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认为,从逻辑理念角度看,自然哲学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 象中不断寻找和认识统一性。首先只看到单一、外在的要素,它们彼 此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这就是“单一性”(Vereinzelung)阶段。本阶段 类似逻辑学的“存在论”。然后把单一要素都看做一个统一体,其他 的要素都与之相关,这就是“个体性”(Individualitat)阶段。本阶段类 似逻辑学的“本质论”。最后思考单一要素与统一性的关系,这种统 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这时的个体要服从整体,这是“主体性” (Subjektivitat)阶段。本阶段类似逻辑学的“概念论”。
与这种逻辑的概念规定性相符,黑格尔把自然哲学由低到高分 成力学、物理学、有机学三大类。“力学”基本上是古典物理学的范围。
① 参见佩梯主编《黑格尔和自然科学》,第8—9页。因篇幅关系,我们只能作个概述。
② 本节基本上根据诺伊塞的《白然哲学》写成,请有兴趣的读者参见德瑞等《黑 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诺伊塞是目前研究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专家,他从18- 19世纪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黑格尔,发表了许多作品,得到学界认可。我们这里只 是概述他的看法,因为这些看法代表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
“物理学”虽然用了一些非常思辨-哲学学究式的标题,但实际处理的是 近代物理学中一些刚获得发展的学科,它们当时还没有确定的名称。 所有非有机的东西,所有不能完全用力学规则描述的东西,当时都被归 在“物理学”名下。“有机学”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也是德国学界自 视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准的一个学科。我们略谈一下黑格尔为学 科划分和学科间过渡所列举的思辨-辩证理由,着重考察其中所涉及的 自然科学内容,希冀从科学史角度评价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合理内核”。
一力学
“力学”的第1章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问题与几何学有关,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发源的一门学科。但是,18—19 世纪的物理 教科书却并不是从空间开始,而是以“物体”开篇的,它讨论物体的诸 特征,如广延、地点、不可入性、可分性、运动、惯性以及承受和施加 “力”的能力。物理学家们首先从物质的质量出发,再进入量的问题。 量是当时经验科学的中心,只有在量上可被计算的东西,才被视为真 正科学的,否则就只是一种假说。他们把物质和空间基本上等同起 来。这种空间观可上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又经过笛卡尔而在 近代受到追捧。但莱布尼茨开始把空间当做一个纯知性概念,注重 它的认识论意义,牛顿也倾向于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这对康德和黑 格尔都有影响。黑格尔以牛顿的绝对抽象空间观为定向,不同意康 德的先天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属于现实世界的,是自然外在存在的最 抽象概念。空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时间”也是最抽象的相 互分离的存在,但它现在对此进行反思,因而被相互联系起来。黑格 尔的时间观基本上是传统的,受亚里士多德尤其是奥古斯丁时间概 念的影响,时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人与外界交往的起 点。它们的统一就是“位置与运动”(Ort und Bewegung)。
最早是柏拉图提出了CHORA 的概念,表示在“此地和此时”的 事件的世界,以针对表示三维空间的 TOPOS概念。它主张世界的元 素是几何的形态,质料与空间是等同的。与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 把概念CHORA定义为物质的广延,空间和充满空间的物质是同一的,空间因物体与物体周围介质的区分而更加稳固。这样就使得物 体或物质成为自然的最原初的质的规定性。空间成为物体的一个特 性,即它可以在“任何一处”停留。后来就把“任何一处”叫做“位置” (Ort),因为它同时意味着物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事件。值得一提 的是,黑格尔当时和后来的闵科夫斯基(Minkowski,1864—1909,德 国数学家,他的四维空间观念奠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 础)一样,都把空间和位置看做不同的物理实体。位置是在空间中时 间性地发生的东西。时间上所发生的空间变动,即从一个位置到另 一个位置的移动就是“运动”,运动的出现取决于预先有自身运动的 某物存在,这就是物质(Materie)。黑格尔说:“人们常常从物质开始, 然后把空间和时间视为物质的形式。此中的正确之处在于,物质是 空间与时间中实在的东西。”①物质是被设定在一起的,是不可入的, 有阻力,有质量,通过力来表现自身。黑格尔的物质观与他所处时代 的物质观基本一致。他的空间、时间、位置、运动、物质等概念就是当 时物理学所处理的基本概念。
