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理小说
伏尔泰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说,也不 是说理的论文;它既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这就是他的哲学小说 (conte)。他开创了启蒙时代的文学传统,一直影响到 20世纪。conte 是18世纪法国文学特有的文体,伏尔泰的 conte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文体上类似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奇故事。conte 在写作形式上相当灵活,迎合公众品位。在18世纪这种文体成为一种时尚,也是启蒙 学者抒发胸怀的重要形式。在创作方法上,伏尔泰遵从古典主义的 理性规范,把史诗、悲剧、历史三种要素结合起来。伏尔泰擅长讽刺, 也善于运用对话体裁,把它们当成启蒙的工具。① 伏尔泰以史讽今, 其作品的副标题常离不开历史:《查第格》是“东方的历史”,《天真汉》 是“真实的历史”,《微型巨人》是“哲学的历史”等。他以这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让哲学观念说世俗的“话”,周游世界。这和 20世纪法国 哲学家萨特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小说,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即都 对人的生存状况表示焦虑,但萨特关注个人价值,而伏尔泰想像人类 的幸福。
这种特殊的哲学文体在伏尔泰的全部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 置。伏尔泰的著作具有他个人的甚至整个18世纪的鲜明特色,它们 像是一种特殊的游记。不是书斋里的思想游历,而是在异域流浪中 的历险。这样的游记传统现在在大学课堂上被称做“旅行文学”,它 又分成两部分,其一有些像《鲁滨逊漂流记》;其二就是以伏尔泰为代 表的哲学性游记。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3年中的所见 所闻,他的哲学小说则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往往以隐藏的形式表达 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些小说的精神特征是启蒙。
“我为寻找和发表自己所喜欢的真理而度过了一生……哲学家 的秉性不是怜悯人类的不幸,而是抚摩它。”②伏尔泰小说中的主题常 常是主人公寻找入间的幸福,历经磨难。在夏特莱夫人温情的陪伴 下,伏尔泰的小说充满了人情味。这些传奇故事也有阿拉伯文学《一 千零一夜》的影响,因为后者在 18世纪初已经传入法国。伏尔泰在 《哲学通信》中已经锻炼了写游记的技巧(一个讲述者描述各种不同 的情节,就像是哲学的旅游),他在《查里十二的历史》中也熟悉了如 何作历史的讲述,那里含有丰富的奇闻轶事。
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经常使用对话文体,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让不同时 代的历史人物对话,而不论他们活着或已经死去,所以这种对话体具有文学性质。 ② 转引自伏尔泰《老实人》,第7页,巴黎,法国大书业出版社,1983。
伏尔泰把哲理小说作为唤醒精神的方式,一种精神自由的手法, 像是寓言的力量。它们通常围绕的主题是命运、幸福、乐观或者悲观 的信念、文明与智慧等。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情节中总有一个像英 雄一样的角色。特别是,在故事开始时,主人公通常总是来自异域或 者到异域去旅行。伏尔泰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哪怕最平庸的人物的生 活,从中抽取苦难、残忍、愚昧。他细致地描述异国情调(巴比伦、罗 马、英国、中国……),以激发我们的想像力。长途跋涉,一连串的节外 生枝,这些是哲学家的一种迂回策略,即概念的秘密转移。从个人经 历的荒谬性看人自身的命运、英雄的命运,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幸福的 真谛。主人公踏上异域的土地,不仅是为了观光,而且是要寻找幸 福。就是说,他脚下的土地,他所有的经历,还不足以使他幸福!这是 一个成熟老人的描述,伏尔泰的大部分哲理小说完成于50岁以后。
(一)《查第格》
《查第格》是启蒙时代的一面镜子。启蒙观念表明入们不愿意按 照旧的程序生活,它是人类精神上的一次冒险,人不愿做神而要过世 俗的生活。人睁大眼睛,在周围世界看到从前没经历过的但更有意 义的生活,重新发现了历史、社会、政治、道德。人们从来没有像启蒙 时代那样关心个人的幸福和命运,人们质疑:神谕能否主宰人的命 运?悬在人头上的正义之剑可否惩恶扬善?这就是《查第格》提出的 疑问,它的副标题就是“命运”。我们感兴趣的是主人公冒险的经历, 它是现代意识的发端之一。一个现代读者可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 置上,想像自己就是那个查第格。现代人同样需要克服世代积攒下 来的恶习,诚实地思考自己的幸福之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永不绝望。
