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多塞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作为百科全书派唯一的代表,孔多塞亲自参加 了革命。在制宪会议期间,他是主张共和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立 法议会期间,他主持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在国民公会期间,他 主持制定了部民主宪法。在政治斗争中,孔多塞站在吉伦特派一 边。后来,山岳派执掌政权,孔多塞作为政敌而遭到通缉,他被迫在 巴黎隐居了9个月,在这期间,他写出了《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这是一部意义重大的启蒙著作,内容极其丰富,有大量的启蒙思想 资源。这本书没有注释,在当时“红色恐怖”环境下,孔多塞只能凭 借学识和记忆写作。
与其说这是一本艰深的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 它把人类历史分成9个时代,使用历史的讲述方法。但它并不是…部 单纯记载历史事实的著作,启蒙的立场和精神贯穿始终,我们从中可 以看到孔多塞关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语言、教育、自然科学等诸 多领域的观点。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线索,这就是相信文明的进步。 这个立场与伏尔泰、达朗贝尔、杜尔哥一致,与卢梭相反。在这个意 义上,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的另类,而孔多塞则代表了启蒙思想家中 的大多数。
这本书的观点对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世界观有直接的影响。孔德关于使社会科学成为一门实证科 学的设想几乎就是孔多塞“社会数学”思想的直接延伸。至于马克 思,我们知道他曾经大量阅读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期间的文献。 孔多塞给了马克思新的思想吗?有一点是肯定的,马克思熟悉《入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并受到过启发,因为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 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的编排简直就是一部社会发展简史,这至少在 形式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是近似的。当然,除了孔多塞, 马克思还从亚当·斯密、黑格尔、卢梭、圣西门、费尔巴哈等人的思 想中汲取资源。
像伏尔泰和其他启蒙学者一样,孔多塞在著作中多次称赞洛克, 并在《入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的绪论中首先把感觉能力作为全书的 理论基础。他认为:
一个人生来就有可以接受各种感觉的能力……这种能力在 他身上是由于对外界事物起作用而得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 由于呈现有某些组合而成的感觉;而这些感觉的守恒性……乃 是独立于他本人之外的。①
这是个人的感觉还是科学经验意义上的感觉呢?在洛克和孔多塞的 著作中,这两种感觉类型是混淆着的。这种态度也影响到法国启蒙 学者。一般说来,这些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洛克的感觉论,但却朝 着两种不同的方向:一是以卢梭为代表,强调感觉的情感和情绪因 素,并与道德、文学、教育等领域联系起来;一是以达朗贝尔、杜尔哥、 孔多塞为代表,强调科学经验。这是两类差别巨大的感觉,一类具有 强烈的个人色彩,重视“我”;另一类则重视“我们”。
孔多塞所谓的“经验”遵循后一种线索,在这样的意义上,他谈 到了“观察”、“观念的组合”、“利益”、“义务”、“普遍事实”、“永恒规 律”等。这也是他所谓“人类精神进步史”中的“经验”。② 它们都是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页,三联书店, 1998。 ②“但是如果我们就其在同一个时间的某一空间之内对每个个入都存在着的 那些结果来考察这同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如果我们对它的世世代代加以追踪,那么 它就呈现为一幅人类精神进步的史表。”(同上书,第2页。)
“一般性的经验”——隐藏着发展为乌托邦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 科学家,孔多塞试图通过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观察,寻找“这些变化的 秩序”、“遵循的进程”、向着“真理和幸福所迈出的步伐”、引导“我们 还希望有的新进步的种种方法”。这就是孔多塞这本书的目的。对 此,他充满信心,人类精神进步一定是向着完美,而且谁也不能 阻挡。
