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精神”和“现象学”的概念

仅是“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当时就充满时代感,有点标新立 异。“精神”(Geist)一词,是 18-19 世纪之交流行的一个时髦概念, 尤为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文学所看重,也是黑格尔十分钟爱的概 念。在早期作品中,他就多次提到“犹太教”或“基督教”的“精神”,表 示对一个时代或一种宗教的自我理解及其内在发展动力。在《差别》 一文中,黑格尔谈到作为两条形而上学原则的“精神与物质”在哲学 传统中的对立。自然哲学和理智哲学的任务就是证明这两者之间的 同一性,因为自然对这种同一性浑然不知,而它在精神中已回到自 身。总起来看,黑格尔当时主要是从“伦理性”(Sittlichkeit)的角度去 理解精神,它表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道德、政治、宗教等东西的总 和,代表人的理性中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的东西。人的理性被大致 分为意识、意志、精神这样三个阶段。① 最新的精神属于近代及其 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黑格尔理解的“精神”,就有“自我反思的过 程”和“它自身的它在的结构”这样两个特征。精神诸形式的特点,就 是从所有内容中直接抽象出来,又同时成为特殊的、具体的内容。入 可以在其意识中脱离一切特殊内容,并使这种意识性成为对象。人 还可以将他独立或脱离特殊兴趣和视域的能力,在行动中表达出来, 例如超党派性、自我距离、扩大的视域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自我 距离或自我否定的结构适合于个体和社会精神、理论和实践精神的 一切形式。这就是精神的每个形式或阶段为什么能超越自身、对自 身发问并反思自身的原因。每一次反思都是把它自身的对立面包括 在自身中,由此不断达到更广阔的自我认识。②

① 有关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的变化请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第59—62 页,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② 参见同上书,第61页。

“现象学”(Ph登场,现已无从考证。“现象学”的形容词最早出现在来自黑格尔的 家乡施瓦本的神父厄庭格(Oetinger)所作的《古代哲学》(1762)一书 中,他首次将现象学定义为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推演出总体规则 的一种因果律方法。基本上与此同时,在1764年出版的《新工具》一 书中,朗贝特(Lambert)把现象学定义为与关于真理的理论不同的 “关于假象的理论”(Lehre vom dem Schein),假象并不完全代表错 误,它是真理和错误的混杂,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系统化假象的种类, 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他们两入已不言自明地使用“现象学”这个 概念,所以可以判断,当时这个概念已为人们所熟识。

朗贝特的观点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康德比前者要更加积 极地估计现象学的意义。康德在早年曾设想在形而上学理论前先搞 个现象学,作为一门“预科”,以确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使感 性原则和关于纯粹理性对象的判断不致混淆起来,但最后他还是以 “纯粹理性批判”取代了现象学的地位。不过,在1785年出版的《自然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共写了四章,它们分别是运动学、 动力学、机械力学和现象学,现象学在此是指把物质的运动和静止作 为外在感官的现象或经验的对象加以研究。赫尔德也提到过要创建 一门现象学,他在1774年的《人类最早文献》一文中报怨:“人的最重 要理论,如直观的哲学、明证的哲学、符号的哲学、经验的哲学,都还 深藏于黑暗和怀疑之中。”①不过他注意到这种状况已被打破,在朗贝 特的现象学中出现了新的开端。在1767年发表的《批评的丛林》第 4 卷中,赫尔德说:“真正讲来,既然可见的美不外是现象,那么也就应 该有一个关于美的现象的充实的伟大科学:一门美的现象学,这门科 学有待于第二个朗贝特来完成。”②浪漫派大师诺瓦利斯也说过:“现 象学可能是最有用的和最广泛的科学”③。

