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在“目的论”这一章中,谢林试图说明自由与必然是如何在自然 产物中、在自然有机体中统一起来的,并进而去说明,这是有意识的 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的同一。谢林在这里的解说很简单。他认 为,人自身摇摆于自由与必然性之间,所以,人就是一种永远残缺不 全的存在者。而康德关于自然合目的性的论述却告诉我们,有机自 然界则不同,唯独它“向我们提供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的 完整表现”①。自然界虽然从其本身创造和生产过程来讲是盲目的, 是没有任何意图的,但其产物却表现为合乎目的的,这种既是盲目的 同时又合乎目的的矛盾恰恰表明,在没有任何意图、没有任何目的的 地方,表现出来的却是最高的合目的性。谢林这个思想的根源还是 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他只是比莱布尼茨更进一步,努力去解释这 种和谐的最后根据是如何被自我所认识的。谢林相信,理智直观可 以使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 但是,对谢林来说,理智直观对自然界的这种认识并不能把这种 同一性还原为自我本身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直观自身,只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58页,商务印书馆,1983。

能依赖于对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的直观,而这样的直观只能是艺 术直观。① 意识的发展或者说理智的发展由此表现为一个圆圈,它发 端于理智自身,最终以直观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美感直观而 结束。在谢林看来,自由与必然、有意识的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 的同一只能在艺术中被自我、自身意识所认识,并且由此而成为哲学 的公设,整个唯心论体系也只能在对艺术的讨论中完成。谢林之所 以这样认为,就在于他对艺术的无限推崇。对他来说,艺术家的创作 冲动仅仅在于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因 为在艺术家身上既有某种不由自主的天赋恩赐,也有对无限和谐的 感受,艺术就是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完成的,所以,只有艺术能 解决这种貌似不可解决的矛盾。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与自 由、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完美无暇的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天赋恩赐 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来。在天才的艺术活动中,在美感直观中,这种同 一性是客观的,并且就蕴含在自我之中。美感直观是作为创造活动 的直观的最高形式,并具有一种普遍有效性。因此,“理智直观的这 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因为美感直观正 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②。

与艺术相比,哲学就不具有这种普遍性,根本不会出现在一般意 识之中。“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 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 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③所以,艺术是“哲学的证书”,哲学通 过艺术的认证才能回到它最初只是公设的自我意识原则那里;艺术 还是“哲学的工具”,哲学通过艺术的途径才能把原始和谐理解为客 观和谐。更进一步讲,哲学家只能通过艺术把主观上表现的东西变 成客观的东西。于是,艺术对哲学家成为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不 断地确认哲学从外部无法打开的东西——无意识事物与有意识事物

①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7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73—274 页。 ③ 同上书,第 278页。

的原始同一性,从而为哲学家打开了至圣之所。先验唯心论体系由 此就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完全和谐的原始根 据,终点又变为起点,所有演绎因此而结束。

由此来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经过非感官的理 智直观,最终融入到艺术哲学之中,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性在艺术 中被提高为美感直观,理智、精神在艺术这里达到完全的观照自身。 同时,艺术作品从其本质而言,既是精神的产物,也是无意识的自然 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精神和自然双重性的穹顶。应当说,谢林在这 时还受到浪漫派的影响,他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对艺术抱有尊重 之意,对他来说,自然是意识发展的开始,自然是精神创造的素材,精 神在艺术中到达最高阶段后又返归自然,于是,终点回归到起点。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在线阅读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一、航海活动与世界的发现 在15、16世纪的西欧,除了拉丁世界的文艺复兴和日耳曼世界的宗教改革之外,在实践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怎么显眼的变革,如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等。这些变革虽然不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那样轰轰烈烈,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它们的历史重要性并不比前者逊色。它们为欧洲人开辟了新的空间…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567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原前言-在线阅读

    古希腊人为后代传下两部光辉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直被视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奇葩。这两部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歌手荷马所作,因而统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被古希腊人视为民族的骄傲,但关于荷马的生平他们却未给我们传下任何确凿的史料。古代曾传下多篇荷马传记,但内容互相矛盾,可信性不大。关于荷马的生活时期,古代作家的推测由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不等。根…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850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 论语词-第九章 论语词的缺陷-在线阅读

    第九章 论语词的缺陷 §1.斐 我们已经说到过语词的两种功用。一种是记录我 们自己的思想以助我们的记忆,这是使我们自己和自己说话;另一 种是通过说话把思想传递给别人。这两种功用使我们看到语词的 完善或缺陷。§2.当我们只和自己说话时,用什么语词是无所谓 的,只要我们记得它们的意思和不加改变就行了。但§3.传递的 功用又分为两类:民事上的(civil)和哲学的…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316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二篇 中世纪哲学-导言-在线阅读

    导 言 本篇阐述的“中世纪哲学”,这里特指以神学为形式、以基督教哲学为主 干的西方哲学史发展阶段,也是希腊哲学向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希 腊哲学是以理性为原理探索世界和自我知识的学问,而中世纪哲学,正如恩格 斯所说:“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 到神学中。”①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晚期,基督教哲学已经逐步形成并产生了重 要社…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372
  • 第五节社会文化学说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性动力说和本能论。他在 《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写道:“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 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①他认 为,人的本能出自两大原则,即追求满足机体快乐的唯乐原则和要求返 回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这两大原则分别体现为生存本能和 死亡本能,生命就是存在于这两个趋向之间的一种冲…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47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