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罪的观念与善-恶伦理学的困惑
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领域里,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是善-恶问 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是人的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种 伦理学称为“善-恶伦理学”而归结为“幸福生活指南”。但是,在基督 教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主流信仰之后,伦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罪与 罚成了伦理学最根本的问题,它的使命首先也不再是如何使人幸福, 而首先在于如何使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和 希望。而这一转变则是通过奥古斯丁提出自由意志问题实现的。 有法律的地方就有罪的观念,因而对诸如谋财害命、抢劫偷窃等 恶行的惩罚都被看做是罪有应得。人的行为是否被判定有罪,是这一行为是否应被惩罚的直接理由。也就是说,罪的观念是接受和实 施惩罚的前提。几乎有文明的地方就有法律,这在根本上意味着罪 的观念存在于所有的文明中,或者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罪的意识。法 律在各文明中的存在表明罪是人的一种可能性存在,一种要去承担 惩罚与谴责的可能性存在。
但是,另一方面,除去犹太-基督文明外,在各大文明中,包括希腊 文明,罪的观念也都仅局限于法律层面,而法律本身并不能解决自身 合法性的根据问题。这表明,在各大文明中,罪(die Sünde)这种可能 性存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本源的意识与追问。因此,在奥古斯丁之 前,罪的根据与来源并不构成哲学伦理学的问题。在古希腊,伦理学 (哲学)有善恶(Gut und übel)问题,却没有罪-责问题。这种伦理学的 使命就在于使人如何去恶从善;以便获得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有关 善恶的伦理学也可以被视为“幸福生活指南”。在这种生活指南里, 不仅入有善恶,事物也各有善恶(好坏),因此,人有人的德性,物有物 的德性。但是,如果说法律必须从伦理学中寻找自己合法性的最后 根据,那么“善恶伦理学”本身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 判定一个入室盗物的人有罪,并要求他自己承担起相应责任,却不能 判定一头闯进他人花园觅食的牛有罪呢?
这表明作为“幸福生活指南”的“善-恶伦理学”不足以构成一切法 学的基础。如果伦理学停留在“幸福生活指南”上,那么,法学本身将 找不到其合法性根据,意味着一切法律判决在根本上都是成问题的。 这首先不是指法律在对具体案情的量刑上的公正性问题,而是给人 定罪这件事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既然不能给牛羊草木定罪——不管 它们看起来是多么不好(恶),凭什么可以给人定罪?这实际上也是 “善-恶伦理学”面临的一个困惑。
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就在于他通过追问罪与责的来源 和根据而开显出人的另一维更深的超验存在,这就是自由意志,由此 开始了伦理学从“幸福生活指南”向“罪-责伦理学”的转向。奠定在对 自由意志的觉识基础之上的罪责伦理学不仅使人在本性上区别于他 物,而且使人在位格上与万物有别:因为有自由意志,人才能正当地生活,也只有自由意志,人的存在、行动才有正当不正当的问题;“没 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当地行动”①。也即是说,只是因为有自由意 志,人才有道德上应当不应当的绝对位格,人的存在与行动才有正义 与不正义;没有自由意志,人的存在和行为与万物一样,都出自其本 性,而出自本性的行为如何会有罪呢?如何有应当不应当的问题呢? 石头没有自由意志,它从高处往低处移动完全是出自其本性的运动, 因而无所谓应当与不应当,无所谓罪与责,正如由于石头没有自由意 志而不能向他者敞开自己,因而没有世界一样。那么,为什么有了自 由意志才有罪与责的问题呢?或者问:为什么有自由意志才能对人 判罪呢?换成一个哲学史的问题就是:奥古斯丁是如何进行伦理学 转向呢?
二罪的意识与自由意志问题的提出
奥古斯丁提出自由意志问题,也即说他对自由意志的意识,与一 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直接相关,这就是恶的起源问题。但是,奥古斯 丁要追问其起源的恶并不是作为“幸福生活指南”的传统伦理学意义 上的恶,亦即不是不完善或不好意义上的恶,而是要为这种不好承担 后果的恶。这意味着奥古斯丁所要追问的恶是一种隐含责任于自身 的恶②,从根本上说,这种恶就是罪。不过,最后迫使和推动奥古斯丁 提出自由意志问题的,不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这个罪或那个罪,而是 作为人类众罪之源头的第一罪,亦即《旧约·创世记》里所记述的原 罪。对恶的起源的追问把奥古斯丁引到对原罪的信仰和“理解”。而 他对原罪的“理解”则为一切罪找到了源头和根据,从而为对一切罪
①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3(第·2卷,第3节,下面只注卷数和节数),德译 本第3版,第 50页,斐迪南·舍宁-帕德波恩出版社,1961。参见成官泯译《独语录》 第110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② 奥古斯丁不满于摩尼教关于恶是实体且来源于实体的学说,就在于依此学 说,一个人做恶便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奥氏最后放弃摩尼教而皈依基督教表明,他所 要追问的恶是隐含罪责于自身的恶。参见其《忏悔录》5:10,周士良译,第84页,商 务印书馆,1994。
