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哲学的基本性质

有了《逻辑科学》作为基础,再加上构造体系的方法也已经明确, 黑格尔创立一个成熟的哲学体系就指日可待了。

1817 年夏夭,《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哲学全书》)终于 出版发行,它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正式成立。从1801 年黑格尔 宣布要建立一个体系,到1817年体系真正问世,历时 16年,可见攀登 科学与真理的高峰决非朝夕之事。《哲学全书》的写作,考虑到了学 生听课的需要,所以有明显的纲要和定理的色彩。1817年第1版的 篇幅不大,尤其是结尾的“绝对理念”一章只有寥寥数节。1827年秋 经过修改后的第2版问世,篇幅几乎增加了一倍,原有的 477 节被扩 充为577节,“导言”部分增加了很多,内容和标题也有调整。第2版 问世后受到普遍欢迎,很快销售一空,于是1830年又发行了经过作者 亲自修改的第3版。第3版的内容与第2版出入不是太大,但修改近千处之多,被视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成熟代表作,后来各种版本的 《哲学全书》基本上都以它为蓝本。可以这么说,第3版是帮助读者阅 读和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第1、2版是供专业入士研究黑格尔思想的发 展之用的。黑格尔亲自出版的《哲学全书》文本只有正文和说明(Anmerkung),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在出版“友人版”全集时,又在正文和 说明后加上了附释(Zusatz),使全书篇幅大量增加,有的章节中附释 的内容比正文和说明还多。附释是由学生们的课堂笔记拼凑而成 的,它的好处是能解释正文中的一些难点,缺点是学生们力图用成 熟、规范的模式来“整理”、“美化”黑格尔,有时违背老师的本意。后来 又有人把附释当做黑格尔的原话引用,给解读黑格尔造成了一定的 混乱。现在的德文研究版本去掉了附释,普及版本仍保留它,以给一 般读者阅读提供便利。①

《哲学全书》的前18节概述了哲学的基本性质,黑格尔通过对以 前哲学的回顾和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

(1)哲学用概念把握对象。黑格尔开篇就明确指出,哲学和宗教 一样,研究真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以及 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不是熟知它们,而是指出其必然性,并对 它们的规定进行证明。②“概括来讲,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对象的思 维着的考察。”③人之有别于禽兽,在于人有思想,但不是所有的思想 都是哲学。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 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认识。这是哲学与艺术靠直观、宗教靠表 象把握对象的不同之处。这里黑格尔特别谈了思想与情绪、直观、欲 望、意志等的关系。它们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人的活动或规定性,都

① 有关《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参考书非常多,最新的外文著作有德瑞等《黑格 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赫斯勒:《黑格尔 的体系》,汉堡,1988。中文著作有: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张世英编著:《黑格尔〈小逻辑〉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姜丕之编著:《黑 格尔“小逻辑”浅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②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③ 同上书,第2节。译文有改动。

应该是意识的内容。但后者还属于用表象的方式表现思想活动,而 哲学则是用概念去代替表象,要比表象更深刻,更具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们看到,这里哲学的对象其实有两重:一是思维本身,一是思 维的对立面即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研究真理,就是以思想自身为对 象,所以说,哲学是“概念的概念”。这是后来逻辑学的任务。这个要 求是由康德哲学引发的,但又不局限于康德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真 理问题一方面与认识论问题有关,另一方面又涉及到外在的客观世 界,因为它们都是哲学绝对理念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并不否定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的精神活 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年轻时曾一度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仅此 并不够,情感与意志要受理性的支配,要上升到概念。这是近代哲学 的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的回声和改变:理性不是唯一的,但仍是最 高的。后来哲学的发展就超越了理性的束缚,人的自然性、意志、审 美经历、生存体验都可以成为哲学活动的载体。

(2)哲学是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黑格尔说:

就另一方面看来,同样也须注重的,即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 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 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①

