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内容概述与评论

现在我们先对《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全部内容作个大致介绍,然 后再谈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及其影响。

一序言

在“序言”中,黑格尔一边列举以往哲学思想的不足,一边在批判 中阐明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并指出哲学的任务。费希特的“自我”概 念、谢林关于“无差别的同一性”的思想、雅可比的“直观”和“信仰”概 念、斯宾诺沙的实体概念,都是黑格尔要批判的对象。其实在批判 中,也包括了黑格尔对他们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例如他们都赞成哲 学应该建造一个体系,所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考察方式都要在 这个体系中得到说明,哲学应该在这个体系中认识到绝对的、无条件 的和完整的东西。黑格尔对康德的评价总是比较委婉,先指出他的 功绩,再谈他的不足,例如形式主义、窒息生命等,认为自己的哲学是 对康德哲学的提升。另外,康德和费希特对主体性的重视,更是黑格 尔改造实体的源泉之一。

在“序言”中,围绕真理、绝对、精神等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表达 了如下一些重要思想:(1)真理是一个向前发展的体系,是一个有诸 多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判断正确与错误并不是非此即彼,每个环 节都应有自己的必然性。(2)哲学应该具有科学的形式,是一个真理 的体系,真理的要素就在概念之中。(3)不仅要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 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要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实体自身包含 了知识和对象这两种直接性。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

① 关于“现象学”的概念史和有关引文请参见荷夫迈斯特为《精神现象学》写的 “导言”的第一部分,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VII—XVII页,班西本“导言”,载于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IX—XVI页。

性,它建立对立面,然后又在自身中重建统一。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 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4)绝对之 物是一个包含了过程的结果,中介(Vermittelung)是绝对发展过程中 的一个积极环节,中介是向他物的转化,是纯粹的否定性,是绝对的 自身反映等。正是这个反映,使真理成为发展出来的结果,同时又将 结果与其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予以扬弃。(5)“绝对即精神”这句话 所要表达的是,真理只有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或者说实体在本质上 即是主体。精神的东西是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存在,是在绝对的他在 中的纯粹的自我认识。自在即其自身,自为即将自己外化。换句话 说,认识从直接确定性开始,把客观事物理解为与自己的对立,经过 科学的工作,它明白了他物是自身所建立的,从而达到了与他物的统 一,也就是自在而自为的存在。精神的力量在于敢于在否定性那里 停留并把否定性转化为存在。(6)古代的研究从具体存在物和现象 开始,以形成自然意识;现代研究则扬弃这种具体物,抓住已有的各 种认识形式的表象及其“熟知”,努力扬弃这些固定的思想,从而使普 遍的东西成为现实有生气的东西。(7)否定性是意识中主体与客体 的区别的灵魂或推动者。否定的东西就是其自身,否定的行动就是 实体自身的行动。(8)哲学只考察本质的规定,它的要素和内容不是 抽象的或非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东西,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在 自身中生活的东西,在其概念中实际存在的东西。哲学的要素是那 种产生自身的环节并经历这些环节的运动过程,这全部的运动就构 成肯定的东西及其真理,肯定的东西的真理本身也包含着否定的东 西。(9)科学研究是概念的思维,它要我们注意概念本身,注意单纯 的规定,注意类似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身同一性等规定,用思 辨的思维克服表象的思维、天才的灵感与健康的常识等。

值得指出的是,第一,“实体”、“绝对”都是传统哲学的概念,黑格 尔通过将它们改造为“主体”、“精神”、“体系”,使它们获得新的规定 性,具有自我运动和说明自身的能力,“活”了起来。第二,黑格尔始终 是在和实体的联系中考察真理问题,它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更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这就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相对于康德划分两者的做法而言,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要具体分析。第三,“自 我产生”、“反思”、“自为存在”和“关于自身的知识”等新说法是黑格尔 对主体性概念作出的新规定,是原创性的。第四,“否定性”、“中介”等 概念是使实体或认识得以双重化从而回到或认识自身的关键。第 五,黑格尔反复强调的是,绝对、实体的各种特性不仅是思想的规定 性,也符合现实性,现实性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机发展的整 体。理论和实践、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

