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三卷 中世纪哲学-绪论 信仰的理性化与哲学的神圣化-在线阅读

在人们流行的观念里,欧洲“中世纪哲学”就是在神权统治笼罩下的烦琐哲学,“神学的婢女”曾经被广泛用来描述这个时期的哲学。哲学与其说是理性的一种独立活动,不如说是信仰的工具与附庸。 因此,如果说“中世纪”有哲学,那么,也只是一种缺少理性光芒的黑暗时期的哲学。如果有人想从中世纪哲学中寻找哲学的独创与富有,那么,他即便不被嘲笑,也会被轻视。这在中国和东亚的思想世界里尤显突出。

对中世纪哲学的这种片面的甚至是浅薄的想像,首先是在一些近代欧洲哲学家们的影响下形成的。黑格尔在其皇皇四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里,用不到100页的篇幅就把1000多年的中世纪哲学草草打发了,并在书中声称“我们打算穿七里靴尽速跨过这个时期”。黑格尔之所以要人们尽快跨过1000多年的中世纪,无非是因为从他的角度看来,整个中世纪哲学没有多少值得人们逗留的东西。

不过,就中国而言,近代中国学者的宗教观,对于形成关于欧洲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像,负有更直接的责任。近代主流的中国学者(不管是左翼如陈独秀,还是右翼如胡适,抑或国粹派如梁漱溟)对于宗教信仰多取漠视、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以至于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宗教性文化而感到庆幸。因此,像蔡元培这样具有伟大胸襟和先知视野的学者也试图倡导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国学者的这种宗教观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常常被掩盖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西方文化的精髓被简化为观念层面上的“科学”与制度层面上的“民主”,而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近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在深度的精神层面上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他们以一个轴心文化民族固有的伟 大胸怀大胆地理解、接受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有关自由、民主、理性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欧洲近现代社会改造运动的根据与尺度,并且最后成了构建国际法则和国际秩序的根据——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借以批判世俗专制与教会专制的那些核心思想恰恰是从基督教信仰中培育、化解出来的。这使中国近代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更侧重于从被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所批判的制度层面上去看待基督教信仰和整个中世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神权统治与教会专制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整个中世纪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基督教信仰居支配地位的中世纪理所当然地仅仅被视为神权统治和教会专制;因此,中世纪当然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这样的黑暗时段里,人们对于哲学和思想又能期待些什么呢?

在对西方文化核心的理解与接受上的这种偏差使我们关于西方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像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而这种片面性想像的流传又反过来阻止我们去纠正理解上的偏差。但在中国主流学者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持消极、轻视态度的同时,也陆续有一些学者试图纠正这种偏差,比如,杨昌栋先生在完成于20世 纪30年代的《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一书中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叶秀山先生从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始在有关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的一系列研究中,开始从学理上揭示了基督教信仰对哲学的积极意义;赵敦华教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则是1949年之后一部试图以较公正、客观和正面的立场理解、评价欧洲中世纪哲学的专著。在西学东渐至今天,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怀着谦逊和虔诚去理解基督教信仰及其对欧洲乃至人类的意义,就像他们怀着同样的谦逊与虔诚面对自己的传统一样。

那么,基督教信仰究竟如何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更具体地问:在基督教信仰统治下的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使哲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理论上看,也许我们不能断然地说,如果没有基督教,哲学就不可能提出它在中世纪提出的那些影响深远且改变了哲学方向的问题和相关思想;但是,从历史事实上看,恰恰只是在与基督教信仰的相遇、碰撞过程中,哲学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打开了新的维度。本卷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深入分析哲学在基督教信仰的影响、逼迫下如何开启出规定哲学后续发展的新问题与新观念, 以期能以更客观的立场展现西方中世纪哲学的真实性,并有助于我们这个拥有本源性文化的民族深入另一种本源性文化的核心。不过,在进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行阐明我们据以分析史料的先导性观念与先导性问题。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1)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九卷 第十二章-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蒂蒙 (约公元前320—前230年) 我们的①尼西亚(Nicaea)的阿波罗尼德在其题献给台比留·凯撒 (Tiberius Caesar)的关于《西利篇》的评论的第一卷中说,蒂蒙(Timon) 是提马尔库的儿子,佛利乌斯本地人。他自幼父母双亡,长大后成为一名 舞蹈演员。后来,由于不喜欢这一工作,他就出海,到了麦加拉,和斯提 尔波呆在一起。过了一段时…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41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一章 概论人的本质-在线阅读

    第一章 概论人的本质 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虽然老一 辈的无批判的动物志学者确认象除有其他许多可贵属性外,还具 有宗教虔诚之美德,然而,象的宗教,终究是属于寓言范围之内的。 居维叶,最通晓动物界的学者之一,根据亲身的观察,并不认为象 比狗处于更高的精神阶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 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201
  • 第八篇后现代哲学

    从时间上说,表述后现代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大约是在1979年, 当年利奥塔出版了他的名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以 下简称《后现代状态》)。这本书即便在哲学领域之外也是关于后现 代概念的重要著作。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的首要特征是“元叙述 的终结”①,而现代的特征则是由元叙述来统治的。现代这个时期的 特点就是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和实践生活,并…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28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章 苏格拉底-在线阅读

    第⼗⼀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个⾮常困难的题⽬。对有许多⼈,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毫⽆疑问,他是⼀个出⾝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象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21
  • 第一节 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

    “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又称为“天才时代”(Genieperiode)。“天才”意指不受拘束的创作,它是作为对启蒙思潮的修 正而出现的。“狂飙突进”一词来源于克林格(Klinger)的同名戏剧 [该剧原名为《一团糟》(Wirrwarr)],后来人们用它来标识18世纪60 年代中叶(以赫尔德的《论德国近代文学·断片》为标志)到80年…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