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格尔谈“爱”、“生命”、“历史命运”

在稍后的1797年的一篇作品中,黑格尔仍在宗教的视域内探讨 统一性和实践的问题。“只要哪里主体与客体或者自由与自然被设

①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236页。

想为结合着的,即是说,自然即是自由,主体与客体不是分离的,那里 就有神圣的东西——这样一种理想就是每一宗教的客体。”①这里, 黑格尔显然接受了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让一切充满爱”的主体 思想,开始与荷尔德林的诗学立场拉开距离,并第一次把一个能代表 这种统一性的最高概念称做“爱”(Liebe)。“只有在爱里面人才是同 客体合而为一的,因为爱既不统治,也不被统治。这种爱为想像力加 以实体化,就是神。”②“我们可以把那种爱的结合叫做主体和客体、自 由和自然、现实的东西和可能的东西的结合。”③“爱”原本是基督教教 义中的一个中心概念,《约翰福音》中指出了上帝对人的爱,把上帝与 人的关系描述为一种爱的和谐关系。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 “爱”更是成为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和宣传普遍人性的口号。黑格尔在 这里也暂时地转向了“爱”,他认为,爱的显现形式既不是理智,也不 是理性,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生命之物的直观。“爱”意味着消除了 对立的统一。

但是,黑格尔又逐渐意识到“爱”的局限性,意识到爱的纲领在现 实性面前是那么的苍白和无能为力。爱还停留在主观性的范畴,是 一种不完全的自然,它只能直观着或表象着,还缺乏一种客观的表 现。于是,在1798年的一篇文章中,黑格尔开始对统一作出历史性的 理解。统一被分为三个阶段:道德性、爱、宗教。以前黑格尔曾对道德 性和爱的阶段作过大量研究,力图在其中找到统一的途径,但它们都 保持着某种对立,只代表了一种不完整的统一。最高的原则是宗教, 它不是毁灭客体,而是设法与客体和解,使上帝成为一种完全终结的 独立性。在给“爱”降调的同时,黑格尔开始重视“反思”的概念。他认 为只有借助反思才能扬弃爱的主观性,重塑客观性,为达到宗教铺平 道路。这时,他提出了“生命”(Leben)的概念,以表达一种真正的、有 生命力的统一。“生命”被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它从一种没有发展 的统一性出发,通过教育最后发展为一个完全终结的圆圈,这就是宗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38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③ 同上书,第439页。

教。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黑格尔后来的辩证历史发展观的雏形。①

在宗教问题上的种种困惑,促使黑格尔回过头来考察宗教在人 类历史中的实际命运。这也是他的一贯做法:遇到困惑时,从源头去 考察这个不合理的东西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在 1798 年前后由五组 短文而形成的作品中②,黑格尔先用寥寥几笔匆匆概述了人与自然和 睦相处的原始状态,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原始状态留给我们的痕迹太 少,也因为黑格尔并不赞成卢梭对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崇拜,他宁可 观察、分析一个处处充满分裂与争斗的社会。黑格尔认为,犹太民族 的历史从亚伯拉罕开始,当亚伯拉罕领导人民向各种暴力作斗争,最 后又不得不接受了异已的本质并失去自己的纯洁性后,他就受制于 比他更强有力的外在形式,从而开始了分裂和异化的不幸命运。他 与整个世界处于无限的对立之中,排斥他人和其他民族还有自然。 他的后代有了强大的力量后,就用残酷的暴政统治一切,他们所获得 的统一是以死亡和毁灭为代价的。由此犹太人陷于只知道为维持物 质生存而奋斗,只知道依赖上帝和法律,不懂追求自由真理的悲剧之 中。我们必须指出,黑格尔对犹太民族史和犹太教史的理解常常带 有18世纪欧洲流行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黑格尔认为,为了抗争犹太人的不幸命运,耶稣出现了。耶稣反 对对主的单纯崇拜和无条件的服从,提出宗教应是人的冲动和人的 需要,其中应充满美的精神。耶稣认为人们之所以遵照道德命令行 事,不是为了服从纯粹客观命令,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某种主观性东 西,是尊重自己的概念和尊重道德意外的后果。耶稣提出神和人的 关系应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在真正的天国里,“爱”这个活生生的 纽带把所有信仰者联合起来。这是一种生活一致的感觉,在这种感 觉中,一切对立都被扬弃了。