进行道德或法律上的惩罚和谴责确立了理由,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 为一切伦理学和法学奠立了可靠的基础。《论自由意志》在奥古斯丁 思想乃至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中之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就在于它 实际上就是对《圣经·创世记》里的原罪说的理解和阐释,由此在哲 学上把以《圣经》信仰为核心的犹太-基督文明所隐含的罪责伦理学确 立起来,从而开辟了伦理学的新时代。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必须首先讨论:奥古斯丁如何理解“原罪说”? 与其他文明相比,罪在犹太-基督文明中得到了最深刻、最本源的 觉识,因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在这里,罪被提到了如此根本的 位置,以至于人类的尘世生活被当做是人类为自己的罪而必须承担 起来的惩罚,而整部人类历史则被看做赎罪史和救赎史。也就是说, 人类的尘世生活和历史是从罪开始的,因为有罪,人类才有尘世生活 和历史。这罪就是人类祖先亚当与夏娃犯下的“第一罪”。由于它开 始了人类的尘世生活和人类历史,也就成了此后所有人类必须承担 起来的罪——尘世生活无非是人类必须为此“第一罪”而承担起来的 惩罚。也就是说,这“第一罪”成了人类共同的“原罪”。虽然《旧约圣 经》与《新约圣经》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的差别,但在对“罪”的强调与维 护上却是一贯的,其中隐藏的深刻意味将随着我们讨论的深入而逐 渐被显现出来。
这里要进一步问的是,亚当与夏娃是怎么犯下这“第一罪”的?他 们的什么行为被定为犯罪(Sündigen)?原来是他们听从蛇的引诱而偷 吃禁果。而偷吃禁果这一行为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是因为这一行 为背弃了上帝的吩咐而听从了比人自己低级的存在者的诱惑。也就是 说,一个行为是否有罪、是否为一罪行,就在于它是否背弃永恒者而 屈从可变者。简单地说,罪就在于无视永恒者而看重可变者。① 而一个行为被判有罪,同时意味着它必受惩罚。因此,亚当和夏 娃获罪之后被惩以逐出乐园,开始了人类必死且充满险恶的尘世生
① 参见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1:34,德译本第3版,第44页,斐迪南·舍宁- 帕德波恩出版社,1961。
活。但是,这只是原罪的一个方面。原罪必受惩罚,但在承受这种惩 罚中有可能被洗去。人类虽因原罪而不得不生活于尘世,但每个人 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善举和上帝的恩典获得幸福和拯救,这是“原罪 说”为人类打开的一个绝对未来。这意味着人的善行将得到相应的 酬赏。因此,在“原罪说”里,隐含着一个原则性思想,这就是:“惩罚罪 行,酬赏善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正义和善的体现。也就是 说,“惩罚罪行,酬赏善举”被确认为一条绝对的正义原则。 在《创世记》里,正因为“罚罪酬善”被认定为一条绝对的正义原 则,入类因原罪才必须承担起充满忧患的尘世生活这种惩罚。同时, 也只是因为这一原则,人类才有可能靠自己的善行和上帝的恩典而 获得可靠的幸福和最终的拯救,才能打开一个可靠而光明的未来。 所以,“原罪说”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里是极为核心的,它不仅设定 了历史的开端,而且打开了终结历史的希望。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原)罪”本身及其所隐含的正义 原则?《创世记》只是把背弃上帝的吩咐而听从低级者的诱惑这一行 为认定为罪,并且把惩罚罪行、酬赏善行当做天经地义的。但是,我 们又如何理解“背弃上帝的话语而听从有限者的诱惑”这种行为就是 有罪的呢?我们又如何理解“罚罪酬善”的原则是正义的呢? 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背弃上帝而听从有限者”的行为就是有 罪的?上帝凭什么理由把背离其吩咐的行为判定为有罪?不求理解 的信徒也许会回答说,因为入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的统治者,因 而人必须听从上帝的旨意,不听从就是犯上作乱,是为有罪。问题 是,既然人被创造为必须服从上帝的旨意,他又如何能够背离上帝的 意旨呢?更具体地问,他如何熊够不愿意服从上帝的旨意(wie kann er nicht dem Gott zu gehorchen wolen)?如果他没有能力去不愿意 服从上帝的旨意,那么他也就不会背离上帝的旨意,因为他是按“必 须服从上帝的旨意”这个目的被造的。“原罪”的事实表明,人有“不愿 意”服从的能力。或者说,如果相信原罪说,把原罪当做真的事实,那 么,就必须确认,人有“不去愿意”服从的能力。简单地说,人“能不 (去)愿意”服从。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背弃上帝的吩咐是受了他者的 诱惑,那么我们要问:人是否被造得有能力足以抵抗他者的诱惑?如 果在被造的时候,人并没有被赋予一种能力足以抵抗他者的诱惑,那 么,也就意味着人接受他者诱惑而背弃上帝的吩咐是不可避免的,是 必然的,就好像石头被放到水里就会往下沉一样。但是,谁会因石头 往水里沉而谴责并惩罚石头呢?因此,如果人因没有能抵抗住诱惑 而违背上帝旨意就是犯罪,并且对此的惩罚是正义的,那么意味着原 罪说及其正义观本身隐含着这样一种认定意识,即人在被造时被赋 予一种能力足以抵抗他者的诱惑,也就是说,人有一种能力足以使自 己“能不去愿意(不去想要)”为物所诱。
因为人有“能不去愿意”服从的能力,才有可能听从诱惑者而背 离上帝。同时,因为人也有能力足以使他“不去愿意”为物所诱,而他 却去愿意、追求诱惑物,从而背离上帝,所以他是有罪的。 现在急切要问的是,“能不去愿意”是一种什么能力?不管是“能 不去愿意”服从,还是“能不去愿意”为物所诱,指的就是入自己能够 支配、主宰、决断自己意志(愿)的能力;而这在根本上也就是说,人的 意志是自由的,人有意志自由,或说有自由意志。也可以反过来说, 人有自由意志,人置身于自由意志之中,首先就是指人能够把自己的 意志完全置于自己的决断之下。人的自由意志这种能力是如此之 大,以至于它能够决断不去听从它的创造者的旨意。既然可以对它 的创造者说“不”,那还有对什么不可以说“不”呢!这是人的全部伟大 品性之所在。然而,这也是入的全部罪责之所在——对此我们后面 将进一步讨论,现在则继续阐述我们对《创世记》的理解。 上面的分析表明,入在被造时被赐予了自由意志这种能力。入是 按必须遵从上帝的旨意被造的,但同时人也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即决断 愿意服从或者不愿意服从的能力。上帝在造人时也知道他会受诱惑, 因为他是有肉身的存在,而不是纯精神的存在。但是,由于上帝给予他 自由意志,使他有能力不去意愿、追求诱惑物,也即说使他有能力经受 住诱惑,能够对任何诱惑说“不”。经文说:“你们受的引诱,无非是人普遍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让你们受的引诱超过你们能忍受的。”①其 深意就在于:人被赋有自由意志这种能力,这使他能忍受住任何引 诱——至少我们可以对这段经文作此理解。
