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篇幅不大,结构不是很完整,有点信手而
① 大会文献请参见布劳恩等主编《费尔巴哈和哲学的未来》,柏林,学院出版社, 1990。
就的性质,它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和《精神现象学》。我 们先看一下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藉此了解他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 根本分歧。
首先,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注意差异的哲学,这 在他的历史观中尤为明显,而古老的东方哲学是注重统一的。“黑格 尔只注视和陈述各种宗教、哲学、各个时代和民族最突出的差异,并 且只是就其处于逐步上升的过程中来加以陈述的;共同的、一致的、 同一的东西完全退到背后去了。”①例如黑格尔把基督教当做绝对的 宗教,忽略了它与其他宗教的共同本质。黑格尔在体系中只从排他 的时间的角度,注意个体的从属和继承,而不是从宽容的空间的角 度,注意各个阶段的并列和共存。费尔巴哈认为,每个个体或阶段都 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和意义,决不仅限于在体系中作为一种历史性的 东西、作为宾词而存在。另外,最后的发展阶段要把其他各阶段都纳 入自身之内,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一定的时间上的存在,因而也带 有特殊的性质,不能声称自己是绝对的。同理,黑格尔哲学也是一种 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因此它是否能宣布自己是绝 对的哲学,也是值得怀疑的。费尔巴哈把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简单 概括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是否可能的问题。② 按他 的理解,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完满无遗的体现,乃是一件绝对的奇 迹,是世界的毁灭,因为它在成为现实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黑格尔哲学就是一种时间性的哲学,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传下来 的哲学,已经失去了“绝对性”的宾词,“因而要把黑格尔的哲学从理 念的绝对现实性这个高位拉回到一种一定的、特殊的现实性这个微 末的地位上来”③。
费尔巴哈抓住黑格尔哲学在“开端”上的矛盾,批判了它的绝对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1—2页,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4页。
③ 同上书,第6页。
性要求。费尔巴哈指出,每一种哲学,都要从一个前提出发,它以为 自己是不带任何前提的,但后人却总可以从中认识到它也假定了一 个前提,一个特殊的、本身是偶然的前提。人们一直认为,哲学必须 从一个开端出发,这是一种本身是第一性的东西,例如黑格尔哲学从 纯存在出发。但是,费尔巴哈问道:
为什么一般地要有这样一个开端呢?难道开端的概念不再 是一个批判的对象,难道它是直接真实并且普遍有效的吗?为 什么我就不能在开始的时候抛弃开端的概念,为什么我就不能 直接以现实的东西为依据呢?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就是说; 是从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就不能从存在本 身,亦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①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开端仍秉承了过去关于哲学第一原理的想 法,仍是对形式感兴趣,从开端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开端,表面上是 通过理念的发展来证明开始时那个未被规定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形 式上的循环运动,与费希特的知识学异曲同工,要被证明的东西已暗 含在前提中。
哲学表达思想,思想的载体是语言,思想必须证明自己的合法 性,所以“论证”或“根据”在传统哲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费尔巴哈指 出,传统的诡辩的三段论是为了证明而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证明” 并不是只与思想自身相关或是思想的一个中介;它通过语言成为我 的思维与别人的思维间的中介,它使我的思想为别人所了解,从而在 思想的交流中意识到并确认我们事业的真理性。“语言不是别的,就 是类的实现,‘我’与‘你’的中介,其目的在于通过扬弃‘我’与‘你’的 个别分离性而表达出类的统一性。”②“证明并不是思想者或闭关自守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7页,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8。 ② 同上书,第11页。
的思维对自身的关系,而是思维者对别人的关系。”①同样,“表达”也 只是引起人们的认识活动,任何哲学都只是思想家自己的表达,任何 一个哲学命题,都只有一种手段的意义,每一个体系也只是理性的影 像,这样一来,一切思想表现、一切体系的原始意义和规定都完全被 否定、摈弃了。显然,费尔巴哈在这里是要否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绝 对真理性,把它看做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环节,看做引发他人进一步 思维的工具。值得指出的是,费尔巴哈认为思想的正确性本身并不 是目的,思想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思想的形式重要性 应该让位于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实际效应。这与现代哲学的观点是不 谋而合的。
费尔巴哈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在“开端”问题上,在真理性 与科学性、本质性与形式性、思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 矛盾。他说:
在形式上并没有假定绝对理念,但是在本质上是假定了。 黑格尔把他预先提出来当作中介阶段和环节的东西,已经设想 成为绝对理念所规定的东西。黑格尔没有放弃,也并没有忘记 绝对理念,他在假定绝对理念时,已经设想到它的对方,它是应 当从这个地方中产生出来的。绝对理念在得到形式上的证明之 前,实质上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它是永远不能证明的,对于另 外一个人说来永远是主观的,因为那个人在理念的对方中已经 见到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理念自己预先提出来的。理念的外 化,可以说只是一种伪装;它只是这样做,但是这对于它说来并 不是认真的事;它只是在表演。②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后半部分,费尔巴哈谈到了《精神现象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13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同上书,第 21—22页。
学》的问题。他认为,黑格尔在“感性确定性”一章中,确实是从一个感 性的、个别的存在出发的,但他很快就把它转换为一种普遍的存在, 所以黑格尔的出发点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存在物的概 念。费尔巴哈坚决不赞成一个具体物因为语言的表述而失去自己的 实在性的看法,他说:
