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察哲学现状、重新定位哲学

《差别》一文是黑格尔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其意义自然不能 低估。黑格尔的本意是借评论当时热门的费希特和谢林哲学,来阐 述自己哲学的基本观点,因为他当时既没有成熟的体系,也没有时间 写部大作品,所以只有通过评价他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比一个陌 生人骤然拿出一个并不严整的体系,要更加稳妥和更吸引公众的注 意力。所以《差别》一书的结构与通常相反,它是先论后评,黑格尔在 前半部分先讲他自己对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后半部分才是对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评价。

一当前哲学的状况

黑格尔对过去那个产生了大量哲学体系的时代表示了批评态 度。首先是不指名地对康德哲学的批评:“当僵化的个性不再敢置身461 · 于生命的时候,趋向总体性的愿望还表现为趋向完善认识的愿望…… 由于它使科学转变成认识,它拒绝了科学所要求的生动的部分。”①接 着是对莱因哈德的指名道姓的批判。莱因哈德把哲学研究看做一种 手艺,这种手艺通过不断发现的新技巧得到改进,其最终目的是想找 到一种普遍有效的最后的技巧,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哲学纷争的问题。 这样莱因哈德就表现出探究(Ergrüdung)和论证(Begrüdung)的趋 向,想把哲学还原为逻辑。黑格尔指出,这是放弃了对真理的热爱和 信仰,在哲学大厦前建一个前院,在这个前院中老是与分析、方法化 和讲述打交道,直到使自己安于对哲学的无能为止。黑格尔认为,独 特性、多样性、偶然性都不是哲学,哲学是依靠理性去克服意识的局 限性,并在意识中建立绝对的东西,将自身提高到无限,并在其中把 握到自己的根据。任何哲学在本身中都是完成了的,其自身具有总 体性。② 黑格尔已敏锐地意识到,康德哲学引发了哲学中的真理与方 法之争。黑格尔主张方法的改进无助于认识真理,关键是对真理本 身的正确认识。这里,哲学被设定为与真理和科学同义的。黑格尔 简练地把费希特哲学概括为:“纯粹思维本身,即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在自我=自我的形式下,就是费希特体系的原则。”③费希特力求达到 绝对,但他使用的是知性的形式和反思,因而陷入有限性和对立之 中,体系的绝对物只得由哲学的反思在其现象的形式中予以把握。 所以他的主体-客体的同一,实质上是主观的主体-客体的同一。

二哲学的需要

黑格尔说:“如果进一步地观察哲学具有的特殊形式,那么我们 就看到:它一方面出自精神的生动的创造力,精神在这形式中由自己 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主动地进行塑造;它另一方面出自分裂具有的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5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参见同上书,第6—8 页。 ③ 同上书,第2页。

特殊形式,从这特殊形式中产生出体系。”①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 是和谐或统一,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的东西”,但在时代的进程中,绝 对物的现象与绝对物本身隔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东西。但是现象不 能否认它的起源,必须把现象的诸多限制的多样性建成为一个整体。 知性在勤奋地工作着,它建立了知识的大厦,但其中缺乏绝对物本 身;它坚持各种对立,如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信仰与理智、白由 与必然等,在这些对立物上筋疲力尽。只有理性才能超越知性设立 的对立的多样性,到达绝对物;对变得如此坚固的对立物加以扬弃是 理性唯一的兴趣。“当联合的力量在人的生命中消失,对立丧失了它 们的生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获得独立性时,哲学的需要产生了。”② 可见,哲学因分裂而生,并扬弃分裂而达到统一,为意识的多样性重 建绝对。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需要可以被表述为哲学的前提。从反思来 看,这样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绝对物自身;另一个是意识从总体中 走出来,分裂为存在与非存在、概念与存在、有限与无限。黑格尔指 出:“哲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前提结合起来,把存在置入非存在之中 作为变,把分裂置入绝对物之中作为绝对物的现象,把有限物置入无 限物之中作为生命。”③这里,黑格尔未来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已初见 端倪。最高的统一性被表述为“绝对的东西”,这种绝对物自身就包 含着分裂,但是它把分裂当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而不是一 种异已的本质,两者不再处于一种外在的对抗之中。绝对物只有通 过分裂才是真实的和可把握的。分裂成为绝对物的一种必然发展过 程和存在方式,或者说,是意识从整体性中的一种退出,意识藉此了 解自己的局限性,从而上升到新的统一或绝对。正是黑格尔对绝对- 分裂的关系所作出的近乎历史-辩证的理解——它们共同构筑哲学的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9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10页。 ③ 同上书,第12页。

