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林看来,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精神世界,这是先验 哲学必须探讨的内容;另一部分是自然界,这是自然哲学应当考察的 范围。这两个部分的绝对同一是由那冥冥之中的绝对来实现的。年 轻的谢林正是通过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才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时
① 参见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4卷,第 26、43 页。
代,并由此登上他个人荣誉的高峰。
谢林对自然的热爱和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非偶然,这 与他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环境是有密切联系的。18、19 世纪的欧洲, 自然科学和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远的不说,仅在谢林出生前后 的几十年间,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非常丰富。1773年,普利斯特 列发现了氧气;1777年,拉瓦锡提出新的燃烧理论,推翻了旧的燃素 说,四年后他又合成冰;1781年,赫歇尔观察到天王星;1783年,蒙高 尔夫耶兄弟的气球升空;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拉开 了序幕;1785年,库仑(de Coulomb)提出电荷相互作用律,此后哈尔 瓦尼和沃尔塔证明“生物电”的存在,并由此发现电流,为人类开发和 利用电流提供了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尤其是磁力学、电学和 化学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纯粹机械论的自然观,加深 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年轻的谢林不仅熟知这些最新的科学成果,而且由于受到浪漫 派的影响,始终对大自然抱有崇敬之心,对自然科学抱有尊敬之意。 对他最有影响的科学家是布鲁诺、开普勒和牛顿。作为一个哲学家, 谢林思考的问题是,哲学家能否从这些成果得到启发,并对自然科学 有所贡献。他从哈尔瓦尼和沃尔塔所证明的“生物电”现象中得到启 发,提出了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都不曾注意的问题:人在自然界整 体中的地位和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在全部存在中的关系。谢林认为, 这乃是自然哲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我们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 时的自然哲学一般都局限于对各门自然科学进行方法论和科学理论 的反思,而谢林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尤其是他把自然当做一个统 一体,并由此提出关于自然的绝对有效的哲学知识,就使得自然哲学 回到古希腊整体、思辨的自然观那里,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思 想相一致。
从1797年至1799年,谢林集中研究自然哲学的问题,并且发表 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所以,有些哲学史家把这段时间称做谢林的自然 哲学时期。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谢林在此后也一直关注自然科 学的新发现,并且时有这方面的论著问世。据此,西方哲学界很多人都认为,仅仅把1797—1799年划为谢林的自然哲学时期是不恰当的, 而是应当根据其著作和其中表达的自然哲学观提出新的划分。他们 认为,自然哲学是谢林毕生都在关心和研究的领域,他在这方面的著 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导论性质的著作,另一类是专门探讨某一门 学科中的自然哲学问题。从谢林哲学体系自身发展的轨迹来看,其 自然哲学分为早期和晚期,这个划分的分界线就是谢林在1801年发 表的《我的哲学体系的阐释》。无论是从谢林全部哲学思想来看,还 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而言,这篇文章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就前者 而言,这篇文章是谢林第一次从方法上讨论自然现象中的观念与实 在的普遍同一性原则;就后者而言,虽然谢林直到1806年还在用宇宙 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的成果来补充自己的自然哲学,但他本人 在1809年就非常明确地说,1801年的著述已经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 确立了自己有关自然哲学的基本思想,并且是第一次科学地表达了 这个思想。由此来看,谢林在1801年以后发表的自然哲学著作主要 是利用各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来补充他的自然观。
对谢林早期的自然哲学思想,我们在总体上可以提出这样的理 路:他在《自然哲学的观念》(以下简称《观念》)和《论世界精神》中是 把各门自然科学的现象当做考察对象,并由此展开自己的哲学思 想。比如,在《观念》中首先探讨的是一般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有 关的物理学和化学现象,并由此去关注物质及其形态的哲学问题, 在方法论上采用的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稍后发表的《自然哲 学体系初步纲要》(以下简称《初步纲要》)和《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 要导论》(以下简称《纲要导论》)则是从总体自然观出发,企图建构 一个真正的自然哲学体系的纲领,把“绝对”的思想赋予自然,在方 法论上是采用一般到个别的推演法,并试图以此展开一个完整的 体系。
在谢林早期自然哲学中,《观念》是谢林自然哲学的纲领。这时, 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出发点基本上还是康德和费希特的思想,同时加 入了斯宾诺莎有关绝对实体的思想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关于个体原 则的论述。
在考虑哲学认识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时,谢林无法回避康德提出 的物自体问题。谢林明确提出:“康德主义者现在对周围发生的事情 置若罔闻,仍然围着物自体的奇想喋喋不休,具有真正哲学精神的学 者不是跟着嚷嚷,而是要在这门科学中作出发现,而健全的哲学很快 就会直接利用这些发现。”①在谢林看来,入们不应拘泥于康德的词 句,而是要把握康德哲学的精神。如果我们因为承认物自体不可认 识而对自然科学的成果不闻不问,那我们怎样才能对它们进行思考 和讨论呢?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包含着自然哲学的问题,我们认 识和研究自然,实际上就是在逐步认识物自体本身,因为知性就是通 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才得以继续前进的,所以,从哲学层面去考察自 然科学问题是符合康德哲学精神的。在《观念》中,谢林根据康德把 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原则,把哲学分为纯粹哲学和实 用哲学两个部分。他说:
纯粹的理论哲学只是研究我们的一般知识的实在性;而实 用哲学的任务则是在自然哲学的名称下,从诸原理中推演出我 们知识的一个特定的体系(这是指全部经验的体系)。对理论哲 学是物理学的东西,对实践哲学则是历史,这样,从哲学的两个 主要部分发展出我们知识的两个主要分支。我希望,对自然哲 学和人的哲学的研究可以概括全部实用哲学。自然学说应当通 过前者获得科学的基础,历史应当通过后者获得科学的基础。②
同时,通过康德哲学中的自然合目的论,谢林还在自然界(主要是有 机自然界)中看到精神的本原,并且由此确立自然哲学在全部哲学体 系中的地位。
费希特在这方面对谢林的启发同样不可忽略。谢林本人也承 认,他的早期哲学是从费希特的主观哲学出发去发现一条通往客观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卷,第348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4 页。
的道路。① 在费希特那里,一切都是通过自我和为了自我而存在