正因为上帝造人时,虽然要求人必须服从上帝的意旨,但同时给 人以自由意志,把人是否愿意服从上帝的权利交给人自己,因此,上 帝对人背弃天条的行为进行定罪,并施以惩罚才是有理由的,才是正 义的。一个行为之所以有罪,并不仅仅在于它背弃了永恒者,而在于 这一行动是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实际上,也只有出于意志的自由决 断的行动才会背弃上帝,因为在没有自由意志的地方,万物都各在其 位,没有能力越出其赋得的天位。同样,一个行为之所以被定为善 行,也并不仅仅在于它遵从永恒者的尺度,而且也在于它出自意志的 自由决断与推动。在没有自由意志的地方,万物都按其赋得的本性 存在,因而它们的存在或运动最多只是善的体现或象征,而不是善行 本身。②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一个行为之所以能被判定为善举或者 罪行,在于它本来不一定就是它,而可能是它的反面。因有自由意 志,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非如此不可,他完全可以决断其他行为。否 则,判罪、惩罚、酬赏、正义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奥古斯丁问:“如果人没有自由的意志决断,如何会有罚罪酬 善这种作为正义出现的善呢?如果一切都是在没有意志的情况下发生 的,那么就无所谓罪行或善举;赏罚也就都是不正义的。但是,在赏罚 里必定存在来自上帝的善。因此,上帝必定赋予人自由意志。”③也就是
①《新约·哥林多前书》10:13。
② 我们不会把天体在星空中按某种轨道运行判定为善行,也不会把春蚕吐丝当 做什么德行加以酬赏。但是,星空的和谐神妙,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却显示了它们正 好是按某种最好的尺度在自己位置上(an sich)存在着,好像是按最好的目的被安排 在自己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存在体现了“完成”和“完满”,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即善 的体现,这也是万物的美之所在。 ③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3,德译本第3版,第51页,斐迪南·舍宁-帕德 波恩出版社,1961。参见成官泯译《独语录》,第110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说,如果我们相信“原罪说”,即不仅把上帝创世和人类背离上帝的意 旨当做真实的事实来赞同和接受,而且认同人类的这一行为就是一 种罪,因而由此承受的惩罚是正义的,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就必 定要承认,人在被造时被赋予了自由意志,被抛入了自由意志。这意 味着,对“原罪说”的信仰隐含着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觉悟。或者说,从 “原罪说”,可以开显、阐发出自由意志问题,而这正是人的一个深度 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自由意志使“原罪说”成为可理解的。 从哲学(理性)角度看,没有自由意志,“原罪说”不能成立,“原罪说”必 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因此,如果我们信仰“原罪说”,并力图理解 它——信仰总要寻求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被逼进自由意志这一人的 深度存在,并最终觉识它。在这个意义上,“原罪说”的信仰将促进哲 学对人类的自由的觉悟。只要哲学力图去理解“原罪说”,"原罪说"信 仰就将迫使哲学对自由意志的意识,从而把自由意志作为一个根本 问题展开出来。而自由意志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被展开出来对于哲学 和人类史来说,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哲学对自由意志的追问 意味着人开始走向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 觉确认与自觉承担。每个个人之所以有绝对的尊严、绝对的权利和 绝对的责任,全在于每个人都是置身于自由意志之中的。
三 自由意志与伦理学的新问题
哲学从“原罪说”信仰中开显出自由意志问题,在根本上就是哲 学对人的自由存在的觉悟。这种觉悟使哲学面对的人不再仅仅是理 智的人,而且是自由的人。哲学的使命由此不仅在于探求真理,而且 在于理解与维护自由。这一新使命引起了伦理学的一个根本性转 向:伦理学的任务不再是提供“幸福生活指南”,而是理解与维护人的 绝对权利、绝对尊严与绝对责任。展现在伦理学面前的新的根本问 题首先不再是如何通过由理智获得的真理而过幸福的生活,而是如 何理解与维护人的自由存在,从而理解与承担起人的罪责、尊严与权 利。伦理学由此走上了为一切法学与政治学奠定基础的艰辛道路。
正因为自由意志问题的提出,使罪责、尊严与权利成了伦理学的 课题。首先,因为你被赋予了自由意志,被抛入了自由,也就是说,你 赋得了这样一种权能,即你完全能够支配、决断自己的意志(意愿), 能够把意志完全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因而也即是说,你有能力完全 只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决断生活、行动。由于这种权能(能力)是天赋 (或者说是来自于上帝)的,因此,每个个入实施和维护这种权能—— 根据自己的意志决断去生活和行动——就是绝对正义的,任何法律 都必须确认和维护个人的这种权能,否则该法律就不是正义的。因 此,从自由意志这种权能,个人获得了这样一种绝对的法律属性,即 他在与他者发生关系时,他必须被允许根据自己的意志决断去生活 和行动。由于每个人都赋有自由意志,因此,“必须被允许根据自己 的意志决断去生活和行动”是每个人赋得的法律属性;而每个人的这 种法律属性之所以是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就在于每个人赋得的自由 意志这种权能是先天的超越性存在,因而是不可剥夺、不可让渡的。 个人的这种法律属性意味着他在法律上拥有了这样一种绝对的权 利:每个入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决断去生活和行动。个人的这种 绝对权利是他的包括平等权在内的一切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我 们知道,近代以来,所有真正民主、文明的国家的基本法都必定建立 在尊重和维护个人的这种绝对权利的基础上。
同样,由于每个入赋有自由意志,他便成为他自己存在的目的本 身。既然自由意志使每个人能够只根据自己的意志决断去生活和行 动,而不必以任何他者的意志,哪怕是最高存在者的意志为根据,那 么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存在不以任何他者为目的,而只以自己为目 的。自由使每个人是他自己的目的,而这在根本上是说,每个人的存 在(生命)是不可替代的,不能仅仅被当做他者的工具。作为自己的 目的本身存在是每个人的绝对尊严之所在。一个人的尊严之所以是 绝对的、不可侵犯的,就在于他是他自己存在的目的本身。而这在根 本上是说,人的绝对尊严来源于他的自由意志。
不仅如此,自由意志使人负有绝对的责任。动物没有责任,一只 蜜蜂蜇伤了人,没有人会去追究它的责任,但一个人要是把别人打伤了,必然会被追究责任,为什么?因为他是自由的,他赋有自由意志。 那么,为什么自由意志使入必须担当起责任呢?
