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格尔谈“理性的神话学”

“一种伦理学”,这是那篇被称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

① 中译文请参见《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155—280页,商务印书馆, 1988。贺鳞先生把“实证性”(Positivitat)译成“权威性”,从内容上看也无不妥。我们 这里将其按字面意思译出。

纲领》的作品的开头一句话的后半部分。① 1917年,罗森茨威格(F. Rosenzweig)发现了这个出自黑格尔笔迹的手稿,并且将其出版,引起 不小的轰动。但是罗森茨威格认为这只是黑格尔抄写的一份东西, 该作品的原创者应该是另一个人。由于觉得当时只有谢林能这么大 胆地思想,所以他认为谢林可能是原作者。这个说法当时也为大家 所认可。1926年,波墨(W.B是这篇作品的真正作者,因为该作品把诗学提到最高的位置。但是 他的看法又遭到大卫·施特劳斯有理由的驳斥。于是,人们达成这 样一个共识,谢林是作者,但就其中关于“美”的思想而言,荷尔德林 也有创作者的身份。1965年,这种说法被珀格勒尔打破。他认为,黑 格尔才是真正的作者,黑格尔在到达法兰克福的前后在荷尔德林的 影响下写下了这个作品。它和黑格尔早期思想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许多用语可以在黑格尔其他的作品中找到②,尤其是其中关于“理性 的神话学”的思想,为黑格尔所独有。它的创作时间应该是1796年或 1797年的最初几个月。虽然至今仍有人否认黑格尔的作者身份,但 否认一方却拿不出足够证据。我们在此姑且把它看做一份反映了德 国古典哲学某个发展阶段的较为重要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文献, 予以介绍,并且要指出其中的许多重要观点确实与黑格尔早期的想 法是一致的。

《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的开头从伦理学的角度, 总结由康德所开创的、由费希特所继续进行的哲学革命,这也是黑格 尔开始独立思考时的出发点。他说: 因为整个形而上学在将来会进入道德的领域内——但在这

① 中译文请参见刘小枫《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1796—1797),载于 《德国哲学》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此处按原文重译,参见《黑格尔全集》(理 论版)第1卷,第 234—236页。

② 关于作者权的争论请参见《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628页。与此有 关的详细文献请参见《黑格尔研究·附卷》第9卷,波恩,波菲亚出版社,1973;雅默、 施奈德主编:《理性的神话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84。

个问题上康德通过他的两条实践的假设仅仅给出了一个范例, 却没有进一步穷究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这种伦理学不是别 的,它只是所有理念的完整的体系,或是所有实践的假设的完整 的体系。第一个理念理所当然地是关于我自身作为一个绝对自 由的本质的表象。与这个自由的、自我意识到的本质一起,整个 世界也同时出现了——它从无中而来,这是唯一真正的、可以设 想的从无而来的创造。①

这里,黑格尔显然对康德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康德本人虽然没有 宣布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他之后的形而上学实际上进入了死胡同。 黑格尔正是想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把康德哲学革命推向深入,建立一 个以人、道德、实践为本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康德关于上帝和 灵魂不死的两条假设是不够的,因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对立仍 然存在。黑格尔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的,他追求的是所有理 念的完整体系。从哲学史上看,柏拉图、斯宾诺莎还有费希特都有过 使形而上学与伦理学成为一体的思想。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新伦理 学的基本理念有两个:一是自由,即自我;二是自然,即世界。不过自 我与世界是同时出现的,都源自“无”,这才是真正的从“无”而来的创 造。这也暗含了对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批评。“无”代表了基督教 创世说中的那个绝对的虚无。

接着,话题转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对象——自然。 这里我要下降到物理学的领域,要问的问题是,为了一个道 德性的本质,世界必须要有怎样的特性呢?我想给我们那缓慢 的、借助试验而艰难行走的物理学再次插上翅膀。如果哲学给 出理念,经验给出数据,那么,我们最终就能得到一种大物理学, 我期待它会出现在将来的时代。现在的物理学看来似乎不能满