这段话很重要,因为它能纠正对“唯心主义”的某种误解,唯心主义并 不贬低现实性的意义和作用,但仅有现实性还不够。黑格尔更明确 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 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 现实的和解。”②正是在这里,黑格尔重复了那句常被人引用也常遭人

①②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6节,商务印书馆,1980。根据德文原文,这里 的“现实”译为“现实性”似乎更为妥当。

误解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 是合乎理性的。”①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怎么看待“现实性”。按黑 格尔的理解,那些飘忽即逝、只有偶然性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只是 现象,而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体现了理性,而具有理性的东西一定会 成为现实。

(3)哲学应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 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 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 是全体。”②黑格尔的哲学明确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参照系,但他理解 的科学不是某个自然科学的类型,而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大厦。 这座大厦内的知识不是已经完成并分门别类排列好的,它自身有待 发展,有待自身认识自身,最后回到自身,这样它才是具体的。在黑 格尔的时代,人们把体系视为“科学”的保证,似乎只有体系才具有普 遍性、必然性和整体性,所以黑格尔说:“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 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 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真正的哲学是以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 身之内为原则。”③

为了描述体系的发展,黑格尔用了“圆圈”的形象性比喻。他说; 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 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 素。每个单一的圆圈因它自身也是整体,就要打破它的特殊因 素所给它的限制,从而建立一个较大的圆圈。因此全体便有如 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 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 一个别环节之中。④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6节,商务印书馆,1980。 ②③ 同上书,第14节。 ④ 同上书,第15节。

“圆圈式”发展的比喻常令后人困惑,有“渐进式”、“螺旋式上升”、“封 闭的”等多种解释。我们认为,对这个比喻不应作完全字面式的解 读,要联系上下文看其隐含的意义。黑格尔这句话有三个要点:首 先,每个部分都是自身完整和封闭的,形成一个圆圈,否则,它就不具 备真理性。其次,它又必须着到自己的局限性,打破这种限制,进入 更高的真理中。最后,许多真理构成真理的全体,其中的每一个都体 现了绝对理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这样构造的,他从最基础的 概念开始,把它们当做绝对理念的必然性环节,详尽分析它们的真理 性,然后再指出它们的局限性,说明它们还是局部的真理,从而进入 下一个更高的概念,由此直至“绝对理念”。

(4)哲学的开端。《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铺平了从意识现象到 概念的道路,解决了哲学的“入门”问题,由此开始了哲学的劳作。那 么,哲学或概念的运动应该以什么为开端呢?黑格尔在多处反复阐 述开端的问题,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他认为,哲学不能从一个 主观的假定开始,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它自己给自己提供对象。严格 地说,哲学不需要一个如同别的科学那样的起点,但是为了研究的方 便,又要有一个起点。哲学的起点是一个直接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 要在过程中得到证明,最后成为结论。黑格尔说:

科学的概念,我们据以开始的概念,即因其为这一科学的出 发点,所以它包含作为对象的思维与一个(似乎外在的)哲学思 考的主体间的分离,必须由科学本身加以把握。简言之,达到概 念的概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 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①

因为黑格尔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体系,所以“开端”的问题 令他颇费精力。现代哲学基本上抛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哲学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7节,商务印书馆,1980。

家们的共识是承认自己立足点的局限,承认自己视域的局限,认可自 己的理论只是对某一问题、某一领域的阐发,只具有相对主义的意 义,在“普遍”、“绝对”之外总有无法囊括的东西。因此他们不再受哲 学以什么为起点的困扰,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基本现象、历史积淀中仍 有生命力的某个概念,或者逻辑推演中一个方便的出发点,都可以作 为哲学理论的起点,关键在于对自己起点的局限性要心中有数。伽 达默尔曾经要求过解释学的普遍性(Universalit不同意这一点,认为解释学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5)哲学可划分为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①

