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哲学的必要性及其与物理学的关系

《自然哲学》开篇,黑格尔就提出三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然?如何 考察自然?如何划分自然?黑格尔十分强调“自然哲学”这门学科的 必要性。前面我们讲过,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在德国科学发展史上 的一个特殊阶段,当时自然科学还归属在哲学的门下。哲学界的共 识是,仅有经验科学还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经验科学需要思想的 引导,才能超脱经验的局限,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成为自由的;他们 还主张用有机整体的观点来描述自然界与世界图像,用哲学概念来 反映自然界的生成、发展和运动。这是自莱布尼茨以来形成的传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可以说又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再加上谢林自然哲学 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自然哲学在德国是很有市场的。黑格尔是这种 传统的倡导者和拥护者,除此之外,他还强烈意识到当时自然哲学正 遭遇巨大危机,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谢林及其拥护者在获得自然哲 学成果的同时,又草率地对待它所造成的。因此,黑格尔要做的事首先是正本清源,即对自然哲学的概念作更精确的规定。①

黑格尔认为,“自然哲学本身就是物理学,不过是理性物理学”②。 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发生甚至比物理学更早, 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像经验科学想像的那么大,它们都是对自然界 的思维和认识,仅仅在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上有不同。自然哲学的特 征在于:

一方面这种考察并不是从外在于自然的规定出发,如从那 些目的的规定出发;另一方面它是以认识自然界里的普遍东西 为目标,即以认识力、规律和类属为目标,所以这种普遍的东西 同时在自身也就能得到规定;其次,这样的内容也不应这是一种 单纯的集合体,而是必须分为纲目,呈现为一种有机体。既然自 然哲学是概念的考察,所以它就以同一普遍的东西为对象,但它 是自为地这样做的,并依照概念的自我规定。在普遍的东西固

① 有关黑格尔自然哲学的研究资料请参见梁志学《论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6;诺伊塞:《自然哲学》,载于德瑞等《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 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佩梯主编 《黑格尔和自然科学》,斯图加特-巴德·坎恩斯塔特,弗洛曼-霍茨伯格出版社,1987; 茨谢:《谢林和黑格尔哲学中的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式》,斯图加特,1996。

② 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第246节,商务印书馆, 1980。值得商榷的是:(1)据译者说,中译本的目录“是译者按照原著正文中的标题编 的”(同上书,第1页)。经过我们逐一对照,发现它与黑格尔《自然哲学》原书的目录 不太一致,第3篇“有机物理学”中有些小标题是译者根据正文内容自行添加的,黑格 尔本人在正文中并没有用过这些小标题。尤其是其中的第3章与原文出入较大,“性 别关系”和“类属和物种”颠倒了原文的标题顺序,“个体的疾病”和“个体的自行死亡” 在原文中与“性别关系”和“类属和物种”是同一层次标题的关系。(2)中译文有 3节 与原文顺序不符,译文第368节应是德文第369节,且只译了正文的后半段,译文第 369节应是德文第370节,译文第370节应是德文第368节。(参见《黑格尔全集》(理 论版)第9卷;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尼可林、珀格勒尔主编,汉堡,迈纳出版 社,1958。)经与译者商最,发现是当时翻译时所参照的米希勒本有误,它颠倒了上面 三段的顺序,后来的理论版对此作了修正。

有的内在必然性中来考察这种东西。①

自然哲学接受物理学从经验中给它准备的材料,但并不把这些经验 作为最后的证明,当做基础,而是对之加以改造,使之上升到普遍性 和必然联系。物理学必须帮助哲学工作,以便哲学能把它提供的知 性知识加工成概念。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有二:其一,它的 普遍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说仅仅是形式的,它不从它本身取得自己的 规定,也不向特殊性过渡。其二,它的特定内容因此在这种普遍东西 之外,彼此间没有自身的必然联系,所以只是有限的内容。超越物理 学知性思维的道路有两条,一是素朴的精神,二是对直观也必须进行 思维。②

