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我们国内的图书馆编中文目录时,把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和《小 逻辑》都放在哲学类“逻辑”的子栏目下,这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误 解。逻辑学本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而在黑格尔那里,思维规律不 应该是纯形式的,而应该是有内容的,换句话说,它不应该是纯主观 的,而应该与客观世界有关,逻辑学作为研究纯粹理念自在自为的科 学,它的“存在论”和“本质论”等已经是本体论的范畴。此外,逻辑学 还被黑格尔当做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是一切事物的自在 自为地存在着的根据,所以这种逻辑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式逻 辑,也不是所谓的“辩证逻辑”,而同时就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黑格 尔说:
思想,按照这样的规定,可以叫做客观的思想,甚至那些最 初在普通形式逻辑里惯于只当做被意识了的思维形式,也可以 算作客观的形式。因此逻辑学便与形而上学合流了。形而上学 是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而思想是能够表达事物的 本质性的。①
二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哲学全书》再版时,黑格尔在“逻辑学”的开头增加了很大篇幅 (第 26—78节),专门来谈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其实是他对 自己以前的哲学所作的一次总清算,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我 们可以通过他的分析和批判,对德国古典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有一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详,第24节,商务印书馆,1980。
深刻了解。
黑格尔把第一种态度称为“形而上学”,它实际上指的是康德以 前的唯理论哲学,尤其以沃尔夫学派为代表,又可称为“独断论”。它 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却相信依靠反思可以认识真理, 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面前。它还相信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 的基本规定。黑格尔指出,它的错误就在于坚持思维的有限性,始终 停留在有限的规定里,并把这些有限规定当做至极的东西。它是用 外在的限制去规定对象,不让客体自由地从自己本身来规定本身。 它还企图用有限的名言来规定理性的对象。黑格尔主张,在思维进 行规定的同时,又要扬弃这些规定性,从而进到无限的或思辨的思 维;要让对象自己规定自己,这样客体才是自由的;理性的斗争即在 于努力将知性所坚持的分别,加以克服。旧形而上学理论有四个部 分:本体论、理性心理学或灵魂学、宇宙论、自然的或理性的神学,黑 格尔都一一作了批判。①
第三种态度指的是雅可比的直接知识说。② 雅可比提出真理只 能为精神所理解,关于上帝的知识只能出自直接知识或信仰,因为间 接知识只和有限的事物有关,所以在他那里,知识、思维与信仰是绝 对对立的。黑格尔指出:
雅可比这里所谓信仰或直接知识,其实也就与别处叫做灵 感,内心的启示,天赋予人的真理,特别更与所谓人们的健康理 智、常识、普通意见是同样的东西。所有这些形式,都同样以一 个直接呈现于意识内的内容或事实作为基本原则。③
直接知识说的另一个错误就在于坚持自己是唯一正确的立场,完全
① 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请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26—36节, 商务印书馆,1980。 ② 黑格尔对直接知识说的批判请参见同上书,第61—78节。 ③ 同上书,第63节。
排斥中介的东西,认为这样它才能以真理为自己的内容,从而又倒退 到非此即彼的立场。黑格尔认为,直接知识应该和间接知识结合起 来,前者实际是后者的产物和结果。即使是宗教、法律和道德方面的 直接知识,也是经过发展、教育和教化的中介过程,才成为信仰或先 天观念的。黑格尔还分析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雅可比信仰说 的同与异。
第二种态度指的是经验主义尤其是休谟的怀疑论,重点则是康 德的批判哲学。① 黑格尔认为,“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相同,把经验当 做知识的唯一基础,不过不以基于经验的知识为真理,而仅把它看成 对于现象的知识”②。我们主要关注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因为这一 批评集中了德国古典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