①《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4页。

足一种创造性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或应该成为的那种 精神。①

这段话表达了德国学界对经验自然科学的不满,认为它们进步缓慢, 这种不满的腔调是我们所熟悉的,黑格尔们所追求的是思辨的物理 学,也就是德国独有的自然哲学。

第三段从自然转到人和人的作品,并对国家、对一切违背人的自 由的东西表示了愤然的批判。

我要从自然走向人的作品,首先是人类的理念。我要指明 不存在什么国家的理念,因为国家是某种机械的东西,就像不存 在一种关于机器的理念一样。自由的对象只能是理念。因此, 我们必须超越国家!因为任何国家都把自由的人当做机器齿轮 来对待。国家不应该是这样,也就是说,它应该到此为止。你们 自会看到,从永恒的宁静的角度,这里所有的理念都不过是一个 更高理念的从属理念。我马上将在此为了人类的历史而写下诸 原理,并把国家、宪法、政府、立法所有这些苦难的人的作品驳斥 得体无完肤。最终到来的将是关于道德世界、神性、不朽的理 念,通过理性本身来推翻所有迷信、对僧侣的盲从,他们最近假 装为理性。精神绝对自由,精神在其自身中拥有着理智的世界, 它不能在自身之外去寻找上帝和不朽。②

罗森茨威格先读黑格尔的法哲学,再读黑格尔的这段话,所以他 无论如何不敢把这些革命思想的作者权归于黑格尔。其实这类说法 在后来发现的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屡见不鲜。把国家比做机器是启蒙 时代流行的比喻,门德尔松、席勒、费希特都用过,至今仍在流行。让 国家到此为止的提法和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有点异曲同工。

①《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234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 235页。

这也是当时知识界中流行的一种主张废除国家的“空想”,历史让知 识精英们为这种理想性的空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黑格尔和康德一 样,把自由解释为每个伦理行为的基础,自由是最高的理念,所有的 迷信和新瓶装旧酒的神学都要被推翻,也就是要扬弃一切客观宗教 和基督教的实证性。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精神的绝对自由, 它不在上帝那里,而在我们自身之中。

最后是统一一切的理念,即美的理念(die Idee der Sch应在更高的柏拉图意义上理解这个词。我确信,理性的最高行 为-一它在这个行为中统摄所有的理念——是一种美学的行 为,真与善只有在美之中才会亲如姐妹。哲学家必须像文学家 那样具有美学的力量。没有美感的人是我们的咬文嚼字的哲学 家。精神的哲学是一种美学的哲学。没有美感,人在任何事情 上都不可能是聪明的和有才智的,人也不能聪明地就历史说点 多余的话。①

诗学(Poesie)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尊严,最终它将成为它在起 点处的那个东西——人类的教师,因为不再有哲学,不再有历 史,唯有诗的艺术要比所有其他的科学和艺术活得长久。② 把美学或诗学置于“真”和“善”的学问之上,这是席勒在《审美教 育书简》中阐发的思想,它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成果,被视为对启蒙 运动冷酷理性的超越,因而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一时间,文学大有取 代哲学的趋向。荷尔德林是席勒这一思想的热情追随者,他在1797 年发表了小说《许佩里昂》,以古希腊英雄为主人公,宣传了“一切如 一”的统一哲学(Vereinigungsphilosophie)和美的最高理念。黑格尔 熟悉这些思想,并在此表示了赞同,美的理念被他解释为哲学体系的

①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5页。

最高理念,从而超过了他在文章开头把形而上学归于伦理学的想法, 也意味着他克服了自己以前在宗教和伦理问题上的康德主义立场。① 美与人的绝对自由本质是相符合的,随着哲学在美学里的终结,一切 哲学也都被扬弃了。

最近我们常听到,大众必须要有一个感性的宗教。不仅是 大众,哲学家也需要它。理性和心灵的一神论,幻想力和艺术的 多神论,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首先我在这里要谈一种理 念,就我所知,它还未被人所理解。我们必须有一个新的神话 学,但是这个神话学必须为理念服务,它必须成为理性的神 话学。②

“理性的神话学”(Mythologie der Vernunft)的思想表达了黑格尔在 接受荷尔德林的美的“统一哲学”后的一些想法。这里也显示了赫 尔德对他的影响。赫尔德认识到一种新的神话学的必要性,其目的 是消除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壕沟。启蒙运动以民众教育为己任。 席勒和歌德抱怨民众固守传统的社会形式和偶像崇拜的社会秩 序,缺乏有生命力的神话和有约束力的艺术传统。黑格尔根据自 己在大学里与正统神学家打交道的经历,反复要求哲学的感性 化,主张哲学要有感染力。