二导音

“导言”部分寥寥数页,主要谈认识论问题,这和黑格尔原计划的 “意识”主题相当。黑格尔首先对康德主张在认识开始前先对认识本 身进行一番研究的立场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并且激烈地批评了把认 识当做一种把握绝对的“工具”的自然立场。他指出,这种害怕犯错 误的顾虑是不必要的。认识与绝对的真理是相关联的,在认识展开 的过程中,它会不断调整自身,变成实在,成为科学。黑格尔的主旨 是反对把认识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自然的意识或“灵魂”总认为 “自在”(An Sich)和“自为”(Für Sich)之间的鸿沟无法逾越,为此,黑 格尔说:“灵魂在这个道路上穿过它自己的本性给它预定下来的一连 串的过站,即经历它自己的一系列的形态,从而纯化了自己,变成为 精神;因为灵魂充分地或完全地经验了它自己以后,就认识到它自己 的自在。”①黑格尔谈到了如何看待自然意识所代表的“怀疑主义”问 题。怀疑主义想确保认识的基础是可靠的,但它却永远只看到结果 是纯粹的虚无,完全没有看到这种虚无乃是特定的虚无,是对于结果 所自出的那种东西的虚无,作为特定的虚无它就是真实的结果,具有 一种内容。否定变成了过渡,新的形式立即出现了。认识的目标就 是发现了它自身和到达概念符合对象、对象也符合概念之处。认识 的尺度不应该在事物之外预先地被确定,它应该在认识自身中被寻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54—55页,商务印书馆,1979。

找,并随着认识的发展而调整自身。

最后,黑格尔把认识中的诸种矛盾的产生都归结到意识的根本 特征上,那就是“意识是把自己跟某种东西区别开来,而同时又与它 相关联着的;或者像这样来表达:意识就是为了它自己的某物;而这 种关联或某种东西的为一个意识的存在,这个特定的方面,就是知 识”①。这样,被看做具有客观性的对象或知识,一方面对于意识具有 一种独立的存在,即它的自在;另一方面,它作为这个自在又是为意 识的存在,又与意识处在关联之中。同理,意识一方面是个自在的存 在;另一方面,它不断地把某物从自身区别出去,从而也是一个自为 的存在,并且与他物相关联。这样,意识和对象,通过分为自为的存 在和自在的存在这两个环节,都被包括在知识之内,不会再有意识无 法企及的对象,当然意识也要根据对象来调整自身。由此,黑格尔通 过对意识的辩证理解,尤其是把意识的对象双重化为自在的存在和 自在的为意识的存在(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和关于前者的经验),解 决了认识与真理相分离的问题,指出“我们就能按照事物自在的和自 为的样子来考察它”②,这样知识或真理就完全是可能的。意识的经 验就是指把意识的对象经验为一个为意识的存在,从而将其包括在 意识自身之中。意识不断地产生结果,并不断否定着产生结果的东 西,这种积极的否定把以前所产生的知识或真理都包括在内,由此成 为一条达到科学的道路,它能够完全包括整个的精神真理的王国于 自身内。这里,我们对“意识的经验”和“精神的现象”两个概念作一区 别。严格地说,它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这就是黑格尔在 “导言”中反复阐述的主旨;“意识的经验”是就这一主旨尚在发生时、 尚未被人意识到时而说的,而“精神的现象”是在揭示了这一主旨后, 是在意识经过发展成为精神后而说的,指意识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 精神现象的不同形态。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58页,商务印书馆,1979。译 文有改动。 ② 同上书上卷,第59页。

三意识

第1章“感性确定性”从认识的发生谈认识的普遍性。认识总是 从一个当下确定的东西开始,表面看来这种认识丰富具体,但它所提 供的真理就是意识到有事情存在着,所以这种真理是最抽象和贫乏 的。当我们说到“这一个”或“那一个”东西时,它已成为过去而不复存 在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我们说出的永远 是一个普遍的东西,这是认识论中一个永恒的问题。语言仅仅表达 共相,而不能说出我们当下所意指的那个感性存在。但是,坚持这一 个对象或坚持共相才是感性唯一的真理的态度都是不对的,感性确 定性的本质在于它们的整体,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经过对直 接存在和共相的两次否定,就达到了“一个回复到自身的或者在它的 对方中保持着它自己的简单的东西了”①。感性的原则是直接的确定 性,它是一个“一”,但包含了许多“一”在自身内。