黑格尔认为,耶稣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如果他

① 参见《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43—444、456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这五组短文被诺尔称为《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参见同上书,第281— 399 页。

认同和承受他的民族的命运,他就必须割断与上帝的联系,牺牲美的 东西;如果他把本民族的命运从自身推开,他就得过没有发展和没有 快乐的生活。耶稣选择了后一种生活,他使自己的本性同世界分离, 并且从世界逃避到天上;他想在理想中恢复那遁入空虚的生活;他在 每个反抗的人那里,教导对神的回忆和仰望。最后他和自己的追随 者组成小社团,他们有两条原则,一是与世人隔离,二是彼此相爱。 黑格尔反对这种逃避现实社会的倾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一些反对 自然本性的大伪善者出现。他高度赞扬彼此相爱的原则,它使个人 联系扩大到社团。但这种爱是不完善的,它还是一种情感和主观的 东西,它必须与观念的东西、普遍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赢得一 个可以祈祷并值得祈祷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成为宗教。“把主观和客 观结合起来、把情感和情感对于对象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幻想把理 智在一个美里面、在一个神里面结合起来,-—这个需要,人类精神 的最高需要,就是向往宗教的冲动。”①这里我们看到黑格尔对自己过 去立场的超越:宗教不再是一种纯道德性或爱的完美理想状态,它必 须把客观性包括在自身之中;“分裂”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的一个必 经阶段,“死亡”也归属于生命整体之中。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创世记-在线阅读

    上帝的创造 太初,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大地混沌,还没有成形;深渊一片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命令:“要有光。”光就出现。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晚间过去,清晨来临;这是第一天。 上帝又命令:“在众水之间要有穹苍,把水上下分开。”一切就照着他的命令完成…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5日
    107
  • 第五节 虔敬派运动

    在谈论德国启蒙运动时,必须提及虔敬派(Pietismus)这一宗教 运动。虔敬派运动基本上和启蒙运动同时发生,领军人物是斯彭内 尔(P.J.Spener,1635—1705)和弗兰克(H.Francke,1663—1727)。 斯彭内尔的著作《虔诚的愿望》(Pia Desideria,1675)可以被看做虔 敬派运动的宣言。他首先是想通过建立一个叫做“虔敬学…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42
  • 第二节客 观 精 神

    “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的现实化。对此,黑格尔说: 这种意志的目的活动性就是,使它的概念,即自由,在外在 的客观方面得到实现,也就是使自由作为一个由外在客观方面 所规定的世界而存在,这样,意志虽然在外在世界中,但仍停留 在自身,与自身紧密连结起来,概念藉此已经终结并成为理念。② “客观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传统哲学中的“实践哲学”部分。 实践哲学的传统可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2
  • 第二章 黑格尔早期思想:批判和改造宗教、注重实践哲学

    所谓黑格尔早期思想,是指黑格尔在1792年至1800年期间所写 作品中表达的思想。过去的研究常以《精神现象学》的出版年代划 线,把黑格尔1807年前的思想统称为“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现 代的研究不再因袭这种做法,而把它们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黑格尔 和耶拿黑格尔,因为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黑格尔在这两个时期哲 学活动的重心有很大区别。① 有很长一段时间,黑…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36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二卷-第八章-在线阅读

    一 赫剌克勒斯被送到诸神那里去之后,他的儿子们都逃避欧律斯透斯,跑到刻宇克斯那边去。但是在欧律斯透斯要求把他们交出来,以战争来威胁的时候,他们都怕了,离开特剌喀斯,逃过希腊去。他们被追赶着,来到雅典,在慈悲神的神坛前坐下,请求救助。雅典人不肯交出他们去,便对欧律斯透斯交战,杀了他的儿子阿勒克珊德洛斯、伊菲墨冬、欧律比俄斯、门托耳、珀里墨得斯。欧律斯透斯坐在车…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43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