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德与政治

一《论科学与艺术》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阐述了他日后在其他著作中不断展 开的基本思路。这是一篇杰作,代表了启蒙思想的另一面,即不是朝 着“光明”和“进步”,而是回到背面、阴影,回到优郁和焦虑。这是18 世纪法国情结的两面性,我们往往忽视了启蒙精神中的忧郁、焦虑倾 向,浪漫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情感中滋生的。

卢梭的思路受到征文题目的启发。他认为,这不是一个钻牛角 尖式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是事关整个人类的幸福。在人们享受科学 与艺术的“繁荣”时,卢梭竟然感到隐忧和耻辱。人类在世界上“出场” 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理性的阳光使人成为世界万物的主宰,一 个中心,它驱散了遮在人心上的蒙昧。卢梭称,自然一直在“黑暗”和 “无知”中发展和孕育,它有自己的神圣。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被认为 是脱离了蒙昧状态的欧洲人,其实并没有摆脱无知,甚至更坏,他们 重新陷入了野蛮和蒙昧。卢梭竟然说启蒙时代的欧洲是无知的!在 这个无知的时代,学者们讲述着晦涩难懂、令人鄙夷的话语,篡夺了 知识的英名。这是怎样的进步呢?“科学伴随着文字而出现了;写字 的技艺融入到思想的技艺中,日渐陌生、异化……人们开始体会到灵 魂的交流更加便利,这个原则使人更加社会化。”①人们从文字中受到 鼓舞,文字是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进而成为人们之间交往的原则,

① 卢梭:《社会契约或政治权利的原则》,第3页,巴黎,加尼耶兄弟出版社, 1978c

人们从文字和科学中得到了方便,这是一种替换。这样的方便是危 险的,因为它还意味着懒惰。

在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上,卢梭有个基本的看法,他认为说话、 诗歌、音乐和艺术都起源于热情,而文字和社会则起源于需要。“精 神有它的需要,身体也有自己的需要。后者是社会的基础,前者是社 会的装饰。”①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文字)就是社会的花环,它与政府 和法律一起维持着人们的集体“安全”和“幸福”。所谓花环其实也是 一把锁链,在使人成为文明社会公民的同时,也扼杀了人与生俱来的 自由情感,使人成为“幸福的奴隶”。艺术和科学一起培养了我们的 时尚,教会我们说出一些装模作样的话语,而在这之前,人类的风俗 是自然、淳朴的。卢梭在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前提,他所谓科学与艺术 的堕落其实是从文字开始的,文字从人的热情中异化出去,成了与人 隔离的陌生力量。在卢梭看来,科学与艺术上的不自然是追求奢华 文字的后果,文字越来越陷入精雕细琢中;情趣越不自然,也就越加 堕落。卢梭还看到与文学的普及相伴随着的科学、艺术与自然相脱 节后的第一个效果,即所谓的规范化。社会越是文明,就越是形成一 些所谓“整齐划一”的原则。在这些原则背后,往往隐藏着冷淡、背叛 和欺骗,因为原则是束缚人类天然本性的东西。这样的判断与伏尔 泰等启蒙思想家的倾向相反,卢梭从欧洲“光明”社会中首先看到的 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欺骗。他盯住“社会”的消极方面:干篇一律,整 齐划一,就好像人的精神都是从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似的。烦琐、虚 浮的礼仪加剧了这样的虚假,但是“习惯成自然”,哪怕是虚伪的习 惯!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因为“惯例”已经麻痹了人的心灵,人们宁 可听从于这样的所谓习俗,而漠视自己的本性。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埃及传到希腊,说神敌视人类的安宁,就 发明了科学。”②在卢梭眼里,科学不但没给人造福,而且扰乱了人心

① 卢梭:《社会契约或政治权利的原则》,第3页,巴黎,加尼耶兄弟出版社, 1978。 ② 同上书,第12页。

的平静。古老的学问中没有一个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它们产生于好 奇和想入非非,是贪欲的结果:人们迷信天上的繁星,于是有了天文 学;入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向权势献媚,就有了雄辩术;同样,几何 学与吝啬,物理学与不切合实际的好奇……总之,卢梭认为科学的产 生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傲慢和贪心,科学源于人心恶的动机,所以它 的结果对人类不可能为善。