第2章讲“知觉”。知觉是诸多感觉的复合体,它的原则是普遍 性,但它这个普遍性由否定感觉的直接性而来,所以是一个间接的普 遍性。知觉高于感觉之处在于,只有知觉才包含着否定性、差别性、 多样性的本质。否定是特定的无,它把被否定之物的直接性包含在 自身内,所以“扬弃是否定并且同时又是保存”②。差别性使事物彼此 互不相关,但又互相关联着。每一个特质都是对另一个特质的否定, 它们组成一个互相贯穿又漠不相关的集合体。知觉问题是一个经典 的哲学问题,黑格尔在此主要是批判传统的知觉观始终用孤立片面 的观点看待对象,他的有些议论是直接针对休谟而发的。意识在知 觉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意识不再仅仅知觉[对象],而它又意识到它 自己回返到自身,亦即意识到它自己的反思,而且把这种反思和单纯 的认识本身区别开”③。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② 同上书上卷,第75页。 ③ 同上书上卷,第80页。

第3章“力和知性”是全书中最复杂和难读的章节之一。当时的 莱布尼茨和洛克等人都倾向于把“力”作为物质实体的最根本特性, 黑格尔也把物质的特性看做力的外化,这样力就代表了客观的对象, 知性则代表知识,“力和知性”一节的重点就是要克服知识与对象的 二元化。黑格尔力图显示,概念和物质实体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被我们视为物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其实具有主体性的结构。可以把 意识在“知性”中的经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关于力的概念和现 实性的关系。力的自在与外化属于概念,这两个环节本来是有别的, 由于力的相互作用,它们就又表现为力的现实性。现实性又要认识 其自身,即回到概念。经过概念一现实化一回到概念自身的“游戏”, 遂发现力的概念和现实性就像力的自在和外化一样,也是不可分开 的两个环节。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柏拉图式地把概念理解为力的不安 定游戏的内在东西;为了使现实性具体化,知性必须在概念中接纳诸 如量、比例等的区别,并在“规律”的概念中使那些简单、永恒不变的 概念与现象世界的不安定并变化着的东西统一起来。最后进入到 “超感官世界”与感官世界的关系。现象是把知性和事物的内在东西 结合起来的中项,在其之外有一个超感官的彼岸。但是两者不是决 然对立和各自为阵的。本来规律的世界一度被理解为感觉世界的 “模本”,但为了用不同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与道德世界进程的关系, 超感觉世界又被理解为“颠倒了的感觉世界”,尽管后者是前者的本 质和真理,但现象界的作用决不能低估。“无限性”被理解为一个不 断建立差别然后又扬弃差别回到自身的统一过程,“纯粹的自身运动 的绝对的非静止性”①。

结尾时意识达到自我意识:我是我自己的对象,但我不仅是个对 象,更是主体,我使我自己对象化,其目的是要把我当做主体来把握。 这一章多处涉及到17、18世纪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问题,黑格尔利用了 新出现的电子论、化学、磁力学和布朗(J.Brown)的医学理论,影射了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12页,商务印书馆,1979。

洛克、牛顿、莱布尼茨、康德和浪漫派的观点,例如关于“力”、“规律”的 概念,以及“现象”的世界和规律的“王国”等。① 以上三章都归属在 “意识”的大标题下。

四自我意识

第4章“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又被标为“自我意识”,它超出 了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的领域,实际上探讨了传统的实践哲学即政 治、道德和宗教诸问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到了自我意识我们就进 入了真理的王国,因为它是关于自己本身的知识,而前此的“意识”是 以一个它物为对象的。不过,自我意识是从对感性和知觉世界的存 在的反思而来的,就意识返回到自身而言,对象就是“生命”。但生命 不能满足这种直接性,它又要产生对象,并要扬弃对方,这就是“欲 望”。“精神是这样的绝对的实体,它在它的对立面之充分的自由和 独立中,亦即在互相差异、各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中,作为它们的 统一而存在: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②

从对自我意识的思辨理解出发,黑格尔谈到了主人与奴隶关系 (Herrschaft-Knechschaft-Verhaltnis)的辩证法。在自我意识中,有两 个正相反对的环节,一个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在存在,这就 是主人;另一个表现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 方而存在,这就是奴隶。但是,主人通过独立存在间接地使自身与奴隶 相关联,主人又通过奴隶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于是,他的本质成为他 所意愿的反面;同理,奴隶在完成主人命令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地 位的反面,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使自身转化为具有真实的独立 性的存在。奴隶的转化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劳动陶冶事物”③。

