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学岁月
1770年8月27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 市。① 他的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官,全家住在一座带阁楼的三层楼房 里②,这是当时典型的社会中层人士的住房,离市中心的市政厅和喧 闹的市场都较近。黑格尔的祖辈信奉基督新教,在职业上多为手工 业者、政府职员、学校教师和神职人员。他的家庭是一个虔诚、勤奋、 严格的家庭,经济状况当属社会的第三等级,即中等水平。他的父亲 每月有一笔较为可观的固定收入,能保证全家过上虽不奢华但却衣 食无虞的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并能为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黑格 尔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他有一弟一妹。弟弟成年后尚未成家就在 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国的战争中阵亡。妹妹终身未嫁,与黑格尔关 系较为密切,她在黑格尔去世后的第二年自杀身亡。黑格尔因性格 温和、学习勤奋和天资聪颖而受到母亲的喜爱,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 比较亲密。
黑格尔三岁时就被送到城里的一所德语学校,然后在1775年或
① 有关黑格尔的生平和所引用资料请参见张慎《黑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② 1991年经社会各界人士努力,这所房子被辟为“黑格尔纪念馆”,以纪念这位 斯图加特市的“伟大儿子”。
1776年的秋季进入正规的人文中学最低班(相当于小学)学习。从最 低班到中学毕业总共需要12年,上课分为公开授课和私人授课两种 形式,学生选择私人授课要给老师交费,以改善老师的微薄收入,但 决不强迫参加。黑格尔在日记中对他参加的私人辅导课作了详细记 载。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希腊文、拉丁语、物理、数学、神学、历史和哲学 等,既保留了罗马-拉丁语的古文化传统,又体现了启蒙-人道主义的 时代精神。学校管理也十分严格。黑格尔始终是一个“模范学生”。 1788年在中学毕业典礼大会上,他被挑选为毕业生代表作演讲,并获 公爵奖学金被保送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在课余,黑格尔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籍并且写读书札记和记日 记的好习惯。最早大概是在1784年4月22日,他开始做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俄国普通学校计划的概况的文章。毕业典礼几天后他 又写了中学的最后一篇读书笔记,其关键词是“形而上学与宗教的关 系”。据曾看过这些读书笔记的人介绍,它们题材广泛,涉猎当时的 各个科学领域,其原文多来自当时欧洲和德国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和 科学家的作品,或摘自一些进步和有广泛影响的报刊。这些读书笔 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黑格尔不仅精通拉丁文,对历史和古文化感 兴趣,他更为关注的是德国乃至欧洲的现代精神状况,包括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最新动态和发现。作为一个城市少年,他受到最进步 的启蒙教育的熏陶,他的知识结构是与时代同步的,少有中世纪遗 风。他以一个入世不深的少年的目光,努力去追踪和了解他的周围 和他所处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期待自己早日成人以参与社会。通 过做读书笔记,黑格尔还培养了自己一种大胆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浩 如烟海的资料中尽情遨游,同时又不迷失自己的方向。这种自幼养 成的重视资料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对黑格尔日后踏上德国古典哲学 的高峰大有裨益。