前提,使他得以克服早年在无限生命与有限生命、部分与整体等问题 上所无法逾越的障碍,进入到一种新的统一。也正是在这种理解中, 暗藏着黑格尔后来对谢林的“绝对同一”的批评。

三哲学的新视野:体系、理性、反思、直观

黑格尔开始从新的视野重新考察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如体系、 反思、直观、知性、理性等。他认为,哲学要想成为科学,必须以体系的 面貌出现,没有体系就不成其为科学。这种认识似乎是当时学界的 共识,好像只有一种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前后一致并互有联系的知 识总体形式才具备科学资格。体系把一切都包含在自身之中,它在 起点、中间和终点都是以自身为根据,不允许在自身外寻找任何根 据。黑格尔之所以看重体系,是因为他觉得唯有在体系中,才能不断 克服由知性造成的对立和多样性,使被限制的东西与绝对的东西联 系起来。“哲学探讨的目的在于把这种多样性本身置于联系之中。 这就必然发生这样的需要:制造知识的总体、科学的体系。”①一种没 有体系的哲学活动是在种种限制面前的不断逃亡。下面这段话阐明 了“体系”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克服对立达到 统一的过程:

理性完善客观总体性的能力是通过自己的对立物,并通过两 者的综合产生新的同一性。这新的同一性本身又在理性面前是有 缺陷的同一性,又这样再补充自己。体系向自己所提供的最纯粹 的方法既不是称为综合的也不是称为分析的,当方法表现为理性 自身的发展时,情况就是这样。理性并不一再地把自己现象的流 露作为二重性召唤到自身之内(以此理性只是消灭了它),而是自 身在流露中构造成经历二重性的受制约的同一性,这相对的同一 性又自身对立,以致于体系不断进展到完成的客观的总体性,客观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 29 页,商务印书馆,1994。

的总体性与对立的主观的整体性统一成为无限的世界观,这个世 界观的延伸借此同时自身缔结成最丰富的最简单的同一性。①

上面这段引文至少传递了这样三个信息:第一,黑格尔对康德通 过区分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来为哲学寻找可靠的基础的做法是不赞 成的。在黑格尔看来,方法与理性是不可分的,方法表现为理性自身 的发展。在本书的后面,黑格尔也谈到,先验革命(经莱因哈德)在某 种程度上使“哲学变成了认识形式,成了逻辑”②。第二,黑格尔理解 的统一是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历史 过程,虽然他这里还未提到“辩证法”这个词作为理性发展的方法,但 统一性必须把分裂和发展包括在自身之内的基本想法是已经确定了 的。第三,正是对同一性作出的这种辩证理解,显示了黑格尔哲学与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根本差别。自我与非我都在统一之中,这就消 除了对自然(非我)的虐待;统一之中本身包含着区别。

黑格尔转而抬高理性,把理性当做哲学的工具或形式。他说: 哲学作为由反思产生的知识的总体,就成为一个体系,一个 概念的有机整体,其最高的法则不是知性,而是理性。知性必须 正确指出它的被设置物的诸对立物、它的界限、根据和条件。但 理性却统一了这些相矛盾的东西,同时设置两者并扬弃两者。③ 这时的理性被理解为反思与直观的综合。由于理性在此第一次把直 观包含在自身之内,它就在以前只具有的指出知性局限性的否定性 功能外,获得了一种肯定性的力量,从而显示出自身能够达到对绝对 之物的思辨认识。理性与绝对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因此能够把握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30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88页。 ③ 同上书,第21页。