通过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考察,自我意识就达到了一种新形态,即

① 本章的解读请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91一97页,法兰克福/美因, 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22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③ 同上书上卷,第130页。

一个能思维的或自由的自我意识。自由的思维以概念的方式把握对 象,也就是说,对象是以一个异于意识的自在存在的身份直接地作为 意识的对象,但又与意识没有差别。在思维中,我是自由的,那客观 存在的对象也是为我而存在,与我有不可分割的统一。它在历史上 的第一个表现形态就是斯多葛主义,它的原则是,意识是能思维的东 西,只有思维才是意识的本质,不论什么东西,只有意识把它们作为 思维的存在去对待时,它们对于意识才是重要的或者才是真的和善 的。但是,这种能思维的意识只具有抽象的自由,是对外在存在的不 完全的否定,它仅仅是脱离有限存在而退回到自身之中,所以仍有局 限性。这时怀疑主义出场了,它是否定性的思维,否定了那多方面的 有规定性的世界,使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否定性在生活的多样性形态 中成为真实的否定性。黑格尔高度评价怀疑主义在思想自由中所起 的作用:怀疑主义体现了辩证法的否定运动,通过自觉的否定,它使 自我意识获得自由的确定性,并使这种经验上升到真理。但是,怀疑 主义又是对所有事物和差别的全盘杏定,因而使自身又退回到偶然 性和紊乱之中,成为摇摆不定的东西、自身矛盾的意识,这就是不幸 的意识(unglückliches Bewusstsein)①。它是一种始终分裂为二的意 识,总是意识到自身中有一个对立面的存在,它希望达到两者的统 一,但没有实现。经过两者的斗争,它认识到不变的意识也具有个别 性的形态,这是通过欲望、劳动、放弃等形式实现的,最后它认识到自 身就是绝对自在的存在和行动,于是,意识的不幸就消除了,对立面 和解了,达到了“理性”的观念。黑格尔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三个环节: 作为纯粹的意识、作为个别的存在和作为对它自己的自为存在的 意识。

①《精神现象学》的中译本将德文词“unglückliches Bewusstsein”译做“苦恼的意 识”,我们认为不太贴切。“unglücklich”是“glucklich”(幸运的、成功的)的反义词,据 德文瓦日希(Wahrig)词典,在修饰人时,它表示“悲伤的”、“受到打击的”;在修饰事情 时,它表示“带来不幸的”、“不利的”。这里的“unglucklich”是形容词,修饰入的意识, 所以我们将其译为“不幸的意识”。

第4章把实践的意识(欲望、恐惧)、人的社会关系、宗教和历史等 问题纳入到“先验哲学”的范围,即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中加以讨论,其 中还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绝无仅有 的,是黑格尔的独创。而且黑格尔在谈政治问题时,不是抽象地讲理 论,而是直接通过分析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形态,来阐明自我意识的进 展,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是对社会现实性的重视。第4 章被视为《精神 现象学》一书中十分重要的一章,因为黑格尔在其中关于欲望(Begierde)、恐惧(Furcht)、怀疑主义(Skeptizismus)、为"承认"而进行的战 斗(Kampf um Anerkennung)、主奴关系的辩证法等的论述,不仅在当 时有革命意义,后来还引起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为此产生激烈纷 争,并且至今仍是哲学界的热门话题。①

五 理性

第5章“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就是要表明“理性就是意识确知 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②。在这里,意识自身把它的对立 面即个别的现实的意识或他物,当做它自己的否定物,并看做由它自 身产生出来的,从而与他物形成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是由“中 项”(die Mitte)这个东西完成的。黑格尔说:

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 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 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 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 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③

① 有关第4章的重要性请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97—98页,法兰克 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55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③ 同上书上卷,第154页。

接下来,黑格尔详细但不指名地分析并批评了康德、费希特、谢林唯 心主义的缺陷。“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 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 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①虽然他们都在寻求 一种统一性,但是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费希特那条常被人误解为 “由无中创造”的“自我设定非我”的原则,还有谢林的“自然与精神的 无差别”,都在意识与实在性之间留下了壕沟。在他们那里,意识是 空虚的,实在性与意识只有外在、表面的统一,从而没能把唯心主义 开创的哲学原则进行到底。

