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法国启蒙时代知识分子宣言

达朗贝尔的哲学著作是“大手笔”,因为它们通常针对的是整个 启蒙时代,集中了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集体智慧。启蒙著作的一个 鲜明特点在于,与其他时代相比,哲学家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启蒙是一项伟大的公众教育事业。在用萧上,启蒙思想家们喜欢用 一些大字眼,他们自认为是一些扭转乾坤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类 现代精神各个领域深深刻有启蒙时代的思想烙印。在达朗贝尔的两 部重要哲学著作《〈百科全书〉等论》和《论哲学的要素》中,我们能看到 有关启蒙知识的最全面总结。

《〈百科全书〉导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讨论科学的谱 系,第二部分讨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精神进步的哲学史”①。换 句话说,一部分讨论自然科学的内容,另一部分讨论人文科学的内 容。同时,这两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没有联系的,《<百科全书〉导论》正 是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百科全书》想要总揽人类全部精神财 富,并给出一个总体性答案,这也是每一个启蒙思想家的伟大抱负。 《百科全书》是一部由启蒙学者集体撰写的著作,表达了相同的思想 倾向,即以启蒙的精神探讨科学与艺术。

在形式上,达朗贝尔要表述人类知识的谱系。在他看来,《百科 全书》应该是人类科学与艺术词典,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科学与 艺术门类并分析它们赖以生长的基本原则。“科学与艺术是相互适 应的……但是,还原为少量的规则或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通常是困难 的。”②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检验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种类, 追溯它们的起源,同时也追溯人类观念的起源。当达朗贝尔持有这 样的态度时,他的眼光更像哲学家。他说:

①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7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② 同上书,第13 页。

我们可以把全部知识分成直接的知识与反思的知识两种。 直接的知识是这样的知识,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接受它们,中 间不需要插入我们任何意志活动。也可以这样说,它敞开我们 全部心情,其间没有障碍,也没有人为的造作。反思的知识是这 样的知识,就是说,它是在直接知识活动基础上获得的精神,要 进行统一和组合的活动。

我们全部直接性知识都可以还原为通过我们感官①所感受 到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感觉,才可能有我们的 全部观念。②

达朗贝尔对所谓“直接的知识”的解释比较模糊。“直接的知识” 非常复杂,它包含了洛克意义上的两种经验:内感觉与外感觉。外感 觉通常指科学意义上的经验,其特点是“一般性”。科学意义上的经 验抹杀“你”与“我”之间的区别,是“我们”共同的经验。牛顿、F.培 根、洛克的学说都以科学含义上的经验论为基础。内感觉则可以归 结为人的情感活动,它与外感觉的关系是间接的、模糊的,甚至是不 存在的。内感觉自我滋生、繁衍,哲学上也称其为直觉和顿悟,具有 神秘性。就达朗贝尔的本意,他当然主要诉诸科学的经验,同时,他 并不一般地排斥情感因素。但是,像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达朗贝尔 也反对内感觉所导致的天赋观念或宗教观念,认为它们导致蒙昧。

达朗贝尔这样说:

第一哲学家们的这个原则(指内感觉原则——引者)长期以 来被经院哲学家看做公理……他们以同样的热情捍卫实体性的 形式或隐蔽的性质。但是,随着哲学的复兴,这种看不见的真理

① 达朗贝尔这里的所谓“感官”不仅指通常的耳、目、口、鼻、身之五官,也包括洛 克所谓第二性质的感官,即从心灵所萌发的性情和观念。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对 18世纪法国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②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14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被视为应该加以澄清的荒谬的观点。①

以启蒙的视野而言,着不见的、隐蔽的、不透明的东西与蒙昧、迷 信、宗教之间是划等号的。启蒙思想家之所以强调科学理性或感性, 乃在于其真理不是遮蔽的,而是看得见、透明、在场的。出场的人有 着启蒙照耀的-切光环,成为讨论的中心。人们感受到的第一件事 情,就是自己的存在,然后才是外部世界的存在。人们对自己身体及 其需要的感受,成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启蒙时 代,人的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界限、人与世界之间的界限经常是模糊 的。谈论人的身体感受,常常被等同于谈论人和世界本身。人们喜 欢讨论离他们最近的东西,比如人的身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批 评和放弃那些与人距离遥远的东西,比如抽象的上帝观念和思辨 哲学。

