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在“目的论”这一章中,谢林试图说明自由与必然是如何在自然 产物中、在自然有机体中统一起来的,并进而去说明,这是有意识的 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的同一。谢林在这里的解说很简单。他认 为,人自身摇摆于自由与必然性之间,所以,人就是一种永远残缺不 全的存在者。而康德关于自然合目的性的论述却告诉我们,有机自 然界则不同,唯独它“向我们提供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的 完整表现”①。自然界虽然从其本身创造和生产过程来讲是盲目的, 是没有任何意图的,但其产物却表现为合乎目的的,这种既是盲目的 同时又合乎目的的矛盾恰恰表明,在没有任何意图、没有任何目的的 地方,表现出来的却是最高的合目的性。谢林这个思想的根源还是 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他只是比莱布尼茨更进一步,努力去解释这 种和谐的最后根据是如何被自我所认识的。谢林相信,理智直观可 以使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 但是,对谢林来说,理智直观对自然界的这种认识并不能把这种 同一性还原为自我本身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直观自身,只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58页,商务印书馆,1983。

能依赖于对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的直观,而这样的直观只能是艺 术直观。① 意识的发展或者说理智的发展由此表现为一个圆圈,它发 端于理智自身,最终以直观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美感直观而 结束。在谢林看来,自由与必然、有意识的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 的同一只能在艺术中被自我、自身意识所认识,并且由此而成为哲学 的公设,整个唯心论体系也只能在对艺术的讨论中完成。谢林之所 以这样认为,就在于他对艺术的无限推崇。对他来说,艺术家的创作 冲动仅仅在于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因 为在艺术家身上既有某种不由自主的天赋恩赐,也有对无限和谐的 感受,艺术就是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完成的,所以,只有艺术能 解决这种貌似不可解决的矛盾。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与自 由、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完美无暇的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天赋恩赐 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来。在天才的艺术活动中,在美感直观中,这种同 一性是客观的,并且就蕴含在自我之中。美感直观是作为创造活动 的直观的最高形式,并具有一种普遍有效性。因此,“理智直观的这 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因为美感直观正 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②。

与艺术相比,哲学就不具有这种普遍性,根本不会出现在一般意 识之中。“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 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 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③所以,艺术是“哲学的证书”,哲学通 过艺术的认证才能回到它最初只是公设的自我意识原则那里;艺术 还是“哲学的工具”,哲学通过艺术的途径才能把原始和谐理解为客 观和谐。更进一步讲,哲学家只能通过艺术把主观上表现的东西变 成客观的东西。于是,艺术对哲学家成为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不 断地确认哲学从外部无法打开的东西——无意识事物与有意识事物

①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7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73—274 页。 ③ 同上书,第 278页。

的原始同一性,从而为哲学家打开了至圣之所。先验唯心论体系由 此就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完全和谐的原始根 据,终点又变为起点,所有演绎因此而结束。

由此来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经过非感官的理 智直观,最终融入到艺术哲学之中,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性在艺术 中被提高为美感直观,理智、精神在艺术这里达到完全的观照自身。 同时,艺术作品从其本质而言,既是精神的产物,也是无意识的自然 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精神和自然双重性的穹顶。应当说,谢林在这 时还受到浪漫派的影响,他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对艺术抱有尊重 之意,对他来说,自然是意识发展的开始,自然是精神创造的素材,精 神在艺术中到达最高阶段后又返归自然,于是,终点回归到起点。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 阿贝拉尔的唯名论

    一作为唯名论思想先驱的阿贝拉尔 在11—12世纪的中世纪,波埃修所讨论过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温 和的实在论一直占据着主流的立场。但是,由于这种实在论肯定共 相是经过理智或思维抽象而得出的一种概念,其实在性的基础仅仅 在于概念与理智之外的个别事物的联系,所以,是一种包含着唯名论 倾向的实在论,是一种混合的共相论。实际上,整个中世纪的唯名论 与实在论的争论在某种意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72
  • 第四节逻辑经验主义的遗产

    令人遗憾的是,卡尔纳普所提倡的严格的、清晰的哲学研究方法 以及“宽容原则”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并不是被所有的分析哲学家都 继承了下来。在 20 世纪的 60—70年代,新一代的分析哲学家和科学 哲学家认为,只有放弃卡尔纳普等人的工作才能确定他们自己的哲 学目标,而且哲学家们普遍承认,卡尔纳普的纲领已经失败了。这些 就使得卡尔纳普以及整个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在70年…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27
  • 阿里斯托芬-《云》-(十二)退场-在线阅读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云神啊!这都是因为你们的缘故, 因为我把我的一切都托付给了你们。 歌队长 这全是你自己的错, 因为你要去做坏事。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你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反而鼓动一个乡下老头子去做那种事? 歌队长 我们每次看见一个想做坏事 的人,总是这样对待他, 直到我们把他毁了, 叫他知道敬畏神明!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哎呀!云神啊!这虽然是苦,却也活该…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1日
    252
  • 第三节认识是主客体的双重建构过程

    “新结构——新结构的连续加工制成是在其发生过程和历史过 程中被揭示出来的——既不是预先形成于可能性的理念王国之中, 也不是预先形成于客体之中,又不是预先形成于主体之中。这似乎 表明,新结构的历史-心理发生上的建构是真正组成性的,不能归结为 一组初始条件的状态。”① 皮亚杰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当个体受到外部刺激时,他所反映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2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以斯帖记-在线阅读

    亚哈随鲁王废除王后华实蒂1:1 下面的故事发生在亚哈随鲁王的时代。亚哈随鲁从首都书珊的宝座统治,版图由印度到古实,共一百二十七个省份。1:2 并于上节1:3 亚哈随鲁在位的第三年,他为所有的贵族和行政官员举行了大宴会。波斯和米底亚的将领、各省的省长,以及贵族们都参加了。1:4 整整六个月,他向他们炫耀王国的富有、昌隆、威严。1:5 接着,王又为首都书珊全城的…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5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