接下来黑格尔尝试着描述自我意识与实在性(自然、社会、人的 精神)是如何和解的。“观察的理性”一节主要谈哲学在自然科学中 的经历,因为理性要认真地对待意识的否定物,理性对世界感兴趣, 所以自然科学的问题在此获得一席之地。当然理性是用概念的方式 对待在知觉、意谓中出现的东西,不过,当理性开始工作时,它还未认 识到自身的真理,所以它必须从感性出发,首先是对自然的观察,包 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无机物、有机物、自然界,其中涉及到当时科 学家有关如何看待力的本质、有机界有哪些特性等争论。其次是对 自我意识自身以及它与外在现实关系的观察,有思维的规律、心理学 的规律、个体性的规律等。黑格尔强调的是这些形式规律一定要有 具体内容,切不可流于空泛。最后是对自我意识与其直接现实关系 的观察,也就是对个体的人本身的考察,涉及的内容有拉瓦特尔 (Lavaterl)的面相学和加尔(Gall)的头盖骨相学,这是在当时医学-心 理学学科中流行的理论,可被视为人类学的前奏,黑格尔对它们了如 指掌,但其内容在今天只具有为科学发展史提供资料的意义。 “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其自身的活动而实现”一节又转向实践哲 学领域,阐述自我意识在现实社会中的目标,尤其是作为个体的人与 民族精神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此,自我意识进行双重运动,它意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54页,商务印书馆,1979。

识到自己仅是一个个体,它必须在别的个体中要求并产生它的现实 性,然后它又认识到这些现实也只是本原的发展的环节,就是它自 身,由此,它获得自己的真理性和普遍性。黑格尔把这样一个代表现 实性的世界称做“伦理性的王国”(Reich der Sittlichkeit),它类似我们 今天所说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客观存在着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是个体为了满足生命需要而进行的劳动,通过劳动他也满足了 他人的需要,个体就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现实性得到实现,在 “伦理性”中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义,所以整体性和普遍性是伦理世 界的原则,这个普遍的实体通过礼俗伦常和法律表述自己的语言。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善”和“正义”被黑格尔看做其社会整体性的 体现,经济关系也被包含在其中,但处在次要层次。社会团体首先被 理解为一个伦理的社团,这是黑格尔多年崇尚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研 究基督教历史的思想结果。

本节在谈完一般理论问题后,又分为“快乐与必然性”、“心的规 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界进程”三小段,在这里黑格尔主要是对18 世纪后期由晚期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感伤主义所代表的文学和 政治“世界观”进行剖析,并讨论如何平衡欲望与理智、个人与历史、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德行”(Tugend)就是要把规律性和普遍性认做 本质的东西,并且扬弃个体性。“在德行的意识那里,各人私有的个 体性必须接受普遍、自在的真与善的训练约束。”①“世界进程”(Weltlauf)则正好与德行相反,个体性把自己当做本质而使自在的善和真 屈服于自己之下,世界进程成为被个体性颠倒了的普遍秩序。但是, 黑格尔在此充分肯定了个体性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使意 识中的潜在的善成为现实,它的运动就是普遍东西的实现。

最后一节是“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在这个阶段,“意识摆 脱了所有的对立和一切限制其行动的条件以后,就轻松愉快地从自 身开始做起,不再骛心于他物,而专诚致力于自己”②。在“精神动物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52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② 同上书上卷,第 261页。