梗概在莫阿达(Moabdar)①国王时代的巴比伦,有一个叫查第 格(这个名字意味着公正或正义)的年轻人,有教养,有智慧,健康、英
① Moabdar是伏尔泰根据Moab虚构的词,Moab是靠近巴勒斯坦的一个国家。
俊、富有,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做非分之想,从不欺负能力比自己 差的入。他身上集中了如此多的人类优点,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 幸福。但是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了:查第格发现已经与自己订婚的 未婚妻见异思迁。经历许多身心的痛苦,他最后娶了阿卓拉,但是他 已经没有第一次恋爱时的幸福感,看见妻子的举止,在他内心唤醒的 是疑虑。
一天,妻子怒气冲冲回家,查第格问其缘由,答曰:我曾安慰一个 寡妇,她丈夫刚安葬两天,墓地就挨着牧场边上的小溪。她向上帝发 暂,只要这河水流淌,她就永远陪伴在坟墓旁。查第格:这不说明她 真爱自己的丈夫吗?妻子怒答:你知道我看见什么?她在掘土使小 溪改道!妻子不知,查第格早就领教了所谓忠贞的表白。
查第格有一个朋友,名叫卡多尔。查第格的妻子常夸奖卡多尔 是最有品行的青年。于是.查第格顿生一个计划,让卡多尔按计行 事。查第格意在检验妻子对自己的忠贞程度。妻子在一个女友家 玩,第3天回家时,卡多尔告诉她,你丈夫因病突然去世,昨已埋在家 族的墓地。妻子惊愕、哭泣,进而绝望。入夜,卡多尔过来安慰她,两 人分别念起朋友和前夫,黯然泪下。妻子招待卡多尔吃饭,席间,卡 多尔腹痛难挨,她以纤纤嫩手抚摩卡多尔痛处。卡多尔呼叫,说减痛 只有一法。妻子急问,答曰:非在患处敷新死去的人鼻子上的皮不 可!妻子曰:我刚逝的丈夫是个大鼻子,剥去一些对他来世无妨。妇 人觅到墓穴,开棺刚要动手,查第格从棺中跃起,戏言道:那改河道的 寡妇还比不上你割鼻子高明!
查第格休了妻子,另谋幸福。他对自己说,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哲 学家更能使人幸福的,哲学家阅读上帝放在我们心灵中的大书,从哲 学中得到莫大安慰。可是,查第格在现实生活中又因为说了实话而 碰壁,生命的幸福太难找了。巴比伦 5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到了,这是 表彰德行的场合,由大都督宣布本埠一年来的好人好事,再投票选举 最佳人选。巴比伦所有的美女都投查第格的票,因为当地还未曾有 过如此年轻的都督。查第格获此殊荣并由国王宣布继任大都督。所 有的权臣都嫉恨他,最眼红的甚至为此吐了血。查第格从政主持公道,让法律替自己作判断。他的原则是,宁可冒险赦一罪人也不错杀 一无辜。他要分清真伪,而普通人却模糊是非。
查第格成了巴比伦的英雄,皇后暗中爱上了年轻又有德才的查 第格,国王为此对查第格大为嫉妒。查第格只好逃亡埃及,在埃及沦 为奴隶,一个阿拉伯商人买了他。为一桩生意,商人带着奴隶们上 路,途中要穿越阿拉伯沙漠,骆驼因风沙接连死去,负担摊在每个人 肩上。查第格带领奴隶在风沙中以S状行进,商人不禁发笑,查第格 冒险告诉他这样做的道理,商人惊愕,进而对查第格另眼相看。查第 格看商人好奇,于是告诉他更多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体积相同的 东西比重不同,以致商人越发敬重他,视为知己。到了目的地,商人 去追还欠债,但是不妙的是证人死了,欠债人想赖账。查第格以他的 智慧为商人追回了欠款。
商人与查第格来到古代土耳其商城巴士拉。这是东西方交界 处,查第格第一次看见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会集一地,世界好 像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埃及入、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大家争先 夸耀自己的国家,其中一个中国人说,我尊敬各位的国家,但是我想 理和天比财富更有价值,我的国家与你们所有国家加起来一样大。 我也不想说它的古老,因为幸福更为重要!……查第格一直没有插 嘴,他看到了不同民族的特点。
在小说的结尾,查第格当上了巴比伦国王,天下太平、富庶,百姓 安居乐业。
解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像是个乌托邦,但是中间的情节,却是 由一系列不幸的偶然事件组织起来,幸福的欲望面临的是接踵而来 的痛苦。伏尔泰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是,幸福是由不幸组成的,秩序 是由无序组成的,它们构成人的活动和自由。结尾像是实现了莱布 尼茨的理想,即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在人多数时候 并没有出场,杰出的查第格本该幸福,可他却有太多的不幸。 现代评论家认为查第格身上有伏尔泰的影子,伏尔泰自己的一 生就是如此,他经历了人间的大悲大喜,临死前的伏尔泰在法国几乎 被神化,到达荣誉顶点。查第格和伏尔泰都思考人的命运和幸福,就此而论,他们都是哲学家。查第格的经历证明了生活的荒谬。但也 有评论认为《查第格》更像是为孩子写的童话,里面有仙女、魔鬼、王 子和幸福、奇迹,不幸只是作为铺垫。法国当代研究伏尔泰的著名专 家波姆教授认为,伏尔泰是自娱,他从细微之处隐喻大问题,《查第 格》是伏尔泰精神的一次愉快旅行。①
