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主义

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像大多数启蒙学者 一样,霍尔巴赫也重视经验,对想像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自然的体 系”建立在经验而不是想像的基础之上。“人是自然的作品,存在于 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规律,人不可能从自然中获得自由。”①这句话 表现了霍尔巴赫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立场:“自由”这个词是徒劳无 益的,即使人能认识自然,也只能做自然的奴仆。“自由”意味着什么 呢?斯宾诺莎曾经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从对自然的认识 中获得自由。无论怎样,自由都不能摆脱自然。摆脱自然的自由, 或者说精神自由却正是霍尔巴赫对“自由”一词的理解,在这样的意 义上甚至可以说,对霍尔巴赫的哲学来说,“自由”甚至是一个不存 在的字眼。霍尔巴赫的这个立场与同时代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对峙 的,因为后者所强调的,正是自我意识的精神自由,一个不依赖自然

①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294页。

的精神王国。霍尔巴赫坚决反对自主的精神创造能力,反对思辨 性。经验与思辨的对立恰恰在于:经验立足于周围可见的自然事 物,而思辨朝向不可见的事物,一种想像的结果。

于是,真实的经验是自然实在的,或者说,是真正的观念;想像的 经验是骗人的,或者说,是虚假的经验。为了获得真实的经验,就得 研究自然,掌握它的规律,思考它的能量和它活动中不变的形式。人 能从发现自然规律中得到好处或方便,却绝对不能创造规律。

霍尔巴赫在考察人时,不赞同笛卡尔把人的身体与心灵二分的 态度。在霍尔巴赫看来,人的“物理”与“心理”或身体与道德并不是平 行的两部分,“人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存在,道德的人只是以某种观念 考虑这种物理的存在”①。这里隐含着非常危险的倾向,它使我们观 察人时就像对待一个即将用于解剖实验的动物一样。道德只是身体 活动的一个效果,无论它是哪一种身体活动方式的效果。我们甚至 从中不难得出一个霍尔巴赫式唯物主义的结论:既然实际上人就是 身体的存在,人的幸福无非就是身体的舒适、快乐,而这些应该是最 符合道德的。人的所有认识和思考都不应该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我 们做的和想的一切,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存在,都不过是沿着普遍的自 然让我们所做的事情”②。

在论及社会时,霍尔巴赫只是把它当做自然的一部分,而并没有 详细分析人与纯粹自然状态相脱离的特殊性质。人在社会里不断增 加的需要被说成是一种自然需要,是自然因果关系的延长,原始冲动 的展开形式,就像是动物的原始需要的复杂形式。人的需要首先是 满足自己物质身体的需要,道德的原因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那 么,如何区别文明人和野蛮人呢?霍尔巴赫认为野蛮人就像是缺少 经验的孩子,而文明人则是有经验的成年人,更有办法满足自己的需 要,实现幸福。文明人是经受了启蒙之人,享受着自然的社会生活带 给他的幸福。一句话,人类应该在物质生活中寻找幸福,这是宗教、

①②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295页。

道德、法律、政治、科学、艺术共同的源泉。从这样的原则出发,人是因 为物质生活中的原因而快乐或痛苦,人的目标应该是避免痛苦,寻找 快乐。霍尔巴赫在这里又一次实施了他的简约原则,他试图把人类 复杂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归结为最简单不变的原则。当他说这一切根 源于人的感觉时,这感觉也是单调的或简单的,它躲避任何看不见的 和神秘性的东西。就是说,除了自由,霍尔巴赫在他的哲学中也排除 了想像。

按着霍尔巴赫的原则,一切错误部源于没有从物质方面寻找原 因,只要求助于自然和经验,人就能避免错误。由于缺少经验,人们 就可能形成不完善的观念和奇怪的组合,形成错误或虚幻的宇宙观。 显而易见,他实际上实行一条模访自然的原则,并将其看做精神表现 的源泉。他说:

宇宙是所有存在着的事物的集合体,只向我们提供运动着 的物质,它的整体只向我们提供一个巨大的链条,不中断的因果 关系的链条。其中有一些原因是我们知道的,因为它们直接作 用于我们的感官,另一些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为它只是用一 些结果激发我们,而这些结果的原因与我们相距遥远。①

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见解。整个宇宙被描述为一部有因果或齿轮 关系的大机器,而个人至多不过是这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个人 的所谓幸福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在霍尔巴赫看来,由于运动形式的 不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就不同,物质有无数的组合形式。宇宙就是由 这些具有不同本性的物质集合成的整体。他认为:

这就是说,人是由具有某些性质的物质组合的结果,其安排 称做有机体,其本性具有感觉、思想、活动能力。一句话,能以某

① 崔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 298页。

种方式运动,这种方式区别于它可以与之比较的其他运动方式, 根据这样的比较结果,人被安排在一个系统或秩序之中,在分类 上与动物的序列不同……不同的存在系统或特殊的自然依赖于 宇宙整体这个大系统。①