实际上,自由本身就隐含着费任于自身。人置身于自由之中,在 根本上是说,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决断(后面还要详 细讨论)。不管是愿意在暴风雨里享受自由,还是愿意在牢笼里求安 逸(放弃自由),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决断。自由就意味着每个人 就是他自己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原因。因此,他除了确认自己是自己 的一切行动的肇事(始)者和实施者外,找不到其他肇事(始)者,因而 也找不到其他能够在其存在中接受此行动之后果的人。这意味着他 必须确认自己是自己的一切行动的肇事(始)者,从而把此行动及其 后果接受为自己存在或生活的一部分。人完成一行动,并不就摆脱 此行动;行动一旦发生,对肇事(始)者就不会是“无”。只要确认自己 是一行动的肇事(始)者,他就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承受此行动及其 后果。所谓“在自己的存在中承受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就是说,在 意识里接受和承担起该行为获得的评判和赏罚。① 如果说自由意志 使每个人不得不确认自己是自己行动的唯一原因,因而他不能不确 认自己是自己行动的肇事者,那么他就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接受和 承担起自己行动的后果。而“在自己的存在中接受和承担起自己的 行动的后果”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责任。这一责任的绝对性同样在于 自由的不可避免,人先天地被抛入自由,他不得不置身于自由当中。 所以,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担。就《创世记》而言,入之所以 要接受尘世生活,就在于这是他偷吃禁果这一行动的“被评判后果”, 因而他必须承担起来。惩罚原则本身隐含着对人的责任的意识:人 必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就罪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各种文明的法律 中而言,责任在各种文明中也都得到相应的觉悟,但是,由于只有“原
① 这里我想区分行动的两种不同意义的后果,即“实际后果”和“评判后果”。一 个人把另一个人打伤,这一行动的“实际后果”就是肉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而“评判 后果”则是这一行动受到(道德和法律上)的评判以及由评判给定的惩罚。根据这一 区分,“肇事者必须承担起行动后果”指的只能是“评判后果”,而不是“实际后果”。
罪说”把罪绝对化、先天化,人的责任才被绝对化,或者说,人才有绝 对的责任。而且由于尘世生活被看做是人类“第一罪行”的后果,因 此,人没有理由不承担尘世生活,人不能放弃尘世生活。接受和承担 尘世生活是人履行其绝对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是人获得新生的希望。 因此,尘世生活也就有了绝对的意义。
由于人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和绝对责任都是以自由意志的存 在为前提,因此,如果说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意味着人开始了 对自己的自由存在的觉悟,那么,也可以说,人由此也开始了对自己 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和绝对责任的意识。而这正是近代启蒙哲学 的核心工作和伟大贡献。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的最伟大之处,就在 于他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了哲学的新的核心问题。他对自由意志的 追问不仅为哲学开辟了新维度,而且为伦理学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伦理学由此不再只是“生活指南”,而首先是理解和维护人的绝对尊 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学问。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奥古斯丁所确 立的伦理学称为“责任伦理学”或“权利伦理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我们也可以说,奥古斯丁通过他的伦理学(第一哲学)使基督教信仰 对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规定与强调在学理上获得 了根据,从而成为在学理上是可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 自由意志的追问遥远地召唤了近代启蒙哲学的精神。
四自由意志与正当的生活
上面主要讨论了罪与自由意志:人因赋有自由意志,才有能力不 愿意服从上帝的旨意而背离上帝,也因为人有自由意志,背离上帝这 一行为才是有罪的。这意味着人因有自由意志才犯罪,罪来自人的 自由意志。动物不犯罪作恶,石头不管怎么运动,也都没有犯罪作恶 的问题。
但是,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的,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说,是上帝让 我们犯罪作恶呢?或者说,上帝是人犯罪作恶的原因?奥古斯丁的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上帝是我们人犯罪的原因,那么,上帝本身 就是不完善的,而且既然原因不在我,我们也就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上帝对人的恶行定罪并施以惩罚也就是不公正的。奥古斯丁认 为,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只是为了人能正当、正义地生活:“要相信, 上帝给人自由意志不是为了人能借自由意志犯罪。没有自由意志, 人便不能正当地生活,这是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的充分理由。人若 利用自由意志犯罪就要遭神意安排的惩罚,这一事实表明,上帝赋予 了自由意志就是为了人能正当地生活。”①
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当地生活?或 者说,为什么有了自由意志人才能正当地生活?如果上帝是“为了” 人能正当地生活才赋予人自由意志,而人却利用它来犯罪作恶,这是 否表明上帝的旨意在入这里失去了效力,因而上帝在人这里并不是 万能的?
