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未来哲学原理》

《未来哲学原理》篇幅不大,体裁类似“章节体”,共有65个小段

① 参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振华、王太庆、刘磊译,第 38 页,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② 同上书下卷,第56页。

落,没有加小标题,可见作者想打破传统哲学著作那种严格的逻辑推 理结构的限制。但是,这并不表示作者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全书 有严谨的思路,行文流畅简洁,先谈人类历史上宗教和神学的产生, 然后指出近代哲学既用理性替代了神学又与它有一致之处,随后分 析了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功与过,逐一揭示了它们的一些 矛盾,并在新旧哲学的对比中阐明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 在“引言”中,费尔巴哈开宗明义:“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 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 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 间。”①在正文中,费尔巴哈首先指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 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② 他认为,“思辨哲学的本质不是别的东西,只是理性化了的,实在化了 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思辨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 学”③。为了证明神学与思辨哲学的共同性,他先从有神论开始,回顾 了关于上帝本质的诸规定,指出它们如何与人的意识息息相关,然后 谈到了泛神论,认为泛神论是神学的无神论和唯物论,但它将物质当 做神圣的本质,一般来讲,唯物论、经验论、实在论、人文主义都是对 神学的否定,代表了近代的本质。泛神论必然要发展到唯心论,唯心 论就是直接地将理性神化。费尔巴哈理解的近代哲学主要是指笛卡 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他认为,“近代哲 学的完成是黑格尔哲学。因此新哲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存在理由, 主要是与对黑格尔的批判有联系的”④。即使在这里,费尔巴哈仍把 自己的新哲学理解为黑格尔哲学的实现,因而也是以前哲学的实现, 但他也明确指出,这种实现同时也是以前哲学的否定,并且是一种无

① 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第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② 同上书,第3页。 ③ 同上书,第4 页。 ④ 同上书,第33页。

矛盾的否定。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既否定神学,而其 自身又是神学,如同泛神论。黑格尔给予物质很高的地位,使它成为 “精神的外化”,把它提高到绝对的地位,但是最后又否定物质,回到 “上帝”,因此原本被否定的神学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黑格尔辩证 法的秘密,最终只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然后又用 神学否定了哲学。”①所以思维与存在虽然在黑格尔那里是同一的,但 它只是一种上帝概念的必然结论和发挥,因为它把存在的实体包括 在上帝的概念或本质中,存在只是作为思维的属性,因此是抽象的存 在,这样的同一只是思维与自身的同一。费尔巴哈着重批判了黑格 尔对存在的“贬低”: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存在,就是旧形而上学中的存在,这个存 在被不加区别地用来陈述一切事物,因为依照旧形而上学的说 法,一切事物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无区别的 存在乃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一种没有实在性的思想。

所以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超出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

费尔巴哈要强调的是有一种不只是被思想的事物的存在。他理 解的现实性不是概念的东西,而是一个个当下存在的现实事物,换句 话说,是感性的事物。“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有 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的实体。只有通过感觉,一 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意义之下存在”③。从感性实体是第一性的原则 出发,费尔巴哈明确宣告了自己的新哲学纲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新哲学将我们所了解的存在不只是看作思维的实体,而

① 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第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② 同上书,第45页。 ③ 同上书,第 56页。

且看作实际存在的实体——因而将存在看作存在的对象——存在于 自身的对象。作为存在的对象的那个存在——只有这个存在才配称 为存在——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爱的存在”①。

第二,“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新哲学是 转变为理智的心情。心情不要任何抽象的,任何形而上学的,任何神 学的对象和实体,它要实在的,感性的对象和实体”②。

第三,新哲学只承认“那种不需要任何证明的东西,只有那种直 接通过自身而确证的,直接为自己作辩护的,直接根据自身而肯定自 己,绝对无可怀疑,绝对明确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神圣的”③。由此, 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性获得重大意义。

第四,新哲学的认识原则和主题不是“自我”或抽象的精神,而是 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实体。在新哲学中,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 的和实在的东西,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 基础时,才有意义,才是真理。④

第五,“新哲学完全地,绝对地,无矛盾地将神学溶化为人本 学……而且将它溶化于心情之中,简言之:溶化于完整现象的,人的 本质之中。”⑤一个完整、真正的人,是具有美学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 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功能的人。

第六,“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 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 科学。”⑥