绝对。①

黑格尔还区别了孤立的反思和哲学的反思。前者就是知性的立 场;哲学的反思则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与绝对的东西发生联系。 黑格尔说:

孤立的反思,作为对立物的设置,是绝对物的扬弃。它是存 在与限制的能力。但是,反思作为理性,与绝对物有关系,它只 有通过这种关系才是理性,于是,反思消灭了自己本身、一切存 在、一切被限制物,因为它把这些与绝对物相联系。②

但是,哲学的反思只能在二律背反中显示绝对,因为哲学本应该中介 关于绝对的无限性的知识,但它只能以有限的知识为出发点,因而会 陷于二律背反的怪圈中。二律背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只是绝对 的同一性在对立综合中的一个现象,只要反思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 这个局限,它就得到了克服。通过这种思想上的理解与澄清,就达到 了绝对无限性的知识。这里,黑格尔认为二律背反的作用就是暴露 反思的片面性与界限,反思借助它的否定性力量而走向绝对,它在与 绝对直观的综合中扬弃自身。

在《差别》一文中,黑格尔暂时还十分着重“直观”的作用。“知识 除了这否定的方面,还有肯定的方面,即直观。”③这表明,一方面,他 还未摆脱早期“浪漫派”的情结,他曾受雅可比思想的影响而重视感 性和情感因素;另一方面,他显然也受制于谢林的“机智直观”的思 想。黑格尔认为,直观是哲学知识的肯定方面,直观的作用就在于扬 弃反思最后出现的二律背反,补充反思的片面性,没有直观的参与, 纯粹知识始终只能是一个二律背反。不过黑格尔也一再强调,直观

① 参见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 第 27—28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13页。 ③ 同上书,第26页。

必须先验化,也就是与反思建立联系。只有在先验的直观中,主观与 客观的同一性才能出现在意识之中。“先验的知识联合反思与直观 两者,它同时是概念与存在。”①

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现在把知性、哲学反思和先验直观当做 形成绝对知识的三个步骤,它们分别代表了认识的三个不同阶段。 但是,他在先验直观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有点举棋不定:它们到底 是一个东西还是有所区别?直观与反思的综合是靠自身力量还是 借助理性这个第三者?为此,他抬出了“逻辑”这个概念:“如果逻辑 认识能真正进展到理性,它必定被归结到如下结局之上,即它在理 性中扬弃自身。它必须认识到二律背反是理性的最高原理。”②这时 的“逻辑”大致与“哲学的反思”相当,它只限于发挥一种否定性的作 用,与黑格尔在法兰克福时期讲的“否定性理性”类似,是达到真正哲 学之前的一步,这与他后来把逻辑等同于绝对精神的做法还有一大 段距离。

引入“逻辑”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黑格尔已经在考虑用自 已的概念来代替谢林的“直观”概念。例如在“先验直观”的最后一段, 黑格尔补充道:“这种同一性的意识的产生是思辨,并且由于观念性 与实在性在思辨之中是一,思辨就是直观。”③第二,先验哲学具有注 重认识论、悬置本体论的倾向,这是黑格尔所反对的。在他看来,从 认识形式和逻辑入手研究哲学,只是哲学和文化活动的一个方面。 他始终赞成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同一,哲学应该追求知识与真理。但 是,他也不能对已发生的把哲学还原为逻辑的思潮视而不见,因此如 何把逻辑也纳入哲学的体系,而不是只让它停留在哲学的前院或与 哲学作对,也是困惑他的一个问题。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26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89页。译文有改动。 ③ 同上书,第27页。

