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效果史

《精神现象学》现在成为黑格尔哲学中最受重视的作品,因为它 对后人影响最大,且引起不同的解读也最多。关于《精神现象学》的 “效果史”可以再写上几本专著。但历史状况决非一直如此。当黑格 尔在世时,尤其在海德堡、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他本人似乎忘记了这 本书,不仅很少提它,也没有开设过类似的讲座,当时他的重心是《哲 学科学百科全书》和《法哲学原理》,“精神现象学”被浓缩为《哲学科学 百科全书》中“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不过,耐人寻味的是,黑格尔在 1831年又开始着手修改这本书,准备出第2版,但他只改了三十多页 就去世了。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们视之为弃儿,一是认为它是黑格 尔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例如米希勒就认为它偏重历史经验描写,缺乏 逻辑范畴;二是不清楚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到底应该占据什么地 位。①《精神现象学》当时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后来它之所以受重视, 与马克思有关。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精神现象学》进行了 详细的解读和批判,称它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②,并 认为新的批判哲学应以此为出发点。当然马克思也指出,这其中也 包括了晚期黑格尔哲学中那些颠倒的、实证的、意识形态之类的糟 粕。但是,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重视在20世纪30年代才为世 入所知,真正的“现象学热”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科耶夫 (Kojève)是流亡巴黎的俄国人,他在1933—1939年间在巴黎开设 关于《精神现象学》的讲座,从而对萨特、梅洛-庞蒂、魏尔(Weil)、惠 普里特直至福柯和德里达等法国的“三 H”一代,尤其是他们所代表

① 有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效果史”的详细内容请参见珀格勒尔《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的理念》,第172—195页,弗赖堡/慕尼黑,卡尔·阿尔伯出版社,199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页,入民出版社,2002。

的存在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科耶夫是 从入类学和历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黑格尔的,他认为第4章“自我 意识”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他说:“随着‘承认’概念的发现,黑格尔 就具有了他的全部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个基本概念的分析引导 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观点和环节之间的理解,以及对他的哲学 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①他高度评价黑格尔在书中对人的问题 和历史问题的重视和所表达的革命性思想,例如人通过改造自然的 劳动进行自我生产,奴隶们进行历史战斗以获得解放,等等。与马克 思相比,科耶夫更注重单个的人,更注重为了获得“承认”所产生的特 殊形式,如“爱”、“战斗”、“死亡经历”等。可能是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科耶夫甚至把黑格尔理解为具有人类有限性和死亡性意识的哲学 家。现代研究普遍认为,这种人类学-历史哲学的理解只是黑格尔思 想的一个方面,带有时代的局限性。②

海德格尔是反传统哲学的,但他在 20世纪 30年代开设的许多讲 座却以康德、谢林、黑格尔为内容,这说明任何新思想的产生都不可 完全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海德格尔感兴趣的就是黑格尔的《精神现 象学》,他在1930—1931年冬季开设了关于《精神现象学》的讲座,后 来又将讲课稿整理成文发表。③ 当然海德格尔的主目是借解读《精神 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章节,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他赞赏黑格尔注重 现象界并在现象中坚持着哲学自身的做法。“绝对”通过“现象”来发 展、展现并认识自身的思想,应该也和海德格尔关于“存在”就在“存 在者”之中的想法相契合。不过,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分歧根本上是 无法调和的。例如,在黑格尔那里,时间是存在发展的外在化形式;

① 科耶夫:《黑格尔:他的思想的当下化 (精神现象学〉评论》,第284页,法 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84。

②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259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 2000。

③ 参见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载于《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法兰 克福/美因,1980。还可参见海德格尔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的经历的概念》,载于《海 德格尔全集》第5卷,法兰克福/美因,1977。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才是存在的原初性本质。① 海德格尔在多处 地方也误读了黑格尔的思想。②

