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精神”和“现象学”的概念

仅是“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当时就充满时代感,有点标新立 异。“精神”(Geist)一词,是 18-19 世纪之交流行的一个时髦概念, 尤为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文学所看重,也是黑格尔十分钟爱的概 念。在早期作品中,他就多次提到“犹太教”或“基督教”的“精神”,表 示对一个时代或一种宗教的自我理解及其内在发展动力。在《差别》 一文中,黑格尔谈到作为两条形而上学原则的“精神与物质”在哲学 传统中的对立。自然哲学和理智哲学的任务就是证明这两者之间的 同一性,因为自然对这种同一性浑然不知,而它在精神中已回到自 身。总起来看,黑格尔当时主要是从“伦理性”(Sittlichkeit)的角度去 理解精神,它表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道德、政治、宗教等东西的总 和,代表人的理性中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的东西。人的理性被大致 分为意识、意志、精神这样三个阶段。① 最新的精神属于近代及其 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黑格尔理解的“精神”,就有“自我反思的过 程”和“它自身的它在的结构”这样两个特征。精神诸形式的特点,就 是从所有内容中直接抽象出来,又同时成为特殊的、具体的内容。入 可以在其意识中脱离一切特殊内容,并使这种意识性成为对象。人 还可以将他独立或脱离特殊兴趣和视域的能力,在行动中表达出来, 例如超党派性、自我距离、扩大的视域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自我 距离或自我否定的结构适合于个体和社会精神、理论和实践精神的 一切形式。这就是精神的每个形式或阶段为什么能超越自身、对自 身发问并反思自身的原因。每一次反思都是把它自身的对立面包括 在自身中,由此不断达到更广阔的自我认识。②

① 有关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的变化请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59—62 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② 参见同上书,第61页。

“现象学”(Ph登场,现已无从考证。“现象学”的形容词最早出现在来自黑格尔的 家乡施瓦本的神父厄庭格(Oetinger)所作的《古代哲学》(1762)一书 中,他首次将现象学定义为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推演出总体规则 的一种因果律方法。基本上与此同时,在1764年出版的《新工具》一 书中,朗贝特(Lambert)把现象学定义为与关于真理的理论不同的 “关于假象的理论”(Lehre vom dem Schein),假象并不完全代表错 误,它是真理和错误的混杂,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系统化假象的种类, 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他们两入已不言自明地使用“现象学”这个 概念,所以可以判断,当时这个概念已为人们所熟识。

朗贝特的观点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康德比前者要更加积 极地估计现象学的意义。康德在早年曾设想在形而上学理论前先搞 个现象学,作为一门“预科”,以确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使感 性原则和关于纯粹理性对象的判断不致混淆起来,但最后他还是以 “纯粹理性批判”取代了现象学的地位。不过,在1785年出版的《自然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共写了四章,它们分别是运动学、 动力学、机械力学和现象学,现象学在此是指把物质的运动和静止作 为外在感官的现象或经验的对象加以研究。赫尔德也提到过要创建 一门现象学,他在1774年的《人类最早文献》一文中报怨:“人的最重 要理论,如直观的哲学、明证的哲学、符号的哲学、经验的哲学,都还 深藏于黑暗和怀疑之中。”①不过他注意到这种状况已被打破,在朗贝 特的现象学中出现了新的开端。在1767年发表的《批评的丛林》第 4 卷中,赫尔德说:“真正讲来,既然可见的美不外是现象,那么也就应 该有一个关于美的现象的充实的伟大科学:一门美的现象学,这门科 学有待于第二个朗贝特来完成。”②浪漫派大师诺瓦利斯也说过:“现 象学可能是最有用的和最广泛的科学”③。

黑格尔对上述关于现象学的看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在把现象

①②③ 转引自班西本“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X—LXⅢ页。

学作为哲学入门的构思上,黑格尔康德确实有某种共同之处。但 就康德只是在消极的意义上使用“现象学”而言,黑格尔和他就有根 本区别了。费希特也有自己对现象学的构想,他认为作为真理和理 性理论的知识论需要现象学作为其补充。他的1804年的“知识论”体 系的第二部分就是现象论,即关于现象或假象的理论。因为知识论 把一切事实性(Faktizitat)都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意识作为一切事实 之物的源泉,又可以从中推导出作为其内容的事实之物。现象学就 是关于推导出事实东西的理论。现在的研究尚不能肯定黑格尔当时 是否已经知道费希特当时仅在口头上表述的现象学思想。① 此外,歌 德在研究光和颜色的理论时也探讨过现象的问题,例如他在 1798 年写的《经验与科学》一文。而黑格尔在这段时间里和歌德有着较 密切联系,因此,不能排除歌德也对黑格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产生 过影响。

