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因荒谬而可信

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145—220)对基督教教会传统的确立、基督教神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基督教哲学的信仰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东汉末年至曹丕称帝建魏之间,该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德尔图良一生留下著作40余部,其中保存下来的有31部。后人常常援引德尔图良的两句名言:一句是“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么共同之处”,以此表示基督教信仰与哲学理性的根本对立;另一句是“因荒谬而可信”,此言往往被用做对信仰主义的讽刺。然而,如果结合德尔图良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和全部思想作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德尔图良反对的是异端分子运用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曲解,为的是维护《圣经》和教会传统。在通常观念中,似乎信仰主义就是完全否定理性,但在德尔图良那里,信仰与理性并非外在地直接对立,他也没有一般地否定人的理性,而且提出了“自然理性”的哲学问题。

一、雅典与耶路撒冷

德尔图良的著作语言非常尖锐、激烈,富有论战性。他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攻击包含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他的《论异端无权成立》(De Praescriptione Haereiicorum)1又译《驳异端分子》、《反异教的信条》。按俄国研究者对此篇名的解释,德尔图良本是律师,他在此借用了罗马诉讼程序法的概念。拉丁文 Praescriptio 是指这样 一些反驳原告的证据或理由,出示了这些证据之后法官就可以终止进一步的诉讼程序。就是说,德尔图良试图在《论异端无权成立》中提供这样一些反驳异端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存在使得与异端分子的进一步争论成为无意义的、无对象的。第7章中:

这一切(指异端学说)都是尊奉传闻的俗人的、魔鬼的学说2《新约·提摩太前书》4:1。 ,它们由异教智慧的发明而生,主把这种异教智慧称做愚拙:主拣选世上的愚拙3《新约·哥林多前书》1:27。甚至是为了羞辱哲学本身。这种哲学当然是异教智慧的素材,是神的本质和法规的轻率解释者。异端本身也正是从哲学中得到教唆的。……可怜的亚里士多德! 他为这些异端分子制造了辩证法——建设和破坏的艺术,这种 辩证法的判断是虚假的,前提是诡辩的,论证是肤浅的,它积极进行争辩,甚至对自己都是麻烦,它解释一切,却什么也弄不清楚。由此产生了异端分子的无穷纷争和家谱、无结果的问题和如毒疮一样越烂越大的虚谈。4《新约·提摩太前书》4:1。 使徒(保罗)在劝止我们远避异端分子的时候特别指出,应当警惕哲学。……这样,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么共同之处?学园与教会有什么共同之处?异端分子与基督徒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的教派是从索罗门王的柱廊下产生的,他自己教导我们“应当以诚朴的心寻求上主”5德尔图良:《智慧篇》1:1。。——德尔图良:《论异端无权成立》,译自http://www. biblicalstudies. ru/Lib/Father2/Tertulian4.html。以下的德尔图良著作均译自相关俄文网站。

在此,德尔图良对希腊哲学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

  • 第一,是指责希腊哲学学说对上帝的本质进行了歪曲的解释,因此是一切异端的源泉;
  • 第二,是对哲学的方法——辩证法的攻击,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导致唯一的可靠的真理;
  • 第三。是把《圣经》的终极真理和希腊哲学的无止境的空谈对立起来。

应当注意的是,德尔图良的这些批判是有特定思想背景、特定立场和特定范围的。他所面对的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冲突,而站在基督教经典的立场上,在基督教思想范围内来批判希腊哲学,并不是站在中立立场上对哲学本身和理性本身的一般否定。德尔图良的批判对基督教来说具有历史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在犹太-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相遇之初,吸收、改造和利用希腊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的融合观念曾经是早期基督教辩护士的主导思想。基督教哲学的先驱、虔诚的犹太哲学家亚历山大里亚的菲洛 (Philo of Alexandria,约前13-54)曾用希腊哲学思想和概念来解释《圣经》。此后,早期教父查士丁(Justin)力图找到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相似之处。与德尔图良同时代的克莱门特(Clement)要在知识与信仰之间寻求和谐,认为提供知识的哲学是基督教的入门。他的学生奥利金(Origen)也认为基督教是希腊哲学的完善形式,要求神学家研究哲学著作,从中寻找符合基督教观点的正确思想。这种情况反映了教父利用希腊哲学为基督教辩护的努力,而且为基督教哲学的诞生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主导思潮中隐藏着只注重两者的相似和简单混合的倾向,忽视了差别和对立的因素。在当时情况下,这对于尚未完全确立的教会教义的基督教思想本身构成了严重威胁。德尔图良在批判异端学说的同时,第一次对神学家们过分信任異教的希腊哲学的思想倾向提出了严肃反抗,强调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根本对立。他以信仰反抗理性的声音在几个世纪之后依然回响,甚至不仅体现在神学家思想中,而且体现在某些现代哲学家思想中。