(1)对康德哲学的理解。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哲学革命,他 说:“康德哲学主要在于指出,思维应该自己考察自己认识能力的限 度。现今我们已超出康德哲学,每个人都想推进他的哲学。”③针对康 德关于在认识之前先考察认识能力的主张,黑格尔认为,应该在认识 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2)关于知性范畴。批判哲学首次考察了认识活动中的知性范 畴,这是哲学发展的一大进步,黑格尔认可这一点。但黑格尔随即指 出,这种批判工作并未进入这些思想范畴的内容和彼此相互间的关 系,而只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一般对立关系去考察它们,并且最终 把除物自体之外的客观性都消融在主观性之中。黑格尔认为,康德 的范畴表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而来的,是一种表面的排列。费希特 的功绩就是使人们注意到,要揭示出思维范畴的必然性。但是费希 特的范畴推演仍然需要外力的刺激,自我永远需要一个非我与之 对立。
① 黑格尔对经验主义的批判请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37—60节,商 务印书馆,1980。 ② 同上书,第40节。 ③ 同上书,第41节。
黑格尔和康德意见相左的焦点在于,思维的规定性究竟是主观 的,还是为事物所自身具有。黑格尔认为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 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自己的绝对唯心论的区别:“但照康德的看法, 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而不是对象的规定,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 观唯心论。”①黑格尔主张:
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 是事物的自身(an sich),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②
我们直接认识的事物并不只是就我们来说是现象,而且即 就其本身而言,也只是现象。而且这些有限事物自己特有的命 运、它们存在的根据不是在它们自己本身内,而是在一个普遍神 圣的理念里。这种对于事物的看法,同样也是唯心论,但有别于 批判哲学那种的主观唯心论,而应称为绝对唯心论。③
在这里,黑格尔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向旧形而上学的倒退:思维的规定 也就是事物本身的规定。
(3)关于物自体。康德认为,知性范畴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 为对象,因此不能认识物自体这个绝对的东西。黑格尔指出,物自体 是思维极端抽象的产物,是一个完全空虚的东西。物自体应该是可 知的,理性就是认识无条件的事物的能力。针对康德关于灵魂、世 界、上帝不可知的论证,黑格尔逐一进行了反驳。康德认为,以前关 于灵魂的论证,是混淆了经验中的规定和逻辑中的范畴,用范畴取代 了经验中对灵魂的规定,陷入一种背理的论证(Paralogismus)。黑格 尔指出,康德一方面将对灵魂的哲学研究从实体、单纯性、复合性、物 质性等拙劣的知性范畴中解放出来;但另一方面,他仍认定范畴具有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42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② 同上书,第41节。 ③ 同上书,第45节。
普遍性与必然性,是与经验事实所不同的,他还忽视了思想内容本身。 康德认为,理性在试图认识世界时,会陷入一种“二律背反”,就 是对同一个对象持两个相反的命题,而且这两个命题都有同样的必 然性。产生矛盾的原因不在于世界自身,而在于理性的“超越”,即用 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绝对之物。黑格尔指出,认为知性的范畴必 然要引起理性世界的矛盾,这是近代哲学的一个最深刻和最重要的 进步,但是,康德又否认了世界本身会具有矛盾,而把矛盾完全归之 于思维着的理性。此外,理性的矛盾也远不止康德从宇宙论中提出 的四个。否认矛盾是一种“温情主义”的观点。在一切表象、概念和理 念中都可以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 哲学思考的本质”①。
康德认为,对上帝的存在只能设想,而不能有所规定和说明。黑 格尔批评康德割裂了有限与无限、同一性与存在,把上帝看成一个单 纯的抽象物。黑格尔指出,理性的理想就是要达到抽象的同一性和 存在的统一,为此,有两条路可走,或者从存在过渡到思维的抽象物, 或者从思维出发回归到存在。康德反对思维从经验的世界观念上升 到上帝的观念。黑格尔认为,思维超出感官世界,从有限到无限是必 然发生的,这是思维自身造成的,只有人才能异于禽兽出现这种思维 的提升。康德还认为在经验事物中找不出普遍概念,在普遍概念中 也不包含特定事物,所以从上帝的概念中不能推出上帝的存在,并据 此批判以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不以为 然,认为这一方面是重复常识,另一方面仍然是在坚持思维与存在的 对立。