先讨论前一个问题。没有自由意志,人的生活就如动物的生存 一样,不存在正当(义)不正当、犯罪不犯罪的问题。因为在没有自由 意志的地方,一切存在都出自本性,而本性就是天性,就是从上天或 上帝那里赋得的存在。置身于本性之中,就是持守在自己赋得的天 位上存在。没有自由意志,万物不会越位,永远守于其天位,因而不 会中断上帝的旨意而犯罪。但是,这只是表明,有了自由意志,人的 行动才有正当不正当的问题,却仍没有回答“为什么有了自由意志人 才能正当地生活”这一问题。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人有自由意志”是 什么意思?在奥古斯丁这里,与康德不同,“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并不就是“善良意志”(der gute Wille),而首先是一种“权能或 能力”。在奥古斯丁这里,“善良的意志”与“恶的意志”(der schlechte Wille)相对应。前者就是渴望过正直而崇高的生活的意志②,而后者 则是热爱不在我们的权能之下的事物的意志③。但是,不管是善良的
①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3,德译本第3版,第50页,斐迪南·舍宁-帕德波 恩出版社,1961。参见成官泯译《独语录》,第110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② 同上书,1:25,第31页。
③ 同上书,1:27,第34页。
意志还是惡的意志,都是自我决断的意志。也就是说,意志是使人渴 望永恒的正义和崇高,还是追求临时的享受与满足,都完全取决于意 志本身的决断,因而都属于自由意志本身。意志的善惡取决于意志 本身决断要什么,因而恰恰是以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为前提。因此,在 奥古斯丁这里,自由意志并不必然决断以善为目的,它也可能决断以 恶为对象。自由意志在善恶之间,所以奥古斯丁说“自由意志是中等 (间)之善”①。
但是,作为人赋得的一种能力或权能看,自由意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意志完全在自己的权能之下。也就是说,自由意志就是这样 一种意志:它完全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它是决定自己意愿什么的唯一 原因。说人有自由意志或入置身于自由意志,就是说人承担着一种 能够完全由自己决断自己意願什么的特殊权能即意志本身。人的意 志总是在自己权能之下的意志。“如果意志不在我们的权能之下,它 就不会是我们的意志;由于它在我们的权能之下,它在我们身上才是 自由的。”②所謂“在我们的权能之下”也就是在我们自己的意志的权 能之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意志就是自由意志。除了自由意志,人 没有其他意志。因为如果一个入竟然有一种连自己意愿什么都不能 决定的意志,那么这一意志就不是他的意志。我的意志之所以是我 的意志,不仅在于它是我承担的一种权能,而且在于我的这种权能完 全能够自己决断自己意愿什么。
因此,“人有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说人承担着一种完全能够由 自己决断自己意愿什么的权能。人被抛入了自由意志这种权能中, 自由意志决断怎么意願人就怎么行动。虽然人们在决定一项行动的 时候会思前想后,权衡利弊,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和各种可能的后 果,但是,所有这些意志之外的因素都不足以构成意志决定该行动的 原因。最后真正决断这一行动而使这一行动付诸实施的,必是意志
① 参见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48—53,德译本第3版,第104—106页,斐迪 南·舍宁-帕德波恩出版社,1961。 ② 同上书,3:8,第124页。
本身。不管支持某一行动的外在因素有多充分、多全面,意志也可以 (有能力)决断相反的行动。即使意志决断了诸外在因素所支持的行 动,也绝不表明这些外在因素是行动的原因,而只是表明意志决定获 取或者追逐从那些因素中容易引出的结果。人们在决断时总会考虑 到各种实际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最后采取某种行动,但这些实际因素 并不因此就成了意志决断该行动的原因。相反,那些因素之所以被 重视,并不是因为它们对意志本身有多重要,而只有对于意志自己决 断所意愿的东西来说才是重要的。意志决断意愿什么,人便做什么。 各种外在的实际因素是否被顾及和重视,完全取决于它们对于获取 意志决定意愿的东西来说是否重要。所以,自由意志之所以为自由 意志,就在于它是决断它自己意愿什么的唯一原因。简单地说,自由 意志就是自由因——自己是自己作出决断的原因。
人们会说,我想要(意愿)很多东西,可是我并不能得到所想要的 所有东西。人的确没有“心想事成”的自由——只有上帝才有这种自 由,但自由意志使人拥有“能够完全从自己出发决断自己要什么的” 自由。我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是一回事,我决断自己要什么是 另一回事。哪怕看起来我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我在意志里仍可以 决断要这个东西、意愿这个东西,从而采取相应行动。愚公要把眼前 的大山移掉,在他有生之年看起来是绝无希望的,但他仍可以决断他 所意愿的-—移山!我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确不是我的意 志所能决定的,但是,我的意志却能够完全从自己出发决断自己想要 什么。人们是否采取行动去实现所意愿的东西,只取决于人们是否 在意志里真正决断意愿这个东西。如果他的意志真正下决断意愿这 个东西,那么他就必定采取相应行动,而不管其现实条件如何。