第七,“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还是作为思维实 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于团体之中,包含人与人

① 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第5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② 同上书,第59页。 ③ 同上书,第61页。 ④ 同上书,第73页。 ⑤同上书,第75页。 ⑥ 同上书,第77页。

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 性上面的。”①“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寂寞的思想家的独白,而是自我 和‘你’之间的对话。”②

因为上述的立场和观点,费尔巴哈在德国享有“唯物主义之父” 的美誉。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来,唯物主义就是一条与 唯心主义或观念论相对立的思想路线。在中世纪的长期冷却后,在 17 世纪前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再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开始得到发 展,这在英国以霍布士为代表的经验论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随后, 英国的唯物主义思潮影响到法国,拉美特利和百科全书派是 18世纪 唯物主义思想的优秀代表,他们反对神学对世界的错误解释,揭露神 学的谎言,用实验和科学解释自然和人。但是,唯物主义思潮在德国 却遭到了强硬抵抗,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德国哲学是坚决反对以僵 死的物质作为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的,尽管人们常常谈论“单子”与 “原子”的某些相似之处。另外,德国人的思维特征是对变幻莫测的 自然界保持一种不动心的状态,并且始终追求自然界内在的深刻意 义,希望用一系列无穷尽的概念规定性把握它。③ 所以在德国支持唯 物主义的声音十分微弱。只有在后来的康德哲学中,才有一定的唯 物主义因素,例如他的先验论被视为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他提高了 物质的地位,等等。康德的唯物主义倾向显然直接受到英国经验论 的影响。但是康德之后的哲学仍向着唯心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以费 希特为典型代表。不过,谢林和黑格尔的泛神论思想使唯物主义又有 所壮大,他们都提倡自然与精神通过理性得到和解,泛神论成为自然哲 学中的主导思维方式。但是直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流行的思维方式 仍是重理想和概念,这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尤为突出,歌德、席勒、施莱格 尔兄弟等,不论是浪漫派还是古典主义,都是赞成唯心主义的。

①② 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第7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③ 关于18世纪唯物主义在德国的详细情况请参见朗格《唯物主义的历史》,第 406—424 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74。

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人开始向注重实在主义的方向变 化。究其原因,第一,宗教神学作为世界观,开始遭到人们的抛弃,生 活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里,人们要寻找一种与自然科学发展相符的 新思维定向。第二,德国古典哲学或唯心主义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 猛烈地批判宗教,要求获得精神自由,以及人的异化本质的回归,这 就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即唯物主义的登场铺平了道路。第三,德国人 好争辩,喜欢意见分歧,当唯心主义在现实性面前显得苍白时,一种 新理论就呼之欲出。朗格就认为在德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 从注重理想观念向注重现实性靠拢的趋向。例如在文学领域,先有 歌德、席勒的理想主义纲领和创作激情,然后是浪漫派的梦幻、神秘 之旅,在人类精神的方方面面被发掘尽后,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向自 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原则转换。在哲学界也同样如此,以 康德为首的德国古典哲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兴而衰后,实证主义 的思潮开始占领主导地位。第四,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唯物 主义的再次出现准备了根本性条件。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年代,假说、 设想、推论是扩展人类视野和知识的好手段,但是,一旦实验科学成 为主流,它就要求一切理论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要求得到证明,于 是实在论的思维方式就必然占上风。况且,德国入把本民族科学状 况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原因,归咎于以往哲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空 谈,所以,向自然、自然科学靠拢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后来又出现 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这就是以毕希纳为代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出 现,它把人的本质完全归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物理东西,其名言是“人 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其实,在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问题的争论中, 唯物与唯心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每次争论的题材总有不同。 这次,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找到武器 和材料,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批判唯心主义的过时理 论,以恢复自己的权威。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唯物与唯心之争,其实是两种不同思想 倾向之争,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唯物主义强调自然是第一性的,认识 是由客体所引发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然后上升到概念;唯心主义并不否认自然的意义,不否认认识从感性开始,但是它认为没有一个不 依赖于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哲学认识由概念开始,感性阶 段只是哲学活动的预备阶段。唯物主义强调认识中那“时间上”在先 的东西,唯心主义强调的是“逻辑上”在先的东西。两者立场不相同, 自然争论也不会终止,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味道。现代哲 学对过去历史上两军大战的态度是,取消关于是否有一个不依赖于 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当我们谈论一件事时,它就在 我的认识之内,客体和主体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谁是本原和派生、谁 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东西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在一个什么维度内讨 论问题。重要的不是什么“主义”,而是回到“事情本身”。每种认识方 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绝对真理的要求已经过时。现代哲学各流派 的发展已经不适合用两军对垒的模式来概括。