伏尔泰的《查第格》隐含着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就是命运或神 意与人的自由是冲突的。相信命运往往意味着无所作为,扼杀人的 创造性。呼吁人的自由则是使人摆脱神。对伏尔泰和18 世纪的法国 来说,人的自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人是感性 的人,从感性出发讨论理智和道德才符合人的本性。法国人称伏尔 泰是“精神王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不甘心只服从神谕,而是向往 言行自由和尘世的幸福。精神自由是伏尔泰思想精华所在,他为自 由而战。
在写《查第格》时,伏尔泰已经开始失去对世界的乐观主义态度。 他在信中说:“莱布尼茨的神正论不是物理学家的经验。”②他开始怀 疑抽象的观念。10年后,伏尔泰写《老实人》时,对世界的看法转入悲 观:周围的世界都是恶,而我们却说善。而在更早的《哲学通信》时期, 伏尔泰相信进步的观念,他赞扬文明甚至奢侈。③《查第格》是伏尔泰 重新思考的开始,尽管这部小说的结尾似乎还是乐观的。
(二)《老实人》
《老实人》是伏尔泰写得最好的一部哲学小说,他描写了人一生 经历的坎坷命运,其中有一连串的悲剧事件;战争、宗教裁判所、人的 迷信和狂热、自然灾难。伏尔泰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倾吐在所创作 的角色老实人——一个历经磨难的年轻人——身上。小说最后一句
① 这些评论参见伏尔泰《查第格》,第166—167页,巴黎,阿歇特出版社,1993。 ② 同上书,第170页。 ③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第25封信中指责帕斯卡尔厌恶人类,忧郁、孤僻。(转 引自同上书,第 170 页。)
话是:要开拓我们的家园。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才华都要用在耕耘和 改善我们脚下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放弃无聊的形而上学争论,因为 它空耗精力。
梗概老实人与男爵的女儿在城堡中一起长大,他们还有一个 家庭教师,是个哲学家,教给他们形而上学知识。老师的座右铭是: 一切会好的。渐渐地,老实人与男爵的女儿相爱了。男爵发现后,赶 走了这个不幸的青年。老实人被抛弃在阳生的世界里,他毫不知晓 世界的残酷。
老实人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去哪儿。他仰天流泪。身后有渐 渐远去的城堡,那里有他心爱的姑娘。夜色降临,饥肠辘辘,雪花飘 落,老实人一步步蹭到天明,来到一座小城。他身无分文,又累又饿, 伤心地靠在一个小酒店门槛。两个蓝衣青年注意到他。其中一个 说:“伙计,这青年身材下合适。”两人热情地请老实人喝一杯。老实人 很是感谢,他说没有钱付自己那一份。
你的身材和品德已经替你付过了,你是否5尺5寸高? 正是! 我们来替你付账,只是为你这样没钱的年轻人,但我们也需 要你的帮助。 请讲。 你是否喜欢 B国王? 不,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他。 可是,他是有魅力的君主,让我们为他的健康干杯! 好吧! 老实人喝了一杯。蓝衣青年说:“你的运气来了,你将得到国家的荣 誉。”他们领他参加了军队。 在部队的经历使老实人惊得发呆: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成了 英雄。春天来了,他出门散步,心想走路是自己的自由,没曾想却违 反了纪律,被囚禁起来。军官让老实人在两种惩罚形式中择一,老实人却说意志是自由的,他不选择受罚。可是,他还是挨了36军棍…… 一次,B国王偶然了解到老实人的情况,知道他是个哲学家,对世事相 当无知,就宽恕了他。一个外科医生治好了老实人的病。可是此时, B国王发动了对 A国王的战争。
临战时刻,军马整齐,战鼓擂响。老实人吓得瑟瑟发抖。战争 过后,尸横遍野。女人被割断喉管,正在吃奶的孩子满身是血。老 实人不忍看此惨景,匆匆逃避到自己的村庄,同样是一片废墟,他胆 战心惊,快步来到几乎被摧毁的小剧院前,突然想起自己初恋的 少女。
后来,老实人沦落到沿街乞讨,一个新教徒救了他,帮他找到了 他从前的家庭教师,老实人得知男爵的城堡也遭到攻击,自己心爱的 姑娘惨遭强暴,和她家里人一起被杀。老实人陷入绝望。这个好心 的新教徒带着老实人和他的老师一起上路,赶往L 国。但是,祸不单 行,他们又遇到了可怕的地震!天灾过后,惨不忍睹,为防止再发地 震,以致种族灭绝,L国的智者们决定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选一些不 道德的人施以火刑,以敬天神。结果,人们抓住了一个据说娶了自己 教母的人(这是违反教规的)、两个有转宗行为的人。可是,不幸的老 实人和他的老师也被捆了起来,罪名是议论这件事。两人被分别关 进阴冷的房子。最后的裁判终于来了:娶教母的和有转宗行为的人 被处以火刑,老实人被判处让衙役唱着节拍打屁股,可怜的老师被吊 了起来。就在同一天,新地震爆发。
老实人浑身是血,他吓坏了,迷乱中自言自语:如果这就是可能 世界中最好的,其他世界该是什么样?我失去了恋人,失去了我的哲 学家,他们是世上最好的人,这是为什么?
