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c de Buffon),法国启蒙时代著名思想 家,1707年出生,1788年去世。1739年,布丰开始研究人类的自然历 史。从此,他一生著述都没有离开过这一领域。布丰的智慧给他帶 来了巨大名声,与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一道,布丰也是启蒙时代最受 尊敬的学者。他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高峰。 1753年,布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成员。在布丰留给我們的文字中,我 们要特别提到的代表作《论人》(Del'homme),其中对人类自然形态和 历史的阐述,使人类学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雏形。
“人类学”这个名称在布丰那里有脱离形而上学的含义。布丰的 目的是阐述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或者人作为一个动物种类的自然发 展史。布丰的人类学著作属于启蒙的作品:它不是使人附属于神,而 是回到人本身。布丰的著作可以和伏尔泰的《论风俗》、卢梭的《论不 平等的起源》以及孔德关于实证主义入类学的著作相提并论。布丰 著作中实证的意味远远超过伏尔泰与卢梭关于人的论述。孔德认为 布丰关于人类的自然历史的著作是他思想上的引路人,称其为“伟大 的布丰”①。
布丰对人类学的理解极大地影响了孔德以及19世纪至今人们对
① 转引自克雷默-马里叶蒂《孔德的实证主义人类学》,第28页,巴黎,拉马塘出 版社,1999。
这门社会科学的解释,即人类学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种类加以研究的 科学,它研究人的自然历史。以下是布丰关于人类学的经典论述: 所有的一切表明,人类在本质上并不是由不同种类构成的。
追根溯源,只有唯一的人类,并从中繁衍出多样性,蔓延在我们 地球的不同角落。人类经历了迥异的变异,这是由于气候的影 响、食物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流行病等。人类在自身演变过 程中混杂着或多或少相似的无数个体。一开始,种类的演变并不 明显,变异只发生在个体身上。然后,渐渐地成为人种的变异,这 是因为由于一些相同的原因不断作用,使变异更为普遍、经常。变 异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就像父母把陋貌和疾病传给了 他们的孩子。变异起初只是由于偶然和外在的巧合,只是由于相 同原因不断作用的结果,最后,变异才终于得到了确认。如果这同 样的原因不再存在了,或者这愿因在另一种环境中发生了改变,那 么上述变异就可能一点一点地消失。①
与伏尔泰的《论风咨》一样,布丰的著作也是用人的历史代替神 的历史,努力还原自然历史进程的本来面目。布丰认为,入们在作判 断时,一个经常性的错误,就是只根据个别的情况判断全体。在他看 来,应该以正确的观察代替武断,在详细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对事物 加以分类。于是,在他那里,一个动物的历史不是个体的历史,而是 这种动物种类的历史。人类学也是这样,要观察不同人种的出生、发 育、青春、结婚、分娩、教育、饮食、居住、风俗等,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样的描述注意某种自然原因产生的自然效果,布丰把这 样的一般性效果看成真正的自然法则。这样描述的性质是孔德后来 所谓实证意义上的,排除了先验的形而上学观念。
在18世纪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学”这个词具有研究人类身体的
①《布丰全集》第3卷,第320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1954。
含义,它是一个解剖学的术语。《百科全书》中“解剖学”条目中写道: “人类解剖学最恰如其分地被称做解剖学,如果我们喜欢更好地称呼 它,可以说解剖学以人的身体为研究对象,它被有些人称做‘人类学’ 的艺术。”①人类学成为对人类身体的描述,人类学语言把人作为“客 体”而不是“主体”,这也是布丰研究人类的自然历史的出发点,其代 表作《论人》分成三个主要部分:1.关于人的本性的论述。2.“解剖学” 部分,讨论不同身体、年龄状态下的人。3.人种的变化。
一人的本性