所有这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启蒙的蓝图,即假设古代是“蒙昧” 的,需要启蒙的时代揭去其愚昧和欺骗。“启蒙”的说法本身已经表 明了一种历史哲学,它相信进步。以下,孔多塞描述了人类精神进步 的历史。
原始人的物质生活是孔多塞观察的出发点。他先是谈到人类文 明最初状态下的狩猎、制造工具、构筑,然后才谈论人需要以语言交 流,有了简单的道德观念,组成家庭,遵循起着法律作用的风俗,以至 于有了粗糙形态的政府。
在谈及原始经济生活时,孔多塞又说到分工、再生产、财产。作 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孔多塞的理论与杜尔哥一样,以重 农学派关于自然财富(土地)的学说为基础。孔多塞认为:
财产在最初的状态,只限于他们猎杀的动物,他们的武器、 他们的鱼网、他们所掌握的工具,这时便转变成为了他们的牧 群,然后又成为了他们所开垦和耕种的土地。主人死后,这笔财 产就目然而然地转移给了家庭。某些人便享有剩余,可以保存 起来。如果这种剩余是绝对的,它便产生了更多的新需求;如果 它只发生于某一种物品,而其他的却感到缺乏,这种需求就产生 了交换的概念:从此,道德关系就繁多而又复杂化了。更大的安 全性、更可靠的和更经常的闲暇,就使人能从事思考了,或者至 少是从事持续不断的观察。对于某些个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导 致了他们以剩余品的一部分来交换他们自身可以免掉的劳动, 于是人类就出现了一个阶级,他们的时间没有被浸没在体力劳 动之中,而他们的愿望则延伸到他们单纯的需要之外。工业觉醒了,已有的工艺得到了扩大和完善;机会向人们更加专心致志 的观察所提供的各种事实,就生产出来了各种新工艺;随着生存 手段变得越发安全和越发稳定,人口就增长了;农业在同样一片 土地上可以养活数量更多的人,便取代了其他的生活资料:它有 利于人口增殖,而这又反过来加速了他们的进步;人们所获得的 各种思想,在一个已成为更为定居的、更为接近的和更为密切的 社会里,就更加迅猛地交流着而又更加确实地持续着。科 学的 曙光已经开始呈现了;人类表明自己已经脱离了其他的物种,并 且看来不再像是它们那样地只局限于纯属个体的完善化了。① 孔多塞认为,文字产生于第 3个时代(前两个时代分别是部落和 游牧民族)即农业民族的晚期。他这里谈的当然是西方人的拼音文 字的发展:一开始是真正的图画,然后是约定俗成的图画,但在文字 的产生过程中,象形的起源竟然中断了,文字在拼音化的过程中成为 字母,即表达一个观念的纯粹约定的符号。语言中所有的文字只不 过是数目很有限的原始发音的组合而已。数目虽然有限,组合却可 以无穷。字符不再表示象形,而只代表说话的声音,这时文字和说话 是完全一样的。显然,孔多塞欣赏语言的这种一致性,他甚至像莱布 尼茨一样考虑发明一种普遍的人类语言。② 它更像一种启蒙的进步 的文字,而古老的象形文字是属于蒙昧民族的落后的文字。在这一 点上,孔多塞与黑格尔持同样的态度。于是,文字的进步与人类精神 的进步也一致起来。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3—4页,三联书店, 1998。 ②“今天如果能创造出一种书面语言来专门供科学使用,它只表示对所有的精 神都恰好是同样的那些简单观念的组合,只用之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只用之于精确的 细密的悟性操作,它将为一切国度的人们所理解并可以翻译成他们的各种方言。而 不必像它们目前那样想变成通用时需要加以改变。”(同上书,第5—6页。)
孔多塞用了较大篇幅描述了第4个时代即“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 步”①。希腊精神表现在哪里呢?按照孔多塞的理解,希腊精神在于 自由和公共的制度体系。他说:
既然这些学派、这些宗派——希腊人有此智慧,决不使它们 进入公共体制之中——始终是完全自由的,既然每个人都可以 随自己的意开创另一个学派或者建立一个新学派,所以人们就 一点都不必害怕理性的那种奴役,那在大多数其他民族中曾对 人类精神的进步设置下的不可克服的障碍。②
希腊精神中孕育着启蒙时代的种子。它是理性、自由、宽容。启蒙 并没有破坏西方精神的传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所要复兴的 正是古代西方的文明。好的东西在古代已经有了,现在所需要的只 是恢复并且发展它们,这正是孔多塞所理解的精神进步。他举 例说:
在东方人那里,法律乃是用强力以压制奴隶的一付羁轭,而 在希腊人那里,则是人与人之间订立一项公约的条件。在东方 人那里,法律形式的目标在于使主人的意志得以完成;而在希腊 人那里,则在于使公民的自由不受压迫。③
因此,在孔多塞眼里,后来的时代应该延续这种自由精神和风 俗,如果已经丧失掉,则要以启蒙精神恢复它。进一步说,知识、科学、 艺术、德行伴随着精神的发展而进步,这是启蒙精神的主流。