卢梭从消极方面看待社会文明,他把社会文明的诸种现象视为 一些结果,从结果追溯原因:艺术的动机是奢侈,法律是为了约束人 的恶行。而如果没有诡计、战争和暴君,历史就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 了。坏事反映了动机的丑陋,卢梭又一次让自己的思考走上与世俗 见解不同的岔路,他竟然把以上种种与美德不符的现象归咎于入忘 记了自己的本分,而去冥思苦想。进而他追溯到哲学,哲学家忘记了 人的自然需要和义务,竟然把时间花在“不生育”的沉思上。“从一开 始,这样的沉思就使所有学习哲学的人扫兴。”①在卢梭看来,精神上 的多思等于奢侈,或者是只有害处的胡思乱想,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 实实在在地履行为人的自然义务。

哲学、科学和艺术生于“游手好闲”,当卢梭这样挖苦时,他实际 上已经触到了社会分工的一种必然。能有条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 “胡思乱想”的人往往不会为自己的基本生活发愁,他们有“奢侈”的 条件。从历史上看,正是这样的“奇思妙想”成就了科学与艺术的创 造,而卢梭的意见却是,这些人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事情上:这些人 生来就“游手好闲”,反过来又滋生“游手好闲”,就好像“增补的增补”, 后患无穷。卢梭在18世纪中期就反对“不生育”的形而上学,因为它 讨论的问题是空洞的。空洞而奢侈,在卢梭看来,这不仅指哲学,也 包括文学和艺术,它们都产生于身体上的懒惰和精神上的虚荣。

有无数条理由可以用来反驳卢梭。在当时,对卢梭最尖刻的讽 刺也许来自伏尔泰,伏尔泰当然是站在人类进步的立场上,对人的前

① 卢梭:《社会契约或政治权利的原则》,第13页,巴黎,加尼耶兄弟出版社,1978。

途持乐观主义态度。伏尔泰认为卢梭的立场不啻让人类回到用四肢 爬行的原始状态。但是,我们却认为,卢梭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其他 启蒙学者不曾看到的东西:人类文明在创造财富和舒适的同时,必然 要失去另外的东西,而且是永远地失去。当我们太容易满足时,懒惰 滋生出来;一旦拥有知识,天真和质朴就不在了。

但卢梭还是太天真了,他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不懂得人类的进 步是靠“人性恶”来推动的。他有孤独的性格,固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无端猜疑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朋友,狄德罗、达朗贝尔、休谟…… 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晚年与植物为伴,在寂寞中写下了《一个孤独漫 步者的遐想》,他至死都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自相 矛盾,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虽然他抨击闭塞的、不切合实际的思想, 但是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他的著作为数不多,但几乎其 中的每一部都是所论述领域的里程碑(《爱弥儿》与教育学、《社会契 约论》与政治学、《忏悔录》与文学、《新爱洛绮丝》与浪漫主义等),但是 这些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情感中想像的产物。卢梭靠的不是博 学,而是天赋的敏感。

卢梭看到了社会分工对人性的扭曲,每个人在还不知道自己最 适合从事哪个职业时,他的出身早就为他安排好了未来的社会地位。 至于教育,我们在卢梭的《爱弥儿》中将会看到,他对来自他人的教诲 持怀疑态度,他只是引导爱弥儿向自然学习。

二《论不平等的起源》

同第一篇征文一样,《论不平等的起源》也没有任何学究气,字里 行间透着敏锐的性情,有的语言成了后来的格言,比如:“大自然把入 放在平等地位,人却自己建造了不平等。”①我们注意到卢梭这里所说 的,他的立足点是追求入类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存在于以最符合自然 法的形式组成的社会和国家。两个半世纪过后,重读这篇论文,我们

