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在“目的论”这一章中,谢林试图说明自由与必然是如何在自然 产物中、在自然有机体中统一起来的,并进而去说明,这是有意识的 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的同一。谢林在这里的解说很简单。他认 为,人自身摇摆于自由与必然性之间,所以,人就是一种永远残缺不 全的存在者。而康德关于自然合目的性的论述却告诉我们,有机自 然界则不同,唯独它“向我们提供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的 完整表现”①。自然界虽然从其本身创造和生产过程来讲是盲目的, 是没有任何意图的,但其产物却表现为合乎目的的,这种既是盲目的 同时又合乎目的的矛盾恰恰表明,在没有任何意图、没有任何目的的 地方,表现出来的却是最高的合目的性。谢林这个思想的根源还是 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他只是比莱布尼茨更进一步,努力去解释这 种和谐的最后根据是如何被自我所认识的。谢林相信,理智直观可 以使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 但是,对谢林来说,理智直观对自然界的这种认识并不能把这种 同一性还原为自我本身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直观自身,只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58页,商务印书馆,1983。

能依赖于对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的直观,而这样的直观只能是艺 术直观。① 意识的发展或者说理智的发展由此表现为一个圆圈,它发 端于理智自身,最终以直观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美感直观而 结束。在谢林看来,自由与必然、有意识的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 的同一只能在艺术中被自我、自身意识所认识,并且由此而成为哲学 的公设,整个唯心论体系也只能在对艺术的讨论中完成。谢林之所 以这样认为,就在于他对艺术的无限推崇。对他来说,艺术家的创作 冲动仅仅在于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因 为在艺术家身上既有某种不由自主的天赋恩赐,也有对无限和谐的 感受,艺术就是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完成的,所以,只有艺术能 解决这种貌似不可解决的矛盾。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与自 由、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完美无暇的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天赋恩赐 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来。在天才的艺术活动中,在美感直观中,这种同 一性是客观的,并且就蕴含在自我之中。美感直观是作为创造活动 的直观的最高形式,并具有一种普遍有效性。因此,“理智直观的这 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因为美感直观正 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②。

与艺术相比,哲学就不具有这种普遍性,根本不会出现在一般意 识之中。“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 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 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③所以,艺术是“哲学的证书”,哲学通 过艺术的认证才能回到它最初只是公设的自我意识原则那里;艺术 还是“哲学的工具”,哲学通过艺术的途径才能把原始和谐理解为客 观和谐。更进一步讲,哲学家只能通过艺术把主观上表现的东西变 成客观的东西。于是,艺术对哲学家成为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不 断地确认哲学从外部无法打开的东西——无意识事物与有意识事物

①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7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73—274 页。 ③ 同上书,第 278页。

的原始同一性,从而为哲学家打开了至圣之所。先验唯心论体系由 此就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完全和谐的原始根 据,终点又变为起点,所有演绎因此而结束。

由此来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经过非感官的理 智直观,最终融入到艺术哲学之中,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性在艺术 中被提高为美感直观,理智、精神在艺术这里达到完全的观照自身。 同时,艺术作品从其本质而言,既是精神的产物,也是无意识的自然 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精神和自然双重性的穹顶。应当说,谢林在这 时还受到浪漫派的影响,他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对艺术抱有尊重 之意,对他来说,自然是意识发展的开始,自然是精神创造的素材,精 神在艺术中到达最高阶段后又返归自然,于是,终点回归到起点。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在线阅读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 1 同一性是由何成立的——人心往往还需要来比较事物的 存在本身。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 同其在另一种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 性(identity)和差异性(diversity)的观念。我们如果看到任何事物 在某地某时存在,则我们一定会相信(不论它是什么),它就是它, 不是别的——虽然别…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679
  • 第二节“精神”和“现象学”的概念

    仅是“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当时就充满时代感,有点标新立 异。“精神”(Geist)一词,是 18-19 世纪之交流行的一个时髦概念, 尤为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文学所看重,也是黑格尔十分钟爱的概 念。在早期作品中,他就多次提到“犹太教”或“基督教”的“精神”,表 示对一个时代或一种宗教的自我理解及其内在发展动力。在《差别》 一文中,黑格尔谈到作为两条形而上…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632
  • 第四节当代科学哲学的走向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英美的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趋于一种沉 寂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包括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劳丹等 入在内的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都面临着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 ① 关于劳丹的这种恩想变化,参见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3卷,第 165一 167页。 ② 张之沧:《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载于刘放桐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第 549…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480
  • 尼采-《快乐的科学》-(八)-在线阅读

    (八) 三五六、欧洲应该如何才会变得“更风雅” 设苦即使是在今日(在许多的中止停滞有待坚持的过渡时期),生活依 旧几乎对每个欧洲男性坚持一种特定的角色——即他们所谓的使用;有些人 拥有选择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自由(一种表面的自由),然而绝大多数的 人还是被角色所甄选。 这样的结果是够奇怪的。几乎所有的欧洲人在年纪逐渐增长时,都会 对自己的角色感到迷惑;他们本…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485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十一-在线阅读

    卷(K)十一0 章一 在若干章导言中②我们已说明智慧是第一原理的学术, 也提出了我们对各家所指第一原理的批评。人们可以这样询问, 智慧是一门抑几门学术?事物的诸对反常统一于一门学术,而第20 一原理并不相对反,若谓智慧只是一门学术,这与此义不符。若不 只一门学术,则那些学术可称为智慧?③ 又,实证原理是属于一门或几门学术?如属之一门则何为必 属于此而不属于别…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7日
    7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