黑格尔使用“现象学”这个概念影响最大的似乎应该是莱因哈 德。过去的研究常忽视这一点。1800年左右,“现象学”已经是一个 为人所熟知的哲学概念,它表示研究现象中有多少“本质内容”。莱 因哈德在1802年发表的文章《现象学的要素或通过将合理性的实在 主义应用于现象来讨论它》中,在所谓的基础理论“合理性实在主义” 之后,设立了一个现象学,其任务是以合理性的实在主义的原则在现 象界的应用为例,来解释合理性的实在主义。这里的现象界与假象 是有区别的。由于现象界的经历主要与自然界有关,莱因哈德认为, 现象学应将自然现象引到它的本质和根据中,并确定自然理论的一 般规划,因此现象学实际等同于自然哲学。黑格尔对莱因哈德的思 想是十分了解的,他的《差别》一文曾专辟一节批评莱因哈德。此刻 他将“现象学”和“精神”两个词联起来作为自己的书名,一方面希望 用现象来说明“绝对知识”的产生,使理论与历史相互印证;另一方面 通过将精神现象上升到概念,也可能希望与莱因哈德的“自然现象

①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参见班西本“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XVI页。

学”唱个对台戏,从而体现出自己理论的标新立异之处。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再版前言-在线阅读

    再版前言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西方哲学和文化学这两个学科领域之间徘徊。 坦率地说,就个人气质和兴趣而言,我可能更适合于文化学研究。因为本 人天性好高骛远,在学术上喜爱宏观性的视域,每当面对人类文明演进的 长程历史时,总会在心底不由自主地泛起一股喜悦之情。正如我在《告别 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一书的后记中所写的:“让数千年来整个人类文明 史中的精英豪杰及其所创…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412
  • 第一节 剑桥柏拉图主义的概况

    剑桥柏拉图主义是17世纪中期在英国出现的一个思想流派,其 成员主要是在剑桥大学任教或受教育的一批哲学家、神学家和道德 学家,因为他们的观点与柏拉图主义有密切联系,故而得名。 剑桥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是本杰明·惠契柯特(Benjamin Whichcote,1609-1683)。他就学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后来在 剑桥大学任教,曾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院长和剑桥大…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656
  • 培根-《新工具》-序言-在线阅读

    有些人自认把自然界的法则作为已被搜寻出来和已被了解明白的东西来加以规定,无论是出于简单化的保证的口吻,或者是出于职业化的矫饰的说法,都会给哲学以及各门科学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他们这样做固然能够成功地引得人们相信,却也同样有效地压熄了和停止了人们的探讨;而破坏和截断他人努力这一点的害处是多于他们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好处的。另一方面,亦有些人采取了相反的途径,断言…

    书籍分录 2025年9月4日
    185
  • 笛卡尔-《谈谈方法》-第六部分-在线阅读

    第 六 部 分 三年前我写完了那部包含这些内容的论著,刚刚着手修改、准 备付印的时候,听说有一些权威人士对某某人新近发表的一种物 理学见解①进行了谴责。那些人士是我非常重视的,他们的权威 对我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正如我自己的理性对我的思想起支配作 用一样。至于那种见解,虽说我自己不一定主张它,可是确确实 实,在他们提出谴责之前,我并没有在其中看出什么问题,认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1日
    575
  • 第四节《存在与时间》(下)

    一解释学的处境 上面已经讲到,海德格尔认为缘在“首先和通常地”是处于混世 的和失去自身的非真态之中,而且这种非真态的“与他人同在”、“被抛于世”、“沉沦”等牵挂状态也不比真态的或真正切身的状态 (Eigentlichkeit)更少本源的发生和缘构性。那么,什么是这缘在的真 态状态呢?为什么必须通过这种状态才能获得时间这个理解存在本 身的视域呢?《存在与时间》…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47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