① 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第153页,巴黎,国际图书出版社,1996。

想到的问题是,与其把卢梭此文的成功归结为他作了社会学方面的 科学论证,不如说是他著作中天才的乌托邦式的热情感染了读者,这 热情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是任何政治学著作都无法回避的。像这 样的心声:“我愿自由地活着,自由地死去。”①但是卢梭看到,自由并 不是不要法律和政府,人民的自由习惯是由政府养成的。人民一日 习惯了某一类主人,就再也难以脱离。如果一定要离开这样的羁绊, 结果可能是连已有的自由也丧失掉。人民首先要有自由的能力,否 则,就要有明智的政府(虽然它可能是专制的)加以教养和引导,使之 渐渐习惯于呼吸自由的空气。习惯是第二天性,人是环境的产物。 卢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但是有最能助长 自由的尚武精神,立法权属于全体公民,它将是一个共和国…… 卢梭首先谈到了人本身。他认为由于渐渐地脱离了原始状态, 环境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的灵魂,我们再也见不到一个始终不违 背自己的性情而做事的人。最不幸的是,人类所有的进步,总是离自 已的原始状态越来越远,“我们积累的新知识越多,就越是失去获得 最重要知识的手段。正是由于我们努力去研究人,我们反而不认识 人类了”②。卢梭的意见反映了18世纪自然法学派的善良愿望:人生 来本是平等的、善良的,恶是后来才有的,是脱离自然状态的结果, 人群中总是有个别人先变坏,先有了私欲,另一些比较迟钝的人还停 留在原来的天真状态,于是前者侵犯了后者的利益。这就是对不平 等起源的最简单的解释!卢梭这样的说法,应该说是一个“发明”,是 一个大胆而合乎人的性情的猜测,它倾向于替多数淳朴的老实人说 话,而在道德上抨击少数自私的、搞阴谋的人,因为正是这些人先富 起来。这是后来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雏形,它激起的义愤对穷人有 极大的感召力。卢梭的判断基于这样的前提:人为的不如原始的,应 该分清人和社会中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从原始状态中“增补”上去 的。需要指出的是,卢梭提出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假设,这是他的道

① 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第154页,巴黎,国际图书出版社,1996。 ② 同上书,第166页。

德基础,入们虽然不能证明它,却宁可相信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假设,启蒙时代就是从这里引出了自然法的观念,其基础在于对自然 状态下“人性”的判断,法根源于人。这就涉及到如何为自然法下定 义的问题。卢梭认为,不能从脱离自然人的抽象规则出发,走向只有 少数人掌握的形而上学领域,自然法必须由自然的声音来表达。卢 梭把自然法从理性拉回到感性,归结到人的自恋和对他人的怜悯之 心。自恋使我们关心自己的幸福,保存自己;怜悯使我们看到同类的 痛苦或者灭亡时,顿生侧隐之心。卢梭认为,这是自然法最初的基 础,但是理性的发展竟然室息人的天性,使自然法建立在抽象规则之 上。于是,首先要尊敬的是人或人的感性生活本身,而不是什么哲学 或哲学家(康德说他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敬普通人,也含有这样的意 思)。人自爱与怜悯并不是后天哲学教诲的结果,而是人的天性。由 此引申,卢梭认为动物的某些天性和人一样,也受自然法支配,有自 己的权利,而人对动物也有怜悯的义务。

卢梭所谓的不平等,不是指人在年龄、健康、体力、智商上的“不平 等”,而主要指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和政治上以强凌弱。简单比较就可以 看出,这两种不平等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就是说,财富和权势并不总 是与体力、智力、品德相称,这本身已经是不平等。从中我们还可以看 出,不平等一定另有原因。原始人类在生理上曾经和动物一样强健、灵 巧、敏捷、勇敢,在这些方面文明人和野蛮人相比是极度退化了。但是 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在于人的自由或自主性;人不像动物那样只 是服从自然,而是知道反抗;人的灵性在于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自由, 人依靠自由的能力完善自己——它成全了人,但也害了人,成为入类不 幸的根源,最终使人堕入比动物还不如的状态,入成为自己和整个自然 界的暴君。如此危险的倾向有时来自哲学,因为正是哲学开拓了人的 理性。哲学家记住了观念,而忘记了怜悯。艰难的环境使人相互关心 和依靠,文明却使人相互隔离和冷漠。理性虽然使人自尊,但也使人 自保,哲学使人与世隔绝,对普通的苦难麻木不仁,哲学是压抑天性 的学问。卢梭认为,野蛮人没有哲学的本领,缺乏智慧和理性,却能 毫不犹豫地服从自己的原始感情。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对最底层民众的深深同情,他还洞见到文明产生上等阶级自私自利的秉性,这 种秉性是败坏法律、风俗和道德的根源。