1788年10月27日,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正式注册入学。这 所基督新教神学院创办于16世纪,主要为当时的维腾堡公国培养未 来的牧师和教员。学院的规模并不大,却培养了许多伟人:天文学家 开普勒,哲学家谢林、黑格尔,天才诗人荷尔德林等。处在18世纪末的学院规章仍然严厉乃至苛刻,教师和所设课程也比较保守,但是启 蒙精神的清风还是吹进了这个正统顽固的堡垒,追求新潮的学生总 欢迎那些具有启蒙思想的老师。黑格尔对学院提供的课程从未满意 过,对僵化神学表示了明显的批判态度,他大量阅读古代和近代思想 家——柏拉图、洛克、休谟、孟德斯鸠、莎夫茨伯利、卢梭、莱布尼茨、康 德、雅可比、莱辛、门德尔松、席勒等人——的作品,来提高和丰富自 己。他还常和好友们一起讨论所读过的书和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 话题,例如关于泛神论的争论,这使他及其青年朋友们日后接受了一 种统一性的理论纲领。公允地说,黑格尔当时对纯粹哲学问题毫无 兴趣。对他吸引力最大的就是法国大革命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 政治大事件。
在黑格尔上大学的第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学院的学生们 大多欢欣鼓舞地注视着邻国的动态,城里还成立了一个政治俱乐部, 在那里可以得到法国传来的最新消息,交流对形势的看法和对本国 命运的思考。据说黑格尔是俱乐部的积极分子,他常在那里发表演 说,他和同伴们还效仿法国人栽了一棵自由树,并围着树跳舞。这些 传说不论真假,它们与青年黑格尔当时的政治态度是非常一致的:痛 恨由王权和教会结合而成的封建专制,痛恨自然对人和一部分人对 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期待自由、平等、正义理念的真正实现,把“一切 如-”树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
图宾根神学院的寄宿生活为黑格尔的成长提供了比少年时代更 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不再是文科中学里那个循规蹈矩、品学兼优的 模范生。他想尽办法充分利用这段美好时光,既无人管教,又衣食无 虞。据说他喜欢喝点酒,爱下国际象棋,还爱玩不同方式的纸牌。不 过,他始终一如既往地认真读书,1792年还开始写作所谓的《图宾根 残篇》。这是一篇关于宗教和道德问题的草稿。在完成两年哲学预 科和三年神学本科的课程并顺利通过两次考试后,黑格尔在1793年 秋季结束了大学学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安稳的神职工作,来到 瑞士伯尔尼的一个贵族家庭任私人教师。
二家庭教师
在伯尔尼,黑格尔只有两个学生,讲课工作并不重,他有大量时 间供自己支配,唯一不顺心的是时间表常被这个家庭的日常琐事所 打乱,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和思考。主人家有丰富的藏书,黑格尔 主要阅读有关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书,然后是关于各国和各地区 历史的书,他尤其对瑞士历史感兴趣。瑞士邻近法国,这为他就近观 察法国革命提供了便利。他对法国革命的赞许一如既往,但身在近 处也看到了它的不少阴暗面,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是他人 生旅途的一次宝贵经历。在这段时间里,黑格尔主要思考实践哲学 的问题,他最初仍在策划“民众宗教”的纲领,后又写了《耶稣传》,把耶 稣描述为道德布道者或伦理教师。最后他开始考察基督教的历史, 批判它的实证性。闲暇之余,他也结交了几个朋友,他们彼此精神相 通,能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尽兴畅谈。假期里他还游历了卢梭的故 乡日内瓦和阿尔卑斯山。几年后,远在他乡为异客的他萌生归乡之 意,在好友荷尔德林的介绍下,于1797年1月来到法兰克福一个大商 人家继续做家庭教师。
从静谧的山城伯尔尼来到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仿佛从天堂突 降人间。法兰克福位于德国的中心,1800年前后,它已发展成为德国 乃至欧洲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中心,率先处在由封建等级制度 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前夜。在城市贵族阶层之外,已悄然崛起一 个由实业家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新兴市民阶层,他们以自己的财富和 文化,在城市生活中逐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黑格尔的主人不仅 富有,而且注重精神生活和家庭幸福。黑格尔教的两个男孩也不用 太费心劳神,报酬也不错,他基本上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他常参加 主人家的聚会,聚会上人们喜欢讨论政治、经济、生意、文化等话题, 这有助于黑格尔了解书本之外的现实世界。他还充分享受大城市丰 富的文化生活,听歌剧,看话剧,赴各类舞会,这种对艺术的嗜好一直 陪伴他终身,也算是对灰色哲学理论的一种平衡与补充吧。最令黑 格尔高兴的事,莫过于与荷尔德林等朋友的交往。他们的每次聚会,都是朋友间在思想上毫无拘束地交流和畅谈,时事政治、文化潮流、 哲学、人生,什么东西能不进入这群年轻人的视野呢?