达朗贝尔认为,“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 存在”②,“存在”并非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它在经验上指人 的身体存在及从中衍生的东西。对身体或心灵痛苦的感受成为启蒙 作品描述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说我们从身体所感受到的一切都令 我们不快,但这正是人类境遇的不幸。痛苦是我们身上最为强烈的 感受。我们接触到的快活赶不上痛苦,快乐从来就不足以安抚我们 的痛苦。”③正是从这里引导出启蒙时代的伦理学或幸福论,它成为那 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 快乐,同时又不给别人带来痛苦或破坏他人的幸福。快乐和痛芦都 是唾手可得的,决不像形而上学那样玄虚。为了寻找根据,启蒙时代 曾经求助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

达朗贝尔对痛苦和幸福的分析有一个基本前提,他并没有具体 区分痛苦和幸福问题上的干差万别,他只关心“人”本身,“人”是“我

①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14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② 同上书,第15页。 ③ 同上书,第17页。

们”而不是具体的“你”或“我”。达朗贝尔假定入人都有同样的痛苦, 就像他们应该拥有同样的快乐一样。他说:

我们一开始浏览这些对象,就发现对我们来说,它们大多数 表现完全是相似的……我们似乎具有一些相同的感受,拥有我 们体验到的相同的需要,要满足相同的利益。结果我们发现,它 们能使我们连成一体,这带给我们很多方便,使我们在自然中分 辨保存我们和伤害我们的东西。①

这好像说,人是中性的。抹杀个体之间的差别也包括忽视性别的差 异,抽象地谈论人,讨论的意义似乎只局限在哲学上。这也从另一个 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兴趣在哲学上,启蒙时 代是哲学的时代。达朗贝尔设定人们有同样的情趣、利益、需要。我 们理解了“交往”、“社会”、“契约”这些启蒙时代的词语,为了实现它 们,需要一些普遍性的规则。我们注意到达朗贝尔正是由此解释新 语言的产生:新术语产生了新观念。人们在交往中传播新术语与新 观念。达朗贝尔也假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透明的,即不存在理 解上的障碍。这同样可以导致政治哲学或法哲学的结论,即人有同 样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情感或情趣、身体的需要、利益是“自然”的,自由、公正、仁爱是人 “自然的权利”或“自然法”,科学家被称做“自然哲学家”。“自然”的基 本含义是本来就有的,一个不需要争论的“根源”。它成为理性的界 限,一个借口。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基 本的道德规范与政治秩序。在表面上,启蒙精神是反基督教的,但实 际上,离开基督教精神,也难以理解启蒙精神,两者又有诸多的相似 之处。“自然”也是神。“自然”是一个独立于逻辑证明的模糊字眼。 由于“自然”概念是含混的,由它增生的其他术语亦然,如公正、善、恶、

①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18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自由等。

自然的道德与政治可以追溯到人类内心的情感需要。如上所 述,这样的感情具有宗教色彩。启蒙精神所谓的纯粹理性,实际是不 证自明的感性。我们怎么能把这种感性与洛克批判的天赋观念区别 开来呢?启蒙精神经常印有自己所批判对象的痕迹,这自相矛盾,却 可以理解。就启蒙的道德乌托邦而言,这种自相矛盾是必不可少的、 有益的。乌托邦并不存在,难以企及,但它给人以幸福感,追求它的 过程促成了精神与社会的变化。

什么是达朗贝尔理解的“反思”?启蒙的概念来自反思的精 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并统一为“我们”,相似感觉的 比较和组合上升为一般性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讨人喜欢的、有情趣 的、有用的、能慰藉我们的。所有这些,都是符合“自然”的。人的需要 就是热情所往,也是认识的对象,其中“快乐占据着首要位置,好奇是 会思想之人的需要,尤其是当焦虑的欲望被某种苦恼激发之时,它是 一种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苦恼……这就是这门内容广泛的科学之进 步的缘由”①。这里指的是什么“科学”呢?在达朗贝尔那里,“科学” 一词的用法含糊,因为在《百科全书》中,“科学”与“艺术”是混用的。 从上段的语境可知,达朗贝尔所谓“科学”显然指的是道德与政 治——它们也是“艺术”,是可以化为实践行为的原则。

