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是在1805年冬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的。当时,他把这 本书筹划为未来哲学体系的入门,和逻辑学一起构成体系的第一部 分,所以又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的科学”(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sstseins)。1806年夏季,该书的第一部分(原 文第1—336页)也就是在这个副标题下被交给出版商付印的。黑格 尔对“意识”这个概念的关注与他在此期间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合为 一体的做法有关。既然逻辑就是形而上学本身,不再是哲学的入门, 那么,怎样才能将普通的认识引导到哲学认识的入口呢?黑格尔希 望意识来承担这项任务。1806年夏季,他在讲座课上明确说,精神现 象学是逻辑学的入门,它由绝对知识的概念(《精神现象学》最后一个 部分)直接过渡到存在的概念(《逻辑科学》第一部分)。
黑格尔在写作《精神现象学》时,先写的是“导论”(Einleitung)。 在“导论”中,他立足于意识的经验发展,阐述了意识历史发生的形成 条件,也就是哲学思维和自然意识相区别的条件,指出自然意识应通 过怀疑主义使自己从认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经过辨证运动,最后达到科学认识,即逻辑。在写第1—5章(I—V)时,黑格尔也基本上贯 彻了这个意图。但在写到第6章“精神”时,他的初衷发生了改变,他 领悟到社会历史-现实性的重要性,开始从描述意识的发展史转向描 述世界发展史,即社会的真实历史发展。他认为,意识正处于一个新 世纪的开端,它要和它已有的实存和表象彻底决裂;但是新世纪是从 历史中产生的,所以意识只有通过世界史才能重新掌握新世纪,它必 须承担“世界史的巨大劳作”。于是,在第 6—8(VI—Ⅲ)章中,黑格尔 重点讨论了伦理、道德、法、宗教等问题。这样,最初的“入门”就变成 了一个篇幅很大的独立作品。1806年10 月,黑格尔终于写完了这本 书,为了读清样和督促印刷工作,他亲自跑到出版社所在的班堡市, 其间因交稿时间的拖延还和出版商发生过摩擦。在最终交付的书稿 上,他删去了“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的副标题,添加上“精神现象学的 科学”作为副标题。在1807年1月才最后撰写的“序言”(Vorrede) 中,黑格尔简述了改变初衷的理由。精神现象学承担着当代科学的 任务,它既不再是体系的第一部分,也不再是体系的入门,而是“一般 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形成过程”①,它体现了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 1807年 4 月,《精神现象学》一书终于正式出版。
不幸的是,由于出版时麻烦不断,例如因作者分几次才交完全部 手稿,印刷工作只能断断续续,装订又分开进行,所以,不是所有的书 都添加上了有新副标题的扉页,有的书还将两个不同的副标题并列。 这种混乱还表现在段落的划分和目录、标题的处理上。在段落结构 方面;先交第一部分稿件时,黑格尔划分的段落是用罗马数字从I一 W(中译本第 1—8 章)来标识的,最后定稿时,他又弄了一个新结构, 全文被用拉丁字母分成 A、B、C三大部分,在C中又套了AA、BB、 CC、DD四部分(中译本分为甲、乙、丙,丙里面再套上甲、乙、丙、丁)。 从原来的八章到最后的六个部分,实质的变化是把原来的前三章合 并为一个部分,即“A.意识”,后面的结构基本上保持原样。但是字母
①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79。
的标题只体现在目录中,正文中的标题还是旧的。后来出版的《精神 现象学》各版本都把这种双重结构保留下来。①在目录与标题方面:在 最初交稿付印时,黑格尔列了一个目录,最后交稿时又给了一个经过 修改的更好的目录,但出版社只在目录表上列出了这个有清晰小标 题的目录,却没有据此给全部正文加上标题,所以造成目录表的小标 题并没有反映在正文的内容中。这些都让初读者一打开该书就感到 些许困惑。②
黑格尔为“序言”部分添加的小标题如下:
论科学的认识;真实之物的要素是概念,概念的真实形态是 科学的体系;精神目前的状况;原则并不是终结,反对形式主义 绝对之物是主体,主体是什么;知识的要素;上升到知识就是精 神现象学;已被表象之物和熟知之物转化为思想,它们在概念之 中;精神现象学在何种程度上是否定的或者包含了错误的东西; 历史的真理和数学的真理;哲学真理的本性和它的方法;反对图 表化的形式主义;从事哲学研究的要求;在其否定态度中的发怨
① 关于《精神现象学》的计划、写作、印刷、出版等问题请参见班西本为1988年 版的《精神现象学》所写的“导言”,载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魏塞思、克莱蒙特主编, 第IX—LXⅢ页,汉堡,迈纳出版社,1988(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② 应该指出的是,《精神现象学》的中译本在小标题的处理上有须改进之处。第 一,译者根据拉松本和参考法、俄译本,在目录和正文中加上了许多带[]的小标题,以 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而这些标题是黑格尔的原文中所没有的(参见中译本“译后记”)。 我们以为,经典原著的翻译应该严格地根据原著进行,任何后人的添加物都不能全面 准确地还原原作者的思想,反而会误读原文,因为每一个译者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 有时代视域的局限性。第二,中译本的序言小标题没有相应地将黑格尔本人所写的 全部序言小标题翻译出来,在后面各章的目录中还有几处本来是黑格尔的原标题,却 被标上{],这和译者所参照的荷夫迈斯特1952年版本有些许出入。第三,“序言”的 原文文本中只有自然段落,并没有穿插小标题,也没有按内容分成几大段,但中译文 用带[]的小标题将其划分开来,而且这些带[]的小标题与原文的内容还有几处不太 …致,例如“历史的真理与数学的真理”那一段被标识为[历史的认识与数学的认识] (参见《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79。)
言的思想;在其肯定态度中的发怨言的思想,它的主体;作为健 康人类理智和作为天才的自然的哲学;结束语,作者与读者的 关系。①
黑格尔本人是这样说明《精神现象学》与他的哲学体系的关系 的。在1807年10月28日《耶拿文汇报》的知识专栏上,他刊登了一 份自我介绍:
本书描写生成着的知识。精神现象学应该对知识的根据作 出心理学的解释或是抽象的讨论。它从如下角度——通过这一 角度它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哲学的第一科学——看待科学的 准备:它把精神的诸形态当做道路的各站包括在自身内,通过这 条道路,精神就成为纯粹的知识或绝对的精神。因此在这个科 学的诸主要部分中——当然它们又分为若干部分,意识、自我意 识、观察着和行动着的理性,精神自身,作为伦理的、有教养的和 道德的精神,最终作为宗教的精神,在其有区别的形式中得到考 察。那些初看上去混乱无章的精神现象的财富被置入一种科学 的秩序中,这种科学秩序根据必然性来描写这些现象,不完善的 现象在这种秩序中自身消解,并上升到更高的现象中,后者是紧 跟着前者的真理。它首先在宗教中,然后在作为整体的结果的 科学中发现最后的真理。
在“序言”中,作者说明了从目前哲学的立场来看哲学的需 要应该是什么;说明了旧哲学套路的狂妄自大和胡作非为,它们 正在贬低哲学;说明了那些在哲学和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2卷将包括作为思辨哲学的逻辑的体系,还有哲学的其余 两个部分,自然的科学和精神的科学。②
①《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3卷,第1页。 ② 同上书第3卷,第 5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