在这段时间里,黑格尔的理论活动并没有停止。他首先与过去 自己在宗教和伦理问题上的康德立场决裂,这反映在一篇被称为《德 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的文章中。他认为应建立一个以 人、道德、实践为本的形而上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应该 是一个能包括一切和统一一切的理念,即在更高一层的柏拉图意义 上的“美”的理念。为此,需要一种“理性的神话学”(Mythologie der Vernunft)。他仍一如既往地探讨宗教改革问题,考察基督教的历史, 批判基督教的实证性。他在宗教中区分了“道德”、“爱”、“生命”三个 不同阶段,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从一种没有发展的统一性出发, 通过教育最后发展为一个完全终结的统一性圆圈。由此,黑格尔初 步获得一种历史的视野。后来他的研究重心转向实践哲学,1798年, 他匿名翻译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关于瓦特邦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 系的密信》,这些信件对贵族寡头政治作了尖锐揭露和批判。有谁会 想到这些反抗封建秩序、要求人民有权决定自己事务的信件的译者, 竟会是后来被称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家”的黑格尔呢?这个秘密直 到1907年才被发现。黑格尔还不甘寂寞,参与了故乡维腾堡公国关 于立宪的讨论。他写了一份传单,原标题是“维腾堡议会必须由民众 选举”,其中的立场比较激进,后来经朋友们劝阻这份传单才被放到 草稿堆中,在他去世后被发现,这令后人对他青年时代的政治态度惊 诧不已。其间,他读了康德在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英国古 典经济学家斯图亚特的《国民经济原理研究》,还分别写了两篇内容 较多的评论。1800年前后,黑格尔加紧工作,当时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问题仍困惑着他,他对时局的变化和实践哲学又有了新见解,对自然 科学的新发现也不放过,所以他在这段时间所写作品不仅篇幅大,而 且涉及范围广,其中一篇后来被叫做《1800年体系残篇》的作品,似乎 集中了他当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思想,是一篇反映黑格尔在 建立哲学体系前的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可被视为“耶拿体系”的诞 生地。黑格尔从1792年至1800年底的各类作品(手稿和修改稿)共102件,其中绝大部分未发表,它们更多的是供他澄清思想之用。① 1800 年秋,黑格尔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我不能满足于 开始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养,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 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②他的 目标是在大学里谋求一个教职,围绕哲学和科学从事学术活动。他 父亲去世后留给他一点遗产,使他能过一段不靠薪金生活的日子。 他想去耶拿,他的同学谢林这时已是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是哲坛上 一颗耀眼的新星。
三初登讲坛
1800年左右,耶拿因席勒、费希特、谢林、施莱格尔兄弟等文化名 人的打造而处在文化鼎盛期。1801年1月,黑格尔从法兰克福来到 耶拿,一下子就从学术边缘地带闯进新思潮的旋涡。他必须在不同 的哲学思潮中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他还必须在旋涡中拍打出自己的 水花,否则,有谁会注意到一个外来者呢?为此,他写了《费希特与谢 林哲学体系的差别》(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1801年7月正式出版,算是他的第一部公 开发表的作品。与那些早期作品相比,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可同日 而语,因此其意义不可低估。随后,黑格尔匆忙进行了申请教授资格 的答辩,后来又补交了教授资格论文《论行星轨道》(“Uber die Pla netenbahnen”),终于在1801年秋季,作为编外讲师登上了哲学讲坛。
1805年,在歌德的过问下,黑格尔成为哲学副教授。 黑格尔讲课认真,内容深邃,但不那么流畅,有些“木讷”。讲课之 余,他的大量精力用来从事“第二职业”,即创办一份报纸或杂志,进 行哲学批评,这也更符合他原本想当个自由撰稿人的初衷。恰巧谢