马克思在列《精神现象学》的提纲时,直接从自我意识开始,并把 “意识”归在“自我意识”门下。③ 科耶夫更是视“自我意识”为全书灵 魂。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真正地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④ 由 此以来,《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及其以后的各章一直极受重视, 而“意识”的前三章则备受冷落。其实“自我意识”的前几段还是谈如 何克服意识与对象的分裂的。近几十年来,这种现象有很大改观,过 去被忽视的黑格尔关于意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认识论理解, 主要是《精神现象学》前三章中关于意识的辩证法的思想,也受到学 界高度重视,这就为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在认识论、语言哲学 层面上的对话开通了渠道,从而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的全面解读。 20世纪 60年代,随着对黑格尔早期思想和耶拿时期作品研究的 深入,一批相关的成果陆续问世,这就为从思想的源头上去解读《精 神现象学》并廓清其中的某些难点和疑点提供了保证。⑤

《精神现象学》决不是上述寥寥数言就能管中窥豹的。在结束 时,我们想着重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精神现象学》的副标题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变为“精神

① 参见叶秀山《“哲学”须得把握住“自己”》,载于《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 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② 珀格勒尔就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误读,例如自我意识、历史、痛苦、否定的劳 作等都有详细论述,感兴趣者可参见珀格勒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理念》(弗赖 堡/慕尼黑,卡尔·阿尔伯出版社,1981)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页,入民出版社,2002。

④ 转引自珀格勒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理念》,第410页,弗赖堡/慕尼黑, 卡尔·阿尔伯出版社,1993(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⑤ 与此相关的有影响的参考著作还有:芬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解 释》,载于富尔达、亨利希主编《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资料集》,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 普出版社,1973;科勒尔、珀格勒尔主编:《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柏林,1998;西普在 《精神现象学的道路》(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一书中给出了目前最 详细的参考资料目录。

现象学的科学”,这一更改决不是偶然的,它表明,黑格尔在写作过程 中,关注问题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即从纯粹理论哲学的问题偏移到实 践哲学的问题,再次将哲学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性。这一方面与黑 格尔早期的志向相吻合,即对政治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关心,尽管他后 来立志要登上科学的高峰,但对代表“人类较低需要”的“科学教养” 的兴趣,从未在他的视域里完全消失;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黑格尔 当时在理论哲学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在前三章用一定篇幅讨论 了纯粹哲学的问题后,很快就转到实践哲学,他在这块领域里得心应 手,昔日的研究和大量积累此刻涌向笔端,挥洒自如,欲罢不能。

第二,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黑格尔关于“承认”和“主奴关系” 的辩证思想只是其中的许多重要观点之一,但是,由于科耶夫、卢卡 奇等人对它的革命性-超原意的解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 它似乎成为该书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并且决定了其他章节的命 运,这当然超出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它又确实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 对现代政治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命题,“交往行为理论”、“商谈 政治”、“制定共同游戏规则”等新观念,应该是基于下述认识而提出 的:共处在一个交往团体的双方,因劳动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紧密的社 会联系,他们之间这种有主有从的社会地位随着人的活动而在发生 改变,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生存。这里显然有“主奴辩 证法”思想的折射。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就更加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外衣下,虽然不再 有主人和奴隶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各国经济 实力在实际上的不平等,各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使得自原始 社会解体以来形成的这种主奴关系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既有利益冲突又必然地组成一个利益共同 体,没有谁能游离于它之外而生存,每个人既是“自在”的,又是“为他” 的,为此,人们必须学会相互依存,避免冲突,这样才能共同发展,尽 量获得“双赢”的结局。这就是“主奴辩证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对于“实体在本质上即主体”这个命题,过去我们常常从本 体论角度理解,认为这是黑格尔对近代哲学中僵化的“实体”概念的改造,从而赋予实体以能动性。其实,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黑格 尔在书中曾试图证明,只有其“自为存在”(Fürsichsein)被看做“为它 的存在”(Füranderessein)时,实体(主要是客体)才是可以思考的。这 就暗含着,客体只有在与主体的联系中才能被思维,也才有意义。这 既是对康德的先验论的继承,又是对“物自体”不可知论思想的克服, 其中隐含着现代哲学中“客体是由主体建构的”思想的萌芽。