的王国”里,个体首先通过行动,然后在行动的产品即艺术作品中发 展和实现自身,使他的特别能力、天赋、特点现实化,最后在事情本身 (die Sach selbst)中,个别的目的成为普遍的目的,事情本身就意味着 现实性与个体性的互相渗透。本段的背景是歌德和洪堡兄弟之间关 于艺术家和科学家理想的争论。① 后两节“立法的理性”和“审核法律 的理性”又回到康德的实践哲学问题,其中所举的例子明显来自康德 在1785年发表的《道德形而上学》和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原 理》。对象性的东西在此成为“绝对的事情,它不再受确定性及其真 理性、普遍与个别、目的及其现实等等的对立所困惑,它的实际存在 就是自我意识的现实和行动”②。这个绝对的事情就是伦理的实体, 所以它的对象也是真实的东西,它把意识和存在统一在一起。至于 道德诫命,它们是得到承认的,不能追问它们的起源和理由,因此健 康的理性直接知道什么是“好”或“善”,例如“每个人都要说真话”、 “爱邻人如爱你自己”。但是这些诫命因其内在矛盾,最后必须抽掉 内容,只剩下一种形式的普遍性,或普遍性的纯粹形式。于是,创立 法律的理性下降成为只能根据是否自相矛盾来审核法律的理性。 这是黑格尔对康德绝对的道德诫命思想的批判。后一节则是针对 康德要求把绝对命令作为检验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发的,黑格尔 指出绝对命令是同语反复,只涉及被审核律令内容的偶然性,违反 矛盾律,并举出私有财产的问题作为例证。黑格尔还谈到如果为道 德伦理立法,就会使一些人任意妄为,而另一些人成为俯首听从的 奴仆。

“理性”一章分为三大节,所涉及的问题跨越理论哲学、实践哲 学、艺术和宗教哲学领域,其结构有点像一部“小哲学科学百科全 书”,这种划分也类似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结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 然后是设法使两者统一的“判断力批判”,从美学入手,最后进到目的

①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161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 2000。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79页,商务印书馆,1979。

论。按理说,意识发展到理性,所有领域都被打开,精神的发展就应 该到此止步了。但是黑格尔的问题在“理性”中并没有完全解决,他 又转向“精神”,掀开了一个更广阔和更深刻的思想领域。

六精神

第6章“精神”是全书篇幅最大的章节,因其内容庞杂,黑格尔还 加了不少小标题进行划分。研究者们对本章的解读虽然有分歧,如 黑格尔在此使用的方法是否前后一致等,但他们有一点看法是相同 的,即黑格尔的思想在“精神”一章中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并藉此而达 到了《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峰。① 在这一章里,不是“意识的种种形 态”,而是“世界的种种形态”成为考察的对象,前几章中对认识论中 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实践哲学问题的思辨-理 论性阐述,在此发展为对作为个体(Individuum)的主体与作为社会现 实性(soziale Wirklichkeit)的客体之间的现实关系的研究,世界历史 的真实发展在此成为黑格尔的参照物,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的概 念在此获得重要地位,当然黑格尔一如既往地要在个体和社会两者 间寻找内在的统一。

本章前面几段是一个大致的导言。首先,黑格尔区分了理性与 精神,理性只达到一种抽象、形式的统一性,而精神则是那个“既认识 到自己即是一个现实的意识同时又将其自身呈现于自己之前[意识 到了其自身]的那种自在和自为地存在着的本质”②。精神是伦理的 现实性(sittliche Wirklichkeit),当它处于直接的真理性状态时,它就 是一个民族的伦理生活。在与个人的关系上,“它就是一切个人的行 动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消除的根据地和出发点,——而且是一切个人 的目的和目标,因为它是一切自我意识所思维的自在物。——这个 实体又是一切个人和每一个人通过他们的行动而创造出来作为他们

①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173—174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 版社,2000。 ② 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页,商务印书馆,1979。

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那种普遍业绩或作品,因为它是自为存在,它是 自我,它是行动”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的这样三个特征:第一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总括,和康德、费希特等人一 样,黑格尔首先从伦理性的角度来理解精神,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 个共同特征,即把伦理道德的概念作为判断社会历史发展程度的标 准,经济、政治的要素被归在伦理的范围内。第二,民族国家的普遍 性和整体性要高于个体性,个人的目的和事业必须投身于整体之中, 这在黑格尔看来并不是整体对个体的压迫,而是体现了辩证的和谐; 个体在整体中实现自身,整体通过个体的行动得到发展。第三,精神 的实现在于个体的“行动”,行动是社会现实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然后,黑格尔简略地概述了精神的辨证发展:精神起初表现为一 个活的伦理世界,随后伦理在法律的形式普遍性中沉沦;于是精神自 身分裂为二,一方面是现实中的一个文化的世界或教化的王国,另一 方面是思想元素中的信仰世界或本质王国;最后这个分裂的世界经 过识见和启蒙,又重新回返于自我意识,它在道德中将自己理解为本 质性,不再把世界置于自身之外,而是消解于自身内,作为良心,就是 对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与此相应,“精神”这一章被分为“真实的精 神”、“自身异化了的精神”、“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三大段,它 们本身既反映了精神的内在逻辑发展,又与世界历史的三大阶段即 古希腊文明、中世纪和封建制度、近代社会相对应。黑格尔对世界历 史的了解和解读,基本上是以文学、戏剧的情节与人物为蓝本。他多 次引用了索福克勒斯的著名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以展示伦理性本 质与社会普遍性的必然冲突。安提戈涅为了葬兄而不得不违抗国王 的命令,最后被判死刑并自杀身亡,国王最后也因坚持国家利益而导 致家庭悲剧。黑格尔还多次引用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以批判封 建时代的荒谬和展现启蒙精神的觉醒。从总体上看,“精神”一章与 后来《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客观精神”的内容基本上相重合,它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页,商务印书馆,1979。