这种分析的结果在宗教看来肯定是贬低人的。人与动物的区别 仅在于人是另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结果。即使霍尔巴赫在主观上想 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但在效果上除了进一步证明人是一台不同性 质的机器之外,我们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在这里 我们感受不到启蒙时代的人道主义,相反,人是微不足道的,只是物 质运动因果链条中的一个副产品,被淹没在与万物同属的自然、本 质、规律之类大字眼中。人的智慧、谵妄、死亡被“科学”地看成只是 运动的不同状态,难怪歌德对霍尔巴赫的著作如此震惊,说它是一 具死尸。

霍尔巴赫认为,运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变化、位移,改变了在空 间中的位置,正是物质的运动使我们得以区分和认识事物。我们所 看见的事物都是某种原因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本身反过来又可以成 为其他事物的原因。“原因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使另一种存在产生运 动,或者使之产生变化。结果是一种物体借助于运动的帮助在另一 种物体中产生的变化。”②霍尔巴赫借助于因果概念阐述他关于认识 的理论:有一个外部的原因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接受某种 印象。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是从这样的原因获得的印象,就不可能是 真实的存在,而是幻念,我们没有关于它的知识,无从判断它的真理 性。认识一个对象,就是感觉它;感觉,就是被外物激发;看见,就是被 可视的东西激发;听见,就是与听觉器官相遇;如此等等。于是,因果 关系成了霍尔巴赫遵循的另一个简约原则,它几乎可以现成地解释 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现象,甚至以“它是有原因的”掩盖我们所不认

① 在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白《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298—299页。 ② 同上书,转引自《18 进纪唯物主义者》.第300页。

识的现象,尽管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霍尔巴赫具体划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首先是“获得的运动”。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看得见的物体的位置移动;另一种是看不 见的内部运动,其中有不可感觉的物质分子的运动,比如植物和动物 的生长变化。其次是“自发的运动”。在封闭的物体内部就有变化的 原因,封闭的物体根据自己的能量活跃或静止,比如人能走路、说话、 思考。同时,霍尔巴赫认为,人之所以能有这些行为,除了人自身的 能力之外,也离不开外部的原因,比如人的意志可能受外部原因影响。 在霍尔巴赫看来,世上每一种存在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 某种运动。他认为: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自然的本性就是活动。如果我们 认真地观察它的成分,就会发现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静止的。 表面上不运动的东西实际上只是相对或貌似静止,实际上从事 着一种看不见的运动,几乎毫无痕迹,这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 变化。一切在我们看来静止的东西都并不是这样的状态。一切 存在物都在不断地,或快或慢地出生、成长、增加、消失。①

霍尔巴赫从物质运动及其形式中寻找道德关系的模仿物,比如 物质的吸引、排斥、相似性的关系与人的爱和恨——这是人与人之间 的吸引和排斥关系;友谊和分裂就像盐溶于水而油和水分离。道德 关系就像物质运动中的关系--样,是物质成分不同的组合。原初的 分子本来是看不见的,但是无数分子的组合就能使我们看见它的模 样;同样的道理,组合起来的物体也能消解为分子形态。用这样的道 理可以解释植物、动物、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物质元素在相互吸 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生命,在相反的过程中分裂和死亡,道德律无非 就是物质律,“因为决不能将物理的法则与道德律分开,也就是说,入

①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303页。

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需要而相互吸引,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婚姻、家 庭、社会、友谊、联系之类的统一体”①。霍尔巴赫在这里还提出了一 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物质运动形式的方向性,即保存其现实存在的方 向。保存就是巩固,就是吸引那些有利于它的、使之顺利的、有好感 的东西,而排斥那些相反的东西。总之,自然中有什么,人这里才有 什么。人唯一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这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万有引 力作用的结果。一切引力都朝着自己的方向,在道德上称为自爱,也 就是变相的“自私”。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朝着保存自己的方向,朝 着满足自己幸福或快活的愿望方向,抓住一切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同 时排挤一切相反的因素。就是说,“人类有共同的原始感情,人所有 的感官和热情都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意愿,人的行为有持续的对象和 目的”②。注意,这里谈的是人的共性,这又是简约,也就是抽象——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喜欢的一种谈话方式。他们喜欢使用一些乌托邦 化的大字眼,就像霍尔巴赫说的,事物之间必然的联系。所谓“必然”, 就是一定如此,没有例外,万事万物就通过这样的必然性连接成因果 之链。霍尔巴赫认为:

我们将被迫接受这样的认识,即所有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 必然的,或者说它们只能如此;我们感觉的所有存在……都是由 某些法则引起的……自然中并不存在什么独立自存的能量,孤 立起来的原因,被隔离开的活动。自然中的一切不断地相互作 用,它自身只是一个沿着必然规律赋予和接受的、永恒运动着的 封闭圆圈。③