意外的是,男爵的女儿、老实人的恋人没有死,他们相遇了,她讲 述了自己的遭遇:她的父母被士兵杀害,她吓得昏死过去。一个当官 的想趁机占她的便宜,她醒来喊叫、争斗、撕咬……就在这时,进来一 个军官,目睹此暴行,杀死那个当官的,并把她领回自己的驻地。他 发现她很美,向她求欢,她只好同意,尽管他身体丑陋,出身下贱,没 有高尚的精神。3个月后,军官花光了钱,对她也不再感兴趣,就把她卖给一个犹太人,这个犹太人也是个色鬼……
老实人和他的恋人一起逃亡美洲,但是又因种种原因分离。老 实人竟然发了财,还有仆人伺候,住在人间最神奇的国家。但是老实 人还要去找他的恋人。他与仆人出发,身上带着黄金和宝石。起初 两人很高兴,老实人还把恋人的名字写在树枝上。可是,日复一日, 由于疲劳和饥饿,他们带着的绵羊死亡过半。9 天过后,只剩下两只。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远处有一座城市,那就是他们的目的地。进城细 看,见一黑入直躺在地上,黑人说自己在等候主人,一个大商人。黑 人说如果主人发现他逃跑,就会砍去他的双脚。而黑人的母亲却认 为,即使这样,跟着主人生活也是他的福分。黑人痛苦地说,就是狗 都比自己幸福1000倍。每个星期日祈祷时牧师都说我们是亚当的孩 子,无论白人或黑人。我们并不是一个种族,但是如果牧师说得对, 白人和黑人就是嫡亲兄弟。老实人听过黑人诉说,惊呼:这就是乐观 主义!这个愤怒的黑人,他在如此不幸时还坚持“一切都会好的”。老 实人掉下怜悯的眼泪。
后来,老实人与仆人走失,但找到一个新伙伴,一个不幸的老学 究,相信悲观主义。他们一起在欧洲各大城市旅行。最后,老实人找 到了失散的仆人、老师和初恋女友。她已经变得很丑,脾气暴躁,可 是老实人仍然守住诺言,娶她为妻。
他们的邻居中有一个伊斯兰教的苦行僧,此人被认为是土耳其 最优秀的哲学家。
老实人向他讨教:“为什么有人这样奇怪的动物?” 僧人说:“你自己就是这样的动物!” 老实人接着说:“可是,人间还有可怕的罪恶!” 僧人道:“善和恶有什么关系!当苏丹殿下派战船去埃及 时,殿下会担心那些船舱里的老鼠自不自在吗?” 老实人从中悟出的道理是,从不幸中可以生出可能世界中 最好的一个世界,一种前定的和谐。
一个土耳其老头告诉老实人,他家里有一些土地,他和自己的孩 子们一起开垦。劳动使他们远离三种苦恼:无聊、罪恶、需要。老实人 回到自己承租的庄园,思考着这个土耳其老头的话,豁然开朗,这好 心老头告诉我们一个更好的命运,它比当一个国王还要好!生活的 教训是,荣华富贵是危险的,暗藏着杀身之祸,古往今来的国王几乎 都是不幸的。老实人终于明白,要耕种自己的家园,劳动才是最高的 幸福。人生下来是为了劳动,而不是为了偷懒。劳动不需要烦琐的 思考,劳动是唯一值得过的生活。
于是,老实人有了自己的小社会,那就是他耕耘的土地,每个人 都在上面贡献着自己的才能。老实人的妻子现在的确很丑了,但是 她已成为一个出色的糕点师。她对老实人说,现在我们活在了可能 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世界中,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你没 被男爵赶出城堡,没有火刑场的灾难,没有在美洲的流离失所,没有 损失羊群,就不会享受这里的劳动果实。老实人感慨地说:最重要的 是开垦我们的庄园!
