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历程

马克思于1818年出身于德国特利尔的一个律师家庭。资料显示1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史料参见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 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施德福、靳辉明 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第1、2章,北京出版社,1991。,马克思的少年时代,深受其父亲和伏尔泰、卢梭、莱辛以及18世纪其他一些先进思想家的影响,头脑中充满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与宗教的保守主义格格不入。在未来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关心和影响下,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了强烈兴趣。他就读的特利尔人文中学有活跃的自由精神,校长维登巴赫讲授历史和哲学,他是康德学说的拥护者,奉行依靠理性而不是宗教信仰的教学原则。所以,少年马克思受到的是启蒙-人文主义的进步教育,集中于自然科学、历史文化、个人道德养成等方面,这和黑格尔在斯图加特人文中学所受的教育和精神熏陶基本上是一致的。

现在保存下来的马克思最早的三篇作品是他的中学作文,它们分别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第一篇主要讨论基督新教的观念和道德观念,它表明宗教问题在马克思当时的精神世界里没有多大的地盘。在第二篇文章中,马克思从道德角度对过去的社会制度表示了强烈的批评。在第三篇文章中,马克思问:生命的意义何在?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7页,人民出版社,1995。他最后的结论是: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卑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出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三篇文章的内容与黑格尔的中学论文和札记相比,有极大的相似性。这就是学习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崇人道主义理想,崇尚理性、自由、平等,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对现存的东西先思考再接受等,既带有自由主义的倾向,又含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这是当时进步的人文中学教育方针的普遍特征。所以当马克思来到大学开始自己的学业不久,就能很快接受黑格尔哲学,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在成年前的教育背景和精神境界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

马克思于1835年10月开始在波恩大学学习法律,然后在 1836年转学来到柏林继续法律学业。刚开始他只听一些实践的学科的讲座,有萨维尼的《罗马法全书》和甘斯的刑法、普鲁士法,这两人是德国法学界对立两派理论的杰出代表。甘斯对马克思有较大影响。马克思还听过另一位教授赫弗特尔的课,有教会法、德国普通民事诉讼、普鲁士民事诉讼等,赫弗特尔也属于自由黑格尔派。此外,马克思还修了加布勒的逻辑学、布鲁诺·鲍威尔的《以赛亚书》。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9—940页,人民出版社,1995。柏林大学是黑格尔哲学的中心,尽管黑格尔本人已经去世,但他的学生们当时还在努力传播他的哲学。不过,马克思起初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并不大,认为它似乎是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哲学。他对康德和费希特关于法的看法倒颇为赞许,想遵循他们的路子,写一本法学著作,搞一个先验论的法学体系。康德和费希特发展了关于人的自然法的学说,还继承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康德赞成卢梭的“主权属于人民”的观点,并承认从专制的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过渡 的可能性。费希特甚至证明了革命的合法性。但马克思对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全盘接受,因为这些东西毕竟离他所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有些陈旧。马克思希望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论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古代罗马法符合先验论的原则,现行的法是荒谬的。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无论罗马法还是其他任何实际的法都不是先验论原则的体现,它们只是对一定时代的具体关系进行抽象后的复制品。他反复地寻找先验论原则,但这些原则都不能说明实际法,而且与实际法相矛盾。后来他终于开始批判自己的先验论倾向,明白现实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的对立是康德-费希特先验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在这个基础上不可能有新发展。“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0页,人民出版社,1982。搞的。 在建构法学体系遇到困难后,马克思开始靠近哲学,渴望通过哲学理论的深入,解决自己的精神危机。没有哲学,就不能前进。马克思希望的哲学是,“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5同上书第40 卷,第11页。。这时,他发现黑格尔哲学可以帮助他解决面临的问题,因为黑格尔哲学最深刻地解决了应有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之间的统一。以前马克思并不喜欢黑格尔的思辨理论和所谓官方哲学家的地位,现在他开始在黑格尔哲学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1837年春,马克思在休养期间从头至尾阅读了黑格尔及其弟子的著作。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体系的开端……这部著作,这个在月光下抚养大的我的可爱的孩子,象欺诈的海妖一样,把我诱入敌人的怀抱。”6同上书第 40 卷,第15页。从 1837年下半年到1841年,马克思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

