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哲学体系

谢林认为,意识在理论哲学体系中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真观”,它旨在说明自我是怎样直观它自身 受到限制和怎样直观它自身是进行感觉的,即自我对自身的直观。 我们的出发点依然是自我的概念,这是涵盖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 两方面的统一体概念。尽管自我意识在其本原上是纯粹观念的,但 自我对我们来说是通过意识并且是作为纯粹现实的东西而出现的, 自我通过直观活动得到直接的限定。因此,被直观与存在是同一回 事,“自我意识的活动是观念的,同时又全然是现实的”①。但是,需要 注意的是,在自我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主客同一性与观念和实在 的同一性并不是原初就有的,而是经过第三者——中介被创造出来 的东西,因为自我意识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主体和客体,而我们意识 到的最高东西则是主客同一性,所以,这里的中介“必定是摆动于对 立方向之间的一种活动”②。这个中介就是感觉,观念的能动性与实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53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57页。

在的能动性都在第三者——感觉这儿得到统一,感觉的主体由于自 身能动的本质而成为理智,所以说,“认识的所有实在性都维系于感 觉,一种哲学如不能解释感觉,就足以因此而一败涂地”①。但是,感 觉的产生并不能解释为单纯的接受性,即对外在的印象,因为感觉受 因果律的规定,而因果律只在同类事物之间才是生效的。所以,谢林 又认为,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象称为存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把(物质 性的)存在看做创造性的东西时,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活动;反过 来说,当我们把知识活动视为创造的产物时,这种知识活动就是存 在。这样,在创造性直观这个阶段,由于对感觉的直观,内在与外在 才开始得到区分。

理论哲学体系中的第二个时期是“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它旨 在说明自我是如何直观它自身为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 于,“因为自我是在进行直观,它也就完全被束缚在创造活动里,不能 同时既是直观者又是被直观者”②。谢林在这里对第一时期的思想继 续进行了推演,他清楚地看到,一切意识都是从自我感觉开始的,当 自我把对象与自己对立起来时,它已经有了自我感觉。而使自我变 成自己的对象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对时间的意识。在谢林看来,这 不是从外面附加给直观的时间,而是作为单纯的点、作为单纯的自我 与外在对象之界限的时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林说:“时间并不 是某种不依赖于自我而流逝的东西,恰恰相反,从活动上来看,自我 本身就是时间。”③时间在这里是使自我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内在方面。 在外在方面,当自我在这种行动中使自己与对象对立起来时,那对象 就成为对任何内涵的否定,也就是说,对象必然会表现为纯粹的外 延。这时就出现了空间。时间与空间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互不分离, 但又彼此限制和规定,所以,“只有通过空间,时间才成为有限的,只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116页。 ③ 同上书,第128页。

有通过时间,空间才成为有限的”①。谢林正是借助于时间的内涵性 和空间的外延性,把直观区分为内在直观和外在直观两种形式,并以 此推演出直观的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偶性和实体等形式和范畴。 这些区分不仅使自我直观到自身与对象的区别,而且还使一般创造 活动过渡到自由的反思活动。如果说在第一时期主客开始区分,那 么在第二时期,这种区分的交互作用就已经被直观到,自我既是观念 的又是现实的。再从自然界的发展对先验唯心论的证明来看,意识 的起点是存在与直观的原始同一性,而在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二时期, 观念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交互作用则是通过有机体来实现的,因 此,有机体的演变在这里也是对自然界建构的平衡。

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三个时期是“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谢林 在这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整个外部世界不是像我 们的有机体这样?换句话说,我们的对象为什么可能被设定为是在 我们之外的东西?对此,谢林的解答非常明确:“对象似乎离开灵魂 而进入我们之外的空间,这一般只有通过概念和产物、即主观的东西 和客观的东西的分离,才是可能的。”②理论哲学在这里就进入反思阶 段,抽象、范式、范畴等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而谢林特别看重抽象尤其 是先验抽象。他认为,经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而先验抽象是经验抽 象的条件,它表明理智是怎样把对象和概念分开的,“因此先验抽象 是每一判断(包括最普通的判断)的基础”③。设定和关联的条件都存 在于抽象的判断之中,理智又通过范式化使对象和概念联系起来。 作为理智的自我就是通过抽象而摆脱直观,并因此而作出进一步的 设定,绝对的抽象就是意识的开端。

关于理论哲学体系所经过的这些历程,谢林又用理智反思的三 种情形予以概括:一是反思对象,它产生的就是“直观范畴”或“关系 范畴”。二是反思自身,它产生的就是“量的范畴”,量与范式结合就是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129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165页。 ③ 同上书,第179页。

“数”,然后再由数就进入“质的范畴”。三是反思对象和自身,这是最 高的反思活动,因为它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所以,这里产生的就 是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概念,它们构成理论哲学的穹顶。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绪论 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

    我们把启蒙的精髓理解为精神空间变化的方向性而不是简 单的“发展”或“进步”,并从这个角度详细分析贯穿于18世纪法 国启蒙运动始终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以从中看到从前在相关 领域研究中极不容易认识清楚的重要问题:启蒙的意义并不仅 仅是社会制度的更新,更是风俗或内心动作方式的变化,其要害 是解决公共精神空间交流中的可宽容性问题。这些变化通过 “理性”的微妙精神表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54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六组反驳 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们作-在线阅读

    第六组反驳 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们作 仔细地读了你的沉思和你对前面的反驳所做的答辩之后,我 们在心里还有几个疑难之处,希望你给加以解决。 第一个是,我们存在是由于我们思维,这个论据似乎不十分可 靠。因为,为了你靠得住是在思维,你应该事先知道什么是思维的 性质和什么是存在的性质①;而你对这两件事既然无知,你怎么知 道你思维或者你存在?因而你说我思维,你不知道你在…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87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六章 克尔恺廓尔、马克思与尼采-在线阅读

    在整个19世纪,康德、黑格尔和其他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对哲学、宗教、美学以及新的学术领域——心理学都有强烈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们设计出精致的思想体系,引入复杂的哲学词汇,当时,许多哲学家信奉他们的观点,然而,有三位哲学家对这一潮流完全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是索伦·克尔恺廓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47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著者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在线阅读

    著者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 在《沉思集》第一版出版之前,我曾想把它拿给索尔朋纳的圣师们和肯于费心一读的其他学者们去检查,希望把这些反驳和我的答辩印出来做为我的《沉思集》的继续,每一组都按照收到它们的次序排列,这样我将会使真理更加彰明。而且,虽然给我寄来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82
  • 第三节哲学与学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德国 大学这一舞台上发生的。哲学的繁荣,离不开大学这种当时为德国 文化所特有的教育机构及其制度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四分五裂的政治环境使得学校和学者相对自由。18世纪 的德国还是一个分封割据的国家,各邦国分别管理自己辖区内的大 学,对辖区外大学的各种事件无能为力。这就为知识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