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有关资料参照了鲁斯唐《哲学和18世纪法国社会》,勒普兰出版社, 1970;格勒蒂塞:《法国革命的哲学》,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6;罗伯特·夏克尔顿: 《孟德斯鸠评传》,刘明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许明龙、赵克非译,商务印书馆,1997。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年1月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庄园,家庭为世袭贵族,父亲任军职。孟德斯鸠7岁丧母。1700年,父亲送他到巴黎附近的朱伊公学上学。1706年,孟德斯鸠回到家乡,在波尔多大学读法律,1708年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波尔多高等法院当律师。从1709年到1713年,孟德斯鸠赴巴黎,跟一位司法官员实习,以熟悉业务。在这期间,孟德斯鸠留下了6册学习法律的笔记,定名为《法律篇》。他的工作方法是请教、阅读、随手记笔记。在巴黎实习时,孟德斯鸠乐于参加社交圈,结识名人。他还写了《论西塞罗》(Discours sur Cicéron)和书信体的《论异教徒永禁地狱》(现已遗失)。他一生偏爱古代作家,认为他们比18世纪的作家视野更开阔。
1713年,孟德斯鸠的父亲逝世,他因此回到了波尔多,并在次年任波尔多高等法院推事,开始法官生涯。1715年,孟德斯鸠结婚,妻子给他带来了10万利弗尔的嫁资。1716年,孟德斯鸠当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同年,其身为波尔多法院院长的伯父逝世,他继承了伯父的财产和爵位,并担任波尔多法院庭长。1718年,孟德斯鸠当选为 波尔多科学院院长。像当时许多启蒙学者一样,孟德斯鸠博览群书, 尤其喜欢读笛卡尔和培尔的书。他也研究自然科学,对解剖学、植物学和物理学有兴趣,并且写有这方面的文章。孟德斯鸠有优美的文笔,这得益于他对文学的喜爱,他熟悉蒙田、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作品。
孟德斯鸠青少年期间,法国处在宣称“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之下。在孟德斯鸠走上仕途时,路易十五已经即位,18 世纪启蒙时代拉开序幕。孟德斯鸠是法国的“外省青年”,像当时所有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一样,他向往巴黎。从1720年开始,孟德斯鸠经常居住在巴黎,混迹丁上流社会,结识贵夫人。这些使他染有浮华的倾向,他熟悉献媚的笑话、淫逸的幻想和放荡的言辞。这样的风俗言语在孟德斯鸠后来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中有充分的反映。如果说许多在今 天被称做“启蒙思想家”的人物当年曾经是热衷于奢华风俗的青年,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
1721年,孟德斯鸠出版了《波斯人信札》(Les Lettres persanes), 这本书信体的小说从东方异域的眼光描写了18世纪初欧洲和法国的风俗,并且与东方古老文化风俗背景相对比,读起来情趣盎然。作品获得极大成功,很快成为畅销书。1孟德斯鸠写道,该书如此畅销,以致荷兰的书商在街上无论碰上谁,就扯着那 人的衣袖说:“先生,我请求您,给我写一部《波斯人信札》吧。”(参见罗伯特·夏克尔 顿《孟德斯鸠评传》,刘明臣等译,第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这本书的成文年代不详,但书中有大量的东方背景知识,不是可以信手写成的。另外,它内容庞杂, 也可以说是一种旅行文学,其意义无论对东方人还是欧洲人都是启蒙的。《波斯人信札》的成功使孟德斯鸠在巴黎的小住越来越频繁。从1724年到1728年,他多次往来于波尔多与巴黎之间。在巴黎期间,孟德斯鸠认识了法国元帅贝里克,并且通过贝里克结识了一些贵族人物。
孟德斯鸠曾与一位贵妇入保持暖昧关系,这大约在1724年至1725年间。据说孟德斯鸠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所有的女人都是靠不住的。可以推测,这里流露出屡遭挫折后的失望。青年孟德斯鸠也曾为自己在巴黎的风流写作浪漫诗歌和书信。他的一些情书让人分不清谁是收信人,抑或就是文学作品。总之他经历了感情的陶醉与沮丧,并凭借畅销的《波斯人信札》和各种关系,使自己名声大振。 1725年,孟德斯鸠把在贵族官邸耳闻目睹的风流韵事以古希腊风格写成《尼德的神殿》(Le Temple de Gnide)出版。该书被传得沸沸扬 扬。孟德斯鸠在书中诡称它是外国一本自传体作品的法文译本,并杜撰了一位作者。2在《尼德的神殿》中,孟德斯鸠杜撰的作者自称是维纳斯的祭司的儿子,他离 开出生的城市锡巴里(因为这个城市不能满足他的激情),到处游历,到过克里特岛等 许多地方,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参见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许明龙、赵 克非译,第173—174页,商务印书馆,1997。) 人们猜测作者是一个浪荡公子,因为作品在讽喻 的幌子下描述了许多下流的东西。孟德斯鸠在1725年写作的文章还 有《论义务》(Traité des devoirs)、《论 敬 重与声誉》(De la considération et de la reputation)等。
