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谢林的设想,在新体系中他打算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 讨自由概念和与此有关的问题:自由的同一性和内在性的问题、自由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60—261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270 页。 ③ 转引自同上书,第276页。
的双重性、自由与神的关系即流溢说的问题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哲学 史上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加以梳理,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认 识之中。谢林后来试图建立的“世界时代的体系”和“实定哲学的体 系”都与这个宗旨有关。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关系,谢林后来在一封信 中是这样解释的:
真正的东西就蕴含在这三者内部,并且具有这三者有机结 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流溢说的表象(只有)在一个要点上可以 应用,在另外一个(也是唯一的)要点上则可以应用双重性,最后 一个要点则可以应用中立的泛神论。我相信,我的论文将会以 从未有过的清晰去表述这三个要点。①
谢林强调,这里的关键是要把上帝设想为生动的爱,设想为活生生的 自由之根据,这就意味着,自由之所以为自由,它不只是单纯意义上 的自身意愿(sich-wollen),因为自身意愿只意味着形式上的自由,自 由同时还应当是实在的和现实的,它必然与世界生活的各个方面相 关,其中就包含着恶的根源。我们在这里不能把恶的根源视为上帝 本身,而是要把它视为与上帝相对立图像中的东西,并且从中发掘出 自由的本质。
这样,谢林在《自由论》的后半部分就从上帝的启示、善与恶、入 类历史的演变等方面来规定自由的概念和本质。对于谢林的论证方 式,就连思辨哲学大师黑格尔也承认,谢林的这部书具有“较深刻的 思辨方式”,虽然“这部书只是单独孤立地在那里,而在哲学里是没有 单独孤立的东西可以被发展出来的”②。黑格尔的评价显然是依据他 自己对同一哲学的理解,现在看起来并不中肯贴切。
谢林在这里首先主张,如果我们确实要把自由纳入哲学世界观
① 富尔曼主编:《谢林:通信和文献》第3卷,第604页,波恩,1962-1975。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第371页,商务印书馆, 1981。
的意义之中,那么,我们的出发点就应该是一种真正的自然哲学的原 则,因为“我们时代的自然哲学曾首先在科学中提出本质存在物就其 是实存着的和就其单纯是实存的根据之间作出区分”①。对谢林来 说,这种区分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以此对上帝本身和 上帝的创造物进行区分,而且还可以对作为单纯概念的根据与作为 实在和现存东西的根据进行区分。以这种逻辑推演下去,谢林自然 就可以这样说:
上帝在自身内具有的他的实存根据,绝对地看来,亦即就他 实存着而言,并不是上帝,因为它也只是他的实存的根据而已。 它是自然,存在于上帝之内的自然,是一种诚然与上帝不可分离 的本质,但还是与他相异的本质。②
这样,自然在上帝那里仿佛是一种蒙昧的根据,是一种无意识的东 西,上帝本身不断地超越这种根据,去显现自身的本质—一这就是上 帝的启示。与此同时,从这种蒙昧的根据中激起和产生了一种向往启 蒙的渴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豁然顿开的澄明,是上帝映像(Ebenbild)中的启示,这是一种知性,更是一种意志。渴望所进行的抵抗对于 完善的诞生是不可或缺的,各种力量正是在抵抗中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显示出不同存在物的区别。
谢林正是在这里看到自然哲学的意义。他认为,指明这个过程 如何能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通过区分存在物去展现最内在的东西, 虽然是一门完备的自然科学的课题,但它对理解同一本质物在自身 内部具有双重原则却具有本质性意义,换句话说,自然哲学所应用的 区分原则对认识上帝何以进行启示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说明这个问 题,谢林用重力与光的关系来比喻和说明这个启示过程,称它为摆脱 遮蔽和蒙昧的过程,是晦暗通往光明的过程。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 277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 277—278 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谢林所说的自然、蒙昧的根据及由此产生的 渴望和意志都发生在上帝之内。