第2章“物质和运动”与物质的运动规律有关,所谓的有限力学是 指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包括天体力学。与当时的物理教科书 一致,黑格尔在此讨论物质的三种物理特性,即质量的惯性、碰撞和 自由落体。惯性是与时间和空间无关的运动形式,碰撞在与空间的 关系中得到规定,自由落体则在与时间的关系中被理解。黑格尔的 这些想法来自当时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物质怎样构建自身? 也就是说,当人们思考物质时,它有什么样的逻辑规定性?回答是, 物质由原子或部分构成,它通过力而被建构起来。黑格尔赞成由牛 顿、康德所代表的原子论观点,但他不同意康德关于引力和斥力的说 法,认为它们局限于经验(自由落体运动)。黑格尔把引力看做物质 与自身的同一性,斥力则是物质的抽象的单一化,从统一性中的分 裂。原子论的思想在现代物理学中仍有重要地位。与引力相反的是
① 黑格尔:《自然哲学》,第26节附释。
“重力”,它是物质“向外”的特性,它的作用在于对其他物质产生影响。 黑格尔时代的人把物质与力联系起来,以理解物体的稳定性。“惯 性”原理自牛顿始就是力学的公理,伽利略和牛顿对惯性的解释不 同,黑格尔的看法接近牛顿,即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保持自己的 直线或同一类型的运动形式不变,但黑格尔所谓惯性与时空无关的 观点又是伽利略式的。“碰撞”涉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等人对 “力”和“冲量”的不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定理是伽利略对物理学的 贡献,牛顿从物质对物质的作用来解释自由落体运动。
第3章“绝对力学”是在统一性中考察自然的抽象的相互分裂的 存在,它的对象实际上是太阳和行星,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统一体, 黑格尔称之为“普遍的万有引力”的理念,这属于天体力学的范围。 万有引力是牛顿的发现,指宇宙中所有质量能相互吸引。牛顿用万 有引力定理将以前由伽利略、笛卡尔发现的有限力学定理和伽利略 发现的天体运动定理统一起来。黑格尔支持牛顿的立场,认为地球 和天体的物体运动都服从一条统一的规律。黑格尔还在太阳系中看 到了一个由单个的部分所组成的持续存在和相互影响的体系,它们 的统一就在于相互关联之中,这与他的逻辑理念十分契合。在当时 对运动的源泉即“力”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的看法很不一致,对不同的 力也还未作出明确的区分,外力、惯性、离心力、向心力常被混淆,这 和达朗伯(D'Alembert,1717—1783)提出的多部分体系有关,它允许 将一个运动体系展示为其中所有的力都是平衡的。当时的文献都受 这种看法的影响,黑格尔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和他的老师也同样如此, 所以他的著作中也常出现混淆不同力的错误。这与其说是黑格尔物 理学知识的错误,还不如说是牛顿力学发展中出现的困惑。但是,黑 格尔认为离心力和向心力是一样的力,不同意把离心力等同于惯性, 这又符合现代物理学的看法。
二物理学
从逻辑发展来说,“物理学”是对自然作为他在的抽象性进行反 思,“个体性”表示那些相互分裂而存在的东西,现在反思自身并且并列存在着,因此没有思考到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黑格尔在 《逻辑学》中说过这就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单子”,是作为自身反思或 个体性的原则。它的逻辑发展阶段是普遍个体性、特殊个体性、完全 自由的个体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有限的物体性”的三个阶段:光、聚 合状态、大气现象,特殊重力、内聚力、声音和热,磁学、电学和化学 过程。
在第1章中,“光”最重要。黑格尔时代的精确科学对光有许多不 同理解。歌德认为光是永远和到处存在于空间中的东西,就像物质 一样。光是与物质对立的另一极,它四处扩散。谢林也把光看做与 物质对立的另一极。黑格尔是赞成歌德的看法的。歌德和谢林后来 遭到科学家的批评。牛顿主张光由微粒组成,有颜色的物体反射这 些微粒,光以固定速度在空间中传播。惠更斯(Huygens)在部分接受 微粒说的基础上,提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的传播是由微粒碰撞了其 他微粒,从而在这些微粒的介质中产生了于扰而实现的。这样在以 太微粒中产生了波,它围绕干扰的位置作圆圈式传播。后人围绕光 的微粒说和波动说进行了许多观察和计算,如欧拉(L. Euler)、马吕 (Malus)、扬(T.Young)等人的研究,两者不断交替证明自己的真理 性,但都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直到现代量子力学才证明了光具有波 粒两重性。当时流传的还有德·卢克(J.A.de Luc)的光理论,在谈到 光对物质的影响时,他把光称做“非物质的物质”。黑格尔接受了这 个概念,谢林更是赞成这一说法。