解读伏尔泰在《老实人》中描述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老实人 有天真的品德,心肠直率而简单。老实人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单纯,没 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样的思想直接来自洛克的哲学,我们知道伏 尔泰和卢梭一样喜欢洛克。老实入终于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满了这 张白纸,他最后对生命的总结也直接取自经验。老实人始终记着他 的人生第一信条,就是他的哲学老师对他讲的:-…切会好的!在经历 了这么多之后,老实人竟然保持住了自己的纯洁,同时也不再幼稚。 伏尔泰通过《老实人》告诉我们,为了取得经验,就得读人生这本大 书,就得去游历,体验异域的风土人情。不能坐在屋子里整天从事毫 无用处的思辨、玄想。旅行、探险、寻宝,这是18世纪法国小说的重要 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时尚精神。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相信 人是环境的产物。老实人在经历干辛万苦之后,才成为一个成熟的 入,他终于意识到,他眼前的世界只能给他带来苦难,怎么能说它是 最好的呢?那为什么伏尔泰又使用了“乐观主义”作为副标题呢?他 的意思是从苦难和罪恶中看到希望。其实这是有些牵强的,如果老实人继续旅行,他还要继续受苦,而就像他断言的,即使做一个国王 也不会幸福。老实人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要靠自己双 手劳动。这里体现了伏尔泰精神的伟大,他说出了人生的一个真谛: 幸福是创造出来的,自己的劳动能力才是最靠得住的,不能靠运气和 别人的恩赐。
(三)其他小说
1750年,伏尔泰出版了《微型巨人》(Micromégas)。这个巨人离 开自己的星球去宇宙空间旅行,他在那儿遇到了一个科学家①,两人 最后决定一起返回地球。在地球上,他们发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哲 学家在争论问题。这部小说的意味仍旧是哲学的:伏尔泰让主人公 从人类观察不到的角度,重新认识人类白身。这个角度是另一个叫 做S的星球,那里人的寿命数倍于地球人。在S星球,人享有充分的 主权和自由。宇宙是清澈的,人可以轻松地来来往往,可以看透一 切。这是伏尔泰创造的另一个乌托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和 洛克对他的影响。伏尔泰的见解与卢梭相反,他相信科学的智慧能 给人类带来幸福。《微型巨人》的副标题竟然是“哲学的历史”,这是很 耐人寻味的。伏尔泰理解的哲学史,在他不同的小说中,竟然是各种 各样的经验旅行。《微型巨人》只是把旅行搬到天上,那里居民的模 样和地球人一样,但更存智慧。伏尔泰认为,人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是一种天意。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野兽,而是在两者之间。真理之书 记载的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是各种各样的经验。
在伏尔泰的作品中,《天真汉》(L'ingénu)所讲述的事件发生在 17 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代。《天真汉》写于1767年,伏尔泰影射路易 十五的专制统治。伏尔泰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讽刺才能,并 且回答了兴蒙时代争论最多的两个哲学问题——文明与蒙昧、文化 与自然的关系。像查第格、老实人、巨人一样,天真汉也是一个善良
① 伏尔泰对这个科学家形象的描述很像是18世纪另一个启蒙思想家丰特 内勒。
的年轻入,像“巨人”一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没有偏见;像查第 格一样具有高贵而公正的精神;像老实人一样单纯。此外,天真汉还 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尚武、温和、独立、守信、忧郁,是一个自然铸造的 入,没有环境增补给他的品质。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意义上称他是 “蒙昧的”。天真汉是个法国人,他总是直言所想,言行一致,故而得 名。我们在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中已经感到了伏尔泰对英国风俗的 向往,这里,他又以天真汉之口详细加以描述。在一个具有浓郁英国 风俗的地方,当地人对天真汉的到来感到好奇,因为他的举止说明他 完全是一个陌生人。在新的环境下,天真汉渐渐转变了信念,改信 新教。
通过读书,天真汉对古代历史有了自己的领悟,尤其是他提到, 中国的编年史是真实而自然的,不像其他民族的历史记载迷信和奇 迹,虚构历史。法国的编年史远不如中国的久远,而且还充斥着神 谕、奇迹、魔法、巫术、神与人互变的把戏等。“如果我们需要寓言,寓 言应该是真理的象征。我喜欢哲学的寓言,嘲笑孩子的寓言,厌恶骗 子的寓言。”①