它是上帝此在的最初激奋,与此相 应的是,在上帝之内还产生一种内在的反映性表象,上帝通过这个表 象看到自身。在这里,渴望所进行的抵抗对于完善的诞生是不可或 缺的,各种力量正是在抵抗中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谢林这里想表达的 意思是,从蒙昧、晦暗的根据到可以预感的豁然顿开的澄明,从混沌 不清的自然状态到上帝自身的显现,恰恰说明上帝自由创造和全能 意志的可理解性和可直观性。在原始根据中包含一切没有规则、没 有秩序、蒙昧不清的东西,通过上帝的启示,这些东西得到区分、纳入 秩序并获得发展,混沌状态的原始统一性由此达到和谐的必然统一 性。这种情况“正如在人之内创造某种东西时,通过思想在所有思想 互相联系而又每种思想都阻碍另一种思想呈现的混沌堆中区分自 己,光明就出现于晦暗的渴望之中,而隐蔽地存在于根据的、把一切 都统含于自己之内的统一性也就自行举呈出来”①。而且进一步讲, 上帝的这种全能统一性(All-Einheit)需要经过各个阶段的发展,通过 不断提高的区分而展开不同级次,所以,上帝的启示是一个过程,它 “以一种内在的转变或始初晦暗的原则升华为光明作为目标”②,不断 克服抵抗、晦暗的意志,直至制服自身之内的自然。
作为上帝的创造物,自然与上帝既有相同的本质,也有相异的特 质,这样,任何一个自然存在物由于这个起源在自身中就必然有一个 双重原则——神的原则和自然原则。两种原则建构起一种渐次的统 一性,它从原始统一性到绝对统一性,从不完善到完善。与此相应, 这里就有两种意志:一种意志是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意志,它 是照亮一切的光明,是最高级次的统一性,体现着尽善尽美;另一种 意志则是与上帝意志相对立的意志,它是被造物的私意(Eigenwille), 尽管它也来源于上帝自身,但就其还没有提高到与造物主相同的完 善性的程度而言,它就是单纯的渴求或欲望,是盲目的意志。在上帝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81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282页。译文有改动。
启示开始的时候,由于万事万物都包含在混沌的原始统一性之中,这 时盲目的意志就是统治者,直到上帝启示完成,全能的意志主宰一 切,盲目的意志才不作抵抗而归于结束。
人作为存在者产生于自然这个级次,但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所 以,在人身上既有神的根据,也有自然的属性。对此,谢林这样说:“在 人身上存在着黑暗原则的全部能力,而正是在人身上同时也存在着 光明的全部力量。在人身上有最深的深渊和最高的天穹,或者说是 有两个中心。”①这就意味着,人来源于上帝的根据,但人却具有相对 独立于上帝的原则。恰恰因为这个缘故,人既有行善的愿望,也有作 恶的可能,在上帝那里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在人这里就必然是可以分 离的,而这点恰恰就是善与恶的可能性。不过,谢林确信,人是不同 于自然中其他种类的,只有在人的意志中还存在着上帝的种子,只有 在人那里还有封闭于深处的神的闪光,只有在人之内上帝爱过世界。 因此,人是不会停留在自然级次那里的,在人这里会涌现出一种更高 的东西——精神,从而使人自身不再从根据上停止在晦暗的原则那 里。如果说上帝在启示之初还存在万物混沌的状况,那么,正是人才 区分了私意与全能意志,揭开了黑暗与光明的分别,从而使晦暗变得 澄明。正是在这里存在着自由,并且显示出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来看,人产生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
应当说,如果谢林对人与神的关系的论述仅仅到此为止,那他的 论述就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不过是对中世纪神学思想尤其是泛神论 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而已。但是,谢林并没有在此停顿下来,他接下来 的阐述十分重要,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独特理解,并且由此阐发了 他的哲学思想。
首先,谢林认为,人作为个体是利己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 人却又因为具有精神 即使精神是作为上帝的存在而宣示出 来· 而是自知和自为的,因此,人性的本质就是精神的自我性(Ich-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83页。译文有改动。
