机制”,然“后”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判断”。 这样,康德的知识论,只能是“理论”的,而不是“现实”的。康德的 知识论问题应是“理论知识”如何可能,而非真正的“现实知识”如何 可能。或者我们可以说,康德的问题是:对于“现实”的“理论知识”何 以可能。因为“真正的现实生活”,或“真正的现实经验”,必“先”“形式 化-理论化”之“后”,才是“可知”的,人们只能在“理论上”“认知”这个 世界。这正是康德“限制知识”的原因所在。在他那里,“真正的现实 问题”,还有待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去处理。

这就是康德知识论的“处理机制”。我们看到,仅就知识论看,大 体上真有点像柏格森批评的“电影放映机制”。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倒并非康德主张机械的知识论,关键在于 康德强调可能经验的科学知识只是“理论”的,而“理论”的就是“推论” 的,这样的知识才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对于经验世界的必然知识是 概念的、范畴的,而概念-范畴之间的“推理”关系,正是“先分”“后合” 的。分割开来的事物的“概念”应用“范畴”进行“推理”,才能把这些 “概念”在“理论”的框架内“连续-联系”起来。这样,“电影放映机制”, 在康德的知识论里就完成了任务。

康德知识论之所以能够从“感觉”过渡到“理论”,“时间-空间”问 题又是一个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理式”思想方式,与人们的“空间”观念有 较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观念,是将具体的“物体”简约为一个“方位”, 然后再简约为一个“点”。前者为“几何学”的方式,后者则是“数学”式 的。而这两者,正是古代希腊思想方式的支柱,普罗泰戈拉、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都在这种思想方式的影响之下。“几何 学”和“数学”的“推理”、“证明",长期是欧洲哲学的"存在形式”,亦即 在“形式”上,“哲学”都有“几何学-数学”的影子,斯宾诺莎的著作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证,甚至康德也不能完全例外。

康德要将“外在感性”的“感觉材料”“吸收-内敛”到“概念-范畴”体系中来,“构建”“理论性”的“经验科学知识”,则“时间-空间”仍是一 条必经之路。果然,康德说,“时空”乃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这就是说,“时空”并非“感觉经验”“提供”的“经验形式”,不是从“感觉 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而是不依赖“感觉经验”的,是“先天”的,但它 们却仍是“直观”的,而非“概念”的。“几何学”是这种“先天直观”的范 例,而“数学”的“综合性”,说明了它并非纯粹的“概念分析”,因而也是 “直观”的。

于是,“物体-事物”只有通过“空间”这样的既是“先天”又是“直 观”的环节,才能使“客体”围绕“主体”转,这使原本是感觉材料的“物 体-事物”进入“概念-范畴”的“推理-证明”过程。

人们通常将“时间”与“空间”作为同类形式来说,但是古代希腊 的哲人们已经感到了它们不是一个类型的。关于“空间”,古代有“几 何学-数学”这种“科学”来研究它,但是古代并没有一门独立的“科学- 学科”来研究“时间”。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很“神秘”的东西,于是有 赫拉克利特“时间为掷骰子的儿童,儿童为王”这类费解的话。

这样,在“理论性思维方式”的框架里,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将“时 间”“空间”化,以“空间”的模式来理解“时间”。康德尽管指出“空间” 为“外在直观”而“时间”为“内在直观”的区别,但是,在处理“时间”问 题时,仍是和“空间”同等对待,这样,他的“客体”才能与“主体”统一起 来进行“理论性”“推理”,他的“经验科学知识”,才能“关起门来”自成 一统。

于是我们看到,将“时间”“空间”化,又是欧洲哲学在古典阶段完 成自身理论体系的必要程序。经过这种转化,“时间”如同“空间”一 样,被“分割”为不同的“方位-年代”,然后又简约为“瞬间-点”。“时 间”和“空间”最终被简约为“点”,达到了完全的一致。

“点”已经不是具体的“物体-事物”,而是一个“抽象”,如同“概念” 那样的“抽象”,只是一个“形式”。只有这样的“形式-抽象”才能进行 “理论”的“推理”,而只有能够按照“范畴”“推理”的“判断”,才是“可以 理解的”,而具有“时空”直观而又可以“范畴”“推理-证明”的,在康德 是为“可知的”。

这样,在欧洲古典哲学的理路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条线索:“时 间”“归约”为“空间”,然后一起进入“概念-范畴”,“时空”“归宿”为“范 畴-因果”,而对“事物”的“认识”乃是“认识""事物"的"原因”。

然则,“时间”是否能够合理地被简约为“空间”?如何在本原的意 义上理解“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晚近欧洲哲学为突破这个 哲学传统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柏格森的贡献,是绝不容忽 视的。