布丰认为,人在自然界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入的本性优于动物。 人与动物的相似性仅在于两者的身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最 愚蠢的人也足以引诱最机灵的动物……命令它,使之为自己服务”。 人“通过话语交流思想”,而“任何动物都没有这样的思想符号”。动物 “不能发明和完善任何东西,动物行为的秩序只能从其种类中寻踪, 而不在个体中”②。由于人有语言,具备反思、发明与完善事物的能 力,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布丰作这些判断时,分看重 思想: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心灵,心灵的功能在于思想,能发明创 造,“对我们来说,思想和存在是一回事”③。思想就是反思,就是观念 的连接,它导致语言的发明。这是“唯心主义”的“内感觉”,笛卡尔和 洛克的哲学发明。毕竟布丰也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对事 物外在的感觉,而在于人有心灵,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依照这样的道 理,人产生思想的能力越强,距离野蛮状态就越远,于是人种有文明 与蒙昧之分。
布丰以为,人只有结合为社会,成“群”时,才为人。与动物的“社 会”不同,人类社会是智力的社会,是个人之间道德关系的整体。人 组成氏族和社会,是人自已的选择,而且是最聪明的选择。与动物世
① 转引自布丰《论人》,第7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 9—10 页。 ③ 同上书,第 10 页。
界相比,人的世界更不受偶然性支配,人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布丰与 卢梭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布丰并没有像卢梭那样为人类单独划分 出一个完整的“自然状态”阶段。在布丰看来,自然入就是社会人,自 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社会的,反之亦然。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卢梭对 语言起源的探讨也是不必要的,因为“野蛮人和文明人一样说话,两 种语言都是自然的”①。自然人与社会人都是由同样的“种子”萌发出 来的。比如语言,它既是自然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只要为人,就有思 想和话语;而卢梭则设想存在着没有话语的人类原始状态。
与卢梭不同,布丰的人类学拒绝对人类社会起源作出假设,他只 利用大自然向他提供的观察素材。但是,这只是布丰的一厢情愿,我 们在他那里并非看不到任何假设,假设只是被他隐藏了,他“假设”自 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没有差别。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虽然 他非常重视自然的“历史”,但实际上,由于人并不是从“自然状态”过 渡到“社会状态”,人的语言和思想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一致的,而不是 从幼稚到成熟。换句话说,布丰严重忽略了所谓“人类自然发展”中 的时间因素,他只是关注入类在空间状态下的迁移产生的变化,他的 研究成为一种“共时性”研究。这样的研究是理论性的、模型式的,有 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人是一个被事先定义好了的种类,有 预先被决定了的行为特征。人是自然界的首领,一个完美无缺的种 类。入类作为一个大种族是统一的,在这个统一中又有多样性。在 这样的意义上,布丰的方法是从多样性中还原,立足于同而不是异, 这就是他的人类学研究空间。
布丰指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别是通过三 个基本特征表现的。“首先是颜色的差别,然后是形状和大小的差 别,最后是‘自然’的差别。”②颜色指头发、眼睛、皮肤的颜色,形状与 大小指身体比例、脸型等,“自然”指的则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饮食、 嗜好、居住、性的关系等。这样的差别是人种的差别。根据气候的不
① 布丰:《论人》,第12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18页。
同,这样的差别可以是明显的,也可能是混浊的、难以区分的——假 如它们都是同一人种的后裔。在这三种差别中,布丰认为最实质性 的是风俗的差别,而不是身体的差别。同时,受孟德斯鸠影响,布丰 也认为决定风俗的因素是气候条件。
根据孟德斯鸠的立场,风俗是人内心的举止习惯。这是内在的 量度,布丰把这样的举止习惯看做入种之间差别的真正尺度,人的活 动及其延伸都可以从心理习惯中得到解婺。心理习惯释放出心灵、 精神、幻念。如果我们失去了某种心理习惯,尽管我们的头发、眼睛、 皮肤的颜色、身体的形状没有改变,但是实在说来,我们已经不属于 原来的种族了。这就是判断人的内在标准。