其实,德尔图良的这一思想不完全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重申和论证《圣经》思想和使徒学说。在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到他的许多话借用《圣经》。他在另一部著作中也表达了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

哲学家和基督徒有什么共同之处?希腊的信徒和上天的信徒有什么共同之处?追求名声的人和寻求拯救的人有什么共同 之处?只限于吉辞者和行为高尚者之间,建设者和破坏者之间,引进错误者和支持真理者之间,真理的掠夺者和它的保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6德尔图良:《护教篇》46。

德尔图良这种“对立”的表达方法显然来自《圣经》。保罗(Paul, ?一约 62)在《哥林多后书》第6章第14—16节中说:“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比列(撒旦)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於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

那句“因荒谬而可信”也是保罗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此句名言是后人的概括,原话出自《论基督的肉身》。这篇著作也是为反驳异端而作。马基昂、瓦伦廷等人否定基督复活,为此否定基督的肉身性。德尔图良在此篇中批驳了这一异端思想,阐述了如下问题:基督有没有肉身(有而不是没有);它是从哪里来的(诞生的而不是从天上来的);是怎样的肉身(是人的而不是神的)。德尔图良依据使徒保罗关于神的智慧与人的智慧彼此对立的观点,亦即《圣经》启示的超自然性的思想:“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 已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做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7《新约·哥林多前书》1:19—21、25、27。马基昂认为基督的诞生是不可能的,德尔图良驳斥说,《圣经》认为,对神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不愿意做;马基昂又说:“那个无所不能的人必须是不变的,他要变成某种东西(神变成人,道成肉身)就是改变了原来的状态,因此我反对神真的变成了人。” 的确,按照自然规律确实如此,但神不是自然物,神的本性与任何受造物都完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8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3。德尔图良问道:如何理解使徒的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这句话呢?什么是“愚拙”?人崇拜真神是愚拙吗?拒绝谬误是愚拙吗?正义、羞耻感、宽容、仁慈、贞洁的学说是愚拙吗?显然都不是愚拙,正如相信诞生于童贞女的具有肉身的神不是愚拙一样。这些完全不是愚拙,而是神用来令此世的智慧羞愧的。9同上书,4。

马基昂否认基督肉身的另一个理由是,基督的肉身受难和死亡对神是耻辱,是与基督的神子身份不相配的。德尔图良反驳说:

一切对神来说是不体面的东西,对我都是有益的。如果我不为我的主感到羞耻,我就能得救。基督说,谁为我感到羞耻, 我也为他羞耻。除此之外,我没有找到羞耻的理由,这些理由表明,因为我鄙视羞耻,所以我的无羞是幸福的,我的愚蠢是得救的。神子被钉十字架,我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是值得羞耻的,神子死了,这是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的,他被埋葬又复活了,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是不可能的。10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5。

这仍然是强调基督教信仰与希腊理性的对立:不应当用希腊哲学理性的真理标准来评断《圣经》信仰和基督教真理。按照通常的理性判断,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屈辱之死是令人羞耻的;他既是神,就不会死,说他死了,就是不合理的、荒谬的;他既然已死且被埋葬就不可能复活。异端分子试图通过这种对立,用理性标准来检验《圣经》信仰。但德尔图良站在《圣经》一边,认为这种不合理、荒谬和不可能仅仅证明了理性的局限性,而基督教信仰真理是超出理性之上的。 按照德尔图良的观点,哲学方法之所以不可取,主要因为它不是导致确定的知识和可靠的信仰,而是导致意见分歧,产生许多学派纷争。但基督教是唯一真理,因此不能把这样一些方法运用于它,这些方法会把基督教变成斯多亚派(Stoa,又称斯多葛派、画廊派)的或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而基督教的真理是统一的,是通过神的启示,通过耶稣基督一脉相承的。