① 参见舒勒《关于黑格尔早期作品年表》,载于《黑格尔研究》第2卷,波恩,波菲 亚出版社,1974。 ② 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第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译文有 改动。
林也有类似想法,于是他们共同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两人有分有 合地写了不少有创见的文章,而且都不署名。他们期待着能在杂志 中发扬康德革命的成果,清算当时哲学中的糟粕,使自己的哲学成为 一种与时代、生命相关的科学理论,至于清楚地区分彼此的精神成果 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份杂志只出了两册共六期,就因谢林离开 耶拿而停办了,两人的合作和友谊也到此止步。1807年,因黑格尔对 谢林的“绝对的同一”的批评致使两人断绝通信来往,同窗之谊彻底 终结。
结束杂志工作,黑格尔又全身心地开始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这是一段艰难的思维之旅,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他的体系分为逻 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和形而上学四部分。1804—1805年前后, 他虽然分开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但已意识到两者处理的问题有交 叉,要把它们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一年后,他明确指出,逻辑学和 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一门科学,它们的任务是介绍“绝对”,而自然哲学 和精神哲学是“绝对”的两种显现形式。这样,黑格尔就将自己的哲 学体系最终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它共由三大块组成。过去人们 过多地重视了黑格尔的成熟体系,忽略了他创建体系的过程,其实, 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
在体系的轮廓大致定下来后,1805年冬,黑格尔开始筹划写《精 神现象学》(Ph为未来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后来又改为体系的入门,再后来认为它 是一本关于意识的理想发展和现实发展史的著作,体现了逻辑的历 史发展过程,付印时又加上“精神现象学的科学”这个副标题。1807 年4月,该书正式出版。此时,黑格尔已离开耶拿,来到了班堡。他离 开的原因多种多样,耶拿大学日渐衰落,住所又在大火中遭抢,经济 状况不佳,私生活遇到麻烦,等等。总之,初来乍到时的喜悦此时已 荡然无存,走为上策。
四编辑与校长
在班堡,黑格尔任《班堡报》的编辑和撰稿人,这使他旧梦重温,他喜欢公开的思想交锋,在与对手的论战中使自己的思想深化。他 还能在舆论方面对公众施加点政治影响,这也是他的爱好之一。此 外他还能有闲暇继续哲学的写作。老板答应把收入的一半分给他, 这就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黑格尔对办报有自己的设想,他努力接 近法国的轻快文风,又不放弃德国人的学究气,报纸销路见长。但好 景不长,他过于轻信当局许诺的新闻自由,在几篇报道中惹上了政治 麻烦,最后招致报纸被查封的下场。于是,他只得辞去编辑工作,选 择离开。
1808年11月,在朋友的帮助下,黑格尔来到纽伦堡任一所文科 中学的校长。尽管学校的待遇和物质状况并不太令人满意,但他对 科学和教育一贯热情有加,因此很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再加上他有 多年家教和在耶拿大学任教的经历,胜任此职当不在话下。在教学 方针上,他强调在当代社会要想使科学与艺术重新繁荣,就必须尊重 和学习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希腊文化。在教学中,他注重发挥学生的 积极性和自发性。除担任校长公职外,他还承担哲学和宗教课的教 学,有时还代讲文学、希腊文、拉丁文、高等数学等课。经过几年实践, 黑格尔终于能驾驭自己的思想,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讲课方法,使深奥 的理论具有学生易懂的形式。几年下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行为 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提高,黑格尔在当地也开始小有名气。