在哲学上,以上的讨论与入的两个最显著特征(身体和灵魂)相 关。灵魂被近代哲学家看成是元形状的、非物质的、“不死的”。灵魂 与身体的有形、物质、有死是对立的。无形的东西(智慧)是“形式”,使 “有形”的物质具有形状。一般来说,这个道理难以反驳。根据这个思 路,人之为人在于心,而不在于身体。“心之官则思”,这里的“思”当是 “反思”之“思”。
在反思认识的起源时,布丰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类比。他说: 绝对不能比较的东西是不能被理解的。上帝是我们这里给 出的唯一例子,它不能被理解,因为它不能被比较。但所有那些 容易比较的东西,所有我们能通过不同的面孔感受到的东西,所 有我们能相对地加以考虑的东西,是我们知识的来源。我们比较 的题材越多,角度越是不同,获得的认识途径也就越多,就越是 容易抓住我们据以作出判断的观念。①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展现了布丰的具体研究方法。在我们看 来,这个方法是卓有成效的。动物不能比较,因为比较是表面上不同
① 布丰:《论人》,第40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事物之间的比较,属于人的反思活动。比较与外感觉的关系是间接 的,比较或类比要靠想像和记忆等高级的心灵活动。同时,与外感觉 的“光明”相比,心灵是“暗处”的活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身边所有 的质料在一起,因为感觉器官和这些质料本身实际上来自同样的本 性。”①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判断是千差万别呢?布丰认为,原因在于 心灵。“我们肯定,内感觉完全不同于引起它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 如果在我们之外存在什么东西,它本身肯定不同于我们判断的内容, 因为感觉不以任何方式与引起它的东西相似。”②
这是一种巴克莱主义,康德主义的“死结”,无法逾越的严重心理 障碍,其实质是肯定世界为人所创造!我们应该注意这个思路对布 丰人类学方法的影响。
布丰看到,心灵经常处于“睡眠”状态,这时心灵没有一个外在的 对象,而只有情绪和情感。即使有一个外在对象,它在不同心理状态 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而对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是极其曲折的。 在这里,布丰甚至开始倾向于笛卡尔的反思。他认为;
尽管我们可能相信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我们却无法确定地 判断它……但我们心灵的存在却是无疑的……于是我们就想到物质 可能只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方式,一种看见的方式。我们醒着与睡着 时看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我们死后,看的方式更不相同。③
以这样的立场描述人类学,布丰的性情是愉快的,因为人虽然与 动物都由同样的物质构成,但人有心灵。
我们具体分析布丰的人类学著作时,要注意他如何描述人之为 人的“内在尺度”:思想、心灵、语言等。他认为,与语言相比,思想在 先。猴子的嗓子与人一样完美,但猴子不会思想,所以不会说话。要 说点什么,首先要为思想安排好秩序。语言用符号把这样的秩序连
①② 布丰:《论人》,第41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③间上书,第 42 页。
接起来,也就是把观念秩序连接起来,从而有发明。动物许多貌似有 智慧的举止甚至艺术创造(布丰举了蜂房的例子)都是在无意中机械 完成的。布丰认为,动物只有一种行为方式,人却掌握多种方式。于 是,人类的个体千差万别。
二人类身体的历史
除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尺度(心灵),人还有外在的尺度(身体)。布 丰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考察人的身体自我发展的历史,即 出生、发育、成年、老年、死亡的全过程。
1.童年期。布丰的描述完全是实证性的,这种描述不需要哲学 史的知识,而需要大量的医学和解剖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布丰几 乎逐天逐月描述人出生后的身体变化:饮食、被照看的方式、在什么 环境下高兴或痛苦、每天睡觉时间长短、代乳品、牙齿等。以下,我们 摘引一段有代表性的描述:
