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在“目的论”这一章中,谢林试图说明自由与必然是如何在自然 产物中、在自然有机体中统一起来的,并进而去说明,这是有意识的 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的同一。谢林在这里的解说很简单。他认 为,人自身摇摆于自由与必然性之间,所以,人就是一种永远残缺不 全的存在者。而康德关于自然合目的性的论述却告诉我们,有机自 然界则不同,唯独它“向我们提供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的 完整表现”①。自然界虽然从其本身创造和生产过程来讲是盲目的, 是没有任何意图的,但其产物却表现为合乎目的的,这种既是盲目的 同时又合乎目的的矛盾恰恰表明,在没有任何意图、没有任何目的的 地方,表现出来的却是最高的合目的性。谢林这个思想的根源还是 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他只是比莱布尼茨更进一步,努力去解释这 种和谐的最后根据是如何被自我所认识的。谢林相信,理智直观可 以使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 但是,对谢林来说,理智直观对自然界的这种认识并不能把这种 同一性还原为自我本身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直观自身,只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58页,商务印书馆,1983。

能依赖于对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的直观,而这样的直观只能是艺 术直观。① 意识的发展或者说理智的发展由此表现为一个圆圈,它发 端于理智自身,最终以直观自身产物之中的同一性——美感直观而 结束。在谢林看来,自由与必然、有意识的能动性与无意识的能动性 的同一只能在艺术中被自我、自身意识所认识,并且由此而成为哲学 的公设,整个唯心论体系也只能在对艺术的讨论中完成。谢林之所 以这样认为,就在于他对艺术的无限推崇。对他来说,艺术家的创作 冲动仅仅在于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因 为在艺术家身上既有某种不由自主的天赋恩赐,也有对无限和谐的 感受,艺术就是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完成的,所以,只有艺术能 解决这种貌似不可解决的矛盾。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与自 由、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完美无暇的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天赋恩赐 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来。在天才的艺术活动中,在美感直观中,这种同 一性是客观的,并且就蕴含在自我之中。美感直观是作为创造活动 的直观的最高形式,并具有一种普遍有效性。因此,“理智直观的这 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因为美感直观正 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②。

与艺术相比,哲学就不具有这种普遍性,根本不会出现在一般意 识之中。“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 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 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③所以,艺术是“哲学的证书”,哲学通 过艺术的认证才能回到它最初只是公设的自我意识原则那里;艺术 还是“哲学的工具”,哲学通过艺术的途径才能把原始和谐理解为客 观和谐。更进一步讲,哲学家只能通过艺术把主观上表现的东西变 成客观的东西。于是,艺术对哲学家成为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不 断地确认哲学从外部无法打开的东西——无意识事物与有意识事物

①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7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73—274 页。 ③ 同上书,第 278页。

的原始同一性,从而为哲学家打开了至圣之所。先验唯心论体系由 此就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完全和谐的原始根 据,终点又变为起点,所有演绎因此而结束。

由此来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经过非感官的理 智直观,最终融入到艺术哲学之中,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性在艺术 中被提高为美感直观,理智、精神在艺术这里达到完全的观照自身。 同时,艺术作品从其本质而言,既是精神的产物,也是无意识的自然 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精神和自然双重性的穹顶。应当说,谢林在这 时还受到浪漫派的影响,他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对艺术抱有尊重 之意,对他来说,自然是意识发展的开始,自然是精神创造的素材,精 神在艺术中到达最高阶段后又返归自然,于是,终点回归到起点。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九章 犹太人的故事-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的故事》-文聘元 第九章 犹太人的故事 这一章我们将讲述一个悲壮而又令人悲哀的故事。 这就是犹太民族的故事。 犹太民族创立了基督教。 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用另一个名字称呼就是基督教文明。自从基督教诞生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直至现代,西方文明无处不有基督教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现代许多西方国家,总统上台时是手按《圣经》宣誓,他必须忠于三者——上帝、人民…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59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战斗与战士-在线阅读

    战斗与战士 我们不愿受到我们的最好的敌手照顾,也不愿受到我们衷心喜爱的人照顾。因此,让我向你们说说真话! 我的战友们!我衷心喜爱你们,现在和从前,我都是你们的同类。我现在也是你们的最好的敌手。因此,让我向你们说说真话! 我知道你们心中的憎恨和嫉妒。你们还不够伟大得不知憎恨和嫉妒。因此…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352
  • 绪论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欧洲大陆现当代 哲学,上溯黑格尔以后的叔本华、尼采的意志哲学,下至当下发生的 后现代哲学。由此观之,在我们这套书中,本卷所讨论的问题皆是与 我们“最近的”。这样说有两个理由。一是从地理上看,欧亚大陆本来 就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使欧亚两大洲的人员往来、物品交换、经济互 补相对便利,而且也使我们在思想、文化、艺术、习俗等…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61
  • 第二节Being 与 Existence的区分:司各脱的存在论

    司各脱关于存在(Ens;Being)的理论是其全部思想中最有价值 的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司各脱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对“有限的人类理智如何通达无限的‘上帝’”这一经院哲学的中心问 题的解决。从哲学史上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两条基本的思 想路线,即奥古斯丁主义和托马斯主义。前者以柏拉图的“理念论” 为基础,从人的精神和内在经验出发,在人的“灵魂”…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6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五章 巴门尼德-在线阅读

    第五章 巴门尼德 希腊⼈并不耽溺于中庸之道,⽆论是在他们的理论上或是在他们 的实践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巴门尼德则反驳说:没 有事物是变化的。 巴门尼德是意⼤利南部爱利亚地⽅的⼈,⿍盛期约当公元前五世 纪上半叶。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年青的时候(约当公元前 450年左右)曾和巴门尼德会过⼀次⾯,——当时巴门尼德已经是⼀个 ⽼⼈了——并且从他…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2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