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随后马克思退出了该报,并在同年10月来到巴黎。在停止办报和去巴黎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他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和所了解的社会现实状况,开始对自己的哲学信仰产生了怀疑,他需要廓清自己的思想,也正好有时间,于是就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批判。在这期间,他写了10个印张的手稿,共39页,这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由来。11927年前苏联的学者发现了这些手稿,并把它们收入自己编的1927年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原稿的第一张已经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题目 是前苏联学者加的,有时它又被叫做《1843年手稿》。中译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第5—158页,人民出版社,2002。同时他还读了24本历史、政治著作,记下了五个笔记本的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一次清算。他选择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的第3篇“伦理性”中的第3节“国家”为目标。黑格尔原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共三篇,“伦理”有三节,分别是“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国家”又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国家法”、“国际法”、“世界历史”。马克思只摘抄和评论 了“国家法”中的第一部分“国家内部制度”,也就是黑格尔原书的第261—313节,而对第二部分“对外主权”没有涉及。马克思这样做,是抓住了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伦理性问题的精髓,因为黑格尔为了体系的需要和讲课,在法哲学中必须面面俱到,但他实际的重点则放在“国家”问题上,尤其是“国家”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丰富,篇幅也比其他部分要大得多,它是了解黑格尔政治思想的一个关键。马克思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摘抄了黑格尔的原文,然后在每段下面写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批判性意见。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

在《法哲学原理》第 261 节,黑格尔认为国家既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最高权力,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马克思在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从属性”和“依存性”。同时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即国家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特殊利益的统一,似乎在于个人对国家所尽 的义务和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是统一的。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 262 节说:

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 领域,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的两个领域; 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 神,于是这种精神便把自己这种有限的现实性的材料分配给上 述两个领域,把所有的个人当做群体来分配,这样,对于单个人 来说,这种分配就是以情势、任性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为中介的。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263—264页,商务印书馆,1982

马克思认为这是黑格尔对现实关系的颠倒,是黑格尔的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大暴露:现实的关系被思辨的思维归结为现象,现 实的中介似乎成了只是由现实的理念私自制造出来并在幕后行动的 那种中介的现象;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 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像的内部活动。马克思指出:

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 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02。

黑格尔的命题只有像下面这样解释才是合理的:家庭和市 民社会是国家的构成部分。国家材料是“通过情况、任意和本身 使命的亲自选择”而分配给它们的。国家公民是家庭的成员和 市民社会的成员。4同上书第3卷,第11页。

总之,在黑格尔看到精神或理念活动的地方,马克思都直接撩开这层神秘外衣,直接指向真实发生的活动,尤其是与经济利益有关的活 动。马克思认为这一节集黑格尔法哲学及其全部哲学之大成。 在讨论国家内部制度时,黑格尔把国家政治分为立法权、行政 权、王权。黑格尔赞成君主立宪制,认为君主的主权和人民的主权不 是对立的。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这里只能是两者选其一,其中有一个 是虚构的。他说: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 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 义……民主制是国家制度的类。君主制则只是国家制度的种, 并且是坏的种。5同上书第3卷,第39页。

马克思高度赞扬民主制:

在一切不同于民主制的国家中,国家、法律、围家制度是统 治的东西,却并没有真正在统治,就是说,并没有物质地贯穿于 其他非政治领域的内容。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 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 定内容。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页,人民出版社,2002。

在讨论行政权时,马克思赞扬黑格尔使行政、警察、审判三权协 调一致,但指出黑格尔并没有揭示出行政权利的本性,因为黑格尔把 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看成在国家的自在自为的普遍物之外的利益, 所以把行政权推论为一种特殊的、单独的权力。马克思认为黑格尔 对行政权的分析不是哲学式的,简直就是普鲁士法的内容,真正的行 政管理是最难分析的。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国家内部不同管理层间 的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的冲突。普鲁士的国家统治主要是通过 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现的,事无巨细,都有专门的官员和机构对此负 责。这套官僚体制是德国人对现代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的一大贡献,也是官僚主义产生的源泉。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是“政府官员”的 后代,他们对这套制度是再熟悉和反感不过了。

