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词源与隐喻

1756年,杜尔哥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第6卷撰写了“词源 学”词条。“词源学”实际上是一篇论语言起源和发展的论文,它的角 度与卢梭的同类文章不同。卢梭把语言与人的感情联系起来,讨论 话语和文字的起源问题;杜尔哥更注意词自身的演变。

词源学追溯词的最初含义。“词源学就是探讨一个词的起源。 产生另一个词的词被称做原始的,否则就叫做派生的。”①这里针对的 是词源,也就是说,同一个词本身的演变。变化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通常并没有使用者主观的故意,因为实际的情形是词的重复。这又 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内容的变化。从古至今一个词或者字本身并没 有变化,但是古今的理解不同了,增补了一些新的含义,原来具有的 词义逐渐丧失。二是形式的变化,旧词在重复过程中被新的词汇所 代替。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形,杜尔哥都首先追溯到人的精神变 化。“人的精神……可能由于另一种习惯效应而消失……在每个人 的精神中,重复一个词时的环境决定了词的意义。”②精神之所以变

①② 杜尔哥:《词源学》,第1页,巴黎,贝尔吉出版社,1961。

化,是因为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不同环境、习惯和不同时代的人,在 使用同样的词语时,心理的意向并不相同,或者干脆就用新词代替旧 词。新词的大量涌现突破了词的重复和模仿,表明人的内心世界更 为丰富。这些新词具有什么性质呢?比喻或者隐喻。为了解释旧词 所不具备的新意,最好的办法是联系一个相似的、形象的例子。这样 的语言像诗的语言,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种语言越是原始, 就越带有诗意,它表明新的语言在形成,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 过程的关键词还是隐喻。隐喻是在不自觉中向一种新的语境过渡, 新的境界是在对原始意义的增补过程中,经过意义的迂回与转让实 现的。“把几个旧词组合起来,以表达新意。这类词并不在日常习惯 中使用,必须认真分析,才可以从这些复杂和派生的词汇追溯到那些 简单和更根本的词。”①隐喻原来就是派生的过程。于是“词源学意味 着一个词的真实意义……人们学会在更古老的、不可分解的语词中 寻找语言的起源。但是语词一个接着一个,相互融合,就像说这些语 言的人一样”②。语言的起源是可以追溯的吗?我们只能从已知推测 末知。或者说,起源是一个谜,我们对它实际上是无知的,我们依靠 的全部本领是猜测,因为当我们自以为发现了一个源头时,事实上还 有更早的东西,它是无穷无尽的。于是,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我们 在语言领域遭遇的也是可能性。

词源学追溯到一些不再被使用的词,这些词成了文物一样的东 西,象征着不同的思想习惯和风俗,或者叫做人文精神。我们不再说 古人的语言,因为我们的念头和心思都变化了。词或者语言的变化 总是有踪迹可寻,比如从简单、质朴向复杂、奢华过渡。③ 这样的“过

①② 杜尔哥:《词源学》,第2页,巴黎,贝尔吉出版社,1961。 ③ 这就好像人类本身发展的轨迹:原始人是简单的,现代人是复杂的。但这只 是我们的猜测,并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原始人不如我们有智慧,就像没有证据表明原 始语言不如现代语言一样。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原始人和原始语言与现代人及其语 言不一样。与其说文明是发展或者进步的,不如说它是并列的。词源学本来重视语 言的时间性,但是也末尝不可以从空间性加以补充,就像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 一样。

渡”也避免不了“过度”,它是向一个方向极度延伸的过程。 原始词往往是具象的,隐喻也就是根据词的本意把某种另外的 事物比拟为似乎与它有相似关系的事物,但是在直观或经验上,这两 种事物之间一点儿也不相像。隐喻是原始叙事的一个重要方法。由 此可见,原始语言的抽象能力差。但是,现代意义上智慧的标志却正 是使用抽象的智慧或抽象语言。语言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 中,遗失了大量的智慧密码。换句话说,语言越是抽象和有逻辑,就 越不敏锐。这也是隐喻语言、诗意语言丧失的过程。我们在抽象的 概念语言或者形而上学语言里再也看不出它们起源于隐喻。我们渐 渐忘记了语言文字原来的样子,以为语言真的就只是一些符号工具 而不是文化艺术本身。

另一方面,隐喻的前提是有词的原义。但是广义的说话和写字 过程(我们用以象征文明的历程)却好像是一个隐喻连接着另一个隐 喻,渐渐地使我们忘记了词的原义。于是只是剩下了一些修辞或者 装饰。在世代的延续中,这些“装饰”开始变形,以至于与过去的语言 不再来往,使后者成为死的语言。①