最后一段又回到理论为什么要和民众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 问题。在我们把理念变成美学的也就是神话学的理念之前,它 对于民众没有任何兴趣;同理,在神话学成为理性的神话学之 前,哲学家也必须对此感到羞愧。因此,启蒙了的和未启蒙的人 最终必须手拉手,神话学必须成为哲学的,民众必须成为理性

① 不过,黑格尔的这种使哲学美学化的想法并没有持续太久,我们后面再具体 分析。 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5—236 页。

的,哲学必须成为神话学的,以便使哲学家成为感性的。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黑格尔多年来反复考虑的问题,理论必须能影 响到民众,能深入人心,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哲学家必须和民众比肩 而行,理论才能变成实践,才能真正改造社会。后来在1799年的一篇 文章中黑格尔也谈过哲学家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而和民众相结合的 想法。

结尾的几句话充满了新兴市民阶级的革命性和理想性:

然后永恒的统一性将笼罩我们。不再有鄙视的眼光,民众 不再在他们的智者和牧师前颤抖。然后一切力量,包括单个人 和所有的个体的平等构成在等待我们。不再有任何力量被压 制。然后是充满了精神的普遍自由和平等!一个更高的精神, 它来自天堂,必须在我们中间创建这个新宗教,它将是人类的最 后一个最伟大作品。②

这篇文献体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 统一性高于分裂(“最后是统一一切的理念”),把完整的统一性当做 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使同一性和统一性成为哲学的最高理念。黑 格尔对此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这个统一的体 系。文献表明,黑格尔当时还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还没有一个理论 哲学-思辨的纲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六卷 赫克托尔和妻子安德罗马克告别-在线阅读

    神走了,但两军战斗继续 特洛亚人和阿开奥斯人的这场恶斗, 就这样听其自然发展,他们在西摩埃斯河 与克珊托斯河之间举起长枪对杀, 高潮在平原上时而涌向这边或那边。 埃阿斯拿首杀 特拉蒙之子埃阿斯,阿开奥斯人的保卫者, 先突破特洛亚人的阵线,给他的伴侣带来 拯救之光,他打倒了色雷斯人中最出色的战士、 埃宇索罗斯之子、魁梧、勇敢的阿卡马斯, 他先刺中他的有浓密马鬃…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483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编者说明-在线阅读

    本卷收的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的翻译始自罗念生先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罗先生应约选译古希腊抒情诗,决定选收荷马史诗中一些富于抒情的段落,因此选译了赫克托尔与妻子安德罗马克告别、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尔的遗体等颇富悲剧感的片段,并进而译出了第二十四卷全卷。在此基础上,罗先生决定从古希腊文用新诗体全译史诗,以弥补我国在荷马史诗翻译方面…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26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 法与使用货币的关系 第一节 使用货币的原因 蛮族那样没有商品可供交易的民族,以及仅有两三种商品 像 可供交易的开化民族,只能通过以货易货进行交易。到非 洲腹地通布图①去以食盐交换黄金的摩尔人商队,因而就 不需要货币。摩尔人把食盐堆成一堆,黑人则把金粉堆成一堆,如果金 粉的含金量不足,那就由摩尔人从盐堆中取走一些盐,或者由黑人添加 一些金粉,直到双…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60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五章 尼采-在线阅读

    第⼆⼗五章 尼采 尼采(Nietzsche,1844—1900)⾃认为是叔本华的后继者,这是对的;然⽽他在许多地⽅都胜过了叔本华,特别在他的学说的前后⼀贯、条理分明上。叔本华的东⽅式绝念伦理同他的意志全能的形⽽上学似乎是不调和的;在尼采,意志不但在形⽽上学上居第⼀位,在伦理上也居第⼀位。尼采虽然是个教授,却是⽂艺性的哲学家,不算学院哲学家。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74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四章-在线阅读

    一 忒勒法萨死去,卡德摩斯埋葬了,他受特剌刻人款待之后,来到得尔福,询问关于欧罗珀的事情。神告诉他不必多管欧罗珀的事,但当去跟着母牛的引导,在她因了困倦而躺倒的地方建立城市起来。得到这样乩示之后,他走过福喀斯地方,在珀拉工的牛群里遇着一头母牛,他跟在她后边。通过了玻俄提亚,她躺倒在那里,就是现今的忒拜城。想要把这牛祭献给雅典那,他派遣儿个同他来的人去从阿瑞斯…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1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