1811年,黑格尔结婚了,从此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生 活。后来妻子给他生了一女两男,女儿早夭,儿子们都长大成人,并 事业有成。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表述的家庭观就是其家庭生活 的真实写照。丈夫扮演家庭首长的角色,在外劳作,献身国家和科 学,还亲自掌管家庭的财务开支;妻子在家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在对 家庭的虔敬中获得自己的伦理信念。
幸福稳定的家庭生活使黑格尔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哲学体 系的工作中。1812年,《逻辑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俗称“大 逻辑”)第1卷的第1册问世,1813年出了第2册,1816年第2卷终于 姗姗来迟。这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初步完成,并确立否定之否 定的辩证法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方法。因为政局的变化,再加上对当局教育改革措施不满,黑格尔又萌生了到大学任教的想法。这次 命运向他微笑了,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他选 择了前者。
五重返大学
1818年秋天,黑格尔举家迁往海德堡,他正式受聘任海德堡大学 哲学教授。这是德国一所最古老的大学,黑格尔被视为该校继聘请 斯宾诺莎未成后第一位来任教的哲学家,这当然令他高兴。在首次 讲课的致辞中,他痛心疾首地回顾了哲学在德国的衰落,明确表示要 反对目前的浅薄思想,以日耳曼人的严肃性和诚实性来工作,把哲学 从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除了开设的课程外,他这段时 间最大的学术成就,就是在1817年夏天发表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 (Enzyklop它意味着自1801年底黑格尔宣布本书的写作计划后,历时 16年,其 间经历了《精神现象学》的插曲和《逻辑科学》的横空出世,终于拿出 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由此足见攀登真理与科学的高峰决非易事。 这期间,他还按捺不住对政治的兴趣,公开以政治撰稿人的身份,参 加了家乡维腾堡公国关于制定宪法的讨论。这一次他赞成国王进行 的君主立宪改革,批评贵族和市民代表为维护既得利益而阻碍改革。
1815年前后欧洲政治时局的变化,为黑格尔个入的发展提供了 机遇。他所向往的法国大革命失败了。他曾一度寄予改革希望的奥 地利王国放弃了重建帝国的主张。巴伐利亚也从可怜的一点改革措 施后退。黑格尔家乡的西南部各邦也起色不大。唯有北边的普鲁士 王国在崛起,令黑格尔似乎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希望。1817年底,柏 林大学在费希特去世后留下的哲学教授讲席已空缺三年多,新成立 的文教部的新任大臣是力主改革的开明人士,他十分相信黑格尔哲 学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力促大学重新邀请黑格尔来柏林接任。经过 各方面考虑,黑格尔这次慨然应允了柏林的邀请。他于1818年秋举 家北上,沿途欣赏风光,享受旅行乐趣,最后到达柏林。在这里,他将 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神圣的哲学事业和大学教育而工作。
当然,讲课是黑格尔的主业。他面临的任务也不轻,他要重新唤 醒在费希特去世后被忽视了的哲学兴趣。尽管对开课已有足够的积 累和经验,他仍不敢掉以轻心,认真地作准备。两年后,他已声名大 振,他的讲课招来了全校的学生。为了满足时代的兴趣,他把重点投 向关于法哲学、哲学史、历史哲学、美学等新学科的讲座,而在理论哲 学方面则基本上照本宣科。他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他们后来为传播 黑格尔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衰落。
1820年夏,《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一书出版。这是一本常引起人们非议的著作。有人据此说黑格 尔是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家”。其实他与普鲁士王国的关系十分复 杂,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评价普鲁士这个国家。1820 年前后的普鲁士 与马克思 40年代生活于其中的那个警察国家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它 是当时德意志民族新兴力量的代表,体现出进步、改革的一面。所以 黑格尔对它抱有希望,把它当做自己政治理想的化身。再加上黑格 尔初到柏林,自然要多说点赞誉之词,以表感激之情。后来黑格尔身 临其境,看到了普鲁士保守的另一面,于是他和官方的关系就逐渐冷 淡下来。