杜尔哥提醒我们,词源往往并不来自纯粹学术的文本。他认为: 当我们从某种古代语言中提取一种现代语言时(比如从拉 丁文中派生出一个法文词),最好不仅是从其纯粹状态或者所谓 好作者的作品中研究这种语言,而要研究最堕落的语言,最下等 人的语言……正是粗鲁之人对形成新语言有最大贡献,他说话 只是为了被理解的需要。②

① 比如文言文,但是它在一百多年前还是活的语言,即知识分子的日常用语。 一种文明的轨迹往往是伴随着它所使用的语言的消失而消失的。如果想到当代一般 法国人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启蒙时代的文献,而当代中国的普通读者为了理解18世纪 的中国语言却常常不得不借助于翻译辞典,即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我们就会明 白中国的文字断裂得多么严重。 ② 杜尔哥:《词源学》,第10页,巴黎,贝尔吉出版社,1961。

这种需要剥掉了一切伪装,成了赤裸裸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动作语 言,不懂旧的语法规则的语言。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经常是自下而上 的,来自民间。当原来的词不能表达新的习惯和新的心思时,新词的 创造就不可避免,并渐渐地从陌生到熟悉。这种情形在新旧风俗的 转化过程中看得特别清楚,比如当代中国流行着大量的外来语,其周 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站在杜尔哥的词源学立场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也变得 不纯粹了,因为后者所涉及的概念含义是“同一”的、纯粹的,没有变 化,从而像是一种真空中的产物。如果不是这样,同一个词含义模 糊,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在亚氏看来就是不可理喻的,是诡辩。所以 我们说,杜尔哥的态度是对亚里士多德立场的批评。亚氏持一种纯 粹的知识分子语言,而杜尔哥则持民间的语言。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笛卡尔-《谈谈方法》-附录二-在线阅读

    附 录 二 给读者的序① 神和人心这两个问题,我在1637年出版的《论正确运用自己 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②里已经接触到了,不过那 本书里无意于深入探讨,只是顺便谈一谈,以便从别人对此的评论 中学一学我以后应当以什么方式来论述。因为这两个问题我一直 认为非常重要,最好反复讨论几次;同时我用来解释这两个问题的 办法又没什么人用过,与通常的途径相去甚…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1日
    277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在线阅读

    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第一节 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 科研共同体在最近一段时期出现了一种爆炸式的增长。 这一点既适用于活跃的研究者的数量,也适用于研究主题和 研究进路的数量。这种膨胀适用于所有的研究分支,但特别 适用于自然科学及其在技术发展中的分支。民用工业和军用 工业都与许多这类活动有紧密关联。我们可以指出我们这个 时代有三大科学技术革命:物理学革命…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232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十九卷 探隐情奥德修斯面见妻子不相认-在线阅读

    这时神样的奥德修斯仍留在厅堂里, 为众求婚人谋划死亡,有雅典娜襄助, 他对特勒马科斯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 “特勒马科斯,我们必须把这里的武器 全部搬走,如果求婚人觉察问原因, 5 你可语气温和地向他们解释这样说: ‘我把它们从烟尘中移走,因为它们 已不像奥德修斯前去特洛亚留下时那样, 长久被炉火燎熏,早已积满了尘垢。 克罗诺斯之子还引起我心中更大的忧虑, 1…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685
  • 第三节 芝诺

    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辩术的创始者"的芝诺是爱利亚派学说的坚定捍卫者。他以一种着来是严格的逻辑论证的方法。提出了一与多、动与静、连续与间断等存在的悖论,其目的是要否定现象的多、动和可分的间断性,以归谬法来反证"一"即不动、连续的存在才是世界全体的合理本性。他的结论虽是否定变化生灭为万物本性这种形而上学,但实际上是以一种逻辑论证的主观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世界和思想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4日
    443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霍布⼠的利维坦-在线阅读

    第⼋章 霍布⼠的利维坦 霍布⼠(Hobbes,1588—1679)是⼀个不好归类的哲学家。他也 像洛克、贝克莱、休谟,是经验主义者;但霍布⼠又和他们不同,他 是个赞赏数学⽅法的⼈,不仅赞赏纯数学中的数学⽅法,⽽且赞赏数 学应⽤中的数学⽅法。他的⼀般见解宁可说是在伽利略的默化下、⽽ 不是在培根的默化下形成的。从笛卡尔到康德,欧洲⼤陆哲学关于⼈ 类认识的本性,有…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5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