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院哲学的开端

经院哲学或经院主义(scolastic philosophy 或 scolasticism)一词,来自拉丁文scolasticus,其古希腊语的形式是σxoλaorkós,另一个和它对应的拉丁文词是scholarie。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这个古希腊词的词根σxoλn(otium)是“闲暇”的意思,所以古希腊词σxoλaotkós 就有了两层含义,一是“休闲”,享受空闲的时光;二是把空闲的时间用于学习的有学问的人,即学者。中世纪哲学史专家德·吴尔夫(Maurice de Wulf,1867—1947)把这两种意思综合在一起,用来指摆脱了物质生活和公共事物的烦扰而献身于精神修炼的有闲暇的人。在历史上,scholasticus一词曾出现在古希腊教育学中,并在中世纪古典时代 的拉丁语汇和教父时代的拉丁语汇中获得了多义性。这个词在昆体良(Quintilianus,约 35—95)那里指修辞学家或雄辩术师,在圣奥古斯丁那里则可以指法律上的辩护人,到了圣杰罗姆(St.Jerome,约 349—420)那里就用来指杰出的学者了。从6世纪开始这个拉丁词的含义变得越来越窄,主要用于教育领域,习惯上把修道院学校或主教教会学校里履行教育职能的人称做 scholasticus 或scholar;相应 地,这些学校里传授的知识就叫做经院知识或经院哲学,其内容包 括神学也包括自由艺术,而自由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哲学。1德·吴尔夫:《经院哲学导论》,P.科菲英译,第13页,纽约,多弗出版公司, 1956。我们之所以讨论经院主义概念,是因为它的含义会影响我们对中世纪哲学的理解。在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从 19 世纪至今不断有学者试 图用经院哲学的概念来解释中世纪哲学。他们有的把经院哲学理 解为一种学说,有的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

19世纪法国理性主义学者奥雷欧(J.B.Hauréau,1812—1898)把 经院主义作为学说来解释,他在1850年出版了被认为第一部有价值 的中世纪哲学史《论经院哲学》(Histoire dela Philosophie Scholastique,1872)中,认为经院哲学就是在中世纪学院里从学院建立到衰 落的时代所教授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历史就是理性和信仰斗争的历 史。德·吴尔夫不满意这种狭隘的理解,并指责这种解释是同义反 复,没有指出其真正的含义,而他自己的定义则是对经院哲学特点的 界定。他注意到,所有大的经院哲学都是一种综合,它处理所有的哲 学问题,并以内在一致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经院哲学的特 点有:(1)拒绝一切形式的泛神论;(2)承认人格的价值;(3)承认非 物质存在者的存在;(4)肯定人类知识的客观性。然而他的不足是没 有联系时代,没有表明中世纪哲学所具有的独特类型。2德·里日特:《中世纪哲学》,第83页,莱登,E.J.布里尔出版社,1985。有人把经院哲学等于中世纪鼎盛期的哲学,从12 世纪的阿贝拉尔开始,到宗教改 革前结束,同时也加上16世纪的西班牙的苏亚雷斯(Fracis Suarez, 1548—1617)和17世纪让·波恩索特(Poinsot)。经院哲学作为一种 学说,最一般的用法就是指信仰和理性的结合,这是著名中世纪哲学 专家吉尔松的观点。3约翰·英格利斯:《哲学探讨的范围和中世纪哲学史学》,第5页,波士顿-科 隆-莱登,布里尔出版社,1998。由于吉尔松对中世纪哲学卓有成就的研究,他的观点影响很大。