依照康德的区分,我能不能得到我所意愿的东西与我决断意愿 什么东西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前者属于现象(必然性)领域 里的问题,后者则是自由-自在领域里的问题。为了获得我想要的东 西,我采取的行动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我必须根据这些现实条 件来调整甚至改变我的行动。因此,仅从现象领域的角度看,我采取 的行动是诸现实条件的结果,我的行动与诸现实条件处在因果关系中。但是,我之所以在这些现实条件下采取这一行动而不是其他行 动,恰恰是为了实现或获取我在意志里所意愿的东西。也就是说,促 使和决定我采取这一行动的,是我的意志所意愿的东西,而这在根本 上说是意志本身决定了我的行动。意志决断自己所意愿的东西决定 了行动。所以,从自在-自由的角度看,人的行动都只有一个原因,就 是他的自由意志。换言之,自由意志把一切现实事物都从行动的原 因中排除出去,把一切现实因素都视为“无”。
正因为自由意志能够把一切现实事物视为“无”,可以对它们说 “不”,人才能(有可能)抵御和抗拒现实事物的诱惑,因而才有可能过 正当而有德性的生活。不过,这里仍有必要进一步从自由意志本身 所隐含的自律法则来理解“为什么有了自由意志人才能正当地生活” 这一问题。
自由意志虽然使人有能力只从自己的意志所意愿的东西出发行 动,也就是说,自由意志使人有能力“为所欲为”而不顾及任何现实制 约,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自由意志允许人“为所欲为”,因为自由意志 本身有自己的法则。自由意志不接受任何外在法则,否则它就不是 自由意志,但它有自己给出的法则。自由意志是每个人赋得的权能, 因此,它是一种普遍性力量。作为一种普遍性力量,自由意志所决断 的意愿,以及所采取的行动,都必须是可普遍化的。也就是说,当所 有的个体意志都决断同样的意愿而采取同样的行动时,自由意志不 会陷入自相矛盾。自由意志陷入自相矛盾表明自由意志否定了自己 所意愿的东西,或者说,自由意志意愿了自己所不意愿的东西。比 如,窃取他人财物。如果我在意志上决断了这样的意愿,即窃取他人 财物,从而采取相应行动,那么,基于这种意愿的行动一旦普遍化,别 人也照样可以窃走我的所有财物。但是,我之所以窃取他人财物,恰 恰是为了拥有它而不是失去它。也就是说,当我在意志上决断“去窃 取他人财物”这种意愿时,我的意志实际上已陷入自相矛盾:它意愿 了自己所不意愿的。
自由意志陷入自相矛盾表明,自由意志决断了它不该决断的意愿, 从而决断了不该决断的行动。作为一种普遍性力量,自由意志本身隐含着自我决断的法则:只决断能普遍化的意愿和行动,或者说,只决断 不会导致自相矛盾的意愿和行动。自由意志允许的自由就是在这一法 则内的一切可能性。如果人们遵循自由意志的法则,人们就会决断正 当的意愿,给出正当的行动;而当人们违背自由意志法则,从而决断不 可普遍化的意愿和行动时,也就意味着人们误用了自由意志。
上面的分析表明,虽然人会误用自由意志而给出不正当的意愿 和行动,但是,显而易见,只是因为人赋有自由意志,他所决断的意愿 和行动不仅才有正当不正当的属性,而且他才能决断正当的意愿和 行动,从而才能正当地生活。只有当入赋有自由意志并遵循自由意 志的自律法则,人才能决断正当的意愿和行动;也只有人赋有自由意 志并遵循它的自律法则,他才能决断正当的意愿和行动。
所以,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的本意是要人过正当的生活,为人行 为正义,而绝无让人作恶犯罪的意图。正因为只是为了人正当地生 活,上帝才赋予人自由意志,上帝对人利用自由意志犯罪的惩罚才是 公正的、有理由的。如果作恶犯罪也是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的目的, 那么,惩罪酬善就是不公正的。上帝怎么能对人做自己要入去做的 事情进行惩罚呢?当上帝惩罚罪人时,他不就是要说:你为什么没有 把自由意志用在我把它赐予你的目的上,即正当地生活呢?①
五 自由意志与本性
“在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罪’,不仅意指一种出于自由意志 的有意行为,而且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必然惩罚。”②也就是说,罪这种 观念本身包含着对自由意志以及对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的奖惩原则 的意识与确认。因此,在“原罪说”里,不仅表明人赋有自由意志,而且 意味着上帝给人自由意志是为了人能正当地生活、行动。否则,惩罪 酬善就没有理由被确认为一条绝对的正义原则。
① 参见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3,德译本第3版,第50页,斐迪南·舍宁-帕 德波恩出版社,1961。 ②同上书,3354,第165页。
但是,现在的问題是,既然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的,因而它也就 是人的本性(Natur),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自由意志的一切决断都 出自本性呢?如果是,那么这豈不意味着诸如偷窃、杀人、行贿受贿 等这些由意志决断的行为是出自人的本性?而出自本性的行为又如 何是有罪的呢?