黑格尔对上述关于现象学的看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在把现象

①②③ 转引自班西本“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X—LXⅢ页。

学作为哲学入门的构思上,黑格尔和康德确实有某种共同之处。但 就康德只是在消极的意义上使用“现象学”而言,黑格尔和他就有根 本区别了。费希特也有自己对现象学的构想,他认为作为真理和理 性理论的知识论需要现象学作为其补充。他的1804年的“知识论”体 系的第二部分就是现象论,即关于现象或假象的理论。因为知识论 把一切事实性(Faktizitat)都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意识作为一切事实 之物的源泉,又可以从中推导出作为其内容的事实之物。现象学就 是关于推导出事实东西的理论。现在的研究尚不能肯定黑格尔当时 是否已经知道费希特当时仅在口头上表述的现象学思想。① 此外,歌 德在研究光和颜色的理论时也探讨过现象的问题,例如他在 1798 年写的《经验与科学》一文。而黑格尔在这段时间里和歌德有着较 密切联系,因此,不能排除歌德也对黑格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产生 过影响。

对黑格尔使用“现象学”这个概念影响最大的似乎应该是莱因哈 德。过去的研究常忽视这一点。1800年左右,“现象学”已经是一个 为人所熟知的哲学概念,它表示研究现象中有多少“本质内容”。莱 因哈德在1802年发表的文章《现象学的要素或通过将合理性的实在 主义应用于现象来讨论它》中,在所谓的基础理论“合理性实在主义” 之后,设立了一个现象学,其任务是以合理性的实在主义的原则在现 象界的应用为例,来解释合理性的实在主义。这里的现象界与假象 是有区别的。由于现象界的经历主要与自然界有关,莱因哈德认为, 现象学应将自然现象引到它的本质和根据中,并确定自然理论的一 般规划,因此现象学实际等同于自然哲学。黑格尔对莱因哈德的思 想是十分了解的,他的《差别》一文曾专辟一节批评莱因哈德。此刻 他将“现象学”和“精神”两个词联起来作为自己的书名,一方面希望 用现象来说明“绝对知识”的产生,使理论与历史相互印证;另一方面 通过将精神现象上升到概念,也可能希望与莱因哈德的“自然现象

①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参见班西本“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XVI页。

学”唱个对台戏,从而体现出自己理论的标新立异之处。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十四章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四章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哲学 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说:“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 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① 而费希特与谢林把康德哲学发展为彻底的先验唯心 论,把人的自我意识夸大为决定一切的绝对自我或普遍精神,从而建构了他们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的哲学是康德哲学与黑格 尔哲学之间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费 希 特…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30
  • [英]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参考书目-在线阅读

    注释 这里没有给出的出版物细节可以在“参考书目”部分中找到。如果不是翻译版本的作品,任何翻译都出于作者自己。以下是注释中的一些相关缩写: ASAD:波伏娃,《归根到底》(All Said and Done ) BN:萨特,《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 BT: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70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三章-在线阅读

    节制或自制以及对神有正确观念的必要性,第1—2节。神明 眷佑世人,第3—9节。其他动物都是神为人而造的,第10节。除 了次等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感官外,神明还赐给人以理性和语言,第 11、12节。我们虽然看不见神,凭他们所做的工作就可以确信他们 是存在的,第13、14节。因此,应该按照我们的经济条件敬奉神,第 15、18节、 苏格拉底并不是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59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六章 受难上帝之秘密-在线阅读

    第六章 受难上帝之秘密 人化了的或属人的——二者是一样的——上帝即基督的一个本质规定,便是苦难。爱通过受难来证实自己。一切跟基督密切关联的思想和感情,都集中于受难这一概念之中。作为上帝的上帝,是一切属人的完善性之总和,而作为基督的上帝,则是一切属人的不幸之总和。异教哲学家们把知性之活动——尤其是其自我活动——誉为至高的活动、属神的活动;而基督徒们却把受难神圣…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142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二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 我们在上一章中只是根据那些普遍条件而考虑了先验的判断力,它唯有 在这些条件下才有权把纯粹知性概念运用于综合判断之上。现在我们要做的 是:把知性以这种批判的谨慎性实际上先天作出的那些判断在系统的联结中 展示出来,对此,我们的范畴表毫无疑问必然会给我们提供自然的和可靠的引 导。因为正是这些范畴,它们与可能经验的关系必然会先天地构成…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0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