在立法权问题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也面临二律背反:一方面, 立法权是组织普遍物的权力,是确立国家制度的权力,它高于国家制 度;另一方面,立法权是按照国家制度确立起来的权力,又从属于国 家制度,只有在国家制度的范围内才能立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黑 格尔提出,国家制度是立法权的前提,它本身不由立法权直接规定, 但是,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通过普遍行政事务所固有的前进运动 国家制度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在这里并没有解 决矛盾,立法权一方面要符合国家制度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行使发展国家制度的使命。马克思强调除非国家自身经过前进运动, 使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否则国家制度的发展或建立新制度,只有经过真正的革命才能完成。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76页,人民出版社,2002。

立法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德国尤甚,因为各邦国之间、各国 内部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纷争,因不同阶层或等级坚持 自己的特殊利益而阻碍立法的事时有发生。黑格尔清楚地了解家乡 维腾堡公国的状况,而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实践中,对莱茵河流域各 等级的状况也十分熟悉。所以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评论了黑格尔对等 级问题的论述。黑格尔认为,立法权是一个由王权、行政权和等级因 素组成的整体。“等级要素的作用就是要使普遍事务不仅自在地而 且自为地通过它来获得存在,也就是要使主观的形式的自由这一环 节,即作为多数人的观点和思想的经验普遍性的公众意识通过它来 获得存在。”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318—319页,商务印书馆,1982。马克思反驳道:

普遗事务是现成的,然而不会是人民的现实的事务……等 级要素是作为人民事务的国家事务的虚幻存在……等级要素是 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黑格尔之所以把主观的自由看成形式的 自由(当然,重要的是使自由的东西也被自由地实现,使自由不 像社会的无意识的自然本能那样来支配一切),正是因为他没有 把客观自由看作主观自由的实现,看作主观自由的实际表现。 因为黑格尔使自由的假设内容或现实内容有了一种神秘的载 体,所以,自由的现实主体在他那里获得形式的意义。 使自在和自为互相分离、使实体和主体互相分离,这是抽象 的神秘主义。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8—79页,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从罗马社会、中世纪直至德国当时社会的发展入手,详细地分析了贵族、官僚、市民、农民等等级的状况和要求。他指出: 等级不仅建立在社会内部的分离这一主导规律上,而且还 使人同自己的普遍本质分离,把人变成直接与其规定性相一致 的动物。中世纪是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我们 的时代即文明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对象性 本质作为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同人分离,它不认为人 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2002。

黑格尔在分析农民等级时,谈到了长子继承制的矛盾。马克思 尖锐地指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对立,就是私有制和私有财产之间的 对立。马克思强调了私有财产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他说:“政治制度 就其最高阶段来说,是私有财产的制度。最高的政治信念就是私有 财产的信念。”11同上书第3卷,第123页。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还没有得出“人的本质是他的一切 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结论,但他在此已经基本上从人的现实的经 济关系出发,分析政治伦理的问题。这对马克思今后的发展也是具 有决定性意义的。

总起来看,马克思是在剖析黑格尔的基础上,澄清和阐发自己的 思想。在黑格尔看到矛盾的两面并且力图调和矛盾的地方,马克思 都只认为其中一方面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是错误的。马克思否认矛 盾可以调和,只承认对抗或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认为现代国家 的本质与他的民主制的理想是根本冲突的。

前苏联学者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评价较高。拉宾认为, 它表明马克思已自觉地转向唯物主义。他说:

《1843年手稿》是多方面的、以一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整体。 起初,马克思用唯物主义分析现实的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对照,在批判过程中,他进一步说明并发展了自己的观点,发 现了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有愈来愈多的优越性,并更全面、更准 确地阐明了以前他所提出的某些论点的意义,作出新的理论总 结。手稿中的内在进程反映出青年马克思观点的发展及新的、 真正科学世界观因素的产生。12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 译组译,第15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在1844年的《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他的本意是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报刊发表后,再 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付印。但他觉得把单纯对思辨思维的批 判与对不同事物本身的批判合在一起,这种做法不太合适,需要对 法、伦理和政治分别进行批判,还要对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进行一次 全面的清算。这是马克思以后将要进行的工作。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全面回顾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活动,并结合 德国的实际政治社会状况,得出了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 马克思首先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 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99页,人民出版社,2002。宗教批判的实际后果就 在于: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4同上书第3卷,第 200页。

