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由三个笔记本组成,1932年才正式出版,并从此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时,西方想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两个马克思”论,即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认为马克思早期是人道主义的,他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和发展”作为最终目的。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再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是设法把早期和晚期的马克思都统一于人道主义的立场。60年代时,阿尔都塞否定《手稿》的意义,认为把马克思人道化会使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的危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是人道主义的,后期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独创的科学。新黑格尔主义认为《手稿》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继承了黑格尔的传统,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又回到了黑格尔的传 统;作为《手稿》核心范畴的“异化”理论就直接来自黑格尔,黑格尔的义者则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一切存在的出发 点,把人的事实构成当做哲学的直接主题。1 前苏联学者认为,如果《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顶峰,那么《手稿》就是通向顶峰的真 正起点,《手稿》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正在融合和尚未定型的过程。2 我国学者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确 立,使马克思的理论探讨获得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马克思在《手 稿》中,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第一次对共产主义作了集中的研究,并取 得了重大进展。3

我们主要探讨一下第三个笔记本中关于哲学的部分。根据中文 版编者注释,这部分是对笔记本Ⅱ的补充之二,编者加的标题是“对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据介绍:开头部分是马克思在 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六点;接下来是对第六点的一个 增补,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从这种分析入手,马克思转而批判 分析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又是对关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 进一步补充;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体系。但是,马克思并 没有从内容和逻辑上把批判分析进行下去,最后以黑格尔《哲学全 书》的两段引文结束。4

马克思在开头说,这里主要想谈两个问题,一是黑格尔在《精神 现象学》和《逻辑学》中对辩证法的论述,二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 动同黑格尔的关系。马克思此时已经和布鲁诺·鲍威尔、卢格等人 决裂,所以他对青年黑格尔派发起的批判运动已经持否定态度。他 认为他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缺乏认识,仍然处在黑格尔逻辑学的束 缚之下。“这种唯心主义甚至一点也没想到现在已经到了同自己的 母亲即黑格尔辩证法批判地划清界限的时候,甚至一点也没表明它对 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批判态度。这是对自身持完全非批判的态度”5。 马克思赞扬了费尔巴哈对旧哲学的批判态度:“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 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6马克思列举了费尔巴哈的三点伟大功绩,以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三点解释, 认为费尔巴哈那具有感性确定性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跟黑格尔 的否定之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直接地、正面地对立着。黑格尔的否 定辩证法把否定之否定后所达到的“肯定”,看做真正和唯一有积极 意义的东西,单纯的否定只能起到破坏的作用,但“否定”又是一切存 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例如意识通过设定对象否 定自身从而成为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辩 证法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马克思 要弄清这个在黑格尔那里还是无批判的运动的批判形式。为此,马克思决定看一下黑格尔的体系,这应该从《精神现象学》开始,它是黑 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7

马克思根据《精神现象学》将黑格尔的体系列了一个表,他把黑 格尔的体系分成自我意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共四大部分。值得 指出的是,这样做时,马克思并未完全按照黑格尔的原文。他把“意 识”和“理性”都放在“自我意识”的名下。而在黑格尔那里,“意识”与 人的认识活动有关,讨论理论哲学或认识论问题,它是自成一章的, 它在“自我意识”那一章的后半部分才过渡到实践哲学问题;“理性” 也是自成一章的,主要讲人的主观精神问题,最后才略微涉及“立法 的理性”和“审核法律的理性”等实践哲学问题。马克思这样做,显然 出自他对社会实践问题的关心,在他那里,实践是先于理论的,批判 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况且在他看来,前此进行的对宗教的 批判已经宣告了思辨的理论哲学的终结,没必要在此再费笔墨了。 接下来马克思概括了黑格尔《哲学全书》中逻辑、自然界和精神 的相互关系:

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 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 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 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 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 的宇宙精神。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有两点错误:第一,当他把财富、国家看做与 人的本质相异化的东西时,他只是从它们的思想形式来把握它们。 马克思说:

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 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因此,异 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 义——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 间的对立,就是说,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 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9

在这一看法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持相同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黑 格尔所把握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现实的东西,而是这个东西的概念,是 在思想中进行活动。

第二,黑格尔对已经成为对象的并且是异己对象的、人的本质力 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在思想中的占有。其次,把对象世界返还于人 的要求,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感性、宗教、国家政权等是精神的本 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则是能思维 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以及历史所创造的作为 人的产物的自然界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并因而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10 因此,《精神现象学》的批判是一种被 神秘化了的批判,里面出现的各种异化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 的不同形式,所以全部异化的运动不过是在思维内部的运动,是纯思 想的辩证法。

