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篇幅不大,结构不是很完整,有点信手而

① 大会文献请参见布劳恩等主编《费尔巴哈和哲学的未来》,柏林,学院出版社, 1990。

就的性质,它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和《精神现象学》。我 们先看一下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藉此了解他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 根本分歧。

首先,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注意差异的哲学,这 在他的历史观中尤为明显,而古老的东方哲学是注重统一的。“黑格 尔只注视和陈述各种宗教、哲学、各个时代和民族最突出的差异,并 且只是就其处于逐步上升的过程中来加以陈述的;共同的、一致的、 同一的东西完全退到背后去了。”①例如黑格尔把基督教当做绝对的 宗教,忽略了它与其他宗教的共同本质。黑格尔在体系中只从排他 的时间的角度,注意个体的从属和继承,而不是从宽容的空间的角 度,注意各个阶段的并列和共存。费尔巴哈认为,每个个体或阶段都 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和意义,决不仅限于在体系中作为一种历史性的 东西、作为宾词而存在。另外,最后的发展阶段要把其他各阶段都纳 入自身之内,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一定的时间上的存在,因而也带 有特殊的性质,不能声称自己是绝对的。同理,黑格尔哲学也是一种 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因此它是否能宣布自己是绝 对的哲学,也是值得怀疑的。费尔巴哈把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简单 概括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是否可能的问题。② 按他 的理解,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完满无遗的体现,乃是一件绝对的奇 迹,是世界的毁灭,因为它在成为现实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黑格尔哲学就是一种时间性的哲学,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传下来 的哲学,已经失去了“绝对性”的宾词,“因而要把黑格尔的哲学从理 念的绝对现实性这个高位拉回到一种一定的、特殊的现实性这个微 末的地位上来”③。

费尔巴哈抓住黑格尔哲学在“开端”上的矛盾,批判了它的绝对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1—2页,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4页。

③ 同上书,第6页。

性要求。费尔巴哈指出,每一种哲学,都要从一个前提出发,它以为 自己是不带任何前提的,但后人却总可以从中认识到它也假定了一 个前提,一个特殊的、本身是偶然的前提。人们一直认为,哲学必须 从一个开端出发,这是一种本身是第一性的东西,例如黑格尔哲学从 纯存在出发。但是,费尔巴哈问道:

为什么一般地要有这样一个开端呢?难道开端的概念不再 是一个批判的对象,难道它是直接真实并且普遍有效的吗?为 什么我就不能在开始的时候抛弃开端的概念,为什么我就不能 直接以现实的东西为依据呢?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就是说; 是从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就不能从存在本 身,亦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①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开端仍秉承了过去关于哲学第一原理的想 法,仍是对形式感兴趣,从开端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开端,表面上是 通过理念的发展来证明开始时那个未被规定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形 式上的循环运动,与费希特的知识学异曲同工,要被证明的东西已暗 含在前提中。

哲学表达思想,思想的载体是语言,思想必须证明自己的合法 性,所以“论证”或“根据”在传统哲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费尔巴哈指 出,传统的诡辩的三段论是为了证明而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证明” 并不是只与思想自身相关或是思想的一个中介;它通过语言成为我 的思维与别人的思维间的中介,它使我的思想为别人所了解,从而在 思想的交流中意识到并确认我们事业的真理性。“语言不是别的,就 是类的实现,‘我’与‘你’的中介,其目的在于通过扬弃‘我’与‘你’的 个别分离性而表达出类的统一性。”②“证明并不是思想者或闭关自守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7页,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8。 ② 同上书,第11页。

的思维对自身的关系,而是思维者对别人的关系。”①同样,“表达”也 只是引起人们的认识活动,任何哲学都只是思想家自己的表达,任何 一个哲学命题,都只有一种手段的意义,每一个体系也只是理性的影 像,这样一来,一切思想表现、一切体系的原始意义和规定都完全被 否定、摈弃了。显然,费尔巴哈在这里是要否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绝 对真理性,把它看做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环节,看做引发他人进一步 思维的工具。值得指出的是,费尔巴哈认为思想的正确性本身并不 是目的,思想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思想的形式重要性 应该让位于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实际效应。这与现代哲学的观点是不 谋而合的。

费尔巴哈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在“开端”问题上,在真理性 与科学性、本质性与形式性、思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 矛盾。他说:

在形式上并没有假定绝对理念,但是在本质上是假定了。 黑格尔把他预先提出来当作中介阶段和环节的东西,已经设想 成为绝对理念所规定的东西。黑格尔没有放弃,也并没有忘记 绝对理念,他在假定绝对理念时,已经设想到它的对方,它是应 当从这个地方中产生出来的。绝对理念在得到形式上的证明之 前,实质上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它是永远不能证明的,对于另 外一个人说来永远是主观的,因为那个人在理念的对方中已经 见到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理念自己预先提出来的。理念的外 化,可以说只是一种伪装;它只是这样做,但是这对于它说来并 不是认真的事;它只是在表演。②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后半部分,费尔巴哈谈到了《精神现象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13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同上书,第 21—22页。

学》的问题。他认为,黑格尔在“感性确定性”一章中,确实是从一个感 性的、个别的存在出发的,但他很快就把它转换为一种普遍的存在, 所以黑格尔的出发点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存在物的概 念。费尔巴哈坚决不赞成一个具体物因为语言的表述而失去自己的 实在性的看法,他说:

对于感性意识来说,一切语词都是名词,都是 Nomina propria(专有名词);它们对于意识本身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它们对于 意识来说只不过是一些符号,是以最简捷的方法来达到意识的 目的的。语言在这里根本无关紧要。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 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 真理。①

费尔巴哈在这里又看到了黑格尔在《逻辑科学》中出现的矛盾,即作 为现象学的对象的存在与作为感性意识的对象的存在之间的分歧。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是从一种绝对的同一性的假定出发 的,黑格尔视之为客观真理,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其积极意义 来说,仍然只是作为客观性的理念,与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性理念相 对立。费尔巴哈分析了绝对同一性思想的由来,尤其批判性地剖析 了谢林哲学。费尔巴哈认为,谢林的“绝对哲学”是康德和费希特的 批判哲学的对立面,他的自然哲学事实上是一种倒转过来的唯心主 义,他先肯定了自然的意义,但最后又把曾经给予自然的东西收回到 自身内,成为精神所设定的东西,因此他是用经验的办法来证明唯心 主义先验地由自己说出的东西。谢林的自然哲学充其量只是关于自 然的“绝对”哲学,虽然与唯心主义有区别,但最后是殊途同归。谢林在 自然哲学方面是优秀的,但作为哲学家则仍停留在唯心主义立场。②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25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 27—32 页。

为什么费尔巴哈在此要特别批判谢林?我们认为,一是他要区 别自己与谢林对待自然的不同立场,在他看来,谢林比其他人更重视 自然,但却未把自然第一性的观点贯彻到底。二是谢林在黑格尔去 世后一度重新成为哲坛上的重要人物,1841年他来到柏林任哲学教 授,王室寄希望于他来消除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学术上,谢林代表 了一种信仰-实证性的哲学,他重新为信仰留出地盘;在政治上,他显 然与保皇派结盟,所以他遭到黑格尔学派的共同抵制,在这个问题上 “老年派”和“青年派”是一致对外的。费尔巴哈要与黑格尔决裂,是要 清算他的思想,但决不意味着要与他的对手联盟。在费尔巴哈看来, 谢林在思想上没有达到黑格尔的高度,在政治上也是落后保守的。 所以在面对黑格尔和谢林时,他始终是坚决地保护前者,批判后者。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最后,费尔巴哈又对黑格尔的“无”的概 念进行剖析,揭露了黑格尔颠倒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东西的关系,这是 其陷入唯心主义矛盾的原因。在这里,费尔巴哈提到了一种与黑格 尔绝对哲学对立的发生学-批判性的哲学(genetisch-kritische Philosophie)。他说:

它对于一个由表象提供的对象 因为黑格尔所讲的无条 件地是直接由自然提供的、纯粹实在的对象——并不作武断的 证明和理解,而是研究其起源,怀疑对象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对 象,还只是一个表象,或者一般地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它是极 其严格地区别开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①

这显然预示了费尔巴哈未来哲学的立场,它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 的,自然是一切的出发点。

在与黑格尔哲学决裂的同时,费尔巴哈显然已经明确了自己未 来的发展方向。他说: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33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 是自然(普遍意义的自然)。最深奥的秘密就在最筒单的自然物 里,这些自然物,渴望彼岸的幻想的思辨者是踏在脚底下的。只 有回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①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目的是想从传统的重负中解放出 来,使哲学获得新的发展。在费尔巴哈看来,后人不能靠先人的遗产 度日,而要靠自己赚得的财产生活,继承而来的是不自由的哲学,自 已获得的才是自由的哲学。所以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费尔巴哈 往往从黑格尔哲学之后的角度,评价它的合法性,并指出它的问题之 所在。严格来说,费尔巴哈在这里的批判态度还是十分公允的。他 客观地、高度地评价了黑格尔哲学,认为黑格尔哲学在严格的科学 性、普遍性、无可争辩的思想丰富性方面超过了以前的一切哲学。在 讲到思想与语言的关系时,费尔巴哈又认可黑格尔是最完善的哲学 艺术家,黑格尔的一些表达至少有一部分是科学的艺术精神的最高 典范,更由于它们的严整而成为教育和培养精神的真正手段。② 费尔 巴哈始终从黑格尔对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的发展的角度,来积极 评价黑格尔哲学。可见,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是认真的,对黑格尔在哲 学史上的作用还是肯定的,他视黑格尔为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峰,他 反对的是把黑格尔哲学视为“哲学理念的绝对现实性”,因为这就窒 息了哲学的发展。一个在时间中产生的东西,一定有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必须推翻它的绝对地位,这样新的哲学才有可能。