卢梭认为,人的善良,比如说怜悯和内疚,来自天性而不是学习, 虚荣、轻蔑、自傲、“你的”、“我的”是文明带来的;文明社会需要“公平” 的概念,正好说明它不公平。对异性的情欲本来是为了保障人类之 延续的,但它在文明社会中却造成种种罪恶。卢梭看到文明社会“爱 情”的虚假性,他甚至认为不知道“爱情”、仅限于生理之爱的野蛮人 是相当幸福的,原因是没有由“爱情”引发的频繁感情冲动、争执和由 此引起的烦恼。① 卢梭也由此断定,由于没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原始 人没有文明人那么多的情欲。② 卢梭还幽默地谈到,原始人之所以没 有压迫,是因为“欺负入”是他们的一个负担,因为“受压迫者”并不依 靠“压迫者”活着,谁也阻挡不了一个入自由地到别处生活。卢梭认 为,奴役的关系只产生于人们的相互依赖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判 断。为了奴役一个人,就得使他陷入离开自己就不能活的状态,而这 样的情况,只能产生于文明社会。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了 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 奠基者。”③这种情形在卢梭看来纯粹出于偶然,而没有这样一个人, 人类就可能永远处于自然状态。这种偶然事件创造了历史,它是私 心产生的恶,但也最后促成社会和理性的诞生。这是卢梭的一个猜 测,但它是天才的猜测。④ 正是私欲导致种种罪恶。但是,卢梭也认

① 卢梭在下面这段话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情人的嫉妒和配偶的报仇,每天 都会引起决斗、杀害或其他更为悲惨的事情。夫妻间永久忠实的义务,只会促成通奸行 为,而那些关于贞操和荣誉的法律本身,则必然会助长淫乱之风,增加堕胎事件。”(卢 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东林校,第106页,法律出版社,1958。 ② 卢梭补充说明道:“在没有爱情的地方,美丽有什么用呢?对于没有语言的 人,才智有什么用呢?对于不互通交易的人,狡诈有什么用呢?”(同上书,第108页。) ③ 同上书,第111页。 ④ 它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私有制是万恶之源。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卢梭的判 断,《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性口号就是“消灭私有制!”

为,私有的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原 始人首先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动物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并逐渐成为 动物的主人。但是人类最初的进化是缓慢的,其速度与人智力的变 化成正比。人慢慢地有了语言,有了相对固定的住所和家庭,也就开 始有了“你的”和“我的”,有了私有制的萌芽。家庭和氏族使人习惯了 群居,每个人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在各方面能 力(卢梭提到了歌舞、美丽、力量、灵巧、口才等)出众的人,成为公众人 物,它产生了最初的虚荣和轻蔑、羞愧与美慕。人们开始相互品评, 虚荣生出尊敬,羡慕生出嫉妒,而嫉妒生出报复,入也就由善良变得 残忍,标志着人已经远离自然状态。道德也应运而生,道德感是“我” 与“别人”的关系,就像公正的观念产生于不公正的现象,法的观念产 生于罪恶的现象,道德观念乃是为制约不道德而形成的。

“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 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 了”①。这是从经济利益上寻找不平等的起源,政治上的暴力被归结 为经济上的利益。更多地占有物质或者发财的欲望反而极大地推动 了劳动的欲望,也使欺骗和堕落泛滥。这样的开化或“开窍”竟然成 了文明社会最直接的动力,它使生产能力得到极大发展,使农业从狩 猎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工业从农业、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划分出 来,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区别开来,从而私有制也就越来越精致。人 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财富上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以及人的伪善 使人的“‘实际是’和‘看来是’变成迥然不同的两回事”②。于是有了 浮夸的场面和种种阴谋诡计。它使老实人堕落,良家女子沦为娼妓。 卢梭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受他同类的支配,都是别人 的奴隶,使人对比自己有权势的人阿谀奉承,对不如自己的人专横和 冷酷。聚敛财富的热情是产生欺骗的真正温床。人人都隐藏着损人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东林校,第121页,法律出版 社,1958。 ② 同上书,第125页。

利已之心,它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后果,也是不平等的直接原因。总 之,私心与不平等互为因果关系。