当黑格尔还在大力倡导自然哲学时,自然科学已经有了初步的 发展,古典物理学尤其是牛顿的力学,在法国和德国都得到广泛传 播,力学中的数学系统基本上趋于完善。与 20 世纪的物理学相比,当 时所缺乏的是电学、热力学、电磁学和流体动力学等学科。在天文学 中,虽然仍在用力学的规律来描述行星的运动和恒星数据,赫歇尔 (Herschel)已经认识到第一个“星系”就是由星星组成的旋涡状星云, 但是当时还没有分光镜,而现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它。19 世 纪晚期,基尔霍夫(Kirchhoff)和本生(Bunsen)才发明了光谱分析,这 对太阳光和恒星的分析有决定意义,由此奠定了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地质学已处在初步发展之中,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地球是通过火 山爆发还是在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在化学领域,已经开始从燃素说 向拉瓦锡的化学转换,但并不彻底。有机化学基本上还没有登场。 在“生命科学”领域,占上风的还是林奈(K.Linne)所使用的叙述性方 法(deskriptive Methode)。在细胞生理学中,直到黑格尔去世后,施 莱登才开始使用由物理学引进的分析方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还

① 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第246节,商务印书馆, 1980。 ② 参见同上。

未问世。古典物理学是在19世纪末才因赫兹的发现而完善起来的。 至于在现代意义的生物和化学方面,当时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现代 的研究方法,但这些新理论萌芽还远未到在所有领域都被人接受的 地步。① 它们代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却又不能与现代科学成果 同日而语。

还有一个事实是,虽然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 来,但科学家们的普遍倾向是拒绝对自然进行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式 的考察。黑格尔坚持“逆”潮流而动的理由并不复杂,他要用德国人 理解的“科学”(Wissenschaft)概念来改造哲学,这是一座无所不包的 知识大厦,自然科学当然不能缺席,但是,又不能原封不动地将自然 科学纳入体系,而需要对它进行概念的改造,使它成为体系的有机部 分,成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环节。这就是说,对自然科学,不仅要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自然哲学》一书就是逻辑概念与科学知 识的混合体。一方面,黑格尔一步步揭示理念在自然界的发展,即如 何从最外在的、相互分裂的自身之外的存在,上升到逐步认识和建立 相互联系和统一,最后克服他在的形式,到达精神;另--方面,他又使 自然科学领域与理念发展相适应,在思辨的论述中,常常笔锋一转, 详细讲述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争论和问题。他的思想深 度和广博的科学知识令人赞叹,两者大部分天衣无缝,偶尔也牵强附 会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读《自然哲学》要比读《小逻辑》有趣和轻松 得多。

黑格尔的立场也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和对他人的态度。他往往 是先从当时认可的自然科学文献中找出核心片段,向学生解释,然后 把这些科学的东西纳入他的哲学-逻辑体系中加以分析,以论证理念 在自然界的进展。他在《自然哲学》中多处指责牛顿和谢林,认为前 者是经验-自然科学的立场,肤浅、外在,他努力证明开普勒的定理要

① 参见德瑞等《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第139—140 页。有关当时的 科学发展状况读者还可参见梁志学《黑格尔〈自然哲学〉简评》,载于黑格尔《自然哲 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优于牛顿的力学定理。但他与牛顿的争论并不是要否认牛顿力学的 科学性,而是不同意“第一推动力”的说法,反对用力学来说明一切运 动形式。他觉得谢林虽然有思辨倾向,但思想深度不够,流于空泛。 其实,黑格尔与谢林对自然哲学必要性的理解基本上还是相同的,谢 林也认为自然哲学是“思辨的物理学”,他们也都利用当时最新的科 学成果,崇尚有机体、目的论等。但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一个 有限的目的,是理念的他在形式,它需要概念的劳作,才能上升到精 神。对于谢林来说,自然界就是潜在的精神,自然哲学的真理通过直 观就能获得。