20世纪著名的德国中世纪学者马丁·格拉布曼(Martin Grabmann,1875—1949)把经院哲学理解为一种方法,他在《经院哲学方法 史》(Die Geschiche der Scholastischen Methode)一书中叙述了经院哲 学的成果和历史,把“经院哲学”这个词的外延扩大到和“中世纪哲 学”相等的范围,用它来表示从6世纪波埃修开始到15世纪库萨的尼古拉结束这段历史时期。然而这种看法显然过于宽泛了,舍尼修士 (Chenu)在他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à Létude de Saint Thomas d'Aquin.1950)中对此作了清晰的阐明。 基于历史的和语源学的考察,我们认为经院主义和学院紧密相 关。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如果说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城邦的女儿”4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第117—11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吕斯:《哲学史》,第9页,巴黎,1985。,那么经院哲学不妨也可以称做“学院的女儿”。下文我们将看 到,12 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诞生给予中世纪思想以怎样深刻的 影响。20世纪的思想史研究和哲学研究已经充分阐明了思想和空间 的关系及同社会制度的关系,因此,经院哲学作为“学院的女儿”的说 法就不再像德·吴尔夫所说的那样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了。于是, 我们认为经院主义所代表的时期应该从12世纪的阿贝拉尔到 14 世 纪初的邓斯·司各脱(J.Duns Scotus,1265—1308)。

实际上,经院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紧密联系于12 世纪学校的兴 起,它们最终在巴黎和牛津同大学的诞生一起繁荣起来。经院哲学 家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特点:(1)重视严格的论证,相信逻辑和辩证法 能通过讨论和分析揭示哲学真理,这也是理性(ratio)论证的原则; (2)接受古人的洞见作为发展他们自己思想的基本指南,充分关注早 期哲学家们保留下来的思想和作品,以说明一个人参考前人或与前 人对话时自身反思的逻辑合理性,这是一条权威的原则;(3)一般都 提出并讨论理论和启示真理的关系问题,而且使哲学的洞见符合神 学的教导,这是信仰和理性和谐一致(concordia)的原则。5乔治·J.E.格雷西亚和蒂莫西·B.努恩编:《中世纪哲学指南》,第55、56页, 布莱克维尔出版社,2003。

在上述经院哲学的三个特点中,我们认为第一点是最重要的, 它触及经院哲学方法的核心。我们可以用一个拉丁语术语 quaestio(问题或提问)来表达这一特点。问题形式是经院主义学术研 究的特有的风格。中世纪的神学家从 12 世纪初开始经常把他们的作品展现为语录(箴言,sentences)、问题(quaestio)或大全(概 要,summae),而代表经院哲学特点则是问题形式。它的论证和反 论证、结论和返回原始论证的辩证法结构,反映了中世纪大学教育 实践的一种核心方法,这就是辩论。Quaestio的目的就是通过分辨 对立的权威或观点而进行深入理解,其实质就是一种最大可能的理 智的开放性。6菲利普·W.罗斯曼:《和富科一起理解经院思想》,第173页,纽约,圣马丁出 版社,1999。“问题”(quaestio)是一种可疑命题(propositio dubitabilis),但不是被看做一个“不确定的有问题的句子”,而是在包含两 方面问题的形式下的一个复合的命题,含有一个“是……否”(utrum …an=dubitabilis),这两方面几乎总在一起构成一对矛盾。拉伯雷 的吉尔伯特(Gilbert de la Porrée,1095 或1090—1154)明确地说: “意识到这个事实:一个问题(quaestio)总是包含一个肯定和它的矛 盾的对立面。”7德·里日特:《中世纪哲学》,第96页,莱登,E.J.布里尔出版社,1985。在经院哲学中,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问题逻辑 的基本结构。

中世纪的“问题”不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是一种纯理论的设 问,旨在达到更充分的理智上的澄清。提出问题或怀疑(dubitare, douter)不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确证,而是像笛卡尔的怀疑那样,是 纯方法上的设问。就像证明数学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某个结果,但 是还要证明,可是证明与否不影响我们在现实中是否运用它。经院 哲学方法的发展也就是中世纪逻辑学和语义学的发展,这方面它超 越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逻辑学。唯名论的逻辑学在中世纪 就是用来处理语义和句法问题的逻辑,并成为经院哲学方法的组成 部分,阿贝拉尔已经把语言分析和语义分析置于方法论的中心位置了。8同上书,第 98页。

从总体上说,经院主义或哲学是在诞生于12世纪的知识分子那里获得了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成为那时的知识分子特有的方法。当然,他们还有自己的工具。经院哲学几百年来一直被人诋毁,没有受 过专门教育的人对它很难有所了解,因为它繁琐的技术性使人非常厌烦,用舍尼修士的话来讲,它使思考成为一个穷极精微地确定它的 法则的专职。