第四,“历史”的概念也是贯穿《精神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 全书结尾,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历史和显现着的知识的科学合在一起 就是一部“被理解了的历史”,它构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墓地,构成绝 对精神的王冠的现实性、真理性和确定性。没有它,绝对精神将是孤 寂和缺乏生命的。① 黑格尔为什么在作为体系的第一部分或体系入 门的《精神现象学》中如此重视历史?这是因为他当时在构造“绝对” 的哲学知识体系时,还需要意识的经历,需要真实的历史,来证明他 的理论的合法性,并通过理论与历史的一致性来证明“绝对”的真理 性。在当时,体系与历史、哲学与历史乃至形而上学与历史的一致 性,对他来说,都还不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还需要证明,需要常识也即 意识的经历的证明。这和后来《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理路就完全不 同,在那里,一切都是从“绝对”出发的,“绝对”自身中就蕴含着这种一 致性,只不过需要一步步把它们展示出来。历史只是“绝对”的一个 方面或一个环节而已。②

但是,黑格尔当时对历史的理解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也有很大不 同。荷夫迈斯特从哲学史考据的角度指出,18世纪时对“历史是什 么”这个问题有三种理解,即心理学的、历史哲学的和宗教哲学的,并 且人们常把心理学作为历史哲学的基础,把人的心灵能力当做人和 社会发展的动力。③ 这就是黑格尔为什么在《精神现象学》中常用一

① 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75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② 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请参见珀格勒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理念》,第 160—169 页。

③ 参见荷夫迈斯特“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XM—XXM页。

些表示心理现象的概念,例如“欲望”、“恐惧”等,来说明历史和社会的 真实现象。人的意识状况折射出社会历史的状况。所以说,对历史 的这三种理解都在黑格尔的历史概念中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来。与 同时代人相比,黑格尔在理解历史时已经十分看重其中的经济、政治 要素,活动、劳动、外化、异化等概念都得到讨论。但是,当时的经济学 和政治学都还未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所以在黑格尔那里,它们也常被 置入心理、宗教的外衣下,或与之混杂在一起。所以马克思要揭开这 层“神秘”的外衣,直接从生产的角度,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生产 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理解社会历史。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阿里斯托芬-《云》-(十一)第六场(第二次对驳)-在线阅读

    歌队 (短歌首节) 老年人,想想你自已的事情: 怎样才能够在辩论中胜过这个人。 他要是没有什么可以倚仗, 便不会这样放肆,这样莽撞: 他的有恃无恐多么明显呀, 说话蛮横有力。 (首节完) 歌队长 (向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你得告诉我,这你一定做得到。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我告诉你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正当我们安会的时候。正如你所知…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1日
    207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五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使他的门人更有实践能力。自制的必要性,第1、2 节。不自制的坏处,第 3—7节。自制的好处,第8—10节。自制的人 的行为,第11、12节。 我现在要进一步叙述苏格拉底如何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更有 实践能力。他认为,对于任何希望有高尚成就的人来说,自制都是 必要的,因此,首先他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清楚地看出,在一切人 当中,他自己对这方面是躬行实践的。然…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198
  • 第三节 理性主义的基本哲学观念与方法

    苏格拉底建立人的哲学,并不只是宣述一些道德教义,而是确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基本哲学观念与方法,具有深刻的存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他的哲学基本原理。既是一种道德形而上的探本,也贯穿在他的多重具体哲学思想与活动中。这为柏拉图构建庞大的哲学体系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准备。对亚里十多德的哲学取向与方法也有深刻影响。他的基本哲学观念与方法,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 普…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56
  • 第二节 形而上学

    一 思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沉思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起了“肇始者”的作用,它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思辨实验,真正的思想历险。这场游历本身是抵抗任何教条主义权威的。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思想历险,首先就在于,它抵制了思考习惯和自然而然的看法,把西方先哲和神学的独断搁置一边;其次,沉思者并不需要博学的头脑,他不利用从前的知识,在找到可以真正信赖的哲学出发地之前,他的精神可以如天马行…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4日
    250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六章 经院哲学-在线阅读

    第六章 经 院哲 学 “经院哲学”一词来自拉丁文 Scholasticus,意思是学校里传授的学问。经 院哲学是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天 主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的经院中教授的理论。它有两个基本特 征:一是在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里传承,二是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辩证 法”作为方法论和思想形式。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主要指…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3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