孩子在12到15个月时开始结结巴巴地学说话。他们最容 易发出的元音是a,因为这只要张开嘴巴呼出声音就可以了;e音 要加一点儿劲,嘴唇张开的同时舌头要抬高;同样发i时,舌头要 抬得更高……在发出c、d、g、1、n、g、r、s、t音时舌头要有运动…… 在所有元音中,a是最容易的;在所有辅音中,b、p、m是最容易发 音的,所以,孩子最早发出的音总是由这样的元音和辅音组成。 在所有语言和所有民族中,孩子一开始会说的就是papa(爸爸), mama(妈妈),这些是人最自然的声音,因为它们最容易发音。字 母组合起来就是表示声音的符号即文字。①
这就是布丰意义上的人类学。要写出以上的文字,需要语音学 方面的专门知识,而不需要形而上学的想像能力。布丰的人类学是
① 布丰:《论人》,第68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建立在最简单自然的因素基础之上的,就像a的发音一样。
2.青春期。除了描述人身体“颜色”和“形状”的自然差别,布丰 还论述了身体的风俗。他关注的范围相当广泛,收集了大量的入类 学事实,比如有关阉割的风俗。他认为:
阉割男性的习惯相当古老,范围极广。在埃及,阔割是对通奸 的惩罚……今天在亚洲和非洲,人们还使用这些残废的男性服侍妇 女。在意大利,这种残忍的手术只是为了完善一种徒劳的才华。① 使男性有完美的嗓音!布丰竟然详细描述了不同的阉割手术,使其 人类学同时具有医学考古学的意义,难怪福柯十分重视布丰的著作。 风俗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它实际上是心理习惯。因 此,“我们身体的真正动力不是肌肉、血管、神经……在我们的身体里 有一些内在的力量,它们完全不遵守我们想像的机械法则”②。这内 在的力量就是被隔离出来的观念,即哲学。古人在一些无法解释的 现象中寻找人的内在尺度,这些神秘现象的功能也相当于哲学。 虽然布丰这里谈论人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但由于其人类学忽视 时间的作用,他只是描述作为一个共同种类的人的身体在空间上不 同阶段的展示,其内在的因素是早就预定好了的,并没有真正的变 异。他举出不同种族的事件,只是为了说明他的总体框架。
在所谓无法解释的身体现象中,从古人就开始追求的“纯真无 瑕”就是一例,它在身体习俗上是对“处女现象”的崇拜。男性根深蒂 固的观念是拥有女人的“第一次”:一种足以导致疯狂和战争的心理 现象。“纯洁性是存在的道德,只在内心纯洁性的美德,它成为所有 男性极力独占的一个生理对象,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观念、习 俗、仪式、迷信。”③于是,在古代罗马有检验少女的处女膜是否完整的
① 布丰:《论人》,第79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81页。 ③ 问上书,第85页。
风俗,这是身体的道德标准。① 布丰引用了大量解剖学的描述,试图 证明处女膜其实是身体上最简单和最普遍的东西,并非如人们想得 那样“纯洁”,因此,对这个是否“真实存在”的膜的想像及其后果,其实 已经与它的真实存在与否无关,男性的愿望与痛苦只是想像中的。 这是由身体的某一部分导致顽固信念的典型事例,一种隐显无常的 神秘现象,于是有了哲学上的意义:由物质世界某种几乎不可见的东 西而导致最不可思议的想像(文学、道德、宗教、哲学等)。布丰指出, 这个膜的引申含义是“流血”,尽管实际上“纯洁”的并不都“流血”。 布丰阐述的建立在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人类学知识在18世纪的 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与西方和中国在哲学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有 密切关系。就哲学性质而论,西方哲学强调实在论或真,与科学连 接;中国哲学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重体悟而非分析,学科的划分 完全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除了重视“膜”或“流血”的风俗之外,还有其他的俗。布丰指出, 以处女状态为美德的传统在某些野蛮人那里并不存在。“不同民族 的风俗多么不一样啊!他们的思想方式多么冲突啊!”②但它们都是 人性,布丰认为这就像婚姻是人的天性一样,同时,在自然状态下,男 女人数上的比例总是接近相等。布丰想以上述自然状态解释理性和 宗教惑惰。
3.成年期。在身体的习惯中,布丰注意到肢体语言与人内心活 动的关系:面部呈休息状态时,心态是平静的;面孔活跃时,内心亦 然。而眼睛在人所有器官中离心灵最近,是最能表达内心世界的。 “眼睛……是精神的感官。”③眼睛也是身体的语言,我们从眼睛里体 会到一种微妙精神。“我们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得到他的观念,尽管 他一言来发。”④布丰不厌其烦地描述人眼睛的各种混杂颜色、眉毛、