经院哲学诉诸权威,依赖《圣经》经文。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自觉 地以以前两个文明系统作为自己的基础:一是基督教学说,一是丰富的古代学术思想。经院哲学家借助这两方面的材料完成自己的著 作,亦步亦趋地遵从权威。他们把模仿的法则同理性的法则结合在 一起,把权威的规定同科学的论证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经院哲学家 的努力当中,实际上都在使神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使神学变 成了科学。安瑟伦的名言“信仰寻求理解”准确而精当地表达了经院 哲学的这种努力及其结果。经文的“阅读”(lectio)是经院哲学最重要 的基础,这是一个深入的分析,从仔细推敲“字词”(littera)的语法解 析开始,进而达到提供“意义”(sensus)的逻辑说明,最后以阐明思想 内容(sententia)的评注作为结束。评注(commentarium)就要一起讨 论,从而形成“辩论”(disputatio)。对经文的评注后来演变为一种解经学,最后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解释学——这真是经院哲学家们没有 想到的。

经院哲学一开始就孕育着危机。它寻求上帝与自然的联系,但知识分子的自然主义可以向许多方向发展。虽然经院哲学的根本目 的在于达到信仰与理性的平衡,但却是艰难的,除了信仰与理性的平衡外,还有其他难于实现的统一,那就是理性与经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9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第 79—85 页,商务印书馆, 1996。

基于以上对经院哲学的理解,我们把 12世纪作为经院哲学诞生 的时代,向前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安瑟伦的哲学作为其先驱,并以大 学的产生为标志。

  • 1
    德·吴尔夫:《经院哲学导论》,P.科菲英译,第13页,纽约,多弗出版公司, 1956。
  • 2
    德·里日特:《中世纪哲学》,第83页,莱登,E.J.布里尔出版社,1985。
  • 3
    约翰·英格利斯:《哲学探讨的范围和中世纪哲学史学》,第5页,波士顿-科 隆-莱登,布里尔出版社,1998。
  • 4
    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第117—11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吕斯:《哲学史》,第9页,巴黎,1985。
  • 5
    乔治·J.E.格雷西亚和蒂莫西·B.努恩编:《中世纪哲学指南》,第55、56页, 布莱克维尔出版社,2003。
  • 6
    菲利普·W.罗斯曼:《和富科一起理解经院思想》,第173页,纽约,圣马丁出 版社,1999。
  • 7
    德·里日特:《中世纪哲学》,第96页,莱登,E.J.布里尔出版社,1985。
  • 8
    同上书,第 98页。
  • 9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第 79—85 页,商务印书馆, 1996。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以“似本能”为突破口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东 方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鲜明地昭示着性善论的主导地 位,因此一切恶都只能是社会教化的责任。而西方文化却普遍相信, 人的本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我们大多数的原始冲动是邪恶的,贪 婪的,自私的,敌意的”②。这种人性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 者倾向于把人性看做形而上的东西,而后者则把人性视为形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37
  • 第三节 黎德论感觉与知觉

    黎德对“观念论”的批判表明,他主要关心的是心灵以何种方式 与对象发生联系,即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这也是近代认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前所说,黎德没有专注于讨论心灵和外部世 界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在他看来,心灵和外部世界是神的创造物, 它们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是一切哲学讨论的前提和公理。但是,如 果不能说明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不能对主观意识与客观实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49
  • 第二节 自由与上帝

    按照谢林的设想,在新体系中他打算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 讨自由概念和与此有关的问题:自由的同一性和内在性的问题、自由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60—261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270 页。 ③ 转引自同上书,第276页。 的双重性、自由与神的关系即流溢说的问题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哲学 史上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加以梳理,把它们…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45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四章-在线阅读

    尼各马希代斯埋怨雅典人,说自己虽然富有作战经验,雅典人 却没有选他为将领,反倒选了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安提斯泰尼斯。 苏格拉底向他说明安提斯泰尼斯虽然没有率领过军队,却可能具备 一个成功的将领所必备的资格。 有一次当苏格拉底看见尼各马希代斯从选举回来的时候就问 1 他道,“尼各马希代斯,谁当选了将领?” “雅典人还不总是那个老样子,苏格拉底”,尼各马希代斯回答…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