四对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评价

《差别》一文对费希特哲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黑格尔指出:“费 希特体系的基础是理智的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纯粹思 维本身,纯粹的自我意识:‘自我=自我,自我存在’。”①他对费希特知 识学的三条原理作了详尽分析,认为其根本局限就在于自我仍然是 经验意识,在自我中仍保持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并没有达到先验原 则和最高的统一,因此它还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他说:

独断论的唯心主义这样来保持原则的统一;否认整个客体,把 对立物之一——主体,在它的规定性中设置为绝对物,恰好如同独 断论在它的纯粹性中的唯物主义,否认主观的东西。当哲学探讨只 是以这样一种同一性的需要为基础时(这种同一性据说这样得到完 成:即对立物之一被否认,被绝对地弃之不顾),那么,主观的东西与 客观的东西,两者之中到底哪一个被否认,便是微不足道的了。②

接下来黑格尔还对费希特关于自然与自由的理论、国家观、道德 学说、美学理论等,一一加以分析与评说。这里因篇幅关系不再展 开。在评论中,黑格尔并不让费希特热情洋溢的语言牵着自己鼻子 走,而是用几句话精辟地概括出对方的主旨,然后倾泻自己的批评, 间或穿插几句俏皮话。值得指出的是,黑格尔的评论表明他对费希 特哲学十分了解,他虽然离开学术界近十年,但从没有放弃过跟踪学 术界动向,因为1794年以后正是费希特哲学产生轰动效应的年代。 1794年黑格尔在伯尔尼时就研读过费希特哲学,荷尔德林也在信中 向他讲过费希特在耶拿的情况。但黑格尔对费希特哲学从未表现出 过像对康德哲学那样的尊敬,总有点不以为然的态度。不过,他对费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34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41页。

希特哲学的批评却是十分认真和实事求是的,不像对待一些所谓的 “非哲学”那样充满讽刺和不屑一顾。

黑格尔把谢林哲学理解为对费希特哲学缺乏客观性的克服,他 指出:“同一性的原则是谢林的全部体系的绝对原则。哲学和体系同 时发生,而且同一性在各部分中没有丧失,在结果中更是如此。”①在 这里,黑格尔对谢林的那种最初的无差别的绝对物还是赞成的。但 他却更看重从这种无差别物中所产生的扬弃和分离,以及从中所产 生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他显然也同意谢林的如下观点,即从绝对 的同一性中分离出来的主体-客体系列就是先验哲学,分离出来的客 体-主体系列就是自然哲学,它们都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个绝对物的 认识。黑格尔说:“在双方中,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被设置在实 体性的关系之中。在先验哲学里,作为理智的主体是绝对的实体,而 自然是客体、偶性;在自然哲学中,自然是绝对的实体,而主体、理智 只是偶性。”②但是,他认为这两种科学都不能自称为唯一的科学,或 者简单地混合起来,它们应该互相融合,达到一个无差别的绝对物。

黑格尔还引用康德哲学和其他的一些成果来说明谢林同一哲学 的合理性。鉴于他当时与谢林的特殊关系,他在文中未对谢林提出 任何批评,但全书中也没有一句献媚之词。不过在近结尾处,黑格尔 审慎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哲学态度:

哲学的绝对原则、唯一实在的根据和坚定立场,不仅在费希 特哲学中而且在谢林哲学中都是理智直观,如果为反思表达一 下的话,那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在科学中,这种理智直观 成了反思的对象,因此,哲学反思本身是先验的直观。哲学的反 思把自身变成客体并和客体合而为一,因此它是思辨。③

①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66 页,商务印书馆,1994。 ② 同上书,第72页。 ③ 同上书,第83页。