费尔巴哈还意识到,哲学必须从逻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有 新发展。让哲学在逻辑的范围内运行,是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以来 的传统,康德曾想把主观形式与客观对象分开,黑格尔则又回到思维 与存在同一的立场,但黑格尔显然不满意旧形式逻辑的限制,所以又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41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15页。

提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力图丰富哲学的内容,跳出旧的思维范 式。但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最终仍屈从于形式的要求,牺牲了现 实性,所以必须在自然中,在认识的发生之处,寻找那个根本的东西。 可以说,对黑格尔“泛逻辑主义”的批判,是黑格尔以后哲学的共同特 征,只不过各人的出发点不同,例如费尔巴哈借重人的肉体感受性 叔本华强调人的意志,胡塞尔借助人的心理意识,海德格尔注重人的 生存经历,等等。总之,黑格尔之后,人们提出了科学的、审美的、生存 的、心理的、语言的各种基本要素,以推翻逻辑对哲学的千年统治、 费尔巴哈是站在这个潮流前面的思想家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作出了高度评价。马克 思说:“在他(指费尔巴哈——引者)向黑格尔作第一次坚决进攻时以 清醒的哲学对抗醉熏熏的思辨”①。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 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②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文德尔班

    文德尔班(W.Windelband,1848—1915)是西南学派最初的领军人 物。他1848年出身在普鲁士一个军官家庭,先后在耶拿大学、柏林大 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过。最初他学的是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以后才 学习历史和哲学。1870年在洛采(R.H.Lotze)那里通过哲学博士学位 答辩。1873年,文德尔班获得大学授课资格。1876年成为教授,先在 瑞士授…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468
  • 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

     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马勒伯朗士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 理想,也认为首要的知识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在所有科学中关于人的 科学地位最高。在这个意义上,马勒伯朗士实际上把“人学”等同于 形而上学。在这方面,他继承了从圣·奥古斯丁到笛卡尔的传统,即 把人分成两种不同的实在:一是心灵,一是身体。关于精神与身体的 区别以及各自的论述,就是马勒伯朗士的“人学”…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93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二卷-第七章-在线阅读

    一 赫剌克勒斯从特洛亚出发的时候,赫拉打发了凶猛的风暴去,为此宙斯大为愤怒,他将她高挂在俄林波斯山上。赫剌克勒斯驶到科斯岛,科斯人以为他是率领着一队海贼船,抛过许多石头来,阻止他的近来。但是他用强前进,乘夜占了那城,杀了国王欧律皮罗斯,波塞冬与阿斯堤帕莱亚的儿子。在战斗中赫剌克勒斯为卡尔刻冬所伤,但是宙斯把他抓走了,所以他没有受害。他毁坏了科斯岛,因了雅典那…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326
  • 柏拉图-《理想国》-第五卷-在线阅读

    苏:这样⼀种国家,这样⼀种体制,还有这样⼀种⼈物,我说都是善的,正义的;如果在管理国家和培养个⼈品质⽅⾯,这是⼀种善的制度,那么,其余的各种制度就都是恶的,谬误的。恶的制度可以分为四类。 格劳孔:哪四类? 苏:〔当我正要把那四类制度按照看来是⾃然的次序列举出来时,坐在离阿得曼托斯不远处的玻勒马霍斯伸出⼿去从上⾯抓起格劳孔的上装的肩部,拉他靠近些,说了⼏句⽿语…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23
  • 第三节性本能论

    性本能论与无意识理论共同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两块 理论基石。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视性问题研究,起因于他的精神病医 疗实践。他在研究患者的变态心理时,发现他们的症状多与性挫折 有关,病症的表现实际上是未能获得的性需求的补偿。因此他推断, 性冲动是无意识心理中最原始的本能,它受到意识、前意识的封锁和 压抑,很难在公开场合有所表现。但是在变态心理下,由于冲破了意…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4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