奥古斯丁写道:“如果意志是以这样的方式被賜予,即它的运动动 因源于本性,那么,意志转向可变之善就是必然的。但是,在本性和必 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也就不可能谈论什么东西有罪。……如果你确 信,(意志转向可变之善)这种运动是有罪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不能认 为意志是以那种方式被赐予。”①也就是说,意志不是以只能按其本性 运动的方式被赐予我们,因为如果意志是以这种方式被赐予我们,因 而也就是说,意志是作为一种只按其本性运动的权能赐予我们,那么 意志从最高的不变之善转向可变之善的运动就是一种出自本性的运 动,因而是必然的。既然这种运动也出自本性而且是必然的,那公也 就没有任何理由来譴责与惩罚意志支配下的任何行动。因此,如果 我们确信,意志的哪种运动是有罪的,那么,同时要确信,意志不是以 只按其本性运动的方式被赐予我们。问题是,如果意志不是作为只 能按其本性运动的权能给予我们,那它又是作为什么东西给予我们? 只能是作为可以(能够)不按其本性运动的东西给予我们。
这里我们首先要問:奥古斯丁的“本性”是什么?他回答说:“本性 之为本性就在于上帝就这样造它们,而它们之缺点(损)(Fehler),是 也只是它们远离了上帝创造它们的目的;它们受譴责,则是它们的譴 责者虽然看到它们被创造的目的,却在它们身上看不到这一目的。”② 他在另一个地方还说:“我们谴责某物,就是譴责它的缺点(损)。但 是,我们不可能谴责某一本性存在者的缺点而不因此赞扬这一本性 存在者。因为你所谴责的,或者符合本性存在者,因而你谴责的就不
①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3:1,德譯本第3版,第113—114页,斐迪南·舍 宁-帕德波恩出版社,1961。 ② 同上书,3:42,第155页。
是缺点,而你倒需要自我改善,以便你学会正确地谴责;或者你所谴 责的的确是缺点,因而你谴责得对,那么这一缺点就一定与本性存在 者的本性相违背。因为一缺点(损)就它是缺点而言,它一定是违背本 性的。如果它不损害本性,它就不是缺点;如果它是一缺点,一定就因 为它损害了本性,所以,它之所以是缺点,就因为它违背了本性。”①
这里有几层意思需要加以澄清:(1)所谓“本性”是上帝给予的。 上帝把我们造成“什么样子”,这个“样子”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种本 性中都包含着上帝的某种目的。(2)所有本性都是完美整全的 (Vollkommene),这不仅因为它们是由万能的独一之神创造的,而且因 为它们已被这独一的全能之神创造出来了。一存在者的本性之所以是 整全完美的,是也只能是因为它是由一全智全能的造物主创造出来的。 因此,这一存在者是完成了的存在,而不是未完成的存在。如果存在者 不是由一全智全能的造物主创造出来的,那么它或者是自生的,或者是 他生的。但是,不管是自生还是他生,由于产生它的都不是全智全能 的,所以,它的存在不可能是整全完美的,它有待改进。在这个意义上, 它的存在不是完成了的存在,而是未完成的存在。而对于一个未完成 的存在者,我们不能谈论它的本性的完整性(Vollkommenheit)。(3)由 于所有本性都是出自独一的全能之神,因而是完美整全的,所以,一本 性就其是本性而言,它一定是善的、好的。一切被造物如果安于本性, 也即安于上帝赋予它们的“天位”上,那么它们就是整全完美的。被造 物的缺点就是其本性的缺损,或者说是对其本性的损害。一被造物的 缺点之所以是该物的缺点,就在于这一缺点是对此物之本性的损害或 违背,因而也就是对此物之完整性的损害。对本性的损害或违背,在根 本上就是对上帝造物之目的的背离。因此,事物的任何缺点都是恶的、 该受谴责的。也就是说,“缺点是恶的,只是因为它违背了它存在于其 中的存在者的本性”②。我们之所以有理由谴责缺点,就因为它违背了
①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3:42,德译本第3版,第155页,斐迪南·舍宁-帕 德波恩出版社,1961。 ② 同上书,第154 页。
本性而背离了上帝的目的。
那么,存在者是怎么被损害的呢?在奥古斯丁看来,有两种情 形:一种是较强(优越)的存在者损害较弱的存在者,另一种是较弱的 损害较强的存在者。前一种情形,比如人吃果子,假使果子朽环,这 种情况不应受谴责。因为果子的这种被损坏并不是果子的缺点,也 构不成果子的缺点。在这里,果子的本性并没有被损害,倒是完整地 被“接受”。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一定涉及对本性的损害。因为 较弱的损害较强的,一定是通过较强者的意志进行的,而且较强者之 被较弱者损害本身就表明较强的已经有了缺点,所以应当受谴责。① 也就是说,较弱者是通过较强者的意志而给较强者造成损害的。而 较强者的意志能够受较弱者的影响,表明较强者的意志已经有了缺 点。这实际上意味着,较强者受损害之所以构成了较强者本身的缺 点,从而该受谴责,是因为较强者的意志本身有了缺点,或者说较强 者的意志首先损害、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这里实际上隐含着另一层未曾明言的意思,即:只有赋有自由意 志的存在者才会损害或违背自己的本性而使自己的本性与他者的本 性缺损。也就是说,只有赋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才会背离上帝的目 的,才会“越位”而为,从而违背或损害自己的本性。就入这种存在者 而言,上帝赋予他自由意志是为了使他能过正当的生活,行正当之 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为了使他能热爱并坚守不变的永恒之善。 “因为如果意志背离不变的普遍(共同)之善,而转向私人之善(好处), 或外在的、低级的善,那么意志就是犯罪。如果意志想要达到自己的 特殊权能,它就会转向自己的私善;如果意志渴望别人的私善,或者 热衷于了解与己无关的事物,那么它就会转向外在的善;如果意志爱 好身体的快乐,那么它就会转向低级的事物。”②就是说,如果自由意 志不坚守在不变的普遍之善上,意志就不可能使人过正当的生活,行