但是,孟德斯鸠对政治、法律、经济问题更感兴趣。就他个人而言,有许多隐优,他在情场失意,与妻子貌合神离,对法官职业渐渐失去兴趣。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波尔多法院庭长官职,改变环境,弃官从文。他在巴黎期间,喜欢出入剧院和咖啡馆。有证据表明,孟德斯鸠甚至比伏尔泰更讲究奢华,比如对戏剧《伊内斯·德·卡斯特 罗》,伏尔泰评价它过于煽情,而孟德斯鸡对剧中展示的华丽赞不绝口,甚至说“我相信,这场双对于风俗不及我们那样腐败的人民来说 一定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我们的敏感细腻已经到了十分可憎的程度”3同上书,第150页。。这些也影响到孟德斯鸠当时的写作风格,如讲究文笔,注意情趣。
1728年,已经获得文学名望的孟德斯鸠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从1728年4月到1729年底,孟德斯鸠周游欧洲列国,先后到达维也纳、卢森堡、匈牙利、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慕尼黑、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最后抵达伦敦。孟德斯鸠交际广泛,兜里揣 着许多老朋友的介绍信,到哪里也不愁无人接待。在18世纪初,旅游 是欧洲人的时尚,人们甚至有些看不起那些从未背井离乡的人。很 多启蒙思想家见多识广,有令人赞叹的判断力,这与他们的游历不无 关系。孟德斯鸠记下大量的旅行日记,其中有些感想被他收入日后 出版的《笔记》。在旅途中,孟德斯鸠了解所访问国家的历史,并且不 带偏见地记载这些国家的政治、商业、工业、农业情况,他还拜见了奥 地利皇帝查理六世。他谈到对意大利各种人的印象,甚至包括妓女。 孟德斯鸠承认他对威尼斯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十分着迷,喜欢17世纪 意大利巴洛克式的建筑。在孟德斯鸠的旅行日记中,很大部分是对 不同人的细致观察和评论,他非常注意当地的风俗。在罗马,孟德斯 鸠还拜见了后来被选为教皇的红衣主教洛朗·科尔西尼。据说在罗 马时他产生写作《罗马盛衰原因论》的计划。《孟德斯鸠传》的作者相 信孟德斯鸠很可能在罗马还拜见了一个重要作者马蒂亚·多利亚, 后者在1709年发表的《世俗生活》被看做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思 想来源之一。4参见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许明龙、赵克非译,第244页,商务印书 馆,1997。有一点是肯定的,孟德斯鸠写《罗马盛衰原因论》和 《论法的精神》时,大量地参考了他在罗马游历时的笔记。在荷兰期间,孟德斯鸠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这个 不幸的共和国中,堕落相当普遍,特别是官员和包税人串通一气。孟 德斯鸠于1729年到达旅行的目的地英国。他对英国人的印象不太 好,认为他们冷淡,不为别人操心,不爱任何人,也不指望任何人。他 甚至推断英国国王也不幸福。但他和伏尔泰一样,对英国政治中的 自由、平等精神和英国人自觉遵守法律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孟德斯 鸠这里说的情况是真的,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英国人的性格也许与英 国政治上的自由与宗教上的宽恕精神不无关系。在英国,孟德斯鸠 考察了议会上、下两院,拜见了英国王后。1730年,孟德斯鸠还加入 了英国皇家学会,这是一个对传统信仰权威表示敌视、主张宽恕、研究新思想的组织。可以想像这些见解对孟德斯鸠有很强的吸引力。
欧洲之行使孟德斯鸠获益匪浅,加之长期积累的资料,他终于分别于 1734年和1748年出版了《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érations sur 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de leur décadence)和《论法的 精神》(L'Esprit des lois)。
