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开始以历史哲学的观点来考察“上

谢林:《穿过大地的中心》,第25页,瓦门布洛恩,乌尔利希·凯歇出版社,1998。

② 同上书,第23页。

帝”概念,使得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与哲学体系的联系之中。但 是,真正促使谢林严肃思考宗教问题的是艾辛迈耶尔(C.A.Eschenmeyer),此人在名为《通往非哲学的哲学》一文中讨论了绝对与有限 事物的关系,并认为绝对是人类无法认识的东西,因此,要用信仰来 弥补哲学的不足。艾辛迈耶尔的这个观点促使谢林认真思考宗教尤 其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他为此专门撰写的《哲学与宗教》一书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转向标志。

这时,谢林仍然信心十足。他坚持认为,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像 康德所以为的那样,是理论哲学唯一不可能解决的课题,只要依据同 —哲学的原理就可以解释自然与人类、知识与信仰等问题,而这里的 关键是需要解答神人同形同性说(Anthropomorphismus),即神与人 的关系问题。谢林在《哲学与宗教》一开始就说:“除去民间信仰以外, 宗教曾经在一个时代中犹如一把圣火在神秘仪式中保存下来,而哲 学与宗教一道享有共同的圣迹。”①早期哲学家,如柏拉图等,就是从 这样的传说中推演出神圣学说。但是,后来这些神秘仪式与民间宗 教的一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不再具有最初的神圣性和纯洁性,而哲学 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就不可能再与宗教在一起,而必定会与宗教 分道扬镳并与之相对立。宗教失去哲学也就失去了最初追求真理的 自由,反而与原初的本质相反,和现实存在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 获得一种外在的权威,而这样的权威反过来又会使它反对任何趋向 真理、追求真理的努力。此后,宗教作出的判断就是观念实在性的, 不能接受正确的东西,常常作出错误的决定,而哲学依附在宗教那里 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东西。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哲学得到很大发展。但谢林认为,哲 学这时仍然局限在经验对象和有限事物那里,因而在如何看待宗教 信仰方面就显得不足,这方面的明显例证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对 谢林来说,康德哲学虽然有助于人们确定知识的能力,有助于确定知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42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识应用的可能性,但是,恰恰因为知识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局限在感 性和知性之中,它的对立面——信仰就恰恰会因此提高自己的价值。 在谢林的视野中,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中只有斯宾诺莎悟到古代哲学 的真谛,尽管他未能避免独断论,但他对神学的重视说明他想“将哲 学回归到其唯一的对象上”①。根据这样的判断,谢林试图以一种合 适的方式讨论信仰问题,并主张把哲学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事实结 合在一起。

谢林在这里首先不同意把宗教直观看做“先知”的观点,他认为, 这个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宗教是建立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 上的,虽然在宗教中也存在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的短暂和谐,但 这种和谐是作为幸福、启示而出现的,而且只是很短的一瞬间。一旦 人们对这种和谐加以反思,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就不复存在,因为“具 有如此性状的宗教是上帝在人心灵中的单纯幻象”②,它实际上是主 客分裂的结果,消解了自由的理性认识在这方面的作用。因此,所谓 先知和信仰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是彻底的思考。人的心灵就处在宗 教、沉思或分裂的状态之中,而哲学则是与心灵相对立的一种高级的 精神活动,哲学始终与绝对在一起,而不会脱离和谐,因为哲学从一 开始就已经进入反思的领域。

其次,为了能够把哲学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谢林反对用个人的感 受去解释宗教信仰。他提出,人们不能从个体的有效性方面对绝对 的直观、哲学的真理和宗教的基础加以简单的比较,因为实际上每个 人的眼睛对光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把信仰、先知、普遍的真 理仅局限和归结为个体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观点“不仅不能认识这些 事实的本质,反而会取消它们的本质”③。所以,这里合适的表述应当 是,入们可以通过讨论个人的感受去探讨普遍有效的启发,这是人们 认识信仰和真理本质的有效途径。谢林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在于,绝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43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② 同上书,第45页。 ③ 同上书,第52页。