二戏剧与诗歌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含义。 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受到神的启示,说他要杀父娶母,为了躲避 这场灾难,俄狄浦斯外出流浪。流浪途中他杀错了人,他不知道这人 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忒拜城的先王。俄狄浦斯猜对了狮身人面像的 谜语,成了忒拜人的救星,被拥戴为忒拜人的新国王,并娶了先王的 寡妻伊俄卡斯忒,他也不知道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已 经在不知不觉中犯了罪,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他全然不知,还在一 心想使臣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真相被揭示后,发了疯的伊俄卡斯忒 悬梁自尽,绝望了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再也不想看这个罪
①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119页,巴黎,佩兰出版社,1994。
恶的世界。《俄狄浦斯》的悲剧意义在于,主人公俄狄浦斯象征着人 的力量和品格,伟大、崇高、追求幸福、吃苦耐劳等,但是人最终的命 运是坠入可怕的灾难,等待人的是痛苦的深渊。
就这出戏本来的意义,它证明了神谕和命运是不可违抗的,无论 有多少偶然性,无论有多么真诚的后大努力,人的苦难是先天注定了 的,无法逃脱。
伏尔泰写的第一部悲剧是他改写的《俄狄浦斯》(1718)。经过改 写的悲剧连续演出45场,青年伏尔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伏尔泰以 具有哲学色彩的诗剧形式展开文本,控诉神权的罪恶,产生了出乎意 料的效果。
在该剧第4幕第1场,俄狄浦斯叹息自己窥悟到难以理解的不 幸,诅咒可恶的命运,他所仇恨的,是受神灵启示的大祭司。通过俄 狄浦斯,伏尔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神学。 伊俄卡斯忒(带着愤怒的口吻向天发问):难道神的机构就 不会出错?①
俄狄浦斯(仰天长啸):天啊,如果这是真的,到哪里去寻找 我的幸福? 伊俄卡斯忒:天神为什么这样安排我的命运?什么神谕,你 不过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可耻的隐晦!它使我听从我的儿 子,这就是我崇拜的神谕!神谕,没有你的命令,没有你,我的儿 子,他还会活着! 俄狄浦斯:您的儿子?您是通过怎样的手段丢失了您的儿 子?② 神加给你怎样的暗谕? 伊俄卡斯忒:殿下,我曾经有一个儿子,神诉说他的命运让
①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161页,巴黎,佩兰出版社,1994。 ② 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为了逃避神谕,把尚在襁褓中的俄狄浦斯交给-· 个牧羊人,让他把俄狄浦斯弄死。但是收养者出于怜悯没有杀死俄狄浦斯。
我不安:“你的儿子将来要杀父乱伦!”① 我的儿子,这个魔鬼将上我的床,我将接受他。我,他的母 亲!这令人恐怖的命运……殿下,你是否害怕继续听下去?② 俄狄浦斯:说说你对这个孩子做了什么? 伊俄卡斯忒:我相信神,这种残忍的智慧。我要避开神谕, 再也不见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不让恐怖的命运得逞,我不得 不赐予我的孩子死亡。③ 俄狄浦斯(在真相大白后):万能的神啊!这就是你的神赐, 你播下了仇恨。④
在《俄狄浦斯》中,伏尔泰大胆地把俄狄浦斯写成是无辜的,俄狄 浦斯即使摆脱不掉神谕也要抗争。俄狄浦斯的慈窟性格不仅在于他 受无情命运的摆布而无法选脱,而且在于他的天真。他的天真性格 受到捉弄,它在世俗悲观主义气氛中寻求安宁,这是心灵的安息。在 悲剧初始,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都试图逃避命运,虽然没有成功, 但这是一种渴望幸福的抵抗,乌托邦式的幻想。伏尔泰后来的作品 中一直隐含着反抗和命逻交织在一起的忧虑,他在这样的忧虑中寻 找自己的归宿,就像他晚年在阿尔萨斯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开垦 他的乐园,伊壁鸠鲁式的家园。这时,伏尔泰和“老实人”一样是乐观 主义者。我们可以把伏尔泰的《俄狄浦斯》和《老实人》放在一起互相 参照:命运是如此现实、悲惨、无法解脱(荒谬、无价值)。但如果没有 心灵的纯洁,生活还有何意义?如果抗争不成,宁可逃避,在自己的 家园中获得暂时的安宁,让灵魂得到升华。这当是世俗与梦幻之间 的断裂点。我们知道这不是伏尔泰的发明,它来自莱布尼茨。这个
①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162页,巴黎,佩兰出版社,1994。 ②③ 同上书,第163 页。 ④ 同上书,第164 页。
最好的世界不仅是安宁的,而且是纯朴的、公正的,具有可以想像到 的幸福社会的一切特点。
伏尔泰完成《俄狄浦斯》时年仅 24 岁,在同一时期,伏尔泰开始接 受传教士游记中描述的中国形象。① 无论是伏尔泰的《俄狄浦斯》还 是他关于中国的印象,都源自一种愤世嫉俗的热情,青年人的想像。 在这部被认为是伏尔泰最优秀的戏剧中,他选中一个好主题:俄狄浦 斯是无辜的。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都是牺牲品,事先安排人类厄 运的上帝是残酷的(恶),作为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神谕是人类的敌 人。应该接受诅咒的是神,而不是人。换句话说,神权束缚人的自由, 摆脱神就是人类的幸福。俄狄浦斯是忧虑的,在这个意义上,安宁象 征着人的幸福,悲剧的不幸就在于它是神对人的胜利。这个神似乎 等同于基督徒的上帝,悬搁这样的上帝是获得安宁的先决条件。一 些评论因此认为伏尔泰是无神论者。但从青年起,伏尔泰的复杂性 格就形成了。伏尔泰接受了洛克和牛顿的自然哲学,他把自然称做 最高的神,但是拒绝狄德罗的无神论。