孟德斯鸠终生对古代作家,特别是古希腊作品感兴趣,他曾经满 怀热情地阅读西塞罗的著作,亲历罗马更加深了他的印象。1731年, 孟德斯鸠从英国返回家乡波尔多。在此后两年中,他大量地阅读有 关罗马帝国后期的权威著作。他已经没有官职,社会交往也压缩到 最少程度,决定用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写自己第一部严肃的学术著 作。1734年《罗马盛衰原因论》刚发表时,评论界反应一般,伏尔泰评 论说“这部著作充满了隐喻,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本以 怪异的风格写成的就事论事的‘资料堆砌’”5罗伯特·夏克尔顿:《孟德斯鸠评传》,刘明臣等译,第204页,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1。。由此可见法国式的文 人相轻传统。说它不像书,即不像罗马史,但这也恰恰说明其写法与 一般历史著作不同。孟德斯鸠在每一章都武断地选定一两个学术权 威,亦步亦趋,这显得他没有立场。孟德斯鸠在引文的处理上也有疏 漏,这些都使他受到指责。总之,这本书证明他在学术领域还是一个新 人,远不如他写《波斯人信札》那样得心应手。但是,这本书在思路上有 独到之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语言朴实、简洁,具有文学价值。 实际上,从1734年到1748年,孟德斯鸠又在巴黎和波尔多之间 来回奔波。他仍然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并且多次作为成员参加法兰 西学院的会议,熟悉巴黎的文人。1746年9月,孟德斯鸠与伏尔泰相 识,但两人后来并没有结成友谊。孟德斯鸠是巴黎著名的朗贝尔侯 爵夫人沙龙的常客。在17世纪,沙龙的客人往往是显贵,但是朗贝尔 侯爵夫人沙龙打破了这一界限,她邀请的依据是智力和才华,重视学 术兴趣而不是家族血统。沙龙的交谈涉及各种话题,社会问题、文 学、流言等,也玩一种类似扑克牌的东西。女人是沙龙的重要成员,她们有的妩媚可爱,有的尖刻贪婪,有的博学多才,有的愚昧无知,有的家财万贯。6参见罗伯特·夏克尔顿《孟德斯鸠评传》,刘明臣等译,第233页,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1。 可以说,女性在这样的场合解放了自己的个性,她们 促进了启蒙运动中各种人物之间的交往,在启蒙运动中有特殊地位。 传记作者确信孟德斯鸠与卢梭见过面,但无据可查。孟德斯鸠也很少提及卢梭。7参见同上书,第 239 页。 在没有找到更适当的原因解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 是文人相轻。或者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没有在意卢梭。但是,卢梭 在《社会契约论》中多次引用孟德斯施《论法的精神》中的词句,褒奖 多于批评。孟德斯鸠赞赏达朗贝尔,开因此接受达朗贝尔的邀请,为 《百科全书》撰写了“趣味”词条。爱尔维修是孟德斯鸠的好友。狄德 罗曾参加孟德斯鸠的葬礼,以示敬意。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史表之后,孟德斯鸠酝酿写一部政治法律 巨著《论法的精神》。他已经备有大量的资料,真正对此书全力以赴 是1734年《罗马盛衰原处论》成书后3个月。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 作,孟德斯鸠在这之前的成功并不足以证明他有能力完成这样一部 巨著,而且他此时还患着严重的近视。在写作方法上,他破除从前的 成见,不以权威的话作为出发点。这本书关注入类文明的广泛内容, 并注有详尽的文献。孟德斯鸠的藏书有二千余种。他为著述准备的 不是卡片而是许多笔记本(包括从前的《笔记》、《原因论》之类),并且 分别题上地理、政治、政治-历史、法律、神话与古代、商业等。孟德斯 鸠不为资料所累,他对材料的选择有时是漫不经心的。8每当孟德斯鸠想为一种奇谈怪论辩解的时候,他就引证说在日本或者在别的 某个遥远的国家如何如何,其实他自己一无所知。为了替多妻制辩护,他便告诉你在 福摩萨岛上,每个男人生来就有10个女人。(参见同上书,第292页。)孟德斯鸠总是具有文学家的气质。
《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引起极大的争论。爱尔维修评价 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著作。这代表了许多人的意见。但是一些耶稣 会士很不满,认为这本书亵渎了宗教。有的攻击者甚至认为与《波斯人信札》一样,《论法的精神》也是一部娱乐之作。为了回应,孟德斯鸠 专门写了《为〈论法的精神〉辩护》,文中说理有力,文笔优美,但又引起 新的争论,主要对手仍然是各种各样的宗教徒。在孟德斯鸠的辩护 者中,还有大名鼎鼎的伏尔泰,虽然他与孟德斯鸠不是朋友,但是两 人有共同的敌人。《论法的精神》最终使孟德斯鸠名声传遍整个欧 洲,甚至英国议会把它当做权威著作加以引用。
据资料记载,孟德斯鸠身材不高,体形瘦弱,高度近视,常常由于 凝神做某件事而显得对周围环境心不在焉,与人交往有时局促不安, 被人认为其文章比谈吐更加出众。但是我们认为,影响孟德斯鸠一 生的最主要因素是他的好奇心,他在《论惊奇的快活》中写道: 人应该有好奇心,因为就像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 样,一个想法之后,还有其他的想法,人们不可能只喜欢看一件 事情,而不愿意见到别的事情……因此性灵总是寻找新的东西, 永不停息。而且人总是依托一颗快活的心灵。9转引自格勒蒂塞《法国革命的哲学》,第114页,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56。
品味新东西、快活、惊异的事情、美丽而不是美的观念(美的观念只是 “一”,美丽是“多”和“异”),所有这些,都是孟德斯鸠终生追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都是匿名出版的,而且问世时往往受到攻击。
1755年2月,孟德斯鸠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