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体系的前奏:《逻辑科学》

前面谈到,黑格尔在1801年就试图创建一个哲学体系,但是,替 代体系而问世的是《精神现象学》。这说明当时他在逻辑和形而上学 领域的积累还不够充分,许多问题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得心应手一气 呵成地完成夙愿。他需要时间。1811年底,黑格尔明确地告诉友人, 他在逻辑学方面的工作有望于明年复活节与读者见面。但是,事情 并非像他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逻辑科学》一书的出版延续了四年: 1812年4月底或5月初第1卷“客观逻辑”的第1册“存在论”出版,第 2册“本质论”的印刷装订工作持续了一年,1813年才问世;而第2卷 “主观逻辑”直到1816年秋季才姗姗来迟。造成这种拖延的局面既有 外部的原因,也有黑格尔本人在构思逻辑问题时思想上所发生的一 些变化,如逻辑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 系、哲学应如何开端,等等。此外,他当时对逻辑的具体结构和内容 也缺乏缜密的思考。①

《逻辑科学》从《精神现象学》所达到的最终结果——绝对知识开 始,用概念的方式考察绝对知识本身。在“序言”里,黑格尔指出,旧的 形而上学已经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逻辑的命运虽然相对较好,但其 形态与内容也在流传中日益淡薄,在科学和现实中成长起来的新精

① 有关《逻辑科学》的写作经过和黑格尔在此期间的思想变迁,请参见霍格曼和 耶西克写的“编者导言”,载于黑格尔《逻辑科学。第1卷:客观逻辑。第1册:存在论 (1812)》,霍格曼、耶西克主编,汉堡,迈纳出版社,1986。

神,还没有在逻辑中显露出来。哲学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它不能从低 级科学,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凭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 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哲学只能是在科学的认识中自己运动着的内 容的本性,正是内容的这种自身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① 在“导论”里,黑格尔强调逻辑科学必须从问题的实质本身开始,无须 任何先行的反思。逻辑不能先说出它是什么,只有对逻辑进行全部 研究后才能揭示知识逻辑本身是什么。②

《逻辑科学》被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大部分,共有三大 册,显现出一种非三段式的结构。客观逻辑的内容相当于康德的先 验逻辑,也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部分,它有“存在论”和“本质 论”两章。黑格尔认为,最初的东西是一种最简单和最纯粹的直接 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它就是“存在”。“存在”是自身规定和 自我发展的,它把一切元素和规定性都包括在自身之内,但在概念运 动开始时,它又只是一种最直接、最模糊的东西,对它的任何规定有 赖于它自身的逐步发展,在开始时,人们对它不能予以任何言说和 界定。

“存在论”包括规定性(质)、大小(量)和度三个环节。黑格尔认为 康德把质放在量之后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质作为规定性才能说 明事物到底是什么,量的变化并不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所以量是一个 被扬弃的质。度代表质与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把它看做一种样 式,因为它不是内容的规定性,只表达内容与思维的关系。一个事物 的度变化了,这个事物也就变了。逻辑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或 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发展,都是辩证运动的一种特定方式,它在 存在论中表现为“过渡”(Ubergehen)。

“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它们彼此间具有密切的内在 联系,其中的一个没有另一个就不能生存。本质首先在自身中映现自 已,它的这种形态就是“反思”。然后,它表现为“实存”(Existenz),即

①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77。 ② 参见同上书上卷,第 23页。

实存着的东西或物,这首先是一种直接性的东西,随后它要进一步规 定自身,这时反思作为它的根据,会扬弃这种直接性,使实存证明自 已是一个被设定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Erscheinung)。最后,本质与 现象实现了统一,从而进入“现实性”(Wirklichkeit),本质的毫无规定 性的存在与现象的不能持久的多样性都在现实性中找到了自己的 真理。