“时间”问题的提出,固然是哲学本身已经涉及但未曾深入探讨 的一个“空白”,同时也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历史上哲学的发 展,大多具有其他学科启发和推动的因素在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影响,当是哲学家注视和深入考虑“时间”问题的一大助力。柏格森 对于相对论的关注,也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在专业水平上的评价,自 有褒贬,我们关注的,是在哲学层面的问题。

柏格森认为,“时间”和“空间”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时间”是“不 可重复”和“不可分割”的,而“空间”则是“可以重复”和“可以分割”的。 据此,柏格森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时间”“绵延”说。“绵延”为“不可分 割-不可重复”,所谓“绵绵不绝-逝者如斯”的意思。

“时间不可分割”,“绵延”的“时间”不是“年月日刻分秒”。“时间” 不等于“计时”,“计时”为“数”,“数”是按“空间”模式将“事物”简约为 “点”,然后进行加减乘除,进行“计算”。“可计算”的“时间”乃是“形 式”的“时间”,“实质”的“时间”“不可计算”。“实质”的“时间”,不可 “割切”,“时间”为“流”,切不开,割不断。

“时间不可重复”,亦即“不可逆性”。“时间”之“流”一往直前,“时 间”不能“倒流”。“时间”为“一次性”的“绵延”;而“空间”的“方位-数” 都是可以重复的,“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正是因为它的“理论-公式- 推理”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真理”不怕“重复”,而且必须 经得起“重复”的考验,“科学”“真理”不是“一次性”的;反过来也可以 说,凡只是“一次性”的,皆不能作“科学”观,比如“天才”的“艺术”等等。 对于“时间”这种“绵延”的“不可分割-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性 质,柏格森作了严格而细致的阐述,以便剔除长期以来“空间”观念对“时间”的侵入。柏格森强调,“时间”“陆续”,不是“空间”的“线”,不是 “点”的“先-后”,只是互相“接触”,而不是“互相渗透”。①

“时间”之所以“不可分割”乃在于它是“互相渗透”的,“我”中有 “你”,“你”中有“我”,一旦“割切”了,就成了“非我非你”,“非驴非马”。 比如听一首乐曲,人们是“整体”聆听欣赏,而不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 地听。又如夜间时钟嘀嗒之声助你入睡,当你睡着时,并非最后一声嘀 嗒“让你-使你”睡眠,如此等等,都是柏格森体察入微,常举的例子。 这样一种“时间”观念给欧洲哲学带来的巨大变革可能是人们始 料不及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七节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柯科迪 (Kirkcaldy)。其父在他出生前即已去世,他几乎一生与母亲相依为 命。1737年,斯密进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曾亲聆哈奇森的讲授。1740 年获斯内尔奖学金进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学习,7年后回到柯科 迪。1748年到爱丁堡,与休谟交往甚密。1751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 学逻辑学教授,次年转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160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结语-在线阅读

    结语 我本来准备以尼采作为这一卷的结尾,但后来终于发现,倘若一本哲学史将结束了哲学黑格尔式旧时代的叔本华放在第一卷的结尾,而把继叔本华后将哲学推向崭新境域的另一个伟大的悲剧式哲学家且刚好处在新世纪转折点上的尼采放在第二卷之开首,那是极有意思的。 因此,我在这里避开了尼采。然而我要郑重建议大家继续阅读我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在那卷的开篇我便会叙说尼采令人扼…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31
  • 尼采-《悲剧的诞生》-七-在线阅读

    七” 现在,为了在被我们称为希腊悲剧之起源的迷宫里找到出路, 我们必须借助于前面探讨过的全部艺术原理③。如果我说,这个 起源问题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严肃地被提出来过,更遑论得到解决 了,我想这并非无稽之谈,虽则古代传说的褴褛衣裳,是多么经常 地被人们缝了又拆,拆了又缝。这个古代传说十分确凿地告诉我 们,悲剧是从悲剧合唱歌队中产生的,原本只是合唱歌队,且无非 是合…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53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三卷-在线阅读

    第三卷 【1】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而我们所进行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研究,那么,就必须了解运动是什么。因为如若不熟悉运动,也就必然不会知晓自然。在确定了运动的含义之后,我们还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去研究由之引出的一些相关问题。运动被认为是一种连续的东西,而最先出现在连续性中的是无限这个概念。因此,在连续性事物的原理中,就多次地出现这个无限的概念,例如,连续性就…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1
  • 第五节哲学信仰与宗教信仰

    解读密码超越了知识的界限,实现了向超越领域的思想飞跃。 雅斯贝斯在术语上将这一思想飞跃称为哲学信仰,充分体现出他讲 的哲学信仰同康德在实践理性中讲的信仰之间的传承关系。但康德 是在伦理实践的意义上讲述信仰的,而雅斯贝斯所讲的哲学信仰是 超越伦理实践的。超越伦理实践的信仰除了有哲学信仰外,还有宗 教信仰,而雅斯贝斯的思想也确实具有同宗教思想的可比较性。由 此自…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146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