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体系的前奏:《逻辑科学》

前面谈到,黑格尔在1801年就试图创建一个哲学体系,但是,替 代体系而问世的是《精神现象学》。这说明当时他在逻辑和形而上学 领域的积累还不够充分,许多问题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得心应手一气 呵成地完成夙愿。他需要时间。1811年底,黑格尔明确地告诉友人, 他在逻辑学方面的工作有望于明年复活节与读者见面。但是,事情 并非像他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逻辑科学》一书的出版延续了四年: 1812年4月底或5月初第1卷“客观逻辑”的第1册“存在论”出版,第 2册“本质论”的印刷装订工作持续了一年,1813年才问世;而第2卷 “主观逻辑”直到1816年秋季才姗姗来迟。造成这种拖延的局面既有 外部的原因,也有黑格尔本人在构思逻辑问题时思想上所发生的一 些变化,如逻辑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 系、哲学应如何开端,等等。此外,他当时对逻辑的具体结构和内容 也缺乏缜密的思考。①

《逻辑科学》从《精神现象学》所达到的最终结果——绝对知识开 始,用概念的方式考察绝对知识本身。在“序言”里,黑格尔指出,旧的 形而上学已经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逻辑的命运虽然相对较好,但其 形态与内容也在流传中日益淡薄,在科学和现实中成长起来的新精

① 有关《逻辑科学》的写作经过和黑格尔在此期间的思想变迁,请参见霍格曼和 耶西克写的“编者导言”,载于黑格尔《逻辑科学。第1卷:客观逻辑。第1册:存在论 (1812)》,霍格曼、耶西克主编,汉堡,迈纳出版社,1986。

神,还没有在逻辑中显露出来。哲学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它不能从低 级科学,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凭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 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哲学只能是在科学的认识中自己运动着的内 容的本性,正是内容的这种自身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① 在“导论”里,黑格尔强调逻辑科学必须从问题的实质本身开始,无须 任何先行的反思。逻辑不能先说出它是什么,只有对逻辑进行全部 研究后才能揭示知识逻辑本身是什么。②

《逻辑科学》被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大部分,共有三大 册,显现出一种非三段式的结构。客观逻辑的内容相当于康德的先 验逻辑,也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部分,它有“存在论”和“本质 论”两章。黑格尔认为,最初的东西是一种最简单和最纯粹的直接 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它就是“存在”。“存在”是自身规定和 自我发展的,它把一切元素和规定性都包括在自身之内,但在概念运 动开始时,它又只是一种最直接、最模糊的东西,对它的任何规定有 赖于它自身的逐步发展,在开始时,人们对它不能予以任何言说和 界定。

“存在论”包括规定性(质)、大小(量)和度三个环节。黑格尔认为 康德把质放在量之后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质作为规定性才能说 明事物到底是什么,量的变化并不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所以量是一个 被扬弃的质。度代表质与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把它看做一种样 式,因为它不是内容的规定性,只表达内容与思维的关系。一个事物 的度变化了,这个事物也就变了。逻辑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或 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发展,都是辩证运动的一种特定方式,它在 存在论中表现为“过渡”(Ubergehen)。

“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它们彼此间具有密切的内在 联系,其中的一个没有另一个就不能生存。本质首先在自身中映现自 已,它的这种形态就是“反思”。然后,它表现为“实存”(Existenz),即

①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77。 ② 参见同上书上卷,第 23页。

实存着的东西或物,这首先是一种直接性的东西,随后它要进一步规 定自身,这时反思作为它的根据,会扬弃这种直接性,使实存证明自 已是一个被设定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Erscheinung)。最后,本质与 现象实现了统一,从而进入“现实性”(Wirklichkeit),本质的毫无规定 性的存在与现象的不能持久的多样性都在现实性中找到了自己的 真理。

客观逻辑的发生与完成无非就是概念的生成或说明,这就进入 了“主观逻辑”。主观逻辑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部分:“主观 性”部分探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客观 性”考察近代自然科学对世界的新认识,如力学、化学和目的性;“理 念”经生命、认识的理念而达到其最高峰“绝对理念”,它是思辨思维 的唯一对象。黑格尔把概念的逻辑运动称为“发展”(Entwicklung), 在“发展”这种运动形式中产生了普遍性,它把特殊性与单一性都包 括在自身内。

《逻辑科学》一书和后来的《小逻辑》不同,它不是黑格尔哲学体 系中自身独立的第一部分,而是他全部哲学体系的概念性基础,或是 一种基本性的理论,它说明了体系的独特内容、体系间各部分的联系 以及概念在具体科学中的发展。由于《逻辑科学》的篇幅大,内容庞 杂,今天已是读者寥寥,有关它的新文献不多,在德国之外只有一些 英语国家和荷兰、西班牙的学者还在研究它。① 其实我们不妨把它和 《小逻辑》对照起来读,后者确实行文较流畅,言简意赅,但唯其简练, 有时难免使人不明其中就里,这时不妨参照《逻辑科学》的有关章节, 其中不仅叙述详尽,而且是结合着哲学史上的问题和人物而说的,结 构严整,为《小逻辑》的原理提供了问题史的注解。

① 重要的参考文献有:富尔达:《黑格尔逻辑科学中的导言问题》,法兰克福/美 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艾雷:《黑格尔的逻辑科学》,慕尼黑,1976;陶尼森:《存在 与假象:黑格尔逻辑的批判功能》,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8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工具合理性批判

    哈贝马斯的思想透显着康德哲学的影响。康德以三大理性批判 奠定了现代性的基本价值方向,哈贝马斯则试图通过交往合理性理 论反对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统合科学、道德和艺术三大不同领域 的理性价值,坚持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基本观念。哈贝马斯认为: “交往合理性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认识主体与事件的或事实的 世界的关系;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22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编者说明-在线阅读

    本卷收的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的翻译始自罗念生先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罗先生应约选译古希腊抒情诗,决定选收荷马史诗中一些富于抒情的段落,因此选译了赫克托尔与妻子安德罗马克告别、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尔的遗体等颇富悲剧感的片段,并进而译出了第二十四卷全卷。在此基础上,罗先生决定从古希腊文用新诗体全译史诗,以弥补我国在荷马史诗翻译方面…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535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四章 苏格拉底之死-在线阅读

    第四章苏格拉底之死 对于整部西方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 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 从这时候起,我们要进入古希腊哲学的高潮了。有三个伟人 将登上我们这小小的哲学舞台,他们至今也被哲学家们看做是 哲学的喜马拉雅山,领受着全体西方人的崇拜。 这三个伟大的名字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我们首先来谈苏格拉底。 对苏格拉底,我们总感觉模模糊糊,好像雾里看…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150
  • 第一节 杜尔哥的生平与著作

    杜尔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法国启蒙时代哲学家、政 治经济学家,1727年生于巴黎一个世代为法国王权服务的官僚世家。 杜尔哥的父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神职人员,这在那个年代被认为 是年轻人有出息的职业。在父亲的安排下,杜尔哥最后在巴黎著名 的索邦大学神学系毕业。 杜尔哥对解决他所生活时代的各种实际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兴 趣。像启…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403
  • 第三节 自 然 哲 学

    "自然"的希腊文 physis 本意是"事物的自在生成"。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从他的哲学角度赋予自然以新含义:"自然是事物自身本来具有的而非因偶性而有的运动和静止的原理或根源。”亚里士多德毕生对自然做了大量的研究,"洛布古典丛书"中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共23卷,其中11卷讨论自然哲学。广义地说,他建立的各门自然学科知识都包括在他的自然哲学中,这和早期希腊自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9日
    38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