① 它显然不来自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 发展历程却好像与孔多塞“精神的进步”殊途同归。我们不谈他们的“唯物论”或者 “唯心论”,只是指出孔多塞和黑格尔都是启蒙思想家,都相信“精神的进步”。 ②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第47页,何兆武、何冰译,三联书店, 1998。 ③ 同上书,第52页。
与古代希腊相比,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科学 的进步”,从孔多塞所谓的“第5个时代”一直到法兰西共和国形成的 “第 9个时代”。孔多塞显然对漫长的中世纪持批评态度;科学进步的 曙光在古代希腊罗马已经开始,但是在中世纪却止步不前。知识衰 落了,因为宗教与科学互不相容。从古代罗马和中世纪(第5个时代) 经十字军时期(第6个时代),再到 12 世纪,科学才在西方开始复兴 (第7个时代)。虽然有宗教狂热的大军,“然而,教士们却无法阻止自 由精神和探索精神悄悄地进步”①。这里指的是科学探索精神。作为 一个科学家,孔多塞也从科学史角度阐述历史,他描述了各门科学产 生和分类的过程。这里的“科学”显然包含了社会科学。孔多塞认为, 即使到了1689年英国的《人权宣言》时代,“政治、立法和公共经济,还 都不是科学”②,因为其中包含的科学原则还没有被发现。但他又认 为,重要的是入们已经开始像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样,以自己的观察经 验而不是神学权威解释社会现象。
在讨论科学的进步时,孔多塞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混在一起。 他有意没有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这表明了他诉诸“统一的科学世界 观”,一个宏大的理想。就社会科学而企,孔多塞认为,最重要的是发 现“人权”的观念,或者说。人的自然权利。人权与古代的经典无关,它 来自人的自然天性。
孔多塞着墨最多的部分是第8个时代和第9个时代。对孔多塞 而言,这两个时代,是他生活中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历史。他阐述的第 8个时代的标题是“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 缚的时期。”孔多塞为什么在众多的科学发明中选中了从中国传入的 印刷术呢?他看到了文字和书籍对科学知识发展的重要作用。就像 卢梭所说,文字和书籍的广泛传播会产生一种隔离制度。当它们推 动科学文明与政治文明时,人们离天真的原始状态越来越远。由于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91页,三联书店, 1998。 ② 同上书,第96 页。
角度不同,卢梭从中看到了人的堕落,而孔多塞却看到了的进步:首 先是公共教育渐渐普及,使更多的人摆脱了蒙昧。其次,如上所述, 科学精神乃是自由与宽容精神。于是人们奋而反抗基督教保皇派的 偏执与狂热,这样的抗争,从路德的教义改革一直到孔多塞生活的时 代。最后,“权利”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懂得,自然权利是人人 具有的(平等),不可转让的精神财富(自由)。于是,孔多塞与卢梭在 入民主权问题上走到一起。孔多塞说:
而所有的行政官,不管他们的头衔、他们的职务、他们的权 力是什么,都是人民的公务员而不是他们的主人;人民保留从他 们那里撤回惟有人民自己才能授予权威的权力,无论是当他们 滥用权威的时候,还是甚至当人民不再认为保留他们的权威对 自己的利益有用的时候。①
随着发现政治和立法中的权利原则,政治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政治和立法中的权利原则也是马克思曾经大为称赞的巴黎公社的政 治原则,是科学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全部问题的关键。
孔多塞说的“第 9个时代”就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法兰西共和国形 成的时代。他从权利和权力相互区别的角度分析了共和国与专制制 度的基本特征,认为共和国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他说:
政论家们终于认识到了真正的人权……要维护这些权利乃 是人们结合成政治社会的唯一目标,而社会的艺术便是要保 证 他们能以最完整的平等并在最广泛的领域内保全这些权利的艺 术。人们感到要确保每个人的权利的办法,便是在每个社会里 都要服从共同的规则,而选择这些办法、决定这些规则之权就只 能是属于这同一个社会的成员的大多数;因为每个个人在这类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13—114页,三联书 店,1998。
选择中既然不可能追随自己的理性而又使别人并不是屈从,所 以大多数人的意愿就成为了可以被所有的人所采纳而又不损害 平等这条真理的唯一特征了。①