卢梭看到,国家只不过是以法律形式把私有财产和不平等确立 下来。人怎能摆脱自己的羁绊,获取自由?卢梭大声疾呼,人是生而 自由的,尽管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他宁愿在风暴中享受自由,也不愿 在安宁中享受奴役。此言专为驳斥所谓人有忍受奴役的天然倾向而 发,认为这是把最为悲惨的奴隶状态称做和平。卢梭的向往成为后 来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宁可牺牲快乐、财富、权力甚至生命,也要争取 和保护人自身唯一不可剥夺的财产——自由。就像一头生来自由的 野兽,冒死撞向束缚它的护栏。“自由既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 能力”①,卢梭称,放弃自由的权利,是对造物主的一种侮辱。任何人 也不应出卖自己的自由,因为这就等于出卖白己的生命,等于不再是 自己生命的主人。引起人民反抗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统治者滥用了个 人所让与的财产,而在于滥用了个人的自由,在于别人不把我当人而 当成了工具。自由是天赋的,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反之,“无论以任何 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反自然同时也是违反理性的”②。 于是,卢梭从对不平等的论述中直接得出了革命的结论;人类的 不平等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财产权的设置,产生了穷人和富 人;其次是官吏的设置,产生了强者和弱者;最后是权力从合法的变 为专制的,产生了主人和奴隶。最后一个阶段是不平等的顶点,它预 示着废除专制是合理的。

卢梭的天才不在于他的博学,而在他极强的领悟能力。比如,他不 仅是一般地从道义上抨击不平等,他看到社会的组成是人丧失天然自 由的根本原因。人不再过自己的生活,而是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人对 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从这里产生了许多虚伪的 荣誉、语言和德行,少了许多真正的幸福和快乐。造成这一切的原因,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东林校,第135—136页,法 律出版社,1958。 ② 间上书,第137页。

决不能归结为人的自然倾向,而是人在精神和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 卢梭著作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孩子命令着老年人,一个傻子指导着 聪明人,一小撮人拥有许多剩余的东西,而大量的饥民则缺乏生活必需 品,这显然是违反自然法的,无论人们给自然法下什么样的定义。”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布伦塔诺与胡塞尔

    参加布伦塔诺在维也纳1884—1885年的讲座之前,胡塞尔也曾 听过其他哲学家的课,但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数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但是听课后,最初的“好奇”很快转变为对哲学事业的毕生追求。布 伦塔诺在课上讲述他的描述心理学观点,尤其是表象和判断的学说, “基础逻辑学”的课对青年胡塞尔来说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胡塞尔 很快成为布伦塔诺小团体的核心成员,他甚至被称为…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27
  •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前面一般性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发展 现在必须回过头来对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认识论思潮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专门的评述。 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理性主义不是就其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广义 而言的,而是指与经验主义不同的注重演绎推理和理性直观的认识论 派别。不论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 和表现,但是,只是到了近代,当认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2日
    203
  • 第二节自 由与权 利

    实际上,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最核心的问题。人的自由-自在的 存在既是使现象界成为一个完整而可靠的法则世界的前提,更是一 切道德法则的根据,而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 绝对权利的基础。人是自由的,因而每个人自己就是他的存在的目 的本身,而作为目的本身存在,这是人的全部尊严的源泉;同时,因人 是自由的,他赋有这样一个不可侵犯、不可让渡的权利属性:每个…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8
  • 第四节 异类相知

    阿那克萨戈拉自己著作的留存残篇中论认识问题的很少,塞奥弗拉斯特的《论感觉》中保留了较多转述的资料。 他和恩培多克勒相似,主要从主客体物质粒子的物理作用与生理机制角度,考察人的认识形式,主要是感知认识。他没有具体研究人的理智认识,虽然他认为人的灵魂分有努斯,但他在论认识时几乎不提努斯。没有将努斯学说贯彻在认识论思想中,而只提出-一种异类相知的素朴反映论。 塞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322
  • 第四节《未来哲学原理》

    《未来哲学原理》篇幅不大,体裁类似“章节体”,共有65个小段 ① 参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振华、王太庆、刘磊译,第 38 页,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② 同上书下卷,第56页。 落,没有加小标题,可见作者想打破传统哲学著作那种严格的逻辑推 理结构的限制。但是,这并不表示作者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全书 有严谨的思路,行文流畅简洁,先…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8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