的对象是社会性的世界、伦理的行为和道德的意识的诸形态。黑格 尔在其中对家庭与城邦、善与恶、国家权力与财富、高贵意识与卑贱 意识、启蒙与信仰、绝对自由与恐怖等问题都有独到和精辟的辩证 论述。

七宗教

从“精神”到第7章“宗教”,并不意味着精神从此岸世界上升到彼 岸世界,而是表示精神从对自己的确定性上升到精神确知自己为精 神,换句话说,前一章是描述精神的现实性及其发展,这一章则是对 精神本质的知识,是精神知晓其自身,两者是意识(精神仍作为对象) 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现实的精神和自己知道自己是精神的精神之 间,或者作为意识的精神和作为自我意识的精神之间前此的差别,就 在那真正知道自己的精神中被扬弃了”①。宗教是精神发展过程的完 成,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最后必须回归到作为它们根据的宗 教。这里要指出的是,黑格尔理解的宗教概念是广义的,它包括所有 民族的全部文化中所涉及到的绝对真理和绝对之物,是伦理、社会、 法律、科学、文化等东西的总括,因为他一直认为,欧洲近代文明是在 基督教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了解欧洲精神的历史离不开基督教的 历史,康德、费希特等人所讨论的最后的哲学问题——道德哲学最终 都归于宗教问题。② 因此,可以说,黑格尔的宗教视域首先是历史性- 现实性的,神学的理解基本上被他排除在视域之外。所以,他在“宗 教”章节中讨论善、个人与教团、财产与教义的冲突等此岸的问题,对 神学信条和宗教奇迹基本上不提,这和他早期研究宗教的意图和出 发点是一致的。

黑格尔从世界宗教的历史发展去理解和解释宗教的本质或概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84—185页,商务印书馆, 1979。 ② 有关黑格尔“宗教”概念的详细论述请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 216—218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念。他把它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直接的或自然的宗教;然后精神 出现在一种被扬弃了的自然性形态中,自己成为对象,这就是艺术宗 教;最后两者达到统一,精神具有自在和自为存在的形态,这就是启 示的宗教。“自然宗教”指的依次是波斯教对光的崇拜、印度原始教 对植物和动物的崇拜、古埃及宗教中建造金字塔等物体的工匠劳作。 “艺术宗教”指的是古希腊的多神教,在这里,精神把它在其中为意识 而存在着的形态提升到意识的形式中,并把这种意识形式放到自己 面前。工匠也不再企图把思想和自然的异样形式混合在一起。在艺 术宗教里意识到它的绝对本质的现实精神就是伦理的或者真实的精 神,它不仅是一切个体的普遍实体,而且这实体是个体化了的,它被 那些个体看做它们固有的本质和自己的成就。黑格尔列举了古希腊 的各种艺术形式,从塑神像、赞美歌崇拜、建庙宇,到祭神仪式的狂 欢,例如酒神崇拜,再到通过语言实现的精神艺术品,如史诗、悲剧、 喜剧等,来说明在伦理实体中,自我与绝对、个体与国家、神与人是融 合为一的,当然还是一种初级的统一。启示宗教指的是基督教,它有 绝对宗教的形式,精神在此从实体的形式进入主体。“神的本质变成 为人,或者说,神的本质从根本上或直接地具有自我意识的形态,这 就是绝对宗教的简单内容。”①换句话说,精神在神的本质中看到了它 自己,认识到神的本质就是自己的外在化,它在这种外在化过程中保 持着并认识到自身。我们看到,这个思想和后来费尔巴哈关于“神的 本质是人创造的”无神论命题已经极其相似。