heit),用谢林的话来说,“真正的自我性是精神,或者说,人是那种作 为一种自我性的、特殊的(与上帝区分开的)存在物的精神”①。这个 观点几乎就是谢林关于人类学的主导性的规定,也是谢林在这个问 题上的独特贡献。具体地讲,在谢林看来,由于入具有自知和自为的 意识,人的利已性才能上升到理智,人性的本质因此而得到彰显;同 时,又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与意识的统一,精神的本质才得到体现。这 样的人性已经决定了,人是与上帝相分离并且不依赖于那种全能意 志的存在者,而且人还是可以进行自我决断的自由和自为的存在者。 谢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人是自由的,行善和作恶在人自身这里 都有其行动源泉。“人站在这个分界点:无论他想选择什么,都将是 他的行动,但他不能停留在无决定状态,因为上帝必定会启示自己, 并且在创造中一般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保持为两可的。”②
其次,谢林在承认人是自在自为的存在者的同时,并不认为恶在 人类这里就一定会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只有在人身上的内在神性 被割裂,与上帝相统一的联系纽带被割断时,恶作为私意超过原始意 志,才可能超越并统治上帝的全能意志。由此来看,在自然结构中只 有恶的可能性,而没有恶的现实性,人的感性、有限性、不完善性也不 是恶的来源,而是人的此在之自然基础。这样,曾经被很多哲学家否 定的人的自然属性,在谢林这里就被颠倒过来。
最后,谢林在强调人相对独立于上帝的自由的同时,并不否认人 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与上帝的联系,而是由此看到对立统一原则的普 遍适用性。对谢林来说,上帝的启示和人的能动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缺少其中任何一方,上帝的普遍意志都不可能成为现实。之所以这 样说,其原因就在于,善和恶这两个原则在上帝之内是不可分离的, 这种原始统一性在人这里才可能分裂出来,因为“如若统一性在人类 中和在上帝内一样是不可解除的,则人就将全然与上帝是没有区别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84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292—293页。译文有改动。
的;人将会化为神,于是也就没有爱的启示和爱的感动”①。就是因为 人冲破了原始统一性,具有从善或作恶的可能性,上帝的至善全能才 能得到显示,所以说,任何存在物都是在其对立面启示自身,上帝在 这点上也不例外。没有恨就不能显示爱;没有对立就不能表现统一; 没有原始原则在人类身上的分裂,上帝的绝对统一性就不能显示它 的全能。一句话,上帝的至善至爱只有在人这里才可能变为现实。 谢林由此不仅使纯粹哲学意义上的对立统一的原则从理论变为现 实,而且还让它弥漫于整个宇宙,其思想之深刻、胸怀之广阔于此得 到充分表现。
现在,谢林不仅是一个泛神论者,而且还把泛神论与一神教结合 起来,并敢于对基督教的上帝评头论足。在谢林的眼中,在上帝-— 主要是上帝的创造物——那里还有某些非上帝的东西,它们是混沌 初始的原素,还未有善与恶之间的区分。不过,谢林并不同意当时流 行的把恶看做感性情欲、动物性或地上原则的观点,而是清楚地看到 恶对上帝启示的必要性。他明确指出,恶在这里是否定的条件,它与 上帝的统一性在事实上是可以分离的,这样,恶在现实中就是无处不 在的,上帝必须去克服它们,上帝的全部启示就与这种否定的条件结 合在一起。此外,这里还要设定出一种反抗上帝的统一意志的抵抗, 上帝通过克服和消除这种抵抗而显示自身,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人作为被造物天生就具有企图回到混沌状态的自然倾向,“因为仅仅 在被造物中才能是以不可分割的方式结合了光明与黑暗或结合了这 两种原则”②。所以,在自然本身的创造活动中就存在着欲望和祈求, 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此在方式保持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 讲,人的意志只可能是一种盲目的或晦暗的意志,是一种抵抗的意 志,是一种反抗上帝意志的私意。但是,人因为自身的精神本质,注 定要超越这种自然状态。谢林因此认为,人们在解释恶这个无处不 在的事实时就必须指出,恶并不是由人创造的,人也不是被迫去作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92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 293 页。
恶。人无论作恶或从善,都是人自己的选择,所以,恶与善都是人的 自由决断的产物。