根据这样的必然性,人不为已,就像物无引力的情形一样,是不可 能的。

①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白《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310页。 ② 同上书,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311页。 ③ 同上书,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312页。

于是,霍尔巴赫得出的结论与黑格尔相反:没有偶然性,因为偶 然的东西是必然的。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偶然性,只是因为我们还不 知道它的原因。而只要事物有原因,就一定要纳入世界因果大链条 之中。这也就等于宣布,人是生而不自由的。霍尔巴赫说:

人的出生是没有选择的,我们没有问他是不是愿意来到这 个世界上,自然也没有向人征求过意见,以决定人所在的国家和 父母。人所得到的观念、意见、正确或虚假的概念是人所接受的 教育的必然结果……人的热情和欲望是自然赋予人的乘性之必 然结果……人的生命、意志、行为是由人的交往、习惯、事务、快 乐、谈话决定的,是由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思想决定的。一句 话,是由许多人所不能控制的事件决定的。人不能预见未来。 从生到死,人的命运没有一刻是自由的。①

总之,按照霍尔巴赫的意见,人的一生都“不得不如此”,即使人 经常不知道这一点。人只是表面上可以选择,实际上人从来不是自 已意志的主人,比如人必然选择快活,而躲避痛苦。有时候,人表面 上宁可吃苦,这时,人是为了把暂时的痛苦作为一个过渡,以获得更 大更持久的快乐。就是说,人的判断是不自由的,必然受某些已经形 成的趣乐避苦之类观念的支配。人的选择也是不自由的,人必然选 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使自己高兴的东西。

霍尔巴赫认为,心灵只是身体的一种活动。人是有机的物质存 在物,以适合人的方式感觉和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必然与自然及 其规律相似。人身上并没有非物质的、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的心灵。 只有物质的东西可以激发我们的感觉,否则,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 当身体健康时,心灵亦然,否则,心灵也患病。霍尔巴赫说:

①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转引自《18世纪唯物主义者》,第316页。

事实上,我们对精神这个词具有的观念,就像气流、呼吸、风 一样。因此,当人们对我们说心灵是一种精神时,这就意味着心 灵的活动方式与气流的活动方式相似。气流本身是不可见的, 但它施加的影响是可见的。或者说,它隐蔽地活动。但是气流 是一种物质性的原因,它是空气的变动。①

于是,心灵没有任何秘密,甚至这个词也是一个障碍,因为心灵 只是身体的一种功能。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的精神-在线阅读

    近代哲学的精神 250 第一节 近代的特征 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思考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 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自 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过渡时期开始发挥作用的那种引起变化的 因素,在随后几个世纪内继续活跃,直到现在没有停止。政治冲突 以有利于国家的方式而解决,国家逐渐代替教会作为文化机构;国 家掌权,取教会统治而代…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75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兴起-在线阅读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兴起 第一节 方 法 之 争 古代文化的再生,也就是文艺复兴,对实验科学的奠基所 具有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当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崩溃时, 许多学者逃到了西方。他们的到来导致了对古希腊哲学—— 尤其是柏拉图——的重新发现,就好像几百年以前阿拉伯人 使得对亚里士多德的重新了解成为可能一样。借助于15世 纪希腊理论的这种注入,出现了一些使实验科…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71
  • 第三节自由意志与原罪说:伦理学转向

    一引言:罪的观念与善-恶伦理学的困惑 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领域里,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是善-恶问 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是人的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种 伦理学称为“善-恶伦理学”而归结为“幸福生活指南”。但是,在基督 教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主流信仰之后,伦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罪与 罚成了伦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它的使命首先也不再是如何使人幸福, 而首先在于如…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12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九章 亚⾥⼠多德的形⽽上学-在线阅读

    第⼗九章 亚⾥⼠多德的形⽽上学 阅读任何⼀个重要的哲学家,⽽尤其是阅读亚⾥⼠多德,我们有 必要从两个⽅⾯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和参考他的后⼈。就前⼀ ⽅⾯说,亚⾥⼠多德的优点是极其巨⼤的;就后⼀⽅⾯说,则他的缺 点也同样是极其巨⼤的。然⽽对于他的缺点,他的后⼈却要⽐他负有 更多的责任。他⽣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之后⼀直过了 两千年,世界才又产⽣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74
  • 第三节 道德谱系

    道德问题自斯宾诺莎、康德以来,进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奥古斯 丁所强调的“意志自由”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尤其是康德的《实践理性 批判》,将“意志自由”置于他的哲学的宝塔尖上,使“意志”在哲学理论 上彻底摆脱“情感-欲求”的制约,成为纯粹理性的形式。这一工作,对 于进一步阐发“意志”的“主动性-能动性”极具启发作用,在以后叔本 华、尼采的哲学思路中,就深刻地显明了这…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0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