黑格尔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力图对“光”作出自己的理解。他 认为光是不可分的,像物质一样在空间中传播,空间的每个部分都有 光,光没有多样性。光的产生源于地球上的化学过程,当然也有磷光 现象,它不是由火而来,太阳光和星星的光就是这样。太阳是“光的 物体”,不是自身消耗着的火。赫歇尔的太阳结构模式证明了这一观 点。黑格尔称光有“绝对的光速”,但这并不是指速度的最高界限,而 是一种不确定的速度,它表示光的快速和不断的出现。光就代表着 世界,没有光,我们根本不能知觉物质。黑格尔把彗星、月亮和行星 作为黑暗的东西放在太阳的对立面,太阳发光,彗星和月亮反光,行星吸收光。我们认为,黑格尔把光提到与物质同等重要的高度,一是 光比物质更具能动性,更活跃,从而更符合他的逻辑理念;二是“光” 本身又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概念,它与精神有联系,这样光在自然哲 学和精神哲学中都有自己的立足点。
黑格尔理解的元素还是受古代科学观影响的四种自然聚合状 态,即水、火、气、土。它们不是物质的组成成分,而是物质的特性。在 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的过程就是这四大元素相互不断转化的循环 过程。柏拉图从几何形态来解释元素。中世纪也很重视元素问题, 以“最小的自然”(minima Naturalia)的名称讨论元素的基本结构,这 涉及到元素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黑格尔认为化学的元素是不连续的 物体,这和当时化学不够发达有关,黑格尔拒绝了一些不完善的化学 表。我们知道,直到19世纪末,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才问世, 并延用至今。在“空气”一节,黑格尔提到了盖-吕萨克(J. L.GayLussac)和比欧特(J.B.Biot)的气体定理,他们描述了在恒定的压力 下气体的膨胀。黑格尔认为帕拉切尔苏斯的下述设想也很重要,即 整个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形式都由三种元素组成,它们是水银、 盐、硫。
气象学是在1840年后才得到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科学,当时人们 还没有区分大气层的层次结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发明了 飞行器,平流层才被发现,而气象变化主要在平流层发生。20世纪 50 年代威尔逊(C.T.R.Wilson)的理论,才为气象学的革命提供了基本 方程式。黑格尔时代还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研究气象,它的对象 是所有在月亮之下发生的现象,彗星和陨石也包括在内,火山现象也 被看做气象学的现象。当时的气象学以观察为主,只有温度、压力、 湿度等数据,还缺乏精确的工具,以清楚地标志气象数据。总之,气 象学从借助肉眼的观察和积累的经验,再到成为一门精确的现代科 学,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所以我们在这里读到黑格尔的一些奇谈怪 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 2 章“特殊个体性的物理学”从逻辑上说是思考相互外在的物 质的统一性,但还未发现它。在黑格尔时代有两种关于物质密度的理论,一种是“以太说”,认为物质是由非常小的圆球构成,这些圆球 互相连在一起,圆球之间是空虚的空间和微孔,物质的强度与密度有 关:另一种依据牛顿的理论,认为物质由力组成,力通过动态的平衡 来控制物质的膨胀。康德、艾辛迈耶尔(Eschenmeyer)和谢林都赞成 对物质的动态解释。黑格尔对“内聚力”的看法主要来自施特芬斯 (Steffens)和艾辛迈耶尔,确切地说,他是通过谢林接受了两位自然科 学家的观点。施特芬斯区分了总体的内聚力和抽象的内聚力,前者 完全有区别地相互联系着,例如磁性,后者在没有设定区别时也能成 立。施特芬斯是谢林的学生,他赞成谢林的自然哲学纲领,尤其是谢 林关于所有自然对象都因两极的关系而组成的思想,所以他想让重 量、内聚力和磁性在一起互相制约。但当时并没有证据来说明这些 相互关系的存在。在内聚力与磁性有关的问题上,黑格尔依据艾辛 迈耶尔,后者把康德对物质的动力解释扩大到整个现象界,认为通过 一种特殊制造的磁可以逐步给两极的强度分级。这种逐步的过渡被 看做自然现象呈阶梯状的模式。黑格尔引用了施特芬斯对此的回 顾。弹性问题在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讨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声音”被理解为一种外在位置的改变,它的传播需要媒介。