这就是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对哲学也是他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的理解。

出于对本民族前途的关心,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实际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它远远落后于自己的英、法邻邦,社会各阶层相互分裂,统治 者压迫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因此,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就格外 具有意义。他说:

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 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 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 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 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6—207页,人民出版社,2002。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并不停留在理论本身,它集中于只有通过 “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在此,马克思提出了那句被后人无数 次引用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 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同上书第3卷,第 207页。在马克思看来,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能说服人,而要想说服人,就必 须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 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 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 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藐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7同上书第3卷,第 207—208 页。。马克思确立的目标是进行彻底的德国革命,并最终解放全人类。

那么,什么是革命的物质基础呢?马克思分析了德国社会各阶 层的状况。德国原有的各阶层都是利己主义者,都坚持自己的私利, 诸侯同帝王争斗,官僚同贵族争斗,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争斗,他们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坚持自己的特殊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德国解放具有实际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在这场斗争中一无所有,没有 什么可失去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 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2002。德国解放的最高目标就是实 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200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份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简明扼要地表述了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出发,最后 呼吁进行革命实践的思想发展过程。马克思是第一个看到无产阶级 重要作用的革命理论家。

  • 1
    1927年前苏联的学者发现了这些手稿,并把它们收入自己编的1927年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原稿的第一张已经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题目 是前苏联学者加的,有时它又被叫做《1843年手稿》。中译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第5—158页,人民出版社,2002。
  • 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263—264页,商务印书馆,1982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02。
  • 4
    同上书第3卷,第11页。
  • 5
    同上书第3卷,第39页。
  •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页,人民出版社,2002。
  • 7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76页,人民出版社,2002。
  • 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318—319页,商务印书馆,1982。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8—79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1
    同上书第3卷,第123页。
  • 12
    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 译组译,第15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99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4
    同上书第3卷,第 200页。
  •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6—207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6
    同上书第3卷,第 207页。
  • 17
    同上书第3卷,第 207—208 页。
  •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2002。
  •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2002。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第八章-在线阅读

    第八章 批判的批判之周游世界和变服微行,或盖罗尔施坦公爵鲁道夫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马克思)   盖罗尔施坦公爵鲁道夫在他周游世界期间赎补了双重的罪行:他个人的罪行和批判的批判的罪行。他在跟父亲激烈争吵时向父亲挥动了宝剑;批判的批判在同群众激烈争吵时也为罪恶的激情所控制。批判的批判没有揭露任何一个秘密。鲁道夫赎补了这个罪过并揭露了一切秘密。  按照施里加先生的…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5日
    183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明根据 尽管理性有这样一种迫切的需要,即预先设定某种完全能为知性彻底规定自己的概念而奠定基础的东西,然而,理性要发觉这样一种预设的理想性和单纯虚构性是太容易了,以至于不会单凭这点就被说服把它的思维的一个单纯自己的创造立即假定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物,如果它不是以另外的方式被什么东西所迫,要通过从给予的有条件者回溯到无条件者…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74
  • 第一章 德国启蒙运动

    在欧洲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以近代工业革命为基础,由新兴市民 阶层中的实业界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所共同推进的一场反对封建专 制,反对教会和迷信,普及文化和教育,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等新观 念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目标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种种传统和 观念,尤其是在世界观和入的图像方面,显示了与传统的彻底决裂。 它的影响范围波及到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8
  •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被陈述的东西是否是特性,要通过下述方式来考察。一种特性的被设定或者是128b由于本质的,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相关于他物的,或者是暂时的。例如,“人在本性上是一种文明的动物”就是本质特性;灵魂对肉体的关系就是关系特性,即一个指挥,另一个服从;永恒的特性如“神是不朽的生命”;暂时的特性如“某人在运动场周围漫步”。 关系特性的被设定会出现两个或四个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76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夜歌-在线阅读

    夜歌 夜来了:现在一切跳跃的喷泉都更加高声地说话。而我的灵魂也是一注跳跃的喷泉。 夜来了:现在一切热爱者之歌才苏醒过来。而我的灵魂也是一个热爱者之歌。 在我心中有一种不平静、无法…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20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