正是在“思辨”的问题上潜藏着日后黑格尔和谢林分道扬镳的危机。 如何客观地评价黑格尔和谢林在耶拿期间的关系,这涉及如何 看待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当黑格尔初到耶拿时,两人一个是求职 者,另一个已身居大学要职,所以黑格尔对谢林表现了足够的尊敬和 谨慎的赞扬。但是,黑格尔当时没发表过作品不等于没有自己的独 立思想,他不仅对宗教、实践哲学领域诸问题有过多年的深思,还携 有自己的自然哲学研究手稿来到耶拿。资料表明,黑格尔在1800 年 秋曾研读过欧几里德几何学,在研究中,他注重的是揭露欧氏证明程 序中所存在的方法论缺陷。他还研究过天体运行轨道的问题,对康 德的力学与天文学、开普勒和牛顿的力学都作过详细的笔记。① 他匆 忙完成的求职论文《论行星轨道》也以自然哲学为主题,这说明他事 先就有积累,是有备而来的。而且从内容上看,他的自然哲学也不能 归到谢林的门下。同样,他们俩之间也决不是那种学生先抄袭老师 然后再独立发展并翻脸不认人的关系,从1802年初到 1803年5月, 他们在主编《哲学评论杂志》时,有过一段愉快的共同工作时期。后 来谢林离开了耶拿,也暂时地离开了哲学,黑格尔则在创建哲学体系 上努力工作并取得突破,这时,友谊的樊篱当然不能禁锢思想的发 展。谢林后来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离开了古典哲学的轨迹,他们 两人当然不再有相交的可能性。所以,谢林和黑格尔是从共同的起 点出发一—发展康德哲学,瞄着不同的目标,并行地向前发展。成名 的时间有先后,但决没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不存在由康德经费希特、 谢林再到黑格尔这样一条直线式的进展。

与黑格尔以往作品相比,《差别》一文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给 人全然一新的感觉。我们在此较详细地解读它,是因为可以把它作 为一篇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立场的范文来读,尤其对初学者开卷 有益。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此简练地概括了他对康 德、费希特先验哲学的看法,概述了自己哲学的基本态度。它既帮助

① 参见罗森克朗茨《黑格尔的生平》,第151页及以下,柏林,1844。

初读者了解黑格尔如何评价前人,又有助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去理解 《精神现象学》及日后黑格尔那庞大复杂的哲学体系。知道了黑格尔 主要哲学问题的由来,许多读书时的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第六章-在线阅读

    第六章 绝对的批判的批判或布鲁诺先生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 (1)绝对批判的第一次征讨(马克思) (a)“精神”和“群众”   过去,批判的批判似乎对各种各样的群众的事物多少进行过一番批判的研究。现在我们却发现它是在研究绝对批判的对象,即它自己。到目前为止,它一直是靠批判地贬低、否定和改变某些群众的事物和人物来取得自己的相对荣誉。现在它却靠批判地贬低、否定和改变…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5日
    137
  • 第一节 笛卡尔的继承者——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法国近代重要哲学家与神学 家,笛卡尔主义者。1638年8月5日生于巴黎。1659年在索邦神学 院获得学位并接受神职。1670—1674年写出了代表作《论寻找真理》 (De la Recherché de la Vérité)。1680年出版了另一本重要著作《论 自然和神赐》(Traitéde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81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十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线阅读

    第二十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请随我开启一扇崭新的哲学之门,走入一个全新的哲学之境,在这里生命将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名著,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为未来新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 “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也是他全部哲学的基点。 应…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31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著者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在线阅读

    著者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 在《沉思集》第一版出版之前,我曾想把它拿给索尔朋纳的圣师们和肯于费心一读的其他学者们去检查,希望把这些反驳和我的答辩印出来做为我的《沉思集》的继续,每一组都按照收到它们的次序排列,这样我将会使真理更加彰明。而且,虽然给我寄来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46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欢迎会-在线阅读

    欢迎会 一直到午后很晚,经过长久的徒劳的寻找和奔波之后,查拉图斯特拉才回到他的山洞。可是,当他面对着山洞站下,距离不超过二十步远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现在发生了:他重又听到那阵大大的求救叫声。真令人吃惊!这…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19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