达朗贝尔常把“科学”混用于“艺术”,他把艺术科学化。在达朗贝 尔看来,观念的交往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要把观念分类,将其置于 同一观念的序列,即以尽可能清晰的形式表达每一个观念,从而要 求完善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以使观念之间的交往更为畅达。像 孔狄亚克一样,达朗贝尔也注意词对精神的作用:精神活动的秩序 实际上就悬安排词发生和发展的“词序” 从生动具体的词到抽 象的词,就是从活泼的经验上升到一般或抽象的精神状态、观念等。 孩子与成年人用词习惯上的差别表明了不同的认识发展程度。达

①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23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朗贝尔认为,词有幼稚与成熟之分,有自身的进步,这个进步就是发 现更多的使用规则。人类渐渐完善了语法,语法是逻辑学科的一个 分支,它受精细甚至谵妄的形而上学启发,梳理我们头脑中的观念。 有了丰富的词,就能细致地区分观念,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 差别。

在阐述人文科学的分类时,达朗贝尔提出了时间与地点两个尺 度,即入是处在一定历史年代和地球上某一地点的人。以往的哲学 家很少像启蒙思想家那样把人的本性与他们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联系起来。达朗贝尔认为:

年代把人放置在时间中,地理把人分配在我们的星球 上……要分别考察人如何组成几个大的家族,如何形成不同的 社会,不同的社会如何产生不同的政府,各个政府如何寻求彼此 的差别:或者是根据所使用的法律的差别,或者是根据不同的社 会为了使成员之间交往更容易而想像出来的特殊符号——这就 是语言和法律多样性的源泉,这就是政治的起源,某一特定道德 种类的起源。①

这意味着,语言符号的不同导致人、政府、社会、政治、道德之间的差 别,达朗贝尔从语言的起源解释其他的起源。这个思路是洛克哲学 意义上的,即科学的分类取决于人类对不同领域的认识程度,就像人 类认识谱系。人类所有认识都起源于感觉,感觉借助于词才萌发观 念。观念之间的简单和复杂之分全在于词的比较和组合。“通常来 说,这就是哲学。”②

达朗贝尔讨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问题,这也是《<百科全书〉导 论》的主要内容。

问题又归结为人们按照怎样的规则形成自己的观念。达朗贝

①②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45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尔的回答是,模仿自然,因为人们直接获得的对象来自外部世界。 观念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产物。观念离不开想像,但想像中的 观念总是与我们具有模仿性质的直接观念相似。达朗贝尔认为,模 仿自然的习惯从古代延续至今。模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生动的。 人们容易养成模仿的习惯,主要还因为它最容易保持在记忆中,最 容易寻找,最能轻而易举地给我们带来愉快。“如果令我们感到快 活的对象比(事物)简单的表现能更真实地使我们激动,那么,简单 的表现就会失去快意,快活的对象会以某种方式作为补充,这就是 模仿的快乐所导致的对象。”①这里,达朗贝尔实际上也给出了他所 理解的艺术创造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原则也是《百科全书》理 解的艺术哲学。这个原则认为,为了获得艺术中的快感,模仿必须 与被模仿的对象保持距离,并且同时对后者有所改变。达朗贝尔列 举的例子是,一个真实的或身临其境的环境给我们的感觉可能是令 人悲伤的、嘈杂的。艺术中被模仿的对象可以变化成令我们愉悦的 对象,因为在模仿过程中,本来会使我们悲伤的对象与我们保持了 距离,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或伤害。距离产生美,为悲剧流出的眼 泪带给我们愉快。②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但却是经过增补后的模 仿,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艺术。这里的关键词是“距离”,但因为有了 距离,也就不是忠实的模仿。不忠实的模仿还能称做“模仿”吗?这 是一个问题。“引导认识方向的因素是模仿,这也表现在绘画和雕 塑中,因为模仿最能接近它们所要表现的对象。”③这是典型的科学 艺术论,符合西方的艺术传统(逼真)。这在哲学上则是实在论,或 以实在作为基础的本体论。当代艺术的疑虑却是,“逼真”是否更接 近所要表现的对象?在达朗贝尔看来,诗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即诗 来自对自然的模仿,诗好像是绘画和雕塑出来的文字。词的排列就