对真理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独特的“自明性”,用任何人类语言去言说 和描写这种自明性都是力不从心的。谢林强调说:“宗教是对绝对观 念(Schlechthin-Idealen)的认识,它不与概念联系在一起,而是在概念 之前,并且是概念的根据。”①那么,人们凭借什么去认识宗教呢?谢 林认为,这种认识的前提就是在宗教中有一种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 尽管宗教自觉常常只是在一瞬间才感受到这种统一性。显而易见, 谢林在这里是把自己的同一哲学原理应用到对宗教概念的解释之 中,并且把这种哲学的同一性转述为下面这段心灵的或宗教的语言: 有限的心灵最初局限在有限的必然性之中,所以,它们不是直接来自 永恒,心灵在这样的状态中如同自然一样是蒙昧不清的,只有认识上 帝那里的绝对同一性,心灵才可能超越有限的必然性而上升到自由 与必然相统一的和谐状态。

最后,谢林从这种同一性中看到宗教与哲学重新结成同盟的可 能。他说:

假如宗教经过这样的安排而完全发挥伦理作用,并且不再 具有与实在、感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的危险,不再要求得到与其 本质相悖的外在统治和权威,那么,哲学——其爱好者是自然的 行家里手——通过这些人就可以与宗教结成永久的联盟。②

谢林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无非是,消除主客对立的哲学与宗教是一回事,因 为后者可以把自由与必然统一于自身,所以,“哲学就是宗教的真理”③. 然而,正如谢林本人后来所承认的那样,他在这里有许多问题并没有 说清楚,尤其是自由与必然、理性与宗教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所以, 他后来耗费很多精力去研究宗教问题。

①《谢林1804—1812年作品集》,第76页,柏林,乌尼昂出版社,1982。 ② 同上书,第91页。 ③ 参见泽特纳《谢林》,第214页,斯图加特,弗洛曼出版社,1954。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霍布斯-《利维坦》-第三十七章 论奇迹和它的用处-在线阅读

    第三十七章 论奇迹和它的用处 奇迹的意义就是上帝令人惊羡的业迹,所以也称为神异之迹。由于其中大部分是用来显示上帝的命令的,是在如果没有这些奇迹时,人们根据其个人的天赋理性就会在什么是和什么不是上帝所命令的事情之间发生怀疑的情形下行出来的,所以在《圣经》中一般称为朕兆;拉丁文中称之为迹象或征兆、也是这种意思。这是根据显示或预示无所不能的主所将实现的业迹这一意义…

    书籍分录 2025年9月4日
    30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五节-在线阅读

    第五节 对上帝存有的宇宙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想要从一个任意构想的理念中琢磨出与之相应的对象本身的存有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完全不自然的,只是经院派巧智的翻新。事实上,人们也许永远不曾尝试过这种方式,如果不是我们的理性为着一般实存而假定某个必然的某物(我们可以在上升过程中停留于其上)这样一种需要先前曾发生过,并且如果不是理性由于这种必然性必须是无条件的和先天肯定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56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圣人哲学家-在线阅读

    第十一章圣人哲学家 阿尔贝特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说这位 托马斯·阿奎那同学是“哑牛”,但有一 天他的声音将让全世界侧耳倾听。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基督教诞生与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将 从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入手让大家去了解这个问题:什么是基督 教的主张? 这个人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一般被称做“圣托马斯·阿奎 那”,这个“圣”就是圣师之意,就像我们称孔夫子为“至圣先师…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239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处世之道-在线阅读

    处世之道 不是山顶:而是斜坡才是可怕的! 在斜坡上,眼睛要向下看,而手却往上抓。这时,心为了这种双重的意志感到眩晕。 啊,朋友们,你们也能推察出我心里的双重意志吗? 我的眼光冲向山顶,我的手要向深处寻求支撑,这,这就是我的斜坡和我的危险! 我的意志依附于人,我用链子把我跟人缚在一起,因为要把我拉往上面超人所在之处:因为我的另一个意志要我去那里。 为此我像盲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298
  • 第四节 总体或碎片

    利奥塔批判了大故事。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在一个整体社 会中什么在进行着。用现在似乎十分时尚的说法,就是不存在单个 的理论话语。他强调语言游戏、时间、人类主体和社会本身的碎片, 反对并拒绝总体性。他在赞扬碎片的同时,竭力反对和批判有机的 统一体,并企图解散统一体。他和先锋派一样精心地从方法论上摧 毁作品的完整性和自主性。 本雅明的讽喻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6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