(4)关于实践理性。康德的实践理性主要指人根据道德的普遍 原则为自己立法,并如此去行动。人因此在实践领域是自由的。康 德在实践领域论证人的自由的主张,被视为时代的巨大进步。黑格 尔赞同康德以普遍性的意志原则,去反对当时道德哲学中流行的快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48节,商务印书馆,1980。
乐主义,但他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仍未超出形式主义的局限,因为康 德对实践理性的内容、对善和意志的内容的规定性等问题,都没有加 以解答。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显然要比康德的实践理性宽泛,它以道 德问题为起步,然后深入到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前面提 到过,黑格尔深刻意识到纯道德教化和意志自律在社会现实性面前 是多么软弱无力。①
(5)关于判断力批判。黑格尔对《判断力批判》的评价比较高,认 为康德在那里寻求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结合、必然性与自由的和谐,达 到了一种思辨的高度。但是,康德并没有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 一是真正的关系,他认为它们只是存在于有限事物或现象中。在目 的性这个问题上也如此,康德视目的为一个能动的概念,一种自身决 定又能决定他物的普遍东西,但他又把目的局限于现象界的范围内, 视其为主观的东西,使它下降为知性的原则。②
最后,黑格尔又一次回顾康德哲学,指出所有二元论哲学的要害 是由于没有能力将两种思想联系在一起,看不到在有限的东西中即 包含着对无限的证明。③
毫无疑问,康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黑格尔把自己的哲 学理解为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继承和提高。但是面对这笔巨大的精神 财富,后人因个人爱好和价值取向不同,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要康 德还是要黑格尔?换句话说,康德和黑格尔谁更伟大?常人总爱为 这类的问题苦恼,因为他们更愿意择伟大者而随之。康德与黑格尔 之间的区别确实是巨大的,许多大哲学家也常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好 恶。我们认为,对这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不能作出谁更优秀的简单 判断。
首先,他们两人哲学的出发点不同,康德是要澄清旧形而上学留 下的混乱,通过经验的、步步为营的证明,来肯定一些东西,限制一些
①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53—154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② 参见同上书,第56—58节。 ③ 参见同上书,第60节。
东西,从而为哲学打下可靠的基础。黑格尔面临的是康德哲学革命 造成的意见纷陈的局面,是哲学因“杂多”而日渐沉沦的局面,他要挽 救哲学和形而上学,而且要用“科学”的形式,这就必须建造一个无所 不包的哲学体系,以统一性为原则。
其次,在语言和文本方面,康德的问题和分析多,是“提问式”的; 黑格尔的论述和结论多,是“陈述式”的。“提问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 的思考空间,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对话更深入;“陈述式”因为把 话说得太满和太肯定,容易很快被否定,也鲜有再思考的余地。但是 黑格尔为人们了解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提供了一种“样板式的学习”, 一个全面的历史的范例。一般来说,现代的英、美语言哲学很容易和 康德对上话,想了解欧洲文化历史的入更愿意去读黑格尔。
最后,他们两人对同一个概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例如主观性与 客观性,这样,虽然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除了几处较牵强外,大部分 是言之有理的。但是,这些批评并不等于说就驳倒了康德。各人的 说法在自己的视域内都是成立的,换一个立足点来看就不是无懈可 击的了。相比较而言,康德的理论哲学更“相对”和“开放”,容易为现 代思维接受,但他的实践哲学则是“超验的”,他早期过于注重道德层 面的问题,晚年才开始补充政治与历史的维度,但“最高的善”、“道德 的绝对律令”、“世界公民”、“永久和平”等提法都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和超前性,难以入世。而黑格尔的实践哲学现实性更强,它根植于历 史之中,对现代社会更有启迪。