① 达朗贝尔:《〈百科全书〉导论》,第47页,巴黎,弗兰出版社,1984。 ② 参见同上书,第48页。这个见解并不是达朗贝尔的独创,它可以追溯到亚 里士多德的模仿理论。 ③ 同上书,第 49 页。

像组成一幅表意画似的。① 诗歌不仅带给我们听觉的和谐,而且有 视觉想像的和谐,想像中的视觉而成为创造。达朗贝尔认为音乐和 诗的道理一样,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在模仿中搀杂着感觉和想像的 因素。音乐是以声音表现艺术图像,显现不同的感情或热情。

《论哲学的要素》以《<百科全书〉导论》为原型,继续发挥启蒙思 想。《论哲学的要素》主要考察人类精神,但实际是指18世纪欧洲特 别是法国入的精神。像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达朗贝尔把时代的变 化理解为进步,用“进步”一词描述周围的生活世界。在他看来,所谓 进步,乃在于纠正了错误;所谓错误,特别指精神上的迷信——宗教 意义上的欺骗和哲学意义上的教条。哲学的进步即精神的进步。达 朗贝尔和百科全书派对笛卡尔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笛卡尔的沉 思旨在破除迷信,区别真伪,建立…种新哲学。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乃认识方向之争,在启蒙的意义上它们是完全一致的。百科全书派 并不是一种思辨性质的哲学,而是生活世界的哲学。就像达朗贝尔 说的,以往的哲学很少关心我们现在的生活、事件、风俗、著作、谈话 等,但是这些现实的因素在迅速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人的 精神领域,因此“我们的世纪特别应该称做哲学的世纪”②。

达朗贝尔所谓“糌神”在很大程度上指自然科学精神,当他分析 人类感情时,更多地是卷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这像是一种“不带偏 见”的中性分析。从笛卡尔到洛克,新哲学方法的使用为精神敞开了 新的活动空间,人们求助于新的观点,不保守,不怕改变自己的立场。 人类思想和活动的领域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精神趣味不再满足于 形而上学、经院哲学、神学;社会生活趋向复杂,商业、贸易、法律、政治 等新的社会分支不断涌现。新旧生活的交替在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

① 福柯在《这不是一个烟斗》中谈到了法国现代诗人阿波利奈尔诗歌创作的一 种方法,极有启发作用。这个方法被称做“Calligram”,即一首诗歌的词以形成某种图 画的方式排列起来,而这幅图画就是这首诗歌描述的主题。换句话说,诗歌中的词是 “绘画”的,有些像汉字或象形文字、表意文字。 ②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10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大量争论,人们的行为方式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不一致。这是《百科全 书》得以产生的精神背景。在达朗贝尔看来,“哲学就是把理性运用 于不同的对象,哲学就在这些对象的基础上活动。哲学要素应该包 括人类全部认识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来自三个方面:事实、感情、讨 论”①。这区别于形而上学和经院哲学。但矫枉过正,达朗贝尔显然 把在今天看来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混同于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 自然科学不过是自然哲学。“自然事实的科学是哲学家研究的重要 对象。哲学并不是为了追溯它们的最初原因,这样的追问几乎总是 不可能的,哲学是对这些事实加以组合、比较,把它们恢复到不同的 种类。”②《百科全书》的分类原则被达朗贝尔看做哲学的,科学的方法 就是哲学的方法。