在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本质确定之后,谢林开始讨论历史王 国。在他的视野里,“精神的诞生是历史领域,正如光明的诞生是自 然领域”①。而且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它们相互 比喻和说明。对谢林来说,真正的历史演变,是指上帝的启示开始克 服作为私意的恶,自然的意图在人的意识中得到改变和升华,尽管善 与恶还处在对立之中,但上帝的爱通过人的统治已经在调和这种对 立。与《先验唯心论体系》里的看法一样,谢林在这里仍然坚持这个 观点,即在上帝启示和罪孽时代之前存在过“黄金时代”和“诸神和英 雄时代”,这当然是指基督教之前的欧洲历史。所谓“黄金时代”是指 人类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不会有关于道德与罪孽的意识,所以, “这是一个有幸无决定的时代,在那时既无善,也无恶”②。此后兴起 的“诸神和英雄时代”则是自然全能的时代,神的自然力量通过神谕 指引和塑造人们的生活,并且表明人们可以自为地做什么。在这个 时期,诸神都统治过地球,享有过王侯的地位,并且建立了一个庞大 的世界帝国——罗马帝国。但是,完善的统一性不可能来自自然的 根据,所以,这个帝国终究归于灭亡,诸神体系分崩离析,恶又重新出 现,并采取了决定性的姿态去反抗上帝。“这又犹如恰正是地球第二 次变成洪荒空虚的时刻才成了精神的光明诞生的时刻。”③这时,上帝 的力量与魔鬼的力量针锋相对,统一性与力的分裂针锋相对,为了拯 救人类,上帝的启示通过在人身上的映像而实现,因为只有人格的东西 才能拯救入格的东西,上帝变为人是为了让人回到自身。所以,这个阶 段又是奇迹和象征的时期,上帝作为精神、作为现实的行动显现自身。 通过回顾历史,谢林确定了下述事实:恶虽然不是原初性的,但 它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它具有一种必然性,这正是人把作恶的自然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296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 297 页。 ③ 转引自同上书,第 298页。
倾向变为自己行动的原因,这样,人在规定自身本质的理智行动中就 使自己归入到这种必然性之中。但另一方面,恶是一种独特的、自由 的行动,它表现为个人的行动和罪孽。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在观察人 的行为时应该如何解释这种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统一性。谢林认为, 迄今为止的决定论只是强调事物的决定因素,如外在的、内在的、机 械的或物理的原因,而唯心论则单纯重视意志或随意性,但他们都只 是看到这个问题的某一方面,因而就不可能解答人为什么自由地趋 恶的难题。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自由,因为按照通常的理解,自由 是一种完全不确定的能力,它没有非此即彼的确定理由,而完全是因 为其有所欲求。谢林不同意这种肤浅的认识,在他看来,这种理解虽 然在把人类本质理解为自为的理念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 它只是把非规定性应用于个别行动,由此就会引申出一些毫无意义 的东西。而且证明这种理解的唯一方法只可能诉诸事实,比如说每 个人都有权利伸出胳膊或抽回胳膊。但是,这种证明是无意义的, “因为它是从对特定根据的无知,推论其无在”①。更有甚者,这种理 解还把个别行动的一种完全偶然性当做根据,这对谢林来说是绝对 不可容忍的,因为偶然违背理性,也违背整体的统一性,所以,谢林在 这里斩钉截铁地说:“如果自由不外只是通过行动的完全偶然性才能 加以拯救,那么自由一般地也就无可拯救。”②
在谢林看来,自由是与理智联系在一起的,“自由的行动直接产 生于人的理智性东西”③,同时因为一切存在者的理智本质都不会被 任何先行的东西所规定,它本身作为概念的绝对统一性已经先于任 何其他东西,以便个别行动可以存在于它之内,所以,自由行动又必 然是一种确定的行动。这样,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就是一种内在的、 来源于行动本身的必然性。进一步讲,由于理智本质是个人的自由 行动,所以,一切个人行动都是自由的;又由于一切行动都是理智的,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300—301页。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301页。 ③ 转引自同上书,第302页。
所以,一切行动又是必然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谢林对自由与必 然的统一性作出这样的规定:
理智的本质如果确实是完全自由而绝对地行动的,那么它 确实也是能够依据它自己的内在自然本性行动,或者说行动只 能从它的内在东西按照同一性规律以绝对的必然性而产生,然 而这一必然性也是绝对的自由,因为自由是在于依据理智本质 自己的各种法则行动,并且不为自己之内的任何其他东西所规 定,也不为自己之外的任何其他东西所规定。①
谢林把自由的本质与人的理智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是对西方哲 学传统中关于自由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如果说奥古斯丁从伦理意 义方面阐述自由的重要性给予谢林启发,那霍布斯和康德的自由学 说则对谢林具有直接的影响。谢林已经清楚地着到,没有绝对的自 由,而只有加以规定的自由。留给谢林的任务,就是回答康德没有解 决的自由与必然如何相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