过去有种看法,认为谢林的自然哲学问世在先,黑格尔再搞自然 哲学,似乎有谢林的后继者和仿效名人之嫌。其实不然。同是自然 哲学,同是面对自然科学的材料,但贯穿两人自然哲学的基本理念不 同,自然哲学著作的结构也完全不相同,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也不 同,所以是名同实不同。这一点只要看一下他们两人的著作就一目 了然。例如谢林1797年写的《自然哲学的观念的导论》,全文只有两 大章,第1章他直接从物体的燃烧开始,然后是光、空气、电、磁;第 2 章论述物质的力学原则和结构,还有化学问题。在1799年的《自然哲 学体系初步纲要》中,谢林的首要问题是证明自然在其最原初的产品 中是有机的,然后是对有机自然的条件作推论。所以黑格尔自然哲 学的原创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黑格尔赞扬歌德的颜色理论,因为歌德在努力把握现象之后的 东西,但这还是一种“素朴”的态度,因为歌德是想总体直观自然,而 不是用概念去把握自然。黑格尔对古希腊的科学成就基本上持肯定 态度,他对逻辑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的看法,很多源自柏拉 图的思想,尤其是《蒂迈欧篇》;他也因袭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科学 观。黑格尔对近代的一些最新科学发现则十分审慎,其中有一些被 他怀疑的东西后来成为最令人信服的科学常识。例如他在物质组成 的学说中,赞成自古希腊以来流行的物理“四元素说”,反对当时尚在 萌芽阶段的“化学元素说”,即物质由一些最基本的单纯元素组成。 后来化学分子论和物理原子论成为科学。

黑格尔本入又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地质学等 方面都有个人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并与一些自然科学家保 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他尊重科学,努力在讲课和著作中反映当时 的科学成果,当然是他认可的。他也改正和收回了一些过时的提法。 例如,在《自然哲学》第1版(1817)中,他划分的三个段落是数学、非有 机体物理学、有机体物理学。1827年再版时作了很大调整,分成力 学、物理学、有机学三部分,数学被取消,“空间和时间”直接归在“力 学”一章下,“物理学”增加了“重力、内聚性、声音和热”的专门段落。① 总体来说,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基本上还是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水平,只 是当时的科学发展太快,几年时间就把它抛在后面。至于黑格尔在 书中与他人的论战,有的言之有理,有的则是因当时的研究成果不够 成熟而固执已见。总之,自然科学领域不是黑格尔的强项,所以他在 这里留下的问题也最多,《自然哲学》也是他在这个领域出版的唯一 著作,也许他对此有自知之明。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七卷 第六章-在线阅读

    第六章 斯菲卢斯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220年) 如上所述,① 芝诺死后成为克里安忒的学生的人中有博斯普鲁斯的斯 菲卢斯(Sphaerus)。他在研究方面取得可观进展后去了亚历山大里亚,在 那里他进了国王托勒密·菲罗帕特(Ptolemy Philopator)的宫廷。② 一天, 发生了一场关于智慧之人是否会屈尊只持有意见的争论,③斯菲卢斯认为 这是不可能的。国…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50
  • 第六节 休谟论宗教

    休谟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研究生涯中,他对 宗教的怀疑态度和对自然宗教的批判使他在宗教哲学史上占有十分 突出的地位。休谟不是神学家,而是哲学家,他论述宗教的目的是为 了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一般而言,他的观点的基 本精神是批判的,而他的批判武器就是他的人性哲学和经验主义。 当然,休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46
  • 第三节学派的辉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兰克福市和法兰克福大学多次建 议和催促下,社会研究所于1950年迁回德国。与霍克海默一起回国 的有波洛克和阿多诺,而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等人则留在了美国。社 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恢复以后,对德国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仍然像以 前一样有着很大吸引力,被大学生称做“马克思沙龙”,哈贝马斯、施 密特就是在这时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的。 在这个时期,法兰克…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52
  • 第五节关于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

    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在《哲学研究》的写作风格上,维 特根斯坦都是一位具有首创性的哲学家。他的写作方式独特,讨论 的问题也多是全新的题目,如游戏、规则、机器思维等等。从他的思 想和著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思想与传统哲学之间的明显区别。 但作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决不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虽然 《哲学研究》并没有直接的思想来源,并非如同《逻辑哲学论》…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83
  •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自序-在线阅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对此稍作说明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与非虚构作品《魔法师的日记》(又译《朝圣》)有所不同。 我耗费了十一年光阴钻研炼金术。一想到能够点铁成金,或能够发现长生不老液,就心驰神往,再没有任何研究巫术的念头。坦白地说,长生不老液更令我着迷。在领悟并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之前,一想到万物皆有消亡的一天,便十分沮丧。故而,当得知有可能…

    书籍分录 2024年12月18日
    15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