达朗贝尔认为,事实不仅指“自然事实”的科学(自然科学),在《百 科全书》的分类中,“事实”还指“历史的科学”。这两种“事实”是有差 别的,自然科学中的“事实”是由理性产生的,属于哲学领域,历史科 学中的“事实”是以往文明的痕迹和人类"记忆"产生的科学,包括人 的历史和自然本身的历史。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建立的分类体系 从某一角度或领域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 这有助于研究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样研究人,解剖学研究 人的身体,历史学研究人的活动和事件,同时,它们又有别于达朗贝 尔所说的“人的科学”,因为他认为“人的科学”只是逻辑学和伦理学, 附属于理性或哲学。由于强调情感的“真理”,达朗贝尔把情感也看 做哲学要素,但将其与从属于诗歌的想像区别开来。达朗贝尔和百 科全书派的做法是把感情等同于道德感,并且与趣味等概念联系起 来。所有这些,都受制于道德原则——所谓“人的科学”或者社会的 普遍原则。这些原则是复数,它们之间有相似性关系。这些原则既 是认识的真理,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需要,给人以快活和趣味。所谓 启蒙,也是揭示这些道德原则,使它们乌托邦化。

①②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19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goüt”是法国启蒙时代创造的一个哲学概念,它对我们理解启蒙 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启蒙时代的哲学概念或多或少与“情趣” 有联系。在达朗贝尔那里,“情趣”具有普遍性品格,从而也被说成科 学或者艺术应有之义。

达朗贝尔说:“哲学家特别注意并感兴趣的一件事,是认真区别 信仰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要确定区分它们界限的真理。”①这里,达 朗贝尔是以学科划分的态度对待宗教的。除了霍尔巴赫等少数人之 外,法国多数启蒙思想家对宗教持一种审慎的宽容态度,这与他们严 厉批判基督教的不宽容并不矛盾。《百科全书》为宗教预留了位置: 宗教属于“神的科学”而列在哲学的大范畴之内并与“人的科学”区别 开来。这是启蒙时代对待宗教的另一种虔诚,而并不完全是出于一 种策略上的考虑,这些自然神论者有理由认为蒙昧是对“自然神”的 亵渎。康德关于知识和信仰的区分与法国人类似的思想之间并没有 实质上的冲突。

达朗贝尔认为,逻辑学也是“人的科学”,是关于推理的艺术,是 我们应该在哲学中讨论的“第一科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学 有所不同,达朗贝尔称:

全部逻辑学可以还原为一个相当简单的规则。为了比较相 距遥远的对象,人们利用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对象。同样的情 形也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观念的比较之中。推理的艺术不过是这 个原则的展开及其导致的结论。②

类比的方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演绎逻辑,它需要借助于想像。类比 在文学和科学发现中被广泛采用。达朗贝尔所谓“逻辑”是更广义上 的“科学逻辑”,其中包括了“人文科学”,用他的话说,逻辑不是科学而 是艺术。从以上“类比逻辑原则”可以认定,“我们的精神不仅可以同

①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23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② 同上书,第 34 页。

时具有几个观念,还能同时判定这些观念的一致或冲突”①。达朗贝 尔认为同样的“推理艺术”适用于所有学科。

在确定哲学下属学科时,达朗贝尔描述了道德哲学而没有专门 讨论政治哲学。在启蒙时代,政治与法的观念启蒙不但最初来源于 道德观念的启蒙,它们的基本概念甚至是重合的,比如最基本的权利 意识。“我们把关于这些权利的意识称做道德。”②毫无疑问,这种自 然权利意识也是启蒙的政治或法哲学的出发点。

达朗贝尔和百科全书派吸收了洛克的经验论,把经验延伸到人 们之间的感觉、理解、需要,并且假定个体之间是一种无差别的平等 关系。下述这样的推断既是道德的,也是哲学的:个入感到自己不是 孤单的,因为一个人总得与其他人发生关系———种相互需要的关 系。这种相互需要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有一今社会,制定人的权利和 义务,以实现公正。

在达朗贝尔这里,“自由”概念既是伦理学的,也是政治学的。中 世纪宗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曾经以思辨本体论作为“自由”的形而上学 根据,但达朗贝尔认为自由只来源于感情。“我们说,自出的存在只 是感情的真理,而不是讨论的真理。”③这里的“感情”可以理解为天然 感情,即相信或但愿如此。“自由”来自直觉或体悟,并不需要逻辑的 或本体论意义上的证明。在感情上,自由的真理是不必劝说而最容 易使人接受的。达朗贝尔认为:

因为自由的感情就在于这样一种权利感情之中,即有权做 与我们现在的行为相反的事情。自由的观念是一种没有表现的 权利……自由只是我们精神的活动。根据自由,我们区分了行为 的权利和行为本身。当行为还没有实施时,把这种闲置的权利(指 自由——引者)视为始终存在的。自由的概念只是一种本心的真

①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34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② 同上书,第39 页。 ③ 同上书,第59页。

理……问人是否自由,并不是问人的活动是否无动机或无原因,而 是问人的活动是否有选择,是否容许相反的情况。①

换句话,自由的感情仍旧是形而上学的,它在还没有行为时,就知道 有行为的权利。自由属于思想和感情的最高层次,它是行为的最后 根据,因而是不可以讨论的。那么,公正或者平等的概念与自由是怎 样的关系呢?“法的道德公正性是自由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即自由 不是法的公正性之结果。”②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自由已经是一种平 等,在自由面前人人平等。道德和政治概念都是自由概念衍生的 结果。

一般来说,法的概念解决是否可以做某件事的问题,而对于法没 有禁止的一切事情,人们有行为的自由③;道德解决善与恶的问题,道 德面对“应该”或提倡的问题。“道德法”概念把道德与法联系起来,其 间的中介概念就是“公正性”。

关于法的区分以及法与道德的联系,达朗贝尔认为,一般性的法 与自然法是法的两个不同部分,也可以称做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人 们把违反了成文法的人称做罪犯,而违反了非成文的自然法并不构 成犯罪,因为从表面上,后者对社会的危害并不像前者那样大。成文 法是“必须”,自然法是“应当”。换句话说,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道 德法,它同时是成文法的依据和补充。

我们为什么把道德、法、政治的观念与形而上学联系起来?如何 建立这样的联系?在启蒙时代这样的联系有什么特点?社会科学领 域的学科当时还附属于哲学,道德、法、政治的观念只有与形而上学 联系起来时,才有哲学上的根据。但与传统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和思 辨哲学)相比,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当它求助

①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59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② 同上书,第60页。 ③ 一旦涉足具体领域,上述对自由的抽象议论就显得软弱无力,因为法与自由 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一旦进入法的领域,自由就是有前提的。

于洛克的经验论时,往往把这种经验延伸为感觉和情感,这两种因素 经常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当启蒙思想家们呼吁“理性”时,这个“理 性”其实是感性。如上所述,被冠以神圣的“自然”之名义的法、权利、 道德都是“感情的真理”,尽管它们是所有人的通感。在达朗贝尔看 来,道德、法、政治的观念与形而上学密不可分,因为形而上学是“分 析观念的艺术”。所有这些又离不开逻辑学,因为逻辑学是“说理的 艺术”。达朗贝尔说:

然而,还有另外一门科学,它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不可分 离,它实际上属于这两门学科,这就是语法学,或说话的艺术,因 为……在表达我们思想时,词的选择对我们判断的真与假有重 要影响……而且正是主要在与说理的艺术和分析观念的艺术之 联系中,哲学家讨论了语法学……结果,问题就限制在形成语言 的那些一般性原则中……于是,研究语法的哲学家讨论词的不 同方面……精神在不同词中面对一个对象……这可以被视为语 言的哲学根源。也就是说,有一些原创性的最基本的词被用来 解释其他词,以新的方式认识这些词。正是这些原创词封闭了 它构成的观念。词有本来的意义和它们比喻的或隐喻的意义, 必须区别这些不同的意义,以避免当我们混淆它们时所犯的错 误……利用这些词已知的意义发现其他未知的意义。①

达朗贝尔意识到,可以从语言的起源追溯观念的起源。除了 词,观念在书面上再无别的表达可能性。词与观念并非完全一致, 因为同样的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词也可以有相同的意 义。这表明了词对观念的重要性,这些语言现象也说明了词的作用 是有限的,词难以达意,语言并不能解决全部意义或观念问题。 所谓“言不尽意”,是说感情复杂到无以言表。在达朗贝尔和卢