二、自然理性

在否定了希腊哲学和世俗理性的同时,德尔图良实际上是在用另外的方法、证据来对信仰真理进行证明。第一个证据是《圣经》和教会的权威性。那么,这种权威性从何而来?《圣经》与哲学著作又有什么不同?德尔图良回答说,《圣经》不是书本,它之所以具有确定无疑的真理性是因为它是神的默示,传达基督和使徒学说。使徒学说直接来自基督,基督直接来自上帝。最初的教会是使徒为了传布、确证上帝真理所建立,后来的教会是使徒教会的传承。

“一切与这些最初的、与信仰一样古老的使徒教会的学说相符合的学说,都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学说,因为它是教会从使徒那里接受的,而使徒学说来自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学说来自上帝,因此一切其他学说都必定是错误的,是与真理相矛盾的。……我们只与使徒教会相一致,因此我们的 学说与他们的学说没有任何区别:这是真理的证明。”11德尔图良:《论异端无权成立》21。

德尔图良用来证明信仰真理的第二个证据是“自然理性”,他称为“灵魂的见证”:

有谁希望从那些广泛流行的哲学家、诗人和异教学说、智慧的教导者的著作里吸收借鉴来证明基督教真理,以便借助于这些著作来揭露基督教真理的敌人和迫害者自身的错误和对我们的不公——那么,他为此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很好的记忆力,……但人们所具有的不可想像的固执心理却拒绝信任那些哪怕是在其他方面最优秀的教导者,而只是要从中找到维护基督徒的证据。当诗人把人的激情和谈话强加给诸神的时候,他们是空谈;当哲学家敲真理之门的时候,他们是愚蠢的…… 我诉诸一个新的证据,它比所有著作都更为广为人知,比任何学说更有效,比任何书籍更易懂。它比整个人要大,虽然它构成了整个人。向我们敞开吧,灵魂!12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1。

德尔图良把灵魂作为不同于哲学和书本的新证据,用它来作如下见证:

上帝的存在和唯一性,没有希腊、罗马诸神;上帝是善,上帝赐福;而人是恶,因背离上帝而恶;上帝是监护者、支配者和审判者;人的死后状况:复活和末日审判。13同上书,2—4。

德尔图良所说的灵魂具有特定含义。

  • 首先,它不同于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而是纯朴的灵魂。它“不是在希腊学园中培育起来的智 慧所说的那个灵魂。我所诉诸的是纯朴的、未受教育的灵魂,人们所拥有的就是这样的灵魂,而且人们也只有这样一种灵魂”14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12。
  • 其次,这是自然理性的灵魂。“人是这样一种唯一的理性存在物,他最有能力 并且注定拥有灵魂,灵魂使他成为理性存在物,因为灵魂本身首先是 理性的。其次,如果灵魂在使人成为理性存在物的时候不知道理性 (ratio)本身和不知道自己,那么灵魂怎么能成为理性的呢?但灵魂知 道这些是因为它知道它的创造者、审判者和自己的地位。”15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12。
  • 再次,这是来自上帝的灵魂。“灵魂虽然有肉体的监狱,但它——仍然不自觉 地呼唤独一上帝,高声呼喊,伟大的上帝,至善的上帝,万能的上 帝!——让灵魂,本性是基督徒的灵魂,来见证吧!当灵魂这样呼喊的时候,它不是把目光投向卡匹托尔山16罗马帝国宫殿所在地。,而是投向上天,知道天上有神的殿,灵魂就来自那里,因为灵魂来自上帝本身。”17德尔图良:《护教篇》17。德尔图良的那句名言“灵魂在本性上是基督徒”便出自这里。