八绝对知识

第8章“绝对知识”的对象仍是绝对之物,那么,它与宗教又有什 么区别呢?我们看一段黑格尔的话:

虽说精神在这里(启示宗教——引者)诚然达到了它的真实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35页,商务印书馆,1979。 译文有改动。

形态,不过这个形态本身和它的表象形式还是一个没有被克服 的方面,精神还须从这一方面过渡到概念,以便在概念中完全消 除对象性的形式,而概念是同样包含它的对方在它自身内的。① 同是面对绝对之物,宗教把握它们的方式是表象的,仍带有对象性的 局限,所以必须扬弃这种单纯性形式,上升到概念,这就是哲学的领 域。在这一章里,黑格尔简略概述了精神在哲学概念的形态中所达 到的认识。例如意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意识外在化自身,然后扬弃 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并把它们收归于自身。关于绝对知识,黑格尔 认为,它是概念式的知识,但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发展,经过否定、树立 对立面的过程,才能实现,意识在概念要素中产生出来的精神,就是 科学。关于精神的外在化问题,黑格尔认为,精神必须外在化才能发 展自身,才能有内容和生命,精神要表现在时间中,历史是精神的一 个不可缺的方面,“回忆”的历史与概念一起才构成真正的精神。按 照黑格尔当时的理解,绝对知识应该是关于包括科学、法、道德、宗 教、历史等诸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科学,这些概念和原理本身应 构成一个和谐而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本章涉及到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但却只有寥寥数节,这使得 后人对此有各种解释。② 惠普里特(J.Hyppolite)称这一章是《精神现 象学》全书中最晦暗的一章。③ 其他的一些作者认为这正表明了《精 神现象学》力图为达到思辨知识而提供一条证明道路的做法的失败。 本章与前几章的区别在于,它缺乏意识经历的历史。我们觉得,也许 是时间的压力和时局的动荡,也许是黑格尔当时对哲学体系的构想 并不成熟,所以他在谈了哲学使宗教和道德发生和解,还有哲学优于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86页,商务印书馆,1979。 译文有改动。

②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244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 2000。

③ 参见惠普里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起源和结构》,第553页,巴黎,1946。

宗教之后,就很快收笔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二篇-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在形而上学本身中,我们看到实体性与个体性的对立。首先 是朴素的、非批判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 ideae innatae〔天赋 观念〕;主要的东西是一贯性、方法。其次是洛克的思想起源说,他 对此作了论证,还没有提出思想是否绝对真实的问题。实体说是 自然主义、斯宾诺莎主义;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是与法国唯物论平行 68 331 的。在这…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23
  • 第三节 自由与必然

    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谢林进一步解释说,它们是作为同一 本质而交互存在的,它自在地是自由,在形式上却是必然性。当我们 从某一个方面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们非此即彼,不是此一就是彼 一。康德虽然已经认识到自由与理智的联系,但却没有把这个认识 进行到底;而费希特则把自我意识的设定看做入的行动来源,并且想 以此解决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但谢林认为,这种意识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49
  • 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序言-在线阅读

    ———————————————— 谨将本文献给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政府枢密顾问、特里尔的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先生,以表达子弟的敬爱之忱——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 我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请您原谅我把我所仰慕的您的名字放在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的开头。我已完全没有耐心再等待另一个机会来向您略表我的敬爱之忱了。 但愿一切怀疑观念…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10日
    197
  • 第一节奥古斯丁:一个新的起点

    早期教父们在阐述、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活动中,不管他们对希腊 哲学持什么态度,是吸收、利用,还是批判、拒斥,他们都无法回避希 腊哲学。因为他们是在一个早已被希腊化了的世界里从事传教与护 教的事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是他们最强有力的盟友,就是他 们最危险的敌人。这既是基督教走向世界的文化场境,也是希腊哲 学的历史遭遇。 然而,即使教父们批判乃至拒斥哲学,他们也必…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09
  • 第二十六章阿多诺

    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最重要 代表,他在哲学、美学、社会学、音乐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不仅使他在 20 世纪 6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左派的理论权威,而且还被当下的后现代思 潮奉为思想上的直接先驱。 阿多诺1903年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其父魏森格隆特(Oskar Wiesengrund)是当地从事葡萄酒业的犹…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1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