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逻辑科学》作为基础,再加上构造体系的方法也已经明确, 黑格尔创立一个成熟的哲学体系就指日可待了。
1817 年夏夭,《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哲学全书》)终于 出版发行,它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正式成立。从1801 年黑格尔 宣布要建立一个体系,到1817年体系真正问世,历时 16年,可见攀登 科学与真理的高峰决非朝夕之事。《哲学全书》的写作,考虑到了学 生听课的需要,所以有明显的纲要和定理的色彩。1817年第1版的 篇幅不大,尤其是结尾的“绝对理念”一章只有寥寥数节。1827年秋 经过修改后的第2版问世,篇幅几乎增加了一倍,原有的 477 节被扩 充为577节,“导言”部分增加了很多,内容和标题也有调整。第2版 问世后受到普遍欢迎,很快销售一空,于是1830年又发行了经过作者 亲自修改的第3版。第3版的内容与第2版出入不是太大,但修改近千处之多,被视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成熟代表作,后来各种版本的 《哲学全书》基本上都以它为蓝本。可以这么说,第3版是帮助读者阅 读和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第1、2版是供专业入士研究黑格尔思想的发 展之用的。黑格尔亲自出版的《哲学全书》文本只有正文和说明(Anmerkung),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在出版“友人版”全集时,又在正文和 说明后加上了附释(Zusatz),使全书篇幅大量增加,有的章节中附释 的内容比正文和说明还多。附释是由学生们的课堂笔记拼凑而成 的,它的好处是能解释正文中的一些难点,缺点是学生们力图用成 熟、规范的模式来“整理”、“美化”黑格尔,有时违背老师的本意。后来 又有人把附释当做黑格尔的原话引用,给解读黑格尔造成了一定的 混乱。现在的德文研究版本去掉了附释,普及版本仍保留它,以给一 般读者阅读提供便利。①
《哲学全书》的前18节概述了哲学的基本性质,黑格尔通过对以 前哲学的回顾和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
(1)哲学用概念把握对象。黑格尔开篇就明确指出,哲学和宗教 一样,研究真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以及 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不是熟知它们,而是指出其必然性,并对 它们的规定进行证明。②“概括来讲,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对象的思 维着的考察。”③人之有别于禽兽,在于人有思想,但不是所有的思想 都是哲学。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 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认识。这是哲学与艺术靠直观、宗教靠表 象把握对象的不同之处。这里黑格尔特别谈了思想与情绪、直观、欲 望、意志等的关系。它们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人的活动或规定性,都
① 有关《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参考书非常多,最新的外文著作有德瑞等《黑格 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赫斯勒:《黑格尔 的体系》,汉堡,1988。中文著作有: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张世英编著:《黑格尔〈小逻辑〉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姜丕之编著:《黑 格尔“小逻辑”浅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②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③ 同上书,第2节。译文有改动。
应该是意识的内容。但后者还属于用表象的方式表现思想活动,而 哲学则是用概念去代替表象,要比表象更深刻,更具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们看到,这里哲学的对象其实有两重:一是思维本身,一是思 维的对立面即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研究真理,就是以思想自身为对 象,所以说,哲学是“概念的概念”。这是后来逻辑学的任务。这个要 求是由康德哲学引发的,但又不局限于康德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真 理问题一方面与认识论问题有关,另一方面又涉及到外在的客观世 界,因为它们都是哲学绝对理念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并不否定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的精神活 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年轻时曾一度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仅此 并不够,情感与意志要受理性的支配,要上升到概念。这是近代哲学 的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的回声和改变:理性不是唯一的,但仍是最 高的。后来哲学的发展就超越了理性的束缚,人的自然性、意志、审 美经历、生存体验都可以成为哲学活动的载体。
(2)哲学是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黑格尔说:
就另一方面看来,同样也须注重的,即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 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 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①
这段话很重要,因为它能纠正对“唯心主义”的某种误解,唯心主义并 不贬低现实性的意义和作用,但仅有现实性还不够。黑格尔更明确 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 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 现实的和解。”②正是在这里,黑格尔重复了那句常被人引用也常遭人
①②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6节,商务印书馆,1980。根据德文原文,这里 的“现实”译为“现实性”似乎更为妥当。
误解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 是合乎理性的。”①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怎么看待“现实性”。按黑 格尔的理解,那些飘忽即逝、只有偶然性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只是 现象,而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体现了理性,而具有理性的东西一定会 成为现实。