对于感性意识来说,一切语词都是名词,都是 Nomina propria(专有名词);它们对于意识本身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它们对于 意识来说只不过是一些符号,是以最简捷的方法来达到意识的 目的的。语言在这里根本无关紧要。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 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 真理。①
费尔巴哈在这里又看到了黑格尔在《逻辑科学》中出现的矛盾,即作 为现象学的对象的存在与作为感性意识的对象的存在之间的分歧。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是从一种绝对的同一性的假定出发 的,黑格尔视之为客观真理,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其积极意义 来说,仍然只是作为客观性的理念,与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性理念相 对立。费尔巴哈分析了绝对同一性思想的由来,尤其批判性地剖析 了谢林哲学。费尔巴哈认为,谢林的“绝对哲学”是康德和费希特的 批判哲学的对立面,他的自然哲学事实上是一种倒转过来的唯心主 义,他先肯定了自然的意义,但最后又把曾经给予自然的东西收回到 自身内,成为精神所设定的东西,因此他是用经验的办法来证明唯心 主义先验地由自己说出的东西。谢林的自然哲学充其量只是关于自 然的“绝对”哲学,虽然与唯心主义有区别,但最后是殊途同归。谢林在 自然哲学方面是优秀的,但作为哲学家则仍停留在唯心主义立场。②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25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 27—32 页。
为什么费尔巴哈在此要特别批判谢林?我们认为,一是他要区 别自己与谢林对待自然的不同立场,在他看来,谢林比其他人更重视 自然,但却未把自然第一性的观点贯彻到底。二是谢林在黑格尔去 世后一度重新成为哲坛上的重要人物,1841年他来到柏林任哲学教 授,王室寄希望于他来消除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学术上,谢林代表 了一种信仰-实证性的哲学,他重新为信仰留出地盘;在政治上,他显 然与保皇派结盟,所以他遭到黑格尔学派的共同抵制,在这个问题上 “老年派”和“青年派”是一致对外的。费尔巴哈要与黑格尔决裂,是要 清算他的思想,但决不意味着要与他的对手联盟。在费尔巴哈看来, 谢林在思想上没有达到黑格尔的高度,在政治上也是落后保守的。 所以在面对黑格尔和谢林时,他始终是坚决地保护前者,批判后者。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最后,费尔巴哈又对黑格尔的“无”的概 念进行剖析,揭露了黑格尔颠倒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东西的关系,这是 其陷入唯心主义矛盾的原因。在这里,费尔巴哈提到了一种与黑格 尔绝对哲学对立的发生学-批判性的哲学(genetisch-kritische Philosophie)。他说:
它对于一个由表象提供的对象 因为黑格尔所讲的无条 件地是直接由自然提供的、纯粹实在的对象——并不作武断的 证明和理解,而是研究其起源,怀疑对象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对 象,还只是一个表象,或者一般地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它是极 其严格地区别开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①
这显然预示了费尔巴哈未来哲学的立场,它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 的,自然是一切的出发点。
在与黑格尔哲学决裂的同时,费尔巴哈显然已经明确了自己未 来的发展方向。他说: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33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 是自然(普遍意义的自然)。最深奥的秘密就在最筒单的自然物 里,这些自然物,渴望彼岸的幻想的思辨者是踏在脚底下的。只 有回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①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目的是想从传统的重负中解放出 来,使哲学获得新的发展。在费尔巴哈看来,后人不能靠先人的遗产 度日,而要靠自己赚得的财产生活,继承而来的是不自由的哲学,自 已获得的才是自由的哲学。所以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费尔巴哈 往往从黑格尔哲学之后的角度,评价它的合法性,并指出它的问题之 所在。严格来说,费尔巴哈在这里的批判态度还是十分公允的。他 客观地、高度地评价了黑格尔哲学,认为黑格尔哲学在严格的科学 性、普遍性、无可争辩的思想丰富性方面超过了以前的一切哲学。在 讲到思想与语言的关系时,费尔巴哈又认可黑格尔是最完善的哲学 艺术家,黑格尔的一些表达至少有一部分是科学的艺术精神的最高 典范,更由于它们的严整而成为教育和培养精神的真正手段。② 费尔 巴哈始终从黑格尔对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的发展的角度,来积极 评价黑格尔哲学。可见,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是认真的,对黑格尔在哲 学史上的作用还是肯定的,他视黑格尔为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峰,他 反对的是把黑格尔哲学视为“哲学理念的绝对现实性”,因为这就窒 息了哲学的发展。一个在时间中产生的东西,一定有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必须推翻它的绝对地位,这样新的哲学才有可能。
费尔巴哈还意识到,哲学必须从逻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有 新发展。让哲学在逻辑的范围内运行,是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以来 的传统,康德曾想把主观形式与客观对象分开,黑格尔则又回到思维 与存在同一的立场,但黑格尔显然不满意旧形式逻辑的限制,所以又
① 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王太庆、万颐庵译,第41页,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58。 ② 参见同上书,第15页。
提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力图丰富哲学的内容,跳出旧的思维范 式。但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最终仍屈从于形式的要求,牺牲了现 实性,所以必须在自然中,在认识的发生之处,寻找那个根本的东西。 可以说,对黑格尔“泛逻辑主义”的批判,是黑格尔以后哲学的共同特 征,只不过各人的出发点不同,例如费尔巴哈借重人的肉体感受性 叔本华强调人的意志,胡塞尔借助人的心理意识,海德格尔注重人的 生存经历,等等。总之,黑格尔之后,人们提出了科学的、审美的、生存 的、心理的、语言的各种基本要素,以推翻逻辑对哲学的千年统治、 费尔巴哈是站在这个潮流前面的思想家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作出了高度评价。马克 思说:“在他(指费尔巴哈——引者)向黑格尔作第一次坚决进攻时以 清醒的哲学对抗醉熏熏的思辨”①。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 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