讲课之余,黑格尔的一个宿愿又涌上心头,那就是办一份杂志, 在文坛重新发扬哲学批评的精神。1827年1月,《科学批判年鉴》 (Jahrbücher für wissenschaftliche Kritik)问世。黑格尔不仅是该 杂志编辑工作中最有权威的发言人,还亲自写了不少书评,涉及到 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例如对哈曼的感性、直觉观点的批评。黑格 尔对浪漫派的批评尤为锋利和尖刻,他甚至攻击弗·施莱格尔的每 部著作。公正地说,他的书评并非每次都是公允的,常夹杂有个人 情感好恶在其中。
工作之余,黑格尔充分享受柏林这个大都市所能提供的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活,在它的艺术殿堂里遨游。他喜欢绘画、诗歌、音乐,常 去看歌剧和话剧。人们常看见这位衣着简单的哲学家,坐在马车里 匆匆向剧院驶去。他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渐渐成为柏林文人圈子里的 权威意见,有了新的文化事件,人们就打听黑格尔说了些什么,因为大家知道,他不仅有渊博的理论和历史知识,还有深刻的艺术鉴赏 力。黑格尔还积极参与柏林想跻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当时, 柏林城里各类风格的漂亮建筑拔地而起,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应运 而生,过去王公贵族才能有的文化享受开始逐步向市民阶层转移。 黑格尔高度评价新兴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假期里,黑格尔常外出旅行,其首选目标是,向西、向南,即那些 闻名的世界文化之都。他坐着马车去过荷兰、维也纳、巴黎,欣赏当 地著名的油画,听歌剧,沿途寻访那些发生过伟大历史事件的场所, 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他的艺术经历和感想都积淀在《美学 讲演录》中。后来身体状况不允许了,他就在附近疗养,常去温泉。 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的校长。德国的大学校长 一般从有声望的教授中选举产生,能被避选担任这一公职,意味着公 众对某人成就的认可,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在新校长就职演说中,黑 格尔突出强调了大学的自由。它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并以真理为 终极目的。1830 年黑格尔 60 大寿时,学生们还为他订制了一枚纪念 章。1831年1月,黑格尔荣获普鲁士国家奖——三级红鹰勋章。在 柏林生活了13年,黑格尔的入生和仕途可谓春风得意。
不过,这13年里,黑格尔也不总是一帆风顺。1817年的瓦德堡 大会和后来的桑德暗杀事件给他在政治上带来了麻烦,有人幸灾乐 祸地看着他的学生被牵连。黑格尔虽然不赞成学生的过激行为,但 当学生陷入困境时,他总是能不顾个人安危,提供帮助,为此也遭致 当局的不满。柏林还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他学生中的激进分 子。1820年政治风波过去后,他和王室的关系日渐疏远,转而专心于 自己的理论,培养学生。他初来柏林时,当局许诺将来让他当科学院 的院士,他也一直很想得到这个荣誉头衔,但这一计划遭到科学院院 长施莱尔马赫的强烈反对,因为黑格尔明确反对他的浪漫派情感宗 教,而且与神学家和教会方面的关系都较紧张。当局也无计可施,最 后黑格尔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和洪堡兄弟的关系也有过风 波。费尔巴哈曾写信向他求教,他未予作答。尽管叔本华初次和他 见面就争论起来,他还是大度地签字同意叔本华来学校任教,但叔本华对此并不领情。总起来说,黑格尔是个性情温和、容易相处的人。 因多年紧张工作,黑格尔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可能预感到 时日不多,他加紧修改和重版他的著作。但这项计划没有完成。1831 年 11月14日,黑格尔因病与世长辞。医生当时诊断他死于霍乱,但 现代医学判断这更可能是他多年胃病恶化造成的后果。11月15日, 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先在礼堂里开追悼会,校长致悼词,然 后他的学生、同事、好友列队一直把他送到市中心的多罗特娅公墓。 他和费希特以及其他一些德国文化精英们至今仍长眠在那块绿茵茵 的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