黑格尔对哲学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集中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 大特征:系统性和实践性。哲学应该是入世的,应该关注人和社会问 题,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折射,这是德国哲学的传统,经康德加以扩展, 费希特身体力行,最后在黑格尔那里达到极致。在黑格尔去世后,他 哲学中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素使他遭到后人的无情指责,如 “反动的”、“保守的”、“辩护的”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逻辑从 哲学主导地位的引退,随着意识形态对峙的弱化,入们发现,正是黑 格尔哲学的实践性是其哲学中的活东西,是当代思想可以与之对话 并有所借鉴的东西,是人们了解历史和政治的一面镜子。它能从理 论上使统治者变得聪明和理性,学会在尊重民众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与治理国家和保持社会稳定间维持平衡,做一个顺乎民心的统治者。 它也能使民众懂得,既不能放弃自由,也要做守法和有德行的好公民。

系统性的要求给黑格尔哲学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科学性靠体系 来保证,这固然不错,但黑格尔哲学的命运并不取决于这个体系是封 闭的还是开放的,系统性要求本身就会使它窒息而亡,因为体系的容 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开放性的体系,东西装多了,也就不是它自身,而 是个大杂烩了。何况辩证法的本质要求不断发展,不断否定。一个 无限思辨的体系在理论上可能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

① 参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18节,商务印书馆,1980。下面我们将详细 论述这三个方面。

语言首先是有限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一卷-第四章-在线阅读

    一 科俄斯的女儿中间,阿斯忒里亚曾变成一只鹌鹑,自投到海里去,避免宙斯的追求,有一个城市从前用她的名字叫作阿斯忒里亚,后来名为得罗斯。勒托与宙斯发生关系,到处被赫拉所迫害,直到后来逃至得罗斯,先生产了阿耳忒弥斯,又因了阿耳忒弥斯的帮助接生,生产了阿波隆。阿耳忒弥斯专心于打猎,终身是个处女神。阿波隆从宙斯与许布里斯的儿子潘那里学了占卜,到了得耳福,那时候忒弥斯…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157
  • 第二节卡西尔

    卡西尔(E.Cassirer)1874年出身在德国布雷斯劳(这个城市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波兰)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年轻的卡西尔 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先后在柏林、莱比锡、海德堡、慕尼黑等大学学习 法学、哲学、文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还选修了历史和艺术史等课程。 1896年他来到马堡大学,在柯亨的指导下,于1899年写出博士论文 《笛卡尔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24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明根据 尽管理性有这样一种迫切的需要,即预先设定某种完全能为知性彻底规定自己的概念而奠定基础的东西,然而,理性要发觉这样一种预设的理想性和单纯虚构性是太容易了,以至于不会单凭这点就被说服把它的思维的一个单纯自己的创造立即假定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物,如果它不是以另外的方式被什么东西所迫,要通过从给予的有条件者回溯到无条件者…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34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自愿的死-在线阅读

    自愿的死 好多人死得太晚,而有些人死得太早。“在恰当的时候死亡!这句教言听起来还有点奇怪。 在恰当的时候死亡;查拉图斯特拉如此教导人。 当然,并未在恰当的时候诞生的人,怎能叫他在恰当的时候死亡?他没有被生出来就好了!——我这样劝告多余的人。 可是,即使是多余的人也很重视死亡,即使是最空心的胡桃也想被敲碎。 人人都把死亡当一件大事:可是死亡并不是庆祝活动。人们…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80
  • 第四节纯粹实践理性对象

    在“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这一章,康德论述的重心主要集中 在两个问题上面:第一,究竟是实践理性的对象决定实践规则,还是 实践规则决定实践理性的对象?或者简单地说,是实践的对象在先, 还是实践的规则在先?第二,超感性的或曰先天的理性法则如何作 用于发生在感觉世界并因而在此范围内属于自然的事件?④ 这一问 题是在“纯粹实践判断力范型”的名下讨论的。人们在这里自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61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