① 参见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3:41,德译本第3版,第152—153页,斐迪南· 舍宁-帕德波恩出版社,1961。 ② 同上书,2:53,第106页。
正当之事。因此,就人的意志而言,它的本性就是热爱与持守不变 之善。
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之所以是一种特殊权能,就特殊在它能够不 按其本性运动,即它能够违背其本性而运动。意志是按它既能够根 据其本性运动又能够违背其本性运动的方式被赋予我们的。因此, 并不是意志的所有运动都出自其本性,它的所有转向可变之善的行 为都是出于对其本性的违背。人的种种恶行虽然都是出自其意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出自入的本性,恰恰是出自违背入的本 性,首先是出自违背自由意志的本性。人做出种种恶行,乃是意志违 背其本性而决断的结果。
但是,这里马上又引发出上面已提到的一个问题:既然上帝赋予 人自由意志是为了人能正当地生活、行事,那么,上帝的意旨为何在 人这里发生了“中断”而失去效力?人利用自由意志这种权能犯罪作 恶,而不是只用于行正当事,这表明上帝的意图在人这里没有得到直 接贯彻。上帝愿意什么,就能成就什么,因为他是万能的。但是,他给 人自由意志是愿意人为善,人却没有为善。上帝给予人自由意志之 后似乎对入就无可奈何。在这里,上帝似乎没能想要怎么样,就能成 就怎么样。
虽然如此,这并不能否认上帝是万能的,他对人依然是绝对万能 的。首先,人之所以能“中断”上帝的意愿,恰恰是因为上帝赋予了人 自由意志这种权能,使人能够完全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决断自己的意 愿和行动,而不顾及任何他者因素。人能够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是 上帝所允许的。
其次,上帝给予人自由意志,因而允许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决断自 已所意愿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允许人中断其意愿——正 当地生活——而犯罪作恶;上帝赋予入自由意志,同时也要求人遵循 自由意志的自律法则,即只决断能普遍化的意愿和行动。因此,人中 断上帝对人的美好意愿虽出自上帝赋予的自由意志,但人必须为此 付出代价:接受上帝的审判和惩罚。在人身上,上帝的意志是通过对 人的自由意志进行奖惩的方式来贯彻和成就的。上帝的意志虽可被 人的自由意志“中断”,但上帝却可以在审判中追补自己的权能,贯彻 自己的意志。在人身上,上帝以追究罪责的方式成就其意志和维护 其全能。
因此,如果原罪即人类“第一罪”是可确信的(这是基督教信仰的 核心信条之一),那么,人就必有自由意志;而如果上帝是全能的(这 是一神教信仰必定隐含的一个信条),那么,人的意志的自由决断就 必受追究,也就是说,人要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负起绝对的责任。因为 上帝正是通过追究人的意志的自由决断,从而要求人在其存在中接 受和承担起其自由决断的“评判后果”,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维护自 己的全能。因此,如果说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论”就是对一神教下 的“原罪说”的理解和阐释,那么,建立在“自由意志论”上的伦理学就 必定是一种罪-责伦理学,即为判罪和承担责任确立根据的伦理学。 不过,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带来了 伦理学的转向。设若没有奥古斯丁为了理解基督教信仰而提出了自 由意志问题,我们就很难想像自由会成为近代哲学一个与真理这个 传统问题并行的核心问题。而如果没有自由问题,近代哲学也就不 成为近代启蒙哲学。因为没有自由问题,我们便无法想像诸如平等、 权利、尊严、责任这些构成近代社会之合法性源泉的问题能得到深刻 的意识和深入的思考。实际上,近代启蒙哲学直接要批判的就是教 会权威的思想专制和世俗权威的政治专制,但是,启蒙哲学据以批判 专制的核心思想却与基督教信仰所隐含的精神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从康德开始,特别是到了现象学哲学,自由甚至不只 是实践哲学里的问题,而是首先成了与存在真理直接相关的存在论 问题。因此,如果从近现代哲学的角度回过来看,那么,奥古斯丁丁对 自由意志的追问对整个哲学和哲学史都具有根本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