但是,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积极意义还是充分肯定的,认为 它紧紧抓住了“异化”的要素,在它里面就潜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而 且这些要素已经具有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完美和成熟的形式,例 如“不幸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 等内容,涉及到宗教、市民社会和国家。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的 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 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 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1马克思高度赞扬黑格尔对 “劳动”的重视,当然也批评他对劳动的片面理解。马克思说: 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 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 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 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12

马克思特别讨论了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这一章。他把其主要之 点概括为:“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 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设定人=自我意识。)”13这确实 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黑格尔认为,意识通 过感觉、知觉、知性三个阶段的活动,终于知道它所设定的对象就是 它自身,它对对象的认识就是对它自身的认识,因此意识与自我意识 产生了和解。这种意识的外化和向自己的复归是在“绝对知识”中完成的,至此,精神终于发展和完成了自身,它把一切环节都包括在自身内。前此的自在与自为、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对立都被消融了。

乌克思认为黑格尔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克服意识的对 象,二是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对象看 做人的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把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归结为人的 自我意识的异化,“因此,对异化了的对象性本质的全部重新占有,都 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 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向自我的复归就是对象的 重新占有”14

马克思把黑格尔克服异化的过程分为八个小点,这八点几乎是 逐字逐句从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一章中摘抄的。然后马克思详细论 述了其中的第二点“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这是黑格尔的一个 重要思想,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它是人的自我意识为了认识自 身所设定的,是自我意识的外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所 设定的物性仍然是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物性因此不是什么独 立的东西,而是自我意识的创造物。随后,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他认为,自我意识的设定活动并不是主体的,它是对 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它之所以 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身 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意识创造对象,而是对象性的产物证实了 意识的对象性活动。15 这里,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唯物主 义哲学,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

马克思赞成费尔巴哈的观点,即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 物,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另一方面,人作为肉体的感性的东西,又是受动的、受制约和限制的, 它的欲望对象是不依赖于它而存在于它之外的,也就是说,在人之外,还有自然界、对象、感觉。马克思说: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 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 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16

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 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 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7

第三到第六点与对意识的异化的否定和肯定关系的理解有关。

黑格尔认为,意识设定对象后,还要否定它,即扬弃对象性,回到其自 身,并知道这个对象就是它自己,因而这种扬弃又是肯定的。意识的 这种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就是知识。知 识是意识唯一的行动。马克思对这些说法并不赞成。他尤其反对黑 格尔的下述说法,即在这种扬弃中,当自我意识在对象中时,它是既 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又在自己的身边。马克思认为这段话汇集了 思辨的一切幻想。首先,意识在此超越了自身,直接地冒充为异于自 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其次,自我意识既要扬弃外部世 界,又需要外部世界来作为自己存在的确证。同理,对于在黑格尔法 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扬弃”概念,马克思认为:

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 产在道德的思想中的扬弃……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来 说现在已成为一个思维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 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18

总之,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基本上是从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立场进行的,马克思设定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严格区 别与对立,在现实物与现实物的观念之间划了严格的界限,不允许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渗透。但是,马克思的本意并非只是批判黑格尔哲 学,这是只开花不结果的活动,他所需要的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发掘对 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和共产主义理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在马克思看 来,这需要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去发现。所以在《手稿》的最后,马克 思从“异化”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积极环节。 我们知道,《手稿》以经济活动为对象,以“异化”范畴为主调。“异 化”“劳动”等概念都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的重 要内容,它们对马克思分析经济活动显然大有帮助。马克思首先肯 定了“扬弃”的作用:

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 异化之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 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 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 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像 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 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 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 介 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 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19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自身否定具有积极意义的看法; 这样,因为黑格尔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一有关自身的否定具有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 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 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地说,他 在 抽 象 的 范 围 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 理解为对异己存在物的关系,把作为异已存在物的自身的实现 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20

马克思也批判了黑格尔这些辩证法思想中所包含的神秘因素。 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被看做形式的、抽象的,因而是一个神灵的过 程,这个过程的承担者,即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也就是知道自 已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因此就是神、绝对精神,知道自己并实现 自己的观念。所以黑格尔完全颠倒了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

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 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 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 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 个环节并且把它们联贯起来了。21

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它是 脱离了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 畴,因此是纯粹的虚无,它必须放弃自身,达到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 界。自然界在黑格尔那里也只是一个抽象的自然界,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所以它最终只能证明自己是虚无,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意义。最后,马克思摘录了《逻辑学》中从自然 界向精神过渡的段落,但是还未加评论,手稿到此就结束了。所以,据此判断,手稿是一份未完成稿,马克思没有把对黑格尔的批判进行到底,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进行经济学分析和阐述共产主义理论。

