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开始以历史哲学的观点来考察“上

① 谢林:《穿过大地的中心》,第25页,瓦门布洛恩,乌尔利希·凯歇出版社,1998。

② 同上书,第23页。

帝”概念,使得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与哲学体系的联系之中。但 是,真正促使谢林严肃思考宗教问题的是艾辛迈耶尔(C.A.Eschenmeyer),此人在名为《通往非哲学的哲学》一文中讨论了绝对与有限 事物的关系,并认为绝对是人类无法认识的东西,因此,要用信仰来 弥补哲学的不足。艾辛迈耶尔的这个观点促使谢林认真思考宗教尤 其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他为此专门撰写的《哲学与宗教》一书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转向标志。

这时,谢林仍然信心十足。他坚持认为,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像 康德所以为的那样,是理论哲学唯一不可能解决的课题,只要依据同 —哲学的原理就可以解释自然与人类、知识与信仰等问题,而这里的 关键是需要解答神人同形同性说(Anthropomorphismus),即神与人 的关系问题。谢林在《哲学与宗教》一开始就说:“除去民间信仰以外, 宗教曾经在一个时代中犹如一把圣火在神秘仪式中保存下来,而哲 学与宗教一道享有共同的圣迹。”①早期哲学家,如柏拉图等,就是从 这样的传说中推演出神圣学说。但是,后来这些神秘仪式与民间宗 教的一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不再具有最初的神圣性和纯洁性,而哲学 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就不可能再与宗教在一起,而必定会与宗教 分道扬镳并与之相对立。宗教失去哲学也就失去了最初追求真理的 自由,反而与原初的本质相反,和现实存在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 获得一种外在的权威,而这样的权威反过来又会使它反对任何趋向 真理、追求真理的努力。此后,宗教作出的判断就是观念实在性的, 不能接受正确的东西,常常作出错误的决定,而哲学依附在宗教那里 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东西。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哲学得到很大发展。但谢林认为,哲 学这时仍然局限在经验对象和有限事物那里,因而在如何看待宗教 信仰方面就显得不足,这方面的明显例证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对 谢林来说,康德哲学虽然有助于人们确定知识的能力,有助于确定知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42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识应用的可能性,但是,恰恰因为知识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局限在感 性和知性之中,它的对立面——信仰就恰恰会因此提高自己的价值。 在谢林的视野中,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中只有斯宾诺莎悟到古代哲学 的真谛,尽管他未能避免独断论,但他对神学的重视说明他想“将哲 学回归到其唯一的对象上”①。根据这样的判断,谢林试图以一种合 适的方式讨论信仰问题,并主张把哲学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事实结 合在一起。

谢林在这里首先不同意把宗教直观看做“先知”的观点,他认为, 这个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宗教是建立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 上的,虽然在宗教中也存在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的短暂和谐,但 这种和谐是作为幸福、启示而出现的,而且只是很短的一瞬间。一旦 人们对这种和谐加以反思,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就不复存在,因为“具 有如此性状的宗教是上帝在人心灵中的单纯幻象”②,它实际上是主 客分裂的结果,消解了自由的理性认识在这方面的作用。因此,所谓 先知和信仰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是彻底的思考。人的心灵就处在宗 教、沉思或分裂的状态之中,而哲学则是与心灵相对立的一种高级的 精神活动,哲学始终与绝对在一起,而不会脱离和谐,因为哲学从一 开始就已经进入反思的领域。

其次,为了能够把哲学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谢林反对用个人的感 受去解释宗教信仰。他提出,人们不能从个体的有效性方面对绝对 的直观、哲学的真理和宗教的基础加以简单的比较,因为实际上每个 人的眼睛对光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把信仰、先知、普遍的真 理仅局限和归结为个体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观点“不仅不能认识这些 事实的本质,反而会取消它们的本质”③。所以,这里合适的表述应当 是,入们可以通过讨论个人的感受去探讨普遍有效的启发,这是人们 认识信仰和真理本质的有效途径。谢林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在于,绝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43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② 同上书,第45页。 ③ 同上书,第52页。

对真理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独特的“自明性”,用任何人类语言去言说 和描写这种自明性都是力不从心的。谢林强调说:“宗教是对绝对观 念(Schlechthin-Idealen)的认识,它不与概念联系在一起,而是在概念 之前,并且是概念的根据。”①那么,人们凭借什么去认识宗教呢?谢 林认为,这种认识的前提就是在宗教中有一种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 尽管宗教自觉常常只是在一瞬间才感受到这种统一性。显而易见, 谢林在这里是把自己的同一哲学原理应用到对宗教概念的解释之 中,并且把这种哲学的同一性转述为下面这段心灵的或宗教的语言: 有限的心灵最初局限在有限的必然性之中,所以,它们不是直接来自 永恒,心灵在这样的状态中如同自然一样是蒙昧不清的,只有认识上 帝那里的绝对同一性,心灵才可能超越有限的必然性而上升到自由 与必然相统一的和谐状态。

最后,谢林从这种同一性中看到宗教与哲学重新结成同盟的可 能。他说:

假如宗教经过这样的安排而完全发挥伦理作用,并且不再 具有与实在、感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的危险,不再要求得到与其 本质相悖的外在统治和权威,那么,哲学——其爱好者是自然的 行家里手——通过这些人就可以与宗教结成永久的联盟。②

谢林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无非是,消除主客对立的哲学与宗教是一回事,因 为后者可以把自由与必然统一于自身,所以,“哲学就是宗教的真理”③. 然而,正如谢林本人后来所承认的那样,他在这里有许多问题并没有 说清楚,尤其是自由与必然、理性与宗教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所以, 他后来耗费很多精力去研究宗教问题。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76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② 同上书,第91页。 ③ 参见泽特纳《谢林》,第214页,斯图加特,弗洛曼出版社,1954。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八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虽被处死刑,但这并不证明他的守护神是假的。他决 心一死。他的无辜,鼓舞了他的勇气。他认为死了反有好处,因为 他可以避免老年的痛苦。本书论证的总结。 如果有人认为,尽管苏格拉底曾说他的守护神预先提醒他什 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他既被法官判处死刑,这就证明他所 说关于守护神的事是假的,这样的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当时苏格 拉底年事已高,即使那时不死,以…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42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二十四卷 神明干预化解仇怨君民缔和平-在线阅读

    库勒涅的赫尔墨斯把那些求婚人的 魂灵召集到一起。他手里握着一根 美丽的金杖,他用那金杖可随意使人 双眼入睡,也可把沉睡的人立时唤醒, 他正用那神杖召唤,众魂灵啾啾跟随他。 5 有如成群的蝙蝠在空旷的洞穴深处 啾啾飞翔,当其中有一只离开岩壁, 脱离串链,其他的立即纷乱地飞起; 众魂灵也这样啾啾随行,救助之神 赫尔墨斯引领他们沿着雾蒙的途径。 10 他们经过奥克…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4日
    280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十)抒情歌-在线阅读

    (十)抒情歌 歌队 人们对幸运从来都不会 感到满足,没有人把它 阻留于幸福的宅邸之外, 大声警告:请别再过来。 幸福的神明让这位国王 受神明庇佑返回这宫邸, 如果他现在需偿付先前的杀戮, 自己须得为那些死者而死去, 也为其他死去的人们作补赎, 那么有哪个凡人听了这故事, 还会夸说他受宠于幸运之神?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245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十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线阅读

    第二十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请随我开启一扇崭新的哲学之门,走入一个全新的哲学之境,在这里生命将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名著,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为未来新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 “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也是他全部哲学的基点。 应如…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6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