① 达朗贝尔:《论哲学的要素》,第101页,巴黎,法亚尔出版社,1986。

梭等人那里,情感是比语言更基本的因素,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 们称启蒙时代的哲学是“心情哲学”。心情与理性的综合是启蒙时 代的特征,人的内心敞开所有的情感。快乐和忧郁、幸福与不幸搀 杂在一起,就心情哲学而言,甚至忧郁和不幸也是一种乐趣,伤感的 事情同时也是动人心弦的事情。18 世纪诞生了古典浪漫主义哲学 和文学,其“情趣”相当于汉语美学传统中所谓的“味儿”。18 世纪 的精神时尚是微妙、灵感、奥秘,其物质生活时尚则是精巧、精美、雅 致。所有这些是为了使心情快活。离开这些字眼,就不能深刻理解 18世纪的法国哲学,而只能将其解释为知识论的唯物主义。启蒙 哲学家是一个个热情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活受热情引导,却不恰 当地说自己受理性主导。事实上,他们甚至不顾自己的热情可能到 达危险的地步,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红色恐怖。法国启蒙思想家 有自己丰富的个人生活自传,而不仅是思想自传。他们决不把快乐 的愿望隐藏在枯燥乏味的书斋生活中,而是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 爱憎。当他们写作时,并不回避内心的矛盾和灰暗面。他们想捕捉 所有灵感和情感,这就要求他们是敏锐又多才多艺的人。思辨的哲 学让位于心情加雄辩的哲学,智慧获得了新的含义。哲学成为人或 人生的哲学。

达朗贝尔也许是启蒙学者中知识最为全面的一个,他具有科学 与人文知识两方面的高度修养,并试图把它们结合成统一的体系。 达朗贝尔是他所处时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与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不 一样,达朗贝尔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家。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四节高峰体验说

    马斯洛认为,人性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时,就能体现出人生的本 体意义。这种时刻,人处在最高的存在状态——本体存在状态。人 ①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编译,第115页,华夏出版社,1987。 在本体存在状态中可以获得区别于一般认知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认知 体验——存在性认知,这是一种触及到认识终极目的的神秘体验。 它不必借助一般的认识手段和工具,而是通过主体内…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17
  • 第三节 培根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与“假象论”

    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培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根尊重知 识、尊重科学,把学术研究置于崇高的地位。鉴于传统思想对知识的 种种贬低,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比如神学家根据《圣经》的记 载认为,人最初堕落是因为试图得到过多的知识,因此知识是有害 的。培根反驳说,人类原始堕落的真正原因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因 为在善恶问题上自以为是,违背了上帝命令;人只要心存“博爱”,…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728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四卷 第四章-在线阅读

    第四章 (雅典的)克拉特斯 (学园主持,公元前3世纪在任) 克拉特斯(Crates),安提根尼(Antigenes)的儿子,雅典人,住在瑟 里亚(Thria)镇。他是波勒谟的学生,也是他最宠爱的人,还接替他担任 学园主持。他们俩关系非常亲密,不仅生活上抱持共同追求,而且老来长 得越来越相像,死后还葬在同一坟冢里。因此安塔戈拉斯谈到他们俩时使 用了如下文字:①…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187
  • 第一节 司各脱的认识论

    将司各脱的认识论放在第一节的位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经院 哲学在阐明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途径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术语,澄清 和理解它们是理解经院哲学本体论的第一步,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 司各脱的思想来说尤为重要。 司各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论,他是在提出问题并且反驳他 人的过程中展开自己关于人类知识论的思想的。对于经院哲学家来 说,人类知识是被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所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09
  •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洛克(John Locke)于1632年出生在英格蘭萨默塞特郡的 灵顿镇。其父是一个乡村律师,在英国革命的第一次内战期间曾参 加过反对王党的战斗。1646—1652年,洛克就读于伦敦威斯敏斯特 公学,后入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学习。165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65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该校的高级研究员。1660年成为 希腊文讲师。1663年被任命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51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