直到黑 格尔的时代,还没有突出的声音理论,最后是克拉德尼(Chladni)通过 实验第一个表述了声音的理论,声音只有在和物体共振的联系中才 能产生。近代的“热”理论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克劳修 斯(R.Clausius)为代表,“热”在原子论的基础上被看做一种微粒的 形式;第二阶段把热理解为物体的一种状态;第三阶段理论开始于 20 世纪初,以玻尔兹曼(Boltzman)为代表,这是一种统计学的热理论,它 根据物质里的原子的内在运动来解释热。现在不清楚黑格尔时代是 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的理论占上风,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物理学 的热理论是在他去世后才有的。
第3章“总体个体性的物理学”在逻辑上意味着,个体性在寻找自 己的中心,它的形式规定性已经得到完全的展开。它的对象是在追 求自己的关系中心的物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磁学、电学和化学过 程,在这三种状态下,物质彼此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它们又都还未把这种相互作用看做一个高于个体的统一性。此外,黑格 尔还认为看到磁、电和化学作用之间有同一性是科学的一个进步,因 为以前是将它们分开研究的。
磁学和电学是在1830年后才具有现代科学的形式的,首先是法 拉第(M.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然后是麦克斯韦(J.C. Maxwell)在1860年后提供了支持电磁感应现象的数学理论。在古 希腊时期,磁学与磁石的影响有关。文艺复兴时,人们开始研究磁现 象。1820年左右磁学研究才出现新突破,人们把磁与运动着的电负 荷联系起来考察,磁成为电流产生的磁场。现在人们只认为铁和镍 有磁的特性,不再把其他质料看做可以磁化的。黑格尔时代人们还 只能在静电学的框架内研究“电性”。1810年左右才开始有电动力学 的理论。这是一个电研究的伟大时代,富兰克林(B.Franklin)、库 仑、伽伐尼(L.Galvani)、伏特(A.Volta)等人的发现都是在这段时间 问世的。当时“光”也被解释为电现象的一种形式,诺雷特(Nollet)就 把光当做“以太”。这种说法当时还传播得特别广。当然也有人反对, 他们把光看做“以太”的收缩状态。这种看法后来被上升为麦克斯韦 的电-磁收缩的设想,他在1860年后提出场方程式。
18世纪末拉瓦锡就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它的理论先驱 是18世纪关于“亲合性”(Affinit同的亲合性,人们还绘了一张图表来显示不同原料间的亲合性。这 种化学观还是受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影响,即在实体的均质和异质混 合时,均质的尺度决定着反应。在法国大革命时发展的拉瓦锡化学, 把化学原料当做化学元素间的结合,而元素在化学反应时必须保持 量的平衡。早在17世纪,波义耳就认为原子和元素是同一的。道尔 顿(Dalton)在1803年提出相对原子量,1805年发表原子论,认为一 切元素都是由微小,具有相同原子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这就 为19世纪时原子论融入化学打下了基础。拉瓦锡是新的化学语言的 发明者,而黑格尔在“化学”一节中基本上是站在拉瓦锡的现代化学 立场一边的。
诺伊塞指出,在“物理学”一章中,黑格尔特别明显地不是从能相互动作的静态客体,而是从物质间的共同行动和物质的行动可能性 出发。因此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变易的哲学(Philosophie des Werdens),他的自然是 Physis,即变化自身。①
三有机物理学
在“有机物理学”中,作为理念的他在的自然,现在被思考为一个 物质的各部分与其发生关联的中心,这个中心和物质的各部分共处 在一个整体中。黑格尔把这种主观性的逻辑规定性与自然科学中关 于“有机主义”的设想联在一起。在有机体中,各器官之间具有紧密 的相互联系,并有共同的中心,它们只能在有机体中存在。有机体就 是各器官之间的交换游戏,是各器官的共同作用。它的另一个特点 就是具有主体性,应该被看做自我行动的。区分有机体程度的标志, 就是看它们的自我行动性在现实中的高低,这就是划分矿物界、植物 界和动物界的标准。其实把自然界一分为三,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但 黑格尔在这里按照自己的逻辑理念,对它们作了新的解释。矿物界 只是生命的普遍图像,是植物和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据和土地,其中还 没有自然的生命。但是,反过来说,地质岩层又是由已经死亡的植物 和动物经过长期的物理过程而形成的。植物的各器官虽然都围绕一 个中心,但它们与植物有机体的关系还是外在的。在动物界,有机体 的各器官是内在的,它的中心也在自身之内,它能离开环境的束缚, 显示一种独特的独立活动。
在黑格尔时代的地质学中,对地球如何产生的问题有两种观点, 即“水成论”(Neptunismus)和“火成论”(Vulkanismus)。两种理论都 能找到证明。黑格尔指出这两种过程一定是并行发生的,这两条原 理都应该被看做本质的,但它们各自又是片面的。黑格尔对有机体 的观念来源于奥坦里特(J.H.F.Autenrieth)和基尔迈耶尔。按照 基尔迈耶尔的观点,每个有机体的形式都有三个特征,即感受性