我们认为,《手稿》的哲学部分至少表明了这样两点:第一,马克 思已经明确地站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思 辨性和神秘性。在马克思看来,具体的东西,而不是表示东西的概 念,才是思维的出发点。但是,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理解为一种 理论上的“超越”是不恰当的,两人的分歧更多的是对“何为哲学”的 理解不同。黑格尔是要用概念逻辑的体系来说明现实性,人的思想 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物,而是物的概念,只有把现实性上升到概 念,才是科学;但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面对的首先是具体物,自然界和 人才是最真实的,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他才会 把黑格尔的东西都说成是“抽象的”、“思辨的”、“神秘的”、“颠倒的”、 “某物的概念”、“虚幻的反映”等。第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思维辩证法 中的“异化”、“扬弃”、“劳动”、“否定”等概念是比较赞成的,他借用了这些概念,以分析经济发展和劳动过程及分工,并阐述共产主义的必 然性,使自己的理论达到一定的深度。

过去我们在读黑格尔哲学时,往往根据马克思的评论,在黑格尔 著作中寻找相应的论证,并自以为这就是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真谛, 因为“人体是解剖猴体的钥匙”,通过马克思可以更好地了解黑格尔。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出发点不同,所以思想有分 歧是极为正常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从哲学史 的过程来看,如果读懂了黑格尔,倒是可以更好地读懂马克思,知道 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说,马克思所针对的是什么,哪些是马克思的原 创,哪些是时代的共识。我们不能轻易割断马克恩与时代精神状况 的联系。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影响是国 际性的,并延续至今。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共产主义曾经是许多代人浴血奋斗的理想。黑格尔哲学 则在学术领域保持着自己经典大师的地位,人们通过他理解思想的 历史,寻找自己的思维定向。

  1. 参见《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 学教研室编译,第1—1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
  2. 参见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 翻译组译,第229—23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
  3. 参见施德福·靳辉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第333页,北京出版 社,1991。 ↩︎
  4.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65页,入民出版社,2002。 ↩︎
  5. 同上书第 3卷,第314页。 ↩︎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4页,人民出版社,2002。 ↩︎
  7. 参见同上书第3卷,第316页。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页,人民出版社,2002。 ↩︎
  9. 同上书第3卷,第318 页。 ↩︎
  10.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319页,入民出版社,2002。 ↩︎
  11. 同上书第 3卷,第 320 页。 ↩︎
  12. 同上书第 3卷,第 320 页。 ↩︎
  13. 同上书第3 卷,第 321 页。 ↩︎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2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5. 参见同上书第3卷,第323 页。 ↩︎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5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7. 同上书第3卷,第326页。 ↩︎
  18. 同上书第3卷,第330页。 ↩︎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1页,人民出版社,2002。 ↩︎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2页,人民出版社,2002。 ↩︎
  21. 同上书第3卷,第 333 页。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九-在线阅读

    与同道者共居 1.不公正即是不虔敬。因为宇宙生人就是 梁实秋∶斯多亚派认为只 有物质的事物才是真实的 要他们彼此互助,各按其价值而交相获益,并非 存在,但是物质的宇宙之 为交相伤害;所以违反宇宙意旨者,显然的,即中偏存着一股精神力量, 此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出 是对天神不敬。 现,如人,如气,如精神, 谎言者也是对神不敬。因为宇宙的本质即是 ,如灵魂,如理性,如…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3日
    80
  • 神话、宗教与哲学

    哲学作为高度抽象、最具普遍性的理论形态,是在和其他精神文化形式的交互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除了自然科学思想与人文社会思想是希腊罗马哲学的知识基础外,希腊罗马的神话与宗教也是影响希腊罗马哲学发生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一 希腊罗马的神话与宗教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希腊神话的本质:“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9日
    209
  • 第二节 “哲学”文本

    “哲学家”、“哲学”、“哲学的”这样一些词在18世纪法国并不具有 今天人们赋予它们的含义。对我们来说,哲学是一门“关于……的学 科”①,与其他科学一样在课堂上讲授。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哲学的使 命在于解释和展开那些令人困惑的概念。在这样的意义上,哲学是 思辨的同义语,哲学非常容易与哲学史混淆起来。 ① 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这些立论之间有多么大…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51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译者后记-在线阅读

    第三卷 译者后记 这一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是根据格洛克纳本 德文版“黑格尔全集”第十八卷(米希勒原版卷 XIV)第四二三页 至卷末第五八六页及第十九卷(米希勒原版卷XV)自篇首第三页 起至第二六二页中世纪哲学结束止。至于第十九卷的其余部分, 即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三部,关于近代哲学史部分,将归入 中文译本的第四卷。 我们译这第三卷时,也还…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77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在线阅读

    哲学史讲演录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是看错,这种兴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即对于一种历史,不论它的题材是什…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4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