(3)哲学应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 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 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 是全体。”②黑格尔的哲学明确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参照系,但他理解 的科学不是某个自然科学的类型,而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大厦。 这座大厦内的知识不是已经完成并分门别类排列好的,它自身有待 发展,有待自身认识自身,最后回到自身,这样它才是具体的。在黑 格尔的时代,人们把体系视为“科学”的保证,似乎只有体系才具有普 遍性、必然性和整体性,所以黑格尔说:“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 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 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真正的哲学是以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 身之内为原则。”③
为了描述体系的发展,黑格尔用了“圆圈”的形象性比喻。他说; 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 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 素。每个单一的圆圈因它自身也是整体,就要打破它的特殊因 素所给它的限制,从而建立一个较大的圆圈。因此全体便有如 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 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 一个别环节之中。④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6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②③ 同上书,第14节。 ④ 同上书,第15节。
“圆圈式”发展的比喻常令后人困惑,有“渐进式”、“螺旋式上升”、“封 闭的”等多种解释。我们认为,对这个比喻不应作完全字面式的解 读,要联系上下文看其隐含的意义。黑格尔这句话有三个要点:首 先,每个部分都是自身完整和封闭的,形成一个圆圈,否则,它就不具 备真理性。其次,它又必须着到自己的局限性,打破这种限制,进入 更高的真理中。最后,许多真理构成真理的全体,其中的每一个都体 现了绝对理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这样构造的,他从最基础的 概念开始,把它们当做绝对理念的必然性环节,详尽分析它们的真理 性,然后再指出它们的局限性,说明它们还是局部的真理,从而进入 下一个更高的概念,由此直至“绝对理念”。
(4)哲学的开端。《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铺平了从意识现象到 概念的道路,解决了哲学的“入门”问题,由此开始了哲学的劳作。那 么,哲学或概念的运动应该以什么为开端呢?黑格尔在多处反复阐 述开端的问题,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他认为,哲学不能从一个 主观的假定开始,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它自己给自己提供对象。严格 地说,哲学不需要一个如同别的科学那样的起点,但是为了研究的方 便,又要有一个起点。哲学的起点是一个直接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 要在过程中得到证明,最后成为结论。黑格尔说:
科学的概念,我们据以开始的概念,即因其为这一科学的出 发点,所以它包含作为对象的思维与一个(似乎外在的)哲学思 考的主体间的分离,必须由科学本身加以把握。简言之,达到概 念的概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 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①
因为黑格尔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体系,所以“开端”的问题 令他颇费精力。现代哲学基本上抛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哲学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7节,商务印书馆,1980。
家们的共识是承认自己立足点的局限,承认自己视域的局限,认可自 己的理论只是对某一问题、某一领域的阐发,只具有相对主义的意 义,在“普遍”、“绝对”之外总有无法囊括的东西。因此他们不再受哲 学以什么为起点的困扰,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基本现象、历史积淀中仍 有生命力的某个概念,或者逻辑推演中一个方便的出发点,都可以作 为哲学理论的起点,关键在于对自己起点的局限性要心中有数。伽 达默尔曾经要求过解释学的普遍性(Universalit不同意这一点,认为解释学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5)哲学可划分为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①
黑格尔对哲学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集中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 大特征:系统性和实践性。哲学应该是入世的,应该关注人和社会问 题,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折射,这是德国哲学的传统,经康德加以扩展, 费希特身体力行,最后在黑格尔那里达到极致。在黑格尔去世后,他 哲学中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素使他遭到后人的无情指责,如 “反动的”、“保守的”、“辩护的”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逻辑从 哲学主导地位的引退,随着意识形态对峙的弱化,入们发现,正是黑 格尔哲学的实践性是其哲学中的活东西,是当代思想可以与之对话 并有所借鉴的东西,是人们了解历史和政治的一面镜子。它能从理 论上使统治者变得聪明和理性,学会在尊重民众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与治理国家和保持社会稳定间维持平衡,做一个顺乎民心的统治者。 它也能使民众懂得,既不能放弃自由,也要做守法和有德行的好公民。
系统性的要求给黑格尔哲学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科学性靠体系 来保证,这固然不错,但黑格尔哲学的命运并不取决于这个体系是封 闭的还是开放的,系统性要求本身就会使它窒息而亡,因为体系的容 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开放性的体系,东西装多了,也就不是它自身,而 是个大杂烩了。何况辩证法的本质要求不断发展,不断否定。一个 无限思辨的体系在理论上可能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
①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8节,商务印书馆,1980。下面我们将详细 论述这三个方面。
语言首先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