① 德瑞等:《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第185页。
(Sensibilitat)、应激性(Irritabilitat)、再生产(Reproduktion)。感受性 与神经系统有关,应激性与血液系统有关,再生产则和消化系统有 关。类的发展就是有机体的成果。在“植物学”一章中,黑格尔主要借 助特雷维拉努斯的研究,但我们也能看到基尔迈耶尔的有机体概念 对他的影响:有机体既是向外的关系,也是向内的关系,是由内向外 的关系。黑格尔描述的第一个过程是内在的循环运动,它在生长中 找到自己的表达。第二个过程是自身向外特殊化的过程。当一粒种 子受外部刺激时,它只能长成为芽。同化作用就属于这一过程。第 三个过程就是类属的过程(Gattungsprozess),即再生产。基尔迈耶 尔想把力的概念用到有机体中,从而使它的自身相关的结构得到注 意,这是有机学与力学相比的优越之处。在“动物有机体”中,黑格尔 也以这个模式为定向。黑格尔还明确地借助奥坦里特,后者除了力 之外还讨论了这些力在有机组织中的代表,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向外的关系被主题化为同化作用,最后成为内在-外 在-关系,整个有机体的关系成为一个类属过程。可以说,黑格尔在有 机学的每一阶段都靠近基尔迈耶尔的有机组织概念。
黑格尔把疾病理解为在有机体中反对它的主人的有机体。他接 受了比沙(M.F.X.Bichat)的生命理论,个体的死亡被看做类的生。 这和居维叶(G.Cuvier)与拉马克(J.B.de Lamarck)之间的争论有 关。拉马克主张自发的“单子”在不断产生,这就不断制造了新的发 展线索,这些单子是经近千万年的发展而成为不同的种并相互区别 开来的。居维叶的观点正相反,他认为我们对每一个种都有一个相 应的固定定义,只有当我们改变这些描述它们的定义时,种才会发生 变化,因此每个种都是稳定的。黑格尔接受了居维叶的论据。基尔 迈耶尔通过“力”的概念,认为个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在类属中 普遍的东西以普遍性的形式得到保持。个体的死亡是类属的生,类 属的保持有赖于个体的死亡,这种观点是德国哲学中一种占主导地 位的生死观。这和中国哲学中把生死理解为“薪火相传”的比喻相 类似。
18-19世纪生物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为矿物、植物和动物分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林奈主张一种人工的体系,它以 外在形态的特征为基础;居维叶和拉马克则坚持一种自然的体系,它 以种属的发展历史为基础,对有生命的东西进行系统的划分。黑格 尔赞成后一种主张,认为只有在离开了人工体系后,才能更重视认识 动植物的客观本性。黑格尔赞扬居维叶的比较解剖学的进步,不仅 有细致的观察材料,还在于其材料的加工符合概念。
18—19 世纪生理学还关注生命由什么构成的问题。比沙就认为 生命从其内在的原理来着,是一系列功能的总和。布朗则认为,生命 要靠外部的因素如环境影响,才能保持。一般来说,生命以自我行动 为特征,为此,它需要刺激和刺激通道。这就导致对神经系统和肌肉 的研究,而且把对刺激的反应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最后吉塔讷(C. Girtanner)和普法夫(C.H.Pfaff)在刺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化学的模式,或者说,伽伐尼模式。
布鲁门巴赫(J.E.Blumbach)在自己的纲领中提出了一种特殊 的生命力,即假设在物体中有一种特殊的目的论式的形成本能,这种 本能规定了物体的形式和成长。奥坦里特将关于刺激理论的讨论和 生命力的讨论联系起来,认为生命力是一种外加到物体中的力,并作 为无法预料的因素控制物体的生理过程。黑格尔也对这些讨论发表 了自己的意见。
我们觉得,黑格尔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与中国医学有异曲同工之 处。他说:
健康就是有机体的自我与其特定存在的平衡,就是所有器官都在 普遍的东西里流动;健康就在于有机东西同无机东西有平衡的关系,以 致对有机体来说并没有自己无法克服的无机东西存在……疾病的概念 在于有机体的存在同有机体的自我不平衡。①
① 黑格尔:《自然哲学》,第371节。
“平衡”显然是中医中疾病判断和诊治的重要标准。西方医学在没 有发展到把人体分成器官、细胞乃至基因进行研究前,也有和中医类似 的发展阶段,它重视入体内在的平衡,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看重部分 与整体的关系。
在自然哲学的最后阶段,自然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机整体,成 为了主体性,但它作为主体,还不能对自己的主体活动性进行反思, 主体性对它来说还是某种自然给定的东西,还不是自己的创造。因 此,理念的“他在”必须过渡到一种“形式的同一性”,以成为自我行动 的主体。这就是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