促使马克思走近黑格尔的原因显然与他的老师甘斯和赫弗特尔的影响分不开,另外也与他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交往有关。30年代中期正是青年黑格尔派活动的高峰期。1835 年,格歇尔引发了关于灵魂不朽的争论;同年,施特劳斯发表了《耶稣传》,否认了神学奇迹的 存在;1837年,甘斯编辑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录》出版,使人们开始全面地评价黑格尔的历史观念。柏林出现了由激进的黑格尔主义者组成的“博士俱乐部”,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边喝酒边讨论各种激进的问题,如批判宗教、宣传信仰与出版自由等,布鲁诺·鲍 威尔是他们的思想领袖。马克思参加了这些思想界精英的活动,尤其与布鲁诺·鲍威尔关系密切,思想较一致。马克思向黑格尔哲学 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使马克思很快掌握了当时的先进哲学理论, 使他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处理自己关心的问题,避免了个人的盲目摸索,从而缩短了探索新世界观的过程。

1841年,马克思向耶拿大学提交了学位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是一篇从哲学史角度讨论自然哲学有关问题的文章,按说和马克思对政治的兴趣不太相关,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呢?我们认为可能有如下原因:

第一,这是一篇学位论文,所以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当时的哲学博士论文多以自然哲学、实践哲学、逻辑方面的题材为内容,作者首先要展示自己对有关理论的把握情况,多以某位大师的思想为例, 通过历史地回顾问题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马克思当时还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十分重视“自我意识”的产生,认为哲学史上与之相对应的阶 段就是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他高度评价了这些亚 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自我意识”对青年黑格尔派尤为重要,布鲁 诺·鲍威尔的基督教批判就建立在入的“自我意识”异化的理论之 上,他曾研究过伊壁鸠鲁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与基督教的关 系;科本在1840年出版的献给马克思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中,也把这三个流派看成反映古代社会内在本质的哲学派 别。这些晚期希腊哲学流派,生活在动乱和缺乏民主自由的环境中, 作为“不幸的意识”,它们只能借助于抽象的哲学外衣来表达对社会 现实的不满。这容易引起青年黑格尔派的共鸣,也可能引起马克思 的注意。马克思后来回忆自己对伊壁鸠鲁的研究时也说,自已这么 做是出于对政治的兴趣。

第三,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有较深刻的了解,在1839年里他就写了 七本关于伊壁鸠鲁的笔记,摘录了其他人对伊壁鸠鲁的评论,还准备了其他的一些哲学史资料。他原本是想写一部哲学史专著,联系整 个希腊思想来分析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的相互关 系,而他的博士论文应该是这部专著的导论。后来这部著作没能完成,但导论正好用来作申请学位的论文,我们知道,马克思当时正被 家里督促尽快地完成学业,以独立生活。面临时间的压力,以前的积 累这时正好派上用场。

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的论文决不是简单地应合哲学史上对 伊壁鸠鲁的评价,他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看见了自己理论创新的可 能性:他要研究它与整个古希腊哲学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以前一直遭 到误解。马克思认为,如果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体系在内容方面较 有意义的话,那么,伊壁鸠鲁、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则在主观形式 和性质方面较有意义,但这种主观形式因其形而上学特点而几乎被完全遗忘。伊壁鸠鲁的哲学也一直被看做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和亚 里斯提卜快乐学说的翻版,似乎缺乏独创性。虽然黑格尔开始提高 这些晚期希腊哲学流派的地位,但他没能在细节上做完这件事。马 克思要为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伊壁鸠鲁翻案,所以他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关系为例,详细探讨两种理论在细微之 处的本质差别,从而证明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重要性。

在马克思看来,两者之间有四点本质区别:第一,德谟克利特对 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表示怀疑,他的说法有前后矛盾和不确 定之处;伊壁鸠鲁确信感觉知识的可靠性,认为客观现象符合感性知 觉。第二,德谟克利特把哲学知识和感觉世界区分开,在感觉世界里他是经验论者和实证主义者,但在哲学领域他是不可知论者,因为他 认为原则不能进入现象界,始终处于存在之外,所以哲学作为真实的 知识是没有内容的;伊壁鸠鲁则对哲学感到幸福和满足,他轻视实证 科学,认为它们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但他努力追求真理,并且无须任何人的帮助。第三,两人在实践活动方面也有差别。第四,在反 思形式方面,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看做现实性的反思形式,伊壁鸠鲁 则重视偶然性,因此他们在解释个别物理现象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两人的物理学在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的质、不可分的本原和不 可分的元素、时间、天体现象等五方面的细微差别,并在伊壁鸠鲁的 物理学思想中看到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看到了伊壁鸠鲁的 自然哲学是为他的伦理人生理想服务的。所以马克思最后得出结论说:

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是无愧于卢克莱 修的称颂的: 人们眼看尘世的生灵含垢忍辱, 在宗教的重压下备受煎熬, 而宗教却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 凶相毕露地威逼着人类, 这时,有一个希腊人敢于率先抬起凡人的目光 面对强暴,奋力抗争。 无论是神的传说,还是天上的闪电和滚滚雷鸣, 什么都不能使他畏惧…… 如今仿佛得到报应,宗教已被彻底战胜,跪倒在我们脚下, 而我们,我们则被胜利高举入云。--参见《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这里显现了马克思期望自由、反抗宗教和各种压迫的革命实践 意愿。

大学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马克思原本打算到布鲁诺· 鲍威尔任教的波恩大学工作,但布鲁诺·鲍威尔被解除了副教授职务,马克思的学院求职之路被堵死。这期间,他和卢格、布鲁诺·鲍威尔等人合作,写了一些政论文章,主要是批评政府和现实政治。1842年6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组文章,涉及德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这是一家进步的报刊,创办人原本想只讨论经济问题,但后来逐渐开始讨论德国的统一、出版自由、代议制等时事政治问题,很受读者的欢迎。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使该报的革命倾向更强烈。

  • 1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史料参见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 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施德福、靳辉明 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第1、2章,北京出版社,1991。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7页,人民出版社,1995。
  • 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9—940页,人民出版社,1995。
  •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0页,人民出版社,1982。
  • 5
    同上书第40 卷,第11页。
  • 6
    同上书第 40 卷,第15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1)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三卷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 柏拉图(Plato)是雅典公民,阿里斯通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珀里克提 俄涅(Perictione)〔或波托妮(Potone)〕,这个人把自己的血统追溯到梭 伦。因为梭伦有一个兄弟,叫德洛庇德(Dropides);他是克里底亚的父 亲,而克里底亚是卡拉埃斯克鲁(Callaeschrus)的父亲,卡拉埃斯克鲁则 是三十…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16
  • 第一节 希腊文明转折点上的哲学大师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希腊城邦奴隶制已经面临衰亡,希腊古典文明已落下终结的帷幕,而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仅征服了希腊诸城邦,而且在扬起席卷亚、欧、非三洲的铁骑声中,将时代带入一个新的希腊化文明。亚里士多德就处在这个希腊文明的重大转折关头。他的生平活动始终和这个文明转折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紧密相关,他的著作与哲学思想也体现了文明转折的时代性特…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8日
    198
  • 第五节 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坚持唯物论。论述 灵魂也是原子。人的感知是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影像。并目局部涉及研究理性思维形式问题。他在原子论基础上,统一了身体与灵魂、灵魂与努斯、感知与理性。 他认为,身体和灵魂的本原是同一的,都是原子,不过灵魂是一种精致的、圆形的原子。他指出∶"太阳和 月亮是由光滑、圆形的原子聚合成的,灵魂也是这样,它就是努斯。"他将灵魂"…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32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卷 特勒马科斯远行访询墨涅拉奥斯-在线阅读

    他们来到群山间平旷的拉克得蒙。 二人直奔著名的墨涅拉奥斯的居处, 正值他举行婚庆喜筵,招待众亲朋, 为儿子和那高贵的女儿,在自己的家宅。 女儿嫁给无敌的阿基琉斯的儿子, 早在特洛亚担承应允结下的姻缘, 现在神明们成全他们的这门婚姻。 他把女儿和无数的马匹车乘送往 由婿郎为王的米尔弥冬人的著名城市。 为儿子婚娶斯巴达的阿勒克托尔的女儿, 壮健的爱子墨伽彭特斯由…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43
  • 第六节 巴克莱的自然哲学

    在巴克莱的哲学中,自然哲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知 识、概念和方法是他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他把“探讨科学中的错误 和困难的主要原因”,“开创一个使科学更容易、更有用、更简明的方 法”作为他的哲学的重要目的。③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87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306 页。 ② 同上书,第一部分,第92节,载于《乔…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