这样的灵魂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帝和信仰真理的见证,也正是因为它是自然理性的,而自然理性来自上帝。这里表现出了德尔图良关于“自然理性”观点的前后矛盾。他在前面讲到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理性对立的时候极力贬低自然理性,而现在又以自然理性证明上帝和信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从基督教思想史的背景考察,这并非德尔图良本身的思想混乱和自相矛盾,而是与基督教思想本身的二重性或二元论相联系的。早期基督教的“自然”概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概念不同,它不是中性的、在上帝之外的、自然科 学的自然,而是有两个层次或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上帝之中的、具有 神性本质的自然,其本性为善;另一种是在上帝之外的、背离上帝的自然,它已相当于罪。同样,基督教对人的认识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要把人看做具有“神的形象和样式”的、被神所爱和赐福的人;另一种主要把人看做具有原罪的人。当然,后一种自然是能够和应当被提升和改造的,后一种人是可以得到拯救的,因此这种二重性或二元论最终又达到或回到了统一。但这只是终极结果,而二重性、二元论、矛盾性贯穿基督教思想的整个过程。从前一种观点出发后来形成了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派。在奥古斯丁之后,后一种观点占据了基督教思想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派。可见,在早期基督教中,自然理性与上帝、人与上帝的关系在根本上不是外在关系。这里的自然理性与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理性之光”有很大不同,后者把自然理性与上帝启示分割开来、并列起来。 这样,当德尔图良从后一种含义和观点上看待自然和人的时候, 他就对希腊哲学、世俗智慧加以否定:“世界来自上帝,而世俗之物来自魔鬼”;而当他把自然的灵魂作为上帝和信仰真理的见证的时候, 他显然是从前一种含义上来理解自然理性和灵魂的。从前一种含义 上,他把自然理性看做来自上帝的,是人的似神性的一部分。“理性是神的事业,因为神是所有存在物的创造者”,“上帝依照理性来创造、支配、预见万物”。18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因此,德尔图良认为,在启示之外对上帝进行认识时,本性上的、自然的理性高于受教育的理性的证明。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理性不能达到真理,而是被人的谬误或片面的推理之网所束缚。因为“真理是原初的,错误是派生的”;“只有最开始接受的东西才是来自主的和真的,而后来夹杂进来的东西则是异己的和错误的”。19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

这些心灵的见证愈真实,就愈简单,愈简单,就愈易懂,愈易 懂,就愈自然,愈自然,就愈神圣。……因为无疑,灵魂先于词句, 语言先于书本,感觉先于文体,而人本身先于哲学家和诗人。20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这样,有两种东西证明上帝:自然和心灵。而且这两个证据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自然是教师,心灵是学生。教师所教的一切和学生 所学的一切,都是上帝告知的,上帝是教师的领导者”。人的这种自 然理性也就是他的“健全理智”,“为了判断上帝的行为只要自然的健全理智就足够了——但只要是为了证明真理,而不是帮助错误”。21德尔图良:《论肉身复活》3。

我们在看到德尔图良学说的神学思想价值和在基督教教义形成和维护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作用的时候,完全不应忘记其非现实性和局限性。

首先,他的学说囿于《圣经》词句的原教旨主义不利于宗教发展。而且,当《圣经》权威被解释为绝对标准、理性的参与被完全贬低的时候,可能导致把词句绝对化而损害整个学说的意义。

其次,这种根本拒绝理性的极端信仰主义无助于基督教的现实生活,不能成为过世俗生活方式的基督教居民的指导,不能促进基督徒的教会生活的发展。过分强调信仰中的神秘主义,完全拒绝理性认识,也使得德尔图良自己后来走向了迷狂的孟他努派(Montanists)。在保持信仰的前提下,教会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遵循极端信仰主义,而是采取了理性辩护主义,这是一条更可行的道路。其实,无论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还是经院哲学家,他们运用希腊哲学并非接受了其世界观,而是在新的文明强势下不得不拿来为基督教服务,菲洛和托马斯·阿奎那都面临这种处境。在许多人热衷于希腊哲学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时候,如果断然拒绝他,固守纯粹的原教旨,反而会使基督教失去更多民众,不利于基督教的确立和发展。但这种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也隐藏着使原初的信仰被同化和丧失的危险。有些基督教思想史家就认为当初的犹太-基督教在中世纪早期就已被希腊化,认知扼杀了信仰。因此,德尔图良式的反抗对于保护基督教信仰具有不可缺少的警示作用。正是由于基督教思想的确立,才有它对哲学的积极作用。