欧洲近代戏剧鼻祖是沙士比亚,17世纪的法国戏剧奉行古典主 义的创作风格。在戏剧创作上,伏尔泰受古典主义影响,他以戏剧传 达他的启蒙思想。他一生共写了五十余部剧本,其中27部是悲剧。 他写的悲剧均为5幕诗体剧。除了《俄狄浦斯》之外,他还著有描写古 罗马历史题材的《布鲁图斯》(Brutus,1730)和《凯撒之死》。借鉴莎 士比亚《奥赛罗》和基督教历史故事,他写出了《扎伊尔》(Zaire, 1732),以古讽今,主张宽容,反对宗教狂热,这部戏至 20世纪还在上 演。宗教题材的悲剧还有《穆罕默德》(1741)。《中国孤儿》 (I'Orphelin de la Chine,1755)描写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此外还有 《阿尔齐尔》(Alzire,1736)、《梅娄普》(Mérope,1743)等。 伏尔泰也是18世纪著名诗人,但是与19世纪法国的马拉美和波 德莱尔相比,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伏尔泰是一个诗人了。这一方
① 这些描述大多出自到过中国的耶稣会士之手,描写了与基督文化不同的异域 文明,在当时欧洲思想和宗教领域产生了极大震动。
面说明伏尔泰的诗的思想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出 18世纪法国诗坛的一般特点,这是一个哲学的世纪,经常以牺牲艺术 性唤醒理性。这似乎并不以伏尔泰本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按照他 的志向,他最早的理想是做一个诗人①,剧作家次之,但他最终以著名 的启蒙思想家流芳百世。作为诗人,他只是在18世纪才是“著名的” 伏尔泰最擅长的领域也不是哲学,而是历史。“哲学”一词在18世纪 的法国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种领悟,它描述一种精神时尚。我 们发现,伏尔泰篇幅最长的作品是他的历史著作,而他的戏剧、政治、 哲学、小说、诗歌也都充满了历史感。离开历史感,伏尔泰的作品就 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疑问,这说明了伏尔泰的博学和写作才华。 他写出的最重要的诗歌是《亨利亚德》(La Henriade,1728),这部史 诗也是18世纪的代表性诗歌。② 伏尔泰擅长讽刺,这也同样体现在 他的诗歌中。他的诗歌的历史感表现在以重要史实和事件为背景, 像是由书简改成的压韵诗歌,也像是长篇寓言。总之,如同在其他文 体中一样,伏尔泰也对诗的写法和内容进行改造,创造了许多传统诗 歌所没有的风格和含义。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常常是 一种混杂体,他在这种文体中“说理”。反之,他也在自己的说理性质 的文章中抒情。这也是18世纪法国启蒙文体的·般特征。从总体上 看,伏尔泰的诗歌抒情不够,在这一点上,他奉行的古典主义比不上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风格在19世纪以后的欧洲文学中渐渐占据了主 导地位。
除了史诗《亨利亚德》以外,伏尔泰的主要诗作还有:(1)《巴士底 狱》(La Bastille),伏尔泰以讽刺口吻讲述了自己如何被捕入狱。(2) 《赞成与反对》(Le Pour et le Contre),一首关于宗教的哲理诗,伏尔 泰在这里表达了他的泛神论思想。(3)《关于人的诗话》(Discours en
①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185页,巴黎,佩兰出版社,1994。 ②《亨利亚德》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描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 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证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 开明君主的榜样加以歌颂。
vers sur l'homme),典型的哲学诗歌,大约创作于伏尔泰的情人夏特 莱大人去世之后,由7篇关于人的诗话组成。伏尔泰利用这样的文体 表述他的哲学观点: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平等,人是自己幸福的主 人,要寻找真正的美德。与卢梭不同,伏尔泰并不主张公民之间政治 上的平等,他的主要精力不是致力于政治和法律领域,而是道德和哲 学领域。社会条件在他眼里是不怎么重要的,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法 国人称伏尔泰是启蒙时代的精神王子,他善于构造道德理想的乌托 邦。(4)《关于里斯本大灾难的诗篇》(Poeme sur le désastre de Lisbonne),描述了发生在1755年的一次大地震,它夺去了6万人的生 命。这篇诗作不仅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它所针对的是一般意义上 自然中的“恶”,危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灾难。伏尔泰在诗中 动情地呐喊:哲学和宗教不能对这些灾难视而不见,而空说一切都会 好的。他也驳斥地震根沤于人类原罪、!帝发怒等宗教迷信的说法。 (5)《上流人士》(Le mondain),伏尔泰最为著名的一首讽刺诗,他在这 里颂扬了奢华,嘲笑了希望回到自然状态的倾向:
亲爱的亚当,我的父亲,你在伊甸园中都做了些什么?你曾 否为愚蠢的人类劳作?或曾抚爱过夏娃,我的母亲?告诉我你 们原本一体。① 长长的指甲,积满污垢,蓬乱的头发,烈日下黝黑 的皮肤,没有最为宝贵的爱情。不是爱,只是让人惭愧的需 要……这就是纯粹自然的状态!②
伏尔泰接下去描述了各种各样的人间快活,认为这就是18世纪诚实 人的生活,高雅和讲究的生活。天堂就在我脚下!诗是真情的表达, 伏尔泰的这些诗句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它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启
①《圣经》记载,夏娃本是上帝抽取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而变成的女人,所以女 人应该服从男人。 ②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203—204页,巴黎,佩兰出版社, 1994。
蒙的话语中真正要说的意思是感受人生的幸福。
三重要书信和信笺体作品
伏尔泰一生写过数量极多的信笺,其中的部分信件记载了启蒙 时代重要的思想事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
这封信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其实它并不是一封真实的信,而是 以书信体的形式对文学和文人的一种哲学思考。伏尔泰认为文学需 要的是天分,文学中布满荆棘。如果你很平庸,从事文学将是生命的 陷阱;如果你获得成功,成功反而成为你最大的敌人;文入注定行走 在深渊的边缘,挣扎在蔑视和仇恨的夹缝间。这是一个永远不幸的 事业。著作的名声会招来嫉妒,诽谤的文字将沸沸扬扬。伏尔泰谈 到了巴黎为数众多的文艺团体、文人相轻,相互指责谩骂。出名者必 须冒名誉受损的危险,即使你有着高尚的美德。他劝青年诗人不要 刻意追求庸俗的名声。
(二)给一位高级职员的信
这也是一篇书信体的论说文,写于1733年6月30日。它是写给 一位文化审查官的。伏尔泰指出,诚实和自由能使人的精神高尚,奴 役则使人趋于阿谀奉承。中世纪之所以不能产生伟大的精神,就是 因为有残酷的宗教裁判所,洛克的思想只能产生于有自由土壤的英 国。在一个精神和言论不自由的国度里,没有真正的哲学家和文学 家。伏尔泰还指出,人的思想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对象,荷兰的出版 业每年带来大量的利润,而缺少精神自由的法国也同时失去了商机。 平庸的书是缺乏想像力的书,或者是只有庸俗的想像力。伏尔泰写 道:真正的法兰西是热爱和鼓励艺术的,书籍要使人快活,要有情趣。
(三)写给卢梭的信
所有研究18世纪法国哲学史的文字都不能不提这封信。卢梭在出版了《论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寄给伏尔泰一本。伏尔泰是著名的 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深受卢梭的敬重。伏尔泰于1755年8月30日回 了一封答谢信,以讽刺的口吻挖苦卢梭。他写道:
先生,我收到了您反人类的新书。我要再次感谢您,您讨好 人类和您所谓人的真理,但是您从来没有想修正它们。人们不 可能用更强烈的色彩描绘人类社会的恐怖了……人们从来没有 用如此多的精力,使我们变回畜生。当人们读完您的书时,真要 羡慕用四肢行走了。但是,六十多年以来,我已经失去了这个习 惯,我不幸地感到自己是再也不能恢复它了。①
这是最为典型的伏尔泰式的讽刺,它令入精神为之一振,来不及细想 就会拍手叫绝。可是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伏尔泰的弱点是热情有 余,说理不够。伏尔泰与卢梭在写作风格上截然不同,如果说伏尔泰 的主要风格是讽刺,那么,卢梭的风格应该是雄辩。虽然与伏尔泰相 比,卢梭从来不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但事实证明,卢梭具有文学化倾 向的文本中藏有更为丰富的哲学资源。
针对卢梭坚持文字是社会统治的工具的观点,伏尔泰在信中同 样给予尖锐的讽刺:
如果有人应该抱怨文字,那就该是我了。②
因为几乎在所有时间和地点,文字被用来对我进行迫害。 但是,即便人们滥用文字,还是必须喜欢文字,就像我们要喜欢 社会,即使有邪恶之人使甜美变味;就像要爱祖国,即使有不公
① 妮科尔·马松:《伏尔泰最著名的篇章》,第147页,巴黎,佩兰出版社,1994。 ② 进一步说,伏尔泰在这里也是挖苦卢梭最主要的思想倾向,即认为越来越远 离自然状态的科学与艺术(包括语言文字)导致人的堕落,
正存在;就像要赞美和服侍最高的善,即使有迷信。①
在这封信之后,两人关系惡化。1754年,卢梭离开日内瓦,他本 来计划於 1755年返回,但是他得知伏尔泰此时已经定居在日内瓦的 近郊,便放弃了他的计划。这两个启蒙时代的鉅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只是在死后,两入的雕像先后被安放在巴黎的先贤祠内。不想见面 的人被法国人民安排在死后永远相互凝视,入民不计较两入之间的 恩恩怨怨,只看重他们对整个 18世纪的特殊貢献。这是一个喜剧式 的结尾,但也不乏讽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