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哲学体系

谢林认为,意识在理论哲学体系中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真观”,它旨在说明自我是怎样直观它自身 受到限制和怎样直观它自身是进行感觉的,即自我对自身的直观。 我们的出发点依然是自我的概念,这是涵盖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 两方面的统一体概念。尽管自我意识在其本原上是纯粹观念的,但 自我对我们来说是通过意识并且是作为纯粹现实的东西而出现的, 自我通过直观活动得到直接的限定。因此,被直观与存在是同一回 事,“自我意识的活动是观念的,同时又全然是现实的”①。但是,需要 注意的是,在自我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主客同一性与观念和实在 的同一性并不是原初就有的,而是经过第三者——中介被创造出来 的东西,因为自我意识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主体和客体,而我们意识 到的最高东西则是主客同一性,所以,这里的中介“必定是摆动于对 立方向之间的一种活动”②。这个中介就是感觉,观念的能动性与实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5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57页。

在的能动性都在第三者——感觉这儿得到统一,感觉的主体由于自 身能动的本质而成为理智,所以说,“认识的所有实在性都维系于感 觉,一种哲学如不能解释感觉,就足以因此而一败涂地”①。但是,感 觉的产生并不能解释为单纯的接受性,即对外在的印象,因为感觉受 因果律的规定,而因果律只在同类事物之间才是生效的。所以,谢林 又认为,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象称为存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把(物质 性的)存在看做创造性的东西时,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活动;反过 来说,当我们把知识活动视为创造的产物时,这种知识活动就是存 在。这样,在创造性直观这个阶段,由于对感觉的直观,内在与外在 才开始得到区分。

理论哲学体系中的第二个时期是“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它旨 在说明自我是如何直观它自身为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 于,“因为自我是在进行直观,它也就完全被束缚在创造活动里,不能 同时既是直观者又是被直观者”②。谢林在这里对第一时期的思想继 续进行了推演,他清楚地看到,一切意识都是从自我感觉开始的,当 自我把对象与自己对立起来时,它已经有了自我感觉。而使自我变 成自己的对象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对时间的意识。在谢林看来,这 不是从外面附加给直观的时间,而是作为单纯的点、作为单纯的自我 与外在对象之界限的时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林说:“时间并不 是某种不依赖于自我而流逝的东西,恰恰相反,从活动上来看,自我 本身就是时间。”③时间在这里是使自我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内在方面。 在外在方面,当自我在这种行动中使自己与对象对立起来时,那对象 就成为对任何内涵的否定,也就是说,对象必然会表现为纯粹的外 延。这时就出现了空间。时间与空间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互不分离, 但又彼此限制和规定,所以,“只有通过空间,时间才成为有限的,只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116页。 ③ 同上书,第128页。

有通过时间,空间才成为有限的”①。谢林正是借助于时间的内涵性 和空间的外延性,把直观区分为内在直观和外在直观两种形式,并以 此推演出直观的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偶性和实体等形式和范畴。 这些区分不仅使自我直观到自身与对象的区别,而且还使一般创造 活动过渡到自由的反思活动。如果说在第一时期主客开始区分,那 么在第二时期,这种区分的交互作用就已经被直观到,自我既是观念 的又是现实的。再从自然界的发展对先验唯心论的证明来看,意识 的起点是存在与直观的原始同一性,而在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二时期, 观念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交互作用则是通过有机体来实现的,因 此,有机体的演变在这里也是对自然界建构的平衡。

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三个时期是“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谢林 在这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整个外部世界不是像我 们的有机体这样?换句话说,我们的对象为什么可能被设定为是在 我们之外的东西?对此,谢林的解答非常明确:“对象似乎离开灵魂 而进入我们之外的空间,这一般只有通过概念和产物、即主观的东西 和客观的东西的分离,才是可能的。”②理论哲学在这里就进入反思阶 段,抽象、范式、范畴等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而谢林特别看重抽象尤其 是先验抽象。他认为,经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而先验抽象是经验抽 象的条件,它表明理智是怎样把对象和概念分开的,“因此先验抽象 是每一判断(包括最普通的判断)的基础”③。设定和关联的条件都存 在于抽象的判断之中,理智又通过范式化使对象和概念联系起来。 作为理智的自我就是通过抽象而摆脱直观,并因此而作出进一步的 设定,绝对的抽象就是意识的开端。

关于理论哲学体系所经过的这些历程,谢林又用理智反思的三 种情形予以概括:一是反思对象,它产生的就是“直观范畴”或“关系 范畴”。二是反思自身,它产生的就是“量的范畴”,量与范式结合就是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129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165页。 ③ 同上书,第179页。

“数”,然后再由数就进入“质的范畴”。三是反思对象和自身,这是最 高的反思活动,因为它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所以,这里产生的就 是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概念,它们构成理论哲学的穹顶。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十二章-在线阅读

    一 阿特拉斯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与宙斯生有儿子伊阿西翁与达耳达诺斯。伊阿西翁却爱上了得墨忒耳,想要污辱那女神,被霹雳打了,达耳达诺斯悲痛他兄弟的死,离去萨摩特剌刻,来到对岸的大陆上。那地方是由透克洛斯统治,是斯卡曼德洛斯河与神女伊达亚的儿子,居民便因了他称为透克洛伊人。他受这国王的款待,得到一份国土和国王的女儿巴忒亚为妻,他建立城市达耳达诺斯,及透克洛斯死后,他…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79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四章 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在线阅读

    第四章 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 作为上帝的上帝——无限的、普遍的、不具有拟人说性质的理 智本质——之于宗教,并不比一个作为起始点的根本原理对于某 一专门科学具有更大的意义;这样的理智本质,仅只是宗教之至高 无上的、最终的立足点和结合点,仿佛是宗教之数学点。①跟对这 个本质的意识相连结的对属人的局限性与虚无性的意识,绝不是 一种宗教的意识;我们宁可说这种意识…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128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五节-在线阅读

    第五节 对上帝存有的宇宙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想要从一个任意构想的理念中琢磨出与之相应的对象本身的存有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完全不自然的,只是经院派巧智的翻新。事实上,人们也许永远不曾尝试过这种方式,如果不是我们的理性为着一般实存而假定某个必然的某物(我们可以在上升过程中停留于其上)这样一种需要先前曾发生过,并且如果不是理性由于这种必然性必须是无条件的和先天肯定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25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

    20世纪初叶,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个以弗洛伊德的名字为标 志的思想潮流,这就是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其后的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被西方人并称为改变了现代思 维方向的三位犹太籍伟人。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分别揭示了社会和 自然的发展规律,引发了历史观和宇宙观的重大进步,弗洛伊德则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实现了对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突破性研究。 他年轻时…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33
  • 尼采-《悲剧的诞生》-科利版编后记-在线阅读

    科利版编后记” 尽管《悲剧的诞生》面世后已经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但从考订- 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依然是神秘兮兮的。古典的古代文化 研究把尼采的想法当作非科学的东西默然不予理会。然则它本身 有更多的成就来保障一种历史学上的真理性吗?流传下来的事实 材料始终还是相同的、贫乏的和不可靠的。尤其是,人们根据亚里 士多德的《诗学》来说明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的领唱歌手和…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4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