① 布丰这里把这样的习俗称做可笑的偏见,这与18世纪法国保持女性贞洁的 风俗已经有所变化不无关系。 ② 布丰:《论人》,第90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③④ 同上书,第111页。
眼睑、前额、鼻、嘴、唇、颌、腮等,说到它们如何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笑以 及其他情绪。他还分析脸红背后的复杂心境:害羞、怒、生气、快乐等, 脸色发白则是害怕、恐惧、悲伤。这些颜色的变化是无法控制的,不 加遮掩地暴露了心灵状态——内心世界的身体解剖学。“在痛苦、快 活、爱情、羞耻、怜悯状态下,眼睛就会一下子鼓胀起来,泛滥的性情 遮住了双眼,使之灰蒙,眼泪流了出来,并且伴有面部肌肉的紧张,促 使嘴巴张开。”①这样的叙述,几乎像素描一样准确。布丰的方法是在 比较中描述人类学,比如他认为,不同民族对女性之美的描述不一; 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嗜好和饮食习惯也不相同。
4.老年期与死亡。布丰描述了人到老年后身体状态的变化;骨 头变软、皮肤皱褶、脱发、牙齿脱落等,最后,“死是不可避免的”②。他 谈到影响人寿命的自然原因(如饮食习惯和空气的质量),谈到引起 死亡的常见疾病。布丰认为,死和生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它们以同样 的方式到来,而人们感觉不到它们。他说:
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恐怖。死是一个站在远处让我们 感到恐惧的幽灵,当我们试图接近它时,它却消失了。我们只有 关于死的虚假观念。死被我们看做最大的不幸,生活的最大痛 苦,生命承担着最难以忍受的焦虑,寻求在想像中夸大那些景 象……这样的想像是哲学的滥用。③
布丰的自然人类学与唯物主义态度并不冲突。他认为; 真正的哲学就是任事物顺其自然,如果没有被想像中的虚 幻所迷惑,没有被所谓我们是由痛苦或快乐的灵魂所组成的这 样的不幸习惯俘虏,我们内心的情感与真正的哲学就是一致的。
① 布丰:《论人》,第18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149页。 ③ 间上书,第 156页。
从未来的角度看,没有什么可惧的,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但确信 这一点却需要勇气或贴近看它们的智慧。①
三人种的变化
布丰指出,同一人种之间的相似是由气候等自然环境决定的。 他以丹麦的拉蓬人(Les Lapons)为例。
这些种族不仅外貌丑陋、身材矮小、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相 似,而且几乎倾向于相同的习惯和风俗:粗鲁、迷信、愚昧。拉蓬 人总是向一种当地的黑猫吐露他们的秘密,在几乎所有的事情 上都向猫探询,诸如决定当天是打猎还是捕鱼。在他们的寓所 中,每一家都有一种用来求鬼的鼓……看来他们只能在自己的 国家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没有任何宗教的观念,也没有 最高的存在观念。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崇拜偶像,所有人都很迷 信……他们向陌生人献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并以此为荣耀。② 鞑靼人也在身体颜色、身材、习俗方面相似。布丰还强调,鞑靼 人的近邻如中国藏族人和汉族人,虽然与鞑靼人不无相似之处,但也 相异。这就是种族的变化。这也涉及到杂处与混血。布丰指出,鞑靼 人血缘中的一支与中国(汉族)人融合,另一支与俄国人融合。“融合 处”当是种族的边缘状态,其面孔与鞑靼人既像又不像。可是,区别 不同种族的内在尺度并不在于外貌,而在于风俗。布丰认为; 中国人与莫斯科人都与鞑靼人的面孔有相似之处,但中国 人完全是另外一个种族。唯一能使人相信这一点的,是这两个 民族的天性、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一般来说,鞑靼人秉性勇猛、
① 布丰:《论人》,第158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 226—266页。原注:“这样的风俗引起旅行者和哲学家们的好奇, 可参见伏尔泰《关于<门科全书〉的问题》中‘初夜权’词条。”
尚武……中国人有相反的风俗,他们柔弱、温和、麻木、迷信、顺 从,有依赖性乃至奴性,讲究礼节,恭维以至于庸俗过滥。①
这样的看法来自传教士的描述,是 16—18 世纪欧洲人看中国人的眼 光,当然是在不自觉中与欧洲入比较后作出的结论。布丰用很多篇 幅记述了传教士对中国人体貌的描述。在风俗方面,汉人与藏人明 显不同。“当问到中国人这种差别的原因时,回答是水土不同。这是 国家本性的区别,这变化体现在身体甚至居民的精神上。”②