总之,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两入 各有千秋,谁也无法取代谁,现代哲学至今仍在他们的智慧宝库中寻 找自己的思维定向。1981年是一个令哲学界兴奋的年份,因为终于 可以联手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200 周年和黑格尔逝世 150 周年,并且不再为两人的优劣问题而庸人自扰。
三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逻辑学”被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存在论是关于 思想的直接性——自在或潜在的概念的学说,本质论是关于思想的反思性或间接性——自为存在和假象的概念的学说,概念论是关于 思想返回到本身和思想的发展了的自身持存·自在自为的学说。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只是直接的东西,本质最初只是间接的东 西,如果它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孤立状态,就都不是真理。只有作为两 者统一的概念,才是它们的真理。黑格尔的本意是要强调真理必须 自己证实自身是真理,所以不能从直接性开始,而要经过中介,在逻 辑学范围内,就是要证明概念是自己通过自己、自己与自己相联系的 中介性,从而同时是真正的直接性。这是黑格尔那个时代对真理的 理解,真理必须运行在逻辑的框架内,必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必须 是无所不包和唯一的,还必须以自身为根据。
存在论比较简单,分为“质”、“量”、“尺度”三部分。“质”是与存在 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它决定着物的性质。这里,黑格尔谈到了有限 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无限不是在有限之外的某个地方,它把有限包含 在自身之中,它就存在于有限之内。“量”被看做事物的外部规定性, 这里黑格尔谈了一些数学问题,如数和量的关系、连续量与非连续 量、外延的量与内涵的量、限量等。数学问题在《小逻辑》中占的篇幅 要比《逻辑科学》少得多,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黑格尔自己觉得数学 问题太专业,所以在讲课提纲中作了限制。二是在19世纪的前20年 内,随着旧形而上学的衰落,数学在哲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减少。其中 有意义的是黑格尔对所谓的“极端数学观点”的批评,他指的是17、18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中用力学和数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的倾向,即只 承认可以计量的东西是科学的,认为力学才是最严密的科学。19 世 纪后半叶的实证主义、20 世纪初胡塞尔要把哲学建成“严格科学”的 主张,都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有质的定 量。这里黑格尔谈了质量互变的辩证法,当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 度超出限度时,就会引起质的改变。尺度的发展会扬弃直接性,因而 潜在地包含着本质,即出现了简单的自身联系,于是进入本质论。 本质论是“逻辑学”中最困难的部分。所谓本质,就是事物中永 久的东西,它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但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本质不能直接出现,它通过他物映现(反射)自身,所以是一种间接性,但这个他物是它自身的异在,所以本质首先强调的是同一性,它 在自身内具有与他物的联系,具有自身的中介作用,它的他物是它自 身设定的。本质论第一部分还是思想在自身内映现他物,涉及一些 知性思维的规定性。“现象”则是本质走出自身,因为它必定要表现 出来;现象与假象有别,本质就在现象之中。“现实性”是本质和实存 的统一,达到了必然性。必然性还不是自由,但自由以必然性为前 提,并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内,所以必然性的真理是自由,这就进入了 “概念”。“本质论”涉及的许多问题是旧形而上学和知性面临的问题, 其中有许多经典哲学话题,例如对同一、差别、矛盾、根据等形式逻辑 的规律和范畴的分析与批评,在“现象”部分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 规律、全体与部分、内与外的辩证论述,在“现实性”部分对可能性、偶 然性、必然与自由、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重要范畴的论述。
“概念论”这一部分似乎又自成一个小哲学体系:“主观概念”与 逻辑自身有关,“客体”涉及自然哲学的问题,“理念”与精神哲学有关, 概念达到了对自身的认识,返回到自身,成为理念。但它们并不是哲 学体系的重复,后者是讲概念经过存在发展到理念,然后外化为自 然,再返回到作为精神的自身,最后认识自己就是绝对精神。“概念 论”部分是讲概念在自身中对自己的认识,它还没有经过外在化的发 展,即缺乏自然与精神这两个现实性的环节,它们还是潜在地在概念 之中。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存在”还没有在“时间”中开启自 身。黑格尔对概念的评价非常高,认为“概念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 存在着的实体性力量”①,“概念才是一切生命的原则,因而同时也是 完全具体的东西”②。