这也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明的立法原则,即遵循公意。权 利原则是一个政治哲学原则,“权利”或者“人权”是一个抽象,它 不是个人,而是“公”(人是公民)。一个入的意见不是“公”,所有 入都同意在理论上不可能,“公”乃是大多数人的意愿。最关键的 问题是如何实现多数人的意愿,即立法过程的平等性。如果一个 法律没有反映公意,即无视多数人的权利,或者说是维护了特权, 就破坏了平等。
“公”属于一般性领域,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把它与科学研究 的领域相类比,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私人的语言、心理、感情、情 绪、意志、经验等,而是把问题上升到抽象层次,研究它们的共性。科 学有一个前提,它设定的是“我们”而不是我、你、他。也就是说,科学 设定我、你、他之间是贯通的、一样的。但实际上,我、你、他之间不能 完全贯通一致,其中的差异被科学忽略不计,这也是政治科学的原 则。孔多塞从洛克那里继承的,正是在科学意义上的经验和观念,它 们来自科学的观察和事实,属于“公”的领域。换句话说,是“我们”而 不是“我”。“人权”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 个科学术语。
政治科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契约”,它是建立在人的权 利基础上的。契约是保证权利的,公民与政府订立契约,政府只能是 公民权利的保护者而不是社会的主人。一个国家制度之所以被看做 是专制的,是因为它的官吏是主人而不是公仆,入民丧失了权利而权 力到处横行天下。专制制度根本无视人权,它只是把人分为两等。 “其中一种是注定了要来统治的,另一种则是注定了要服从的;一种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31页,三联书店, 1998。
是来骗人的,另一种则是受骗的。”①
按照孔多塞的理解,经济领域里科学的出现晚于政治领域。在 “第9个时代”中,孔多塞描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经济学要成 为一门科学,同样要讨论“公”的领域,而不仅仅满足于描述经济现 象。孔多塞提出应该研究财富的形成、分配、保存、增值、消费的规律; 研究如何保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规律。他还 认为,自由原则不仅是政治上的,它也是经济生活中的原则。“因此, 人就应该以一种完整的自由来运用自己的才能,支配自己的财富,满 足自己的需求。每个社会的普遍利益,都远不是命令他们要限制这 些活动,反而是要防止那样做”②。
如上所述,孔多塞在判定-…门学科是否已经成为科学时,经常 使用数学标准,即把计算的精确性引入这门学科。他认为政治经 济学也是如此。③ 经济科学后来的发展证明,孔多塞的预见是准 确的。
我们也不能忽略孔多塞的一个基本立场:“但是在政治学中和 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这些进步,主要的原因乃是一般哲学的或形而上 学——就这一名称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进步。”④从以上的背 景和上下文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孔多塞眼里,一门科学形成的 标志是哲学的原则与数学计算的精确性相结合。他这里强调的是 哲学,特别是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检验概念 或观念是否清晰严谨,排斥不清晰的研究对象,从而为认识划定了 界限。孔多塞认为: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33页,三联书店, 1998。孔多塞这里本来说的是,在共和国中不再像专制制度那样把人分为这两种,这 里反其意而引用之。 ② 同上书,第134 页。 ③“这门新科学就被斯徒亚特、斯密而尤其是被法国的经济学家们,至少就 其原则的精确性与纯洁性而言,推到了在如此之漫长的冷淡期间之后人们所不 可能希望如此迅速地就达到的一种程度。”(同上书,第135—136页。) ④ 同上书,第 136 页。
这种方法很快就成为一切哲学家们的方法,并且正是由于 把它应用到道德学、政治学和公共经济学上来,他们才得以在这 些科学中走上一条几乎和各种自然科学是同样之确凿的大道, 才得以除了已被证明的真理而外就不再承认任何东西,才得以 把这些真理和一切可能仍然是可疑和不确定的东西区别开来, 才得以终于学会了忽略掉一切仍然是、或者将永远是不可能认 识的东西。①
这样的倾向后来在孔德的所谓实证哲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它实 际上是孔多塞时代的“反形而上学”,与康德的批判哲学殊途而 同归。② 这种倾向诉诸确定、清晰、必然、不变的法则、规范等,而排 斥与这些特征相反的东西。它是推动近代以来文明进步的理性哲 学,但是却遗憾地无法解释它所遗留下的巨大空白,那里充满了不 确定性、偶然、具体环境因素等。这样的误导来源于笛卡尔,是他把 哲学定义为追求“绝对确定性”的东西,一个明白无误的出发点。这 种努力确实是激动人心的,以致有孔多塞、孔德、胡塞尔、维特根斯
