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因其原创性和实践性,而一再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 人物的误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美化或丑化它,这 在任何一个哲学家身上都是不曾发生过的。我们后人其实是在黑格 尔哲学的效果史中走近黑格尔哲学的。出自上述两个原因,遂有必 要在此简略回顾一下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历史。总体上看,可以把它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黑格尔逝世到 20 世纪初,这是一段或者捍卫黑格尔或 者与之战斗的年代。黑格尔的学生们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大批他在 世时未能出版的著述,推出了第一套《黑格尔全集》,较系统地介绍了黑 格尔的成熟体系,使黑格尔得以在短期内跃居哲坛祖师爷的地位,当然 这也埋下了日后把他当做“死狗”的危机。这一阶段较有影响的研究者
① 截至迈纳出版社1999年3月1日出版水准。
多为黑格尔的嫡传弟子,如米希勒、甘斯、霍托(Hotho)等,唯一的例外 是罗森克朗茨,他与黑格尔素昧平生,后来主动请缨,写了第一本黑格 尔生平传记①,居然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本传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 价值,因为罗森克朗茨直接从黑格尔家人手中得到了许多黑格尔的 手稿,并在传记中作了摘录,后来这些手稿大部分都失散了。继之而 起的就是对黑格尔的猛烈批判,如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等。对黑 格尔既有批判又有研究的人当推海姆及其代表作《黑格尔和他的时 代》②,当然书中有些观点现在看来是片面的。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根本缺陷在于,只对晚年黑格尔的成熟体系 和三段论式的方法感兴趣,却忽视了这个体系产生的历史。换言之, 他们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死东西,放跑了活东西。这就为错误解读 黑格尔提供了可能,并直接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衰落。其实马克思当 时已经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秘密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这已 经走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起源的探讨,但是马克思的目的当然 不是写一本黑格尔哲学研究的专著。
第二阶段从 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当时受英、美新黑格尔主义 思潮的影响,黑格尔哲学在德国重新复活。用狄尔泰的话来说,与黑 格尔进行战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他进行历史性认识的时代已经到 来。这一阶段的主要成绩是从黑格尔手稿中整理出版了一些著作, 如诺尔(Nohl)编辑的《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莫拉特(Molat)整理编 辑的《评德意志宪法》和《伦理体系》等。还有一些大部头的专著问世, 如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的历史》③、克罗纳(Kroner)的《从康德到黑 格尔》④、海尔林(Haering)的《黑格尔:他的意愿和著作》⑤、卢卡奇的 《青年黑格尔》⑥,等等。他们的目光已经从成熟体系转向黑格尔哲学
① 参见罗森克朗茨《黑格尔的生平》,柏林,1844。 ② 参见海姆《黑格尔和他的时代》,柏林,1857。 ③ 参见狄尔泰《青年黑格尔的历史》,斯图加特/哥廷根,1959。 ④ 参见克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图宾根,1921—1924。 ⑤ 参见海尔林《黑格尔:他的意愿和著作》,莱比锡/柏林,1929。 ⑥ 参见卢卡奇《青年黑格尔》,苏黎世/维也纳,1948。
面临的问题,使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所处的特殊年代,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有较大的局限性,这表现为:(1)方法上的片面性。 他们常常不是从黑格尔的本文出发,而是预先确定几个基本概念,认 为它们代表了黑格尔的主要思想,然后再在本文中找到一些相应的 内容作为佐证。(2)政治上的狭隘性。他们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 动乱岁月,不可避免地把个人的政治观点带到正常的学术研究中去, 因此很容易对黑格尔各取所需。例如卢卡奇强调青年黑格尔进步的 社会政治观,指责他晚年出现的保守和倒退;克罗纳则夸大黑格尔哲 学中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受到纳粹意识形态的欢迎。
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本阶段的特征 可以用伽达默尔的一句话来概括:“回到黑格尔哲学本身,拼读黑格 尔。”从50年代初开始,法国的阿斯菲尔德(Asveld)①、荷兰的佩培尔 扎克(Peperzak)②、德国的珀格勒尔(Poggeler)③等学者的专著陆续问 世,他们沿循狄尔泰、卢卡奇等人的方向,既注重黑格尔哲学中的宗 教、政治、伦理和经济因素,又设法把狄尔泰和卢卡奇的不同重点有 机结合起来,对黑格尔作一番全面考察。亨利希(Henrich)④研究的 开创性在于,他考察了黑格尔关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原则,指出它 们是通过黑格尔对费希特的批评而形成的。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 到为了正确解读黑格尔,先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于是,历史-评论版 《黑格尔著作集》的出版工作就提上了日程。70年代又提出对黑格尔 进行“中立性研究”,就是说,不受某种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支配,不 给黑格尔贴一大堆牵强附会的标签,而是用黑格尔所处时代的社会 政治、文化背景,用黑格尔自己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来解读黑格尔,从 各个领域对他作全面研究。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研究课题不断细化,
① 参见阿斯菲尔德《青年黑格尔的宗教观》,鲁汶,1953。 ② 参见佩培尔扎克《青年黑格尔和他的道德观》,海牙,1960。 ③ 参见珀格勒尔《黑格尔的早期著作和精神现象学的理念》(打印稿),海德堡, 1966。 ④ 参见亨利希《上下文中的黑格尔》,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77。
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研究路子走到了尽头。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有:1961年,通过笔迹鉴定法,确定了黑格尔早期作品共102篇,并排 列出各篇的写作时间。1969年,又确定了黑格尔耶拿时期(1801— 1807)的作品共83篇及其完成年月。①这就为科学地重构黑格尔哲学 体系的产生、变化及最后确立的过程提供了可能。60年代的研究重 点还集中在《精神现象学》,后来就转向黑格尔体系的产生问题。70 年代时人们开始关注早期黑格尔,力图弄清黑格尔如何从一个受启 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经过对宗教的批判,然后是对社会政治、历 史和经济问题的研究,继而又放弃了早年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为一名 思辨哲学家。80年代,关于法哲学的讨论打破了这块长期存在的禁 区,学者们根据法国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由此引起 的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实事求是地评价黑格尔政治观的理 想性、实际倾向性和变化,打破了长期将黑格尔法哲学与“反动保守” 划等号的旧模式。90年代,最受冷落的自然哲学也重新受到关注,人 们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认真对待它。近年来,随着解释学的发展,黑格 尔的诗学和艺术哲学也很受重视。
世纪之交,人们又惊愕地发现,关于黑格尔的学术专著林林总 总,可是,反映最新研究水平、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普通读本却寥寥无 几,于是专家们又编了一套三本的小册子,分别是《精神现象学的道 路》②、《黑格尔的实践哲学》③、《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④,其 形式介乎导读和评价之间,正好为迈纳出版社的六卷本《黑格尔主要 著作集》作配套。
① 参见基默勒《关于黑格尔的耶拿作品年表》,载于《黑格尔研究》第4卷,波恩, 波菲亚出版社,1967。 ②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③ 参见施奈德尔巴赫《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 2000。 ④ 参见德瑞等《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 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