  • 1
    又译《驳异端分子》、《反异教的信条》。按俄国研究者对此篇名的解释,德尔图良本是律师,他在此借用了罗马诉讼程序法的概念。拉丁文 Praescriptio 是指这样 一些反驳原告的证据或理由,出示了这些证据之后法官就可以终止进一步的诉讼程序。就是说,德尔图良试图在《论异端无权成立》中提供这样一些反驳异端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存在使得与异端分子的进一步争论成为无意义的、无对象的。
  • 2
    《新约·提摩太前书》4:1。
  • 3
    《新约·哥林多前书》1:27。
  • 4
    《新约·提摩太前书》4:1。
  • 5
    德尔图良:《智慧篇》1:1。
  • 6
    德尔图良:《护教篇》46。
  • 7
    《新约·哥林多前书》1:19—21、25、27。
  • 8
    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3。
  • 9
    同上书,4。
  • 10
    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5。
  • 11
    德尔图良:《论异端无权成立》21。
  • 12
    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1。
  • 13
    同上书,2—4。
  • 14
    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12。
  • 15
    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身》12。
  • 16
    罗马帝国宫殿所在地。
  • 17
    德尔图良:《护教篇》17。
  • 18
    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
  • 19
    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
  • 20
    德尔图良:《论灵魂的见证》5。
  • 21
    德尔图良:《论肉身复活》3。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十二章-在线阅读

    一 阿特拉斯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与宙斯生有儿子伊阿西翁与达耳达诺斯。伊阿西翁却爱上了得墨忒耳,想要污辱那女神,被霹雳打了,达耳达诺斯悲痛他兄弟的死,离去萨摩特剌刻,来到对岸的大陆上。那地方是由透克洛斯统治,是斯卡曼德洛斯河与神女伊达亚的儿子,居民便因了他称为透克洛伊人。他受这国王的款待,得到一份国土和国王的女儿巴忒亚为妻,他建立城市达耳达诺斯,及透克洛斯死后,他…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79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附录2-在线阅读

    附录2 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纯粹理性的诸理念就其自己本身而言决不再有可能是辩证的了,相反,唯 有对它们的单纯误用才必然使得某种欺骗我们的幻相从它们中产生出来;因 为它们是由我们理性的本性向我们提出的任务,而我们思辨的一切权利和要 求的这个至上法庭本身不可能包含本源的欺骗和幻觉。所以它们大概会在我 们理性的自然素质中具有自己良好的合乎目的的使命。但…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00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1卷 罗马崛起-第3章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的意义-在线阅读

    第III章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的意义 罗马王政时期经历了七个国王的统治,历时244年。到了公元前 509年,罗马人民在贵族们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推翻了最后一位国 王“骄傲者”塔克里乌斯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共和国。第I节 共和国的开创 罗马共和国的创立起源于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一位罗马 元老之妻被国王儿子凌辱、自杀而死的事件。此事的一些细…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37
  • 第八篇后现代哲学

    从时间上说,表述后现代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大约是在1979年, 当年利奥塔出版了他的名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以 下简称《后现代状态》)。这本书即便在哲学领域之外也是关于后现 代概念的重要著作。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的首要特征是“元叙述 的终结”①,而现代的特征则是由元叙述来统治的。现代这个时期的 特点就是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和实践生活,并…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25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弥迦书-在线阅读

    1:1 在约坦、亚哈斯、希西家诸王相继统治犹大国期间,上主向摩利设人弥迦启示有关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的事。以下的记载是上主向弥迦讲的话。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的挽歌1:2 列国啊,你们要听!世人哪,你们要侧耳倾听!至高的上主要指控他的子民;主要从天庭作证。1:3 看哪,上主走出他的圣殿;他要降临地上,践踏山峰。1:4 群山在他脚下崩裂,正像蜡被火镕化;岩石倾注山谷…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4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