客观逻辑的发生与完成无非就是概念的生成或说明,这就进入 了“主观逻辑”。主观逻辑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部分:“主观 性”部分探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客观 性”考察近代自然科学对世界的新认识,如力学、化学和目的性;“理 念”经生命、认识的理念而达到其最高峰“绝对理念”,它是思辨思维 的唯一对象。黑格尔把概念的逻辑运动称为“发展”(Entwicklung), 在“发展”这种运动形式中产生了普遍性,它把特殊性与单一性都包 括在自身内。

《逻辑科学》一书和后来的《小逻辑》不同,它不是黑格尔哲学体 系中自身独立的第一部分,而是他全部哲学体系的概念性基础,或是 一种基本性的理论,它说明了体系的独特内容、体系间各部分的联系 以及概念在具体科学中的发展。由于《逻辑科学》的篇幅大,内容庞 杂,今天已是读者寥寥,有关它的新文献不多,在德国之外只有一些 英语国家和荷兰、西班牙的学者还在研究它。① 其实我们不妨把它和 《小逻辑》对照起来读,后者确实行文较流畅,言简意赅,但唯其简练, 有时难免使人不明其中就里,这时不妨参照《逻辑科学》的有关章节, 其中不仅叙述详尽,而且是结合着哲学史上的问题和人物而说的,结 构严整,为《小逻辑》的原理提供了问题史的注解。

① 重要的参考文献有:富尔达:《黑格尔逻辑科学中的导言问题》,法兰克福/美 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艾雷:《黑格尔的逻辑科学》,慕尼黑,1976;陶尼森:《存在 与假象:黑格尔逻辑的批判功能》,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8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三章 拜伦-在线阅读

    第⼆⼗三章 拜伦 ⼗九世纪和现在的时代⽐较起来,显得理性、进步⽽满⾜;然⽽ 当代的⼀些和这相反的性质,在⾃由主义的乐观时期也是许多最出⾊ 的⼈物所具有的。如果我们不把⼈作为艺术家或发现者来看,不作为 投合或不投合⾃⼰的⼜味的⼈来看,⽽是当作⼀种⼒量,当作社会结 构、价值判断或理智见解的变化原因来考察,便觉得由于最近的事态 发展,我们的评价不得不重新⼤⼤调整⼀…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07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导言-在线阅读

    中译本导言: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任立 阿图尔·叔本华是素以其反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 的人生观著称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 (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是个大银行家,母亲是个颇有才气的女 作家。叔本华曾在法国度过童年,后又在汉堡一所商业学校学习 过。1809年起在哥丁根学医学和哲学,哲学老师是G. E.舒尔 策,舒尔策反对康德和康…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48
  • 埃斯库罗斯悲剧-《报仇神》-(十二)欢送曲-在线阅读

    (十二)欢送曲 欢迎的人群 (第一曲首节) 请前往你们的居处,光辉的神灵, 黑夜的非年幼的女儿们,欢乐地行进。 公民们,请你们祝福,请你们让路。 (第一曲次节) 向地下悠久古老的洞穴行进, 我们会永远向你们致敬祭奠。 公民们,请你们祝福,请你们让路。 (第二曲首节) 慈惠的神灵,热爱土地的神灵, 受人尊敬的女神们,请到这里来, 高举吧,熊熊的火光把道路照亮。…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309
  • 第二节 准 则 学

    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信》中开首说∶"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应该研究哲学",终生不应放弃研究哲学,为的是"灵魂健全"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有三个部分∶准则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他的准则学确立认识自然、人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而研究准则学与自然哲学又都是为了他的哲学的伦理宗旨,就是以科学的认识准则和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作为根据,树立以快乐(主要是心灵…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452
  • 第三节启蒙的辩证法

    霍克海默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同时,对与之密不可分的启蒙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这一反思的结果就是他和阿多诺共同撰写的哲学论 文集《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以下简称《启蒙辩证法》)①。这部著 作通过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追踪批判,考察了法西斯和一切极权思 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具体的历史形式和机制,对浸透在近现代文 明中的启蒙精神予以辩证的反思,进而对现代工业社会征服自然…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8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