费尔巴哈哲学的现实意义何在?我们认为,第一,它使我们再次 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基本上是将人放在世界的 中心地位,自然是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恢 复了自然的权威。今天,在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了掠夺性开采 后,人类开始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终于明白,自然不是可以造福 于自身的无穷无尽的源泉,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想在地球上 生存,就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第二,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仍然是 今天宗教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支点,它说明了宗教现象的一部分原 因,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种理论。第三,费尔巴哈所设想的未来社会 是一个充满“爱”的、“我”与“你”通过对话和谐交往的团体。他深切关 注人的感受性和人的相互交往,他怀疑任何的政治变革是否有效,主 张以教育改善人性的手段,来实现一个美好的社会。这种自欧洲文 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原则,应该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①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的研究对费尔巴哈哲学与法国哲学的联系 重视不够。费尔巴哈所提倡的无神论思想和自然-人本主义的唯物

① 参见布劳恩德主编《费尔巴哈和哲学的未来》,柏林,学院出版社,1990。

论,与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思想有极大的相似形。费尔巴哈的理论创 作时期,正好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成相吻合,孔德的《实 证哲学教程》一书,主张人类智慧的发展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现 代实证三个阶段。费尔巴哈一反德国人从精神伦理方面理解人的传 统,强调人首先是感性-肉体的本质,感性是认识的起点和真理的标 准,这更贴近自笛卡尔以来的法国哲学传统,与后来柏格森的直觉主 义、梅洛-庞蒂的肉体现象学也相近。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10

    八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18万人。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10万人1这里所推测的数字,在狄奥多鲁斯关于高卢的克尔特人的一段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他说:“在高卢住着人口不等的许多民族,其中最大者…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783
  • 亚里士多德-《动物志》-第三卷-在线阅读

    第三卷 【1】 关于动物体内其他各部分以及它们在数量和性质方面的种种特征,它们彼此之间的种种差异,以上已经作了阐明。余下来就该讲到专供生殖之用的部分了。就雌性动物而论,这些部分无一例外地居于体内,雄性动物的这些部分则有诸多差异。 有血动物中,有些动物完全没有睾丸,有些虽有却生在体内;而睾丸生于体内的动物中,有的生得近于腰部,在肾区一带,有的生得靠近腹部;另外…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03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二-在线阅读

    1-56行 埃涅阿斯叙述经历。希腊人设木马计。拉奥孔力陈毁马 57-198行 一群特洛亚牧羊人捉到希腊奸细西农,西农伪称被希腊人遗弃, 特洛亚人怜悯他,给他松了绑。西农骗特洛亚人说,把木马拉进 城去,特洛亚人必胜 199-249行 这时两条水蛇从海里爬出来,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缠住,咬 死。特洛亚人认为这是神对拉奥孔枪刺木马的惩罚,他们决定把 木马拉进城去 …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208
  • 第二节 金蒂莱的行动主义

    金蒂莱(Giovanni Gentile,1875—1944)曾是克罗齐的挚友和长 达20年的合作者,但自法西斯上台后,两人关系紧张,直至决裂。这 不仅由于哲学上的分歧(金蒂莱强调精神的统一,批评克罗齐的精神 四种形式差异是经验主义的;克罗齐反对用精神的统一抹煞差异的 区别,不赞成将全部精神活动都归结为哲学),更主要的是因为两人 政治立场的对立(克罗齐是个毫…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67
  • 亚里士多德-《动物志》-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 以上我们业已陈述了一切动物体内及体表具有的各种部分,并进而详述了各种感觉、声音、睡眠、何者为雄何者为雌等。剩下来需要讨论的是动物的生殖,让我们首先从最初始的谈起。 生殖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许许多多的差异,在有的方面迥然不同,在有的方面又呈现出几分相似。先前既已区分了诸般种类,此际我们也应努力遵照同一方式来做研究。只不过先前我们是从人的各种部分开…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0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