此外,布丰从人类学角度谈到当时世界上能够发现的各个民族, 大多是根据实地考察的记载,其数量之多,描写之精细,令人惊讶。 这样的叙述需要丰富的地理学、气候学、人种学、民俗学知识。尽管 布丰用较多的篇幅描写各个种族体貌的差别,但他把这种差别归结 为“内在的尺度”。“欧洲入和亚洲人的肤色与气候显然有很大关系 ……有几种因素都影响到肤色、身体形状、不同民族特征。其中之一 是饮食……另外一个是风俗或生活方式。”③在布丰看来,正是风俗决 定了不同的文明方式,决定了文明和野蛮,即使它们可能生活在同样 的地球经纬度上。布丰从精神而不是身体的因素解释各民族差异的 本质原因。“我承认有三种因素汇合在一起产生地球上不同民族的 多样性。首先是气候的影响;其次,更要紧些的是饮食嗜好;最后,最 重要的是风俗。”④为了说明他的立场,布丰用很多篇幅描述非洲特别 是美洲民族。关于非洲黑人,布丰这样写道;
黑人几乎没有什么精神,也看不出有细腻的感情。黑人快 乐或忧愁、勤快或懒惰、友好或敌对,全看人们对待他们的方式。
① 布丰:《论人》,第232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 235页。 ③ 同上书,第 270—271页。 ④ 同上书,270页。我们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伏尔泰《论风俗》中可以读 到与布丰相似的观点。
我们给他们好吃的,善待他们,他们就高兴、快乐,就什么都能 做。他们心里满足就直接映在脸上……反之,他们对虐待他们 的人恨之入骨。①
在布丰和一般欧洲人看来,这是野蛮人的特征,黑人或者黑奴,就像黑 猩猩一样对入直来直去。至于美洲,欧洲人惊讶地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那里的居民不是黑人,而是新的种族,其皮肤多少有些红棕色或者铜 色,四肢短粗灵活,真正的“野蛮人”。“因为它们只有很少的观念,表情 很不丰富,只能理解周围最世俗最普通的事情……野蛮人其实全是一 些奇特的动物。”②这口气像是一个欧洲中心论的种族主义者。 在18世纪,由于殖民和人口迁移,美洲出现了世界各人种最早的 大融合。布丰认为:
住在墨西哥和新西班牙地区的民族非常混杂,以至于人们 很难发现两个面孔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在墨西哥城里有欧洲 白人、北美和南美的印第安人、非洲黑人……你能看到从白到黑 之间肤色的各种细微差别。③
于是身体意义上的混血和精神意义上风俗的融合不可避免。如前所 述,布丰在描述各个种族之间的特征时,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 它们的体态和风俗,并且互为参照系。总之,对美洲的人类学考察之 意义在于那里出现的“新人”或新的种族。
以上就是布丰人类学的粗略轮廓,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奠基性 的意义。苏格拉底曾以哲人的口吻说:“认识你自己。”这时,关于人的 含义其实并没有脱离神学,苏格拉底的哲学只是把神学观念化了。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口号是把人真正还原为人,
① 布丰:《论人》,第283页,巴黎,马斯佩罗出版社,1971。 ② 同上书,第 297 页。 ③ 同上书,第 301 页。
解放人性,用人性代替神性。但是,科学进步的道路是漫长的。对人 类科学的认识,有赖于航海、地理、气候、生理解剖学、考古学等学科 的真正进展。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各个民族或人种的体貌,特别是风 俗。这样的条件在18世纪已经基本具备了。布丰的《论人》正是建立 在以上学科的进展基础之上的,其描述的内容是“非哲学”的,尽管如 此,它仍然是一部重要的启蒙蕃作,它使我们不是在观念上,而是在 具体形态上认识自己。
风俗研究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是精神或心理的 习惯,把心理与身体、身体与物、身体与身体的关系联系起来,不是像 传统哲学那样研究某个观念或者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 是研究文明或精神状态是如何“做”出来的,研究精神或文明的方式 及其差别。这种研究是“非本体论”的,是启蒙时代的法国方式。在不 同的启蒙思想家中,关于如何解放人有不同的角度。伏尔泰呼吁自 由,孟德斯鸠和卢梭强调人权,卢梭和狄德罗还诉诸性情哲学或浪漫 主义,而布丰在他的《论人》中,建立了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建立在 解剖学和人种学实际考证基础上的“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