“概念论”的第三部分“理念”先在“生命”中讲入的自然过程,然后 在“认识”中谈到人的理论活动(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意志),最后到 达“绝对理念”,这时逻辑科学就把握住了它自身,认识到理念就是全 体。绝对理念作为自身与自己的统一,就是直观(Anschauen),而直
①②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60节,商务印书馆,1980。
观着的理念(die anschauende Idee)就是自然,这样就从逻辑过渡到哲 学体系的第二部分即自然哲学。① 从逻辑到自然界的过渡一定不能 从本体论或物理学时间的角度来理解,那样会荒唐无比,好像黑格尔 在从无中生有,他讲的更应该是一种逻辑、认识方面的进展,思维先 澄清、认识了自身,然后向外看,它不能对伟大的自然界熟视无睹,自 然界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阶段,否则体系就不圆满。
因篇幅关系,我们不能将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一展开论述。在此, 我们将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列出一个范畴表,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明 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到底涉及了哪些范畴,因为这些范畴有的至今 仍是哲学的基本概念,有的则已隐退。当然我们十分清楚,黑格尔本 人肯定是不太赞成把他深刻丰富的思想体系用干巴巴的图表形式表 示出来的。
存在论 质存在有 无 变 定在 自为存在 量纯量 定量 程度 尺度 本质论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纯反思规定同一
①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244节,商务印书馆,1980。
现象现象界 内容与形式 关系 现实性实体关系 实存 物 差别 根据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概念论 主观概念概念本身 判断质的判断 反思的判断 必然的判断 概念的判断 推论质的推论 反思的推论 必然的推论 客体机械性 化学性 目的性 理念生命 认识认识 意志 绝对理念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就围绕“逻各斯”旋转,逻辑规律被看做检验哲学是否为真的试金石。近代哲学有打破逻辑一统天下的趋 向,开始把数学的方法引入哲学,用自然科学来改造哲学,以拓宽哲 学的视域。这种尝试不为德国古典哲学所接受,康德要限制逻辑和 经验科学的范围,黑格尔则再次继承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在逻辑 学的框架内,用逻辑的语言,并通过对逻辑的辩证性改造,来重振哲 学的大一统地位。黑格尔无疑是最后一位让哲学在逻辑的范围内运 行的哲学家,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张逻辑在哲学中的“话语霸 权”。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在 19 世纪 30年代左右还很受欢迎,他的学生们把它从《哲学全书》中抽 出来,加上附释,成为独立的一本书,当时他的作品中只有《小逻辑》 一版再版,似乎成为他的思想的代表作。但是,后人很快就各寻其 道,要把哲学从逻辑的重围中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 哲学中的首要地位,这就有了后来的“实践学派”。分析学派让哲学 发生“语言学转向”,用对语言意义的探讨来取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胡塞尔悬置本体,专注于对经验-心理事实的分析,以明证性来求得哲 学的真理性。海德格尔让真理在“时间”中开启,让存在自己说话。还 有一些流派从人生(Leben)、价值(Wert)、艺术(Kunst)、文本(Text)、 德行(Ethos)的角度接近哲学的最高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要突破传 统哲学的障碍,让思想不受任何限制,得到自由发展。但是它们之中 的某些流派,也曾要求过自己的独尊地位,因而重蹈黑格尔哲学的覆 辙。真理问题不应该只与逻辑有关,任何一门学科都没有权利要求 在哲学中的“唯一”话语霸权,这是现代哲学的共识。
自黑格尔哲学衰落后,他的逻辑学也一蹶不振,今天看来,其中 除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值得研究外,其余的大部分内容只具有哲学 史的价值。现在的逻辑学也因此而“缩水”,它研究思维规律,当然还 有语言问题,但仅此而已,不再要求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