①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37页,三联书店, 1998。 ② 从孔多塞到孔德,哲学放弃科学的确定性之外的不确定性,放弃经验之外的 神秘性,放弃科学的可能性之外的不可能性,最后到了维特根斯坦这里,总结出了 科学认识的底线,即排斥科学经验领域之外的不可说性。于是,凸现出原来隐藏着 的一个巨大、陌生、神秘的空白:我们不可能说清它是什么,但是它显现为不确定 性、模糊性、不可证实性、无经验性——20世纪欧洲现象学运动以来,我们可以简单 地列举胡塞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的名字——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对从孔 多塞到维特根斯坦线索的抵抗,或者说实际上它是反“反形而上学”的,而它自己却 又打出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号(我们看到“形而上学”一词被滥用到多么混乱的程 度)。毫无疑问,作为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哲学关键词的“死”和“他者”之类 问题属于孔多塞那条线索所批判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不可证实性、无经验性等。 于是,哲学在200年以来绕了一个大圈子,又以新的意向返回了原来的出发点,似 乎只有说不清楚的,才是哲学。问题的症结在于,哲学家们都是误将自己的哲学意 向及哲学语言当成唯一的哲学,而反对其他哲学意向,但哲学的秘密恰好在于,它 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意向,或者说,它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语言。
坦的同宗演变,但是后两人最终却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这个“初衷” 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也就是孔多塞所赞赏的、莱布尼茨提出的各种 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但是这个良好的愿望只能导致神(或者神 圣)。启蒙的理性对抗基督教的神性,就其理想化的色彩而言,它也 是一个乌托邦,即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从而也具有神性。由这个 渠道,我们也可以反省整个启蒙时代的文明:它存在着令人惊异的 单一性,或者说是简单性。所有的语气、文体,从浩繁的《百科全书》 到戏谑讽刺的小册子,都是为了宣传理性。透明性掩盖了灰暗,以 至于18世纪的法国文学的成就并不是文学的,而是哲学、政治、道 德意义上的。
启蒙的话语,无论是哪个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或公共 性,后现代哲学批评它是“元话语”。启蒙攻击基督教的教条,但在当 代哲学家看来,启蒙的话语后来也演变为教条。
在第10个时代①中,孔多塞展望了“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在 以往各个时代中,孔多塞描述了人在精神与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进步。 现在,他确信人类已经能确凿地预测自己的将来, 他们也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很大的概率预见到未来的 事件……在自然科学中,信仰的唯一基础乃是这一观念:即驾驭 着宇宙现象的普遍规律(已知的和未知的)乃是必然的和不变 的;然则有什么理由说,这一原则对于人类思想和道德的能力的 发展,就要比对于自然界的其他活动更不真确呢?②
有这样美好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尽管它直到现在仍然是悬而未
① 孔多塞为什么把人的历史正好划分为10个时代,而不是9个或者11个? “10”也是一句启蒙的话语吗?它象征着圆满?孔多塞这么做也许是出于下意识的 需要。 ②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第176页,三联书店, 1998。
决的。相信理性的进步是启蒙时代最显著的精神情结。在描述人类 未来状况时,孔多塞希望废除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使所有国家都成为 启蒙精神的受益者。这很像是一个大同世界,从这里可以直接导致 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孔多塞宣布,应该消除法律确定的平等 同人与人之间实际存在着的不平等之间的鸿沟,实现财富的平等和 教育的平等。这样的宣言不仅是启蒙的,而且是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