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前后,黑格尔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措施, 使得宗教的教义和力量可以渗透进人的情感的深处,从而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并表明其自身在他们那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作用 的。”①为此,他首先批判了客观宗教。所谓客观宗教,就是大众所信 仰的宗教。在黑格尔看来,它们只是注重单纯的神的知识,由理智和 记忆在其中起作用,其典型代表就是启蒙运动。他指出,理智曾经产 生了辉煌成果,例如莱辛的《智者纳且》,但是同样由于理智,使得它 所宣扬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实践。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理论是千巴巴 的,对人的心灵起不了作用,不能直接产生道德行为,发挥实践影响。 “因此启蒙总有一种美好的优越性:它能够给予义务以明晰的知识, 能够对于实践的真理给予论证或说明理由。但是启蒙却没有本领给 予人以道德。”②
黑格尔倡导主观宗教,它“是一种令我们的心灵感兴趣,并深深 地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决定我们意志的东西”③。这和施莱尔马赫当 时提出的“情感宗教”有点相似。这也显示了赫尔德、雅可比等人的 影响。黑格尔认为只有活生生的东西、个体的东西,才能对人的内心 起作用,给道德和道德动因以一种新的崇高的振奋,并对感性冲动的 势力给予一种新的强烈的阻碍。客观宗教应该成为主观宗教的一部 分;主观宗教应该进一步成为民众宗教(Volksreligion),而不是停留 在私人宗教的水平。主观宗教能够给整个灵魂以力量、热情和精神, 而精神是伟大和崇高的德性所决不能缺少的,但它仍属于私人教化 的范围,固然必不可少,但在义务冲突、道德培养和上帝信仰等方面 都不如民众宗教。
黑格尔为什么重视宗教的大众性呢?因为宗教构成一个民族的 信仰并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它一方面把神、灵魂不 灭等观念教给民众,另一方面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其效果不仅使人 们接受宗教戒律,更使人们考虑到较长远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民 族精神的提高和高尚化,从而唤醒那些在灵魂里沉睡的民族情感和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8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同上书,第16页。 ③ 同上书,第3页。
尊严,这是最重要的。民众宗教的主要之点就是“整个一大堆的宗教 基本原则,及从这些原则中产生出来的情感,特别是这些情感借以影 响行为方式的强烈程度”①。黑格尔具体提出了民众宗教的三条原 则:教义必须建立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幻想(Phantasie)、心情 (Herz)、感性(Sinnlichkeit)在其中不能空无着落,没有出路;民众宗教必 须与生活的一切需要结合起来,必须与公众的政治行为结合起来。②
这三条原则表明:宗教必须被纳入科学的轨道,接受人类理性的 改造,信仰、教义和神学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成立。宗教对道德 的促进不应靠外在的权威或绝对命令,而是要深入人的内心之中,使 人被打动和易于接受,从而自觉地实践道德行为。这种德行不应只 局限在私人的修养和教化方面,它是社会性的,应该在民众中发挥作 用,对社会的现实性产生影响。
1795年在伯尔尼做家庭教师时,黑格尔写了《耶稣传》③,这是他 早期作品中唯一写完全文、注明写作日期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作品。 在文中,黑格尔把重点放在耶稣30岁后以一个有教养的人和教师的 身份出现,去教诲民众和门徒,以唤醒他们心中的上帝的火花。他让 耶稣像康德那样说话:“凡是你愿意人人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你本人 也应该按照那样的通则行事”④。耶稣被描述为道德布道者或伦理 教师。黑格尔也揭示了耶稣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耶稣是一个德 行完美的人,但仅有12个门徒能理解他,忠实地跟随他。他缺乏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常常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所以他的道德律令只 对个体适用,在社会总体和民众面前往往无能为力。黑格尔的笔端 流露出对耶稣人格精神的赞扬,但他并没有找到办法去缓解耶稣身 上体现的各种紧张关系,例如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幸福、理性与感 性等。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参见同上书,第23页。 ③ 中译文请参见同上书,第79—154页。 ④ 同上书,第93页。
正是这些问题,促使黑格尔在《耶稣传》后又从原有的道德宗教 的康德立场后退,转而研究基督教的历史。他写了《基督教的实证 性》①,想从中找出基督教堕落的真正原因。基督教团原本是流行于 受压迫的民众中的反抗罗马专制暴政的一个宗教团体,但在历史的 演化中它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成为一种实证性的宗教。所谓实 证性(Positivit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中那些预先给定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借助权威 手段强迫人民接受的东西,它们具有某种外在力量的形式,与自然社 会、自然宗教、自然法等自发形成或约定俗成的东西相对立。这正是 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精神所着力批判的东西。在这篇作品中,黑格 尔仍然坚持宗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道德的发展,指出这种真正的宗 教精神在犹太人那里受到了压抑,这时耶稣出现了,他要帮助犹太人 摆脱自己的偏见与惰性,要把宗教与德行提高到道德水平,并且使道 德恢复它的本质—自由。但是耶稣的努力在犹太人的民族感与和 国家势力交织在一起的僧侣集团面前遭到了失败。黑格尔认为基督 教产生实证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的原始形态中就有某种实证性 成分,另一方面在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使它受到误解,慢慢成为一个宗 派,后来又变成一种实证性的信仰。黑格尔在文中还分析了国家与 教会在信仰、财产、教育等方面的冲突。最后,他强调在新时代的宗 教中,要由理性占支配地位,不过理性应转向具有情欲的对象的意 志,使意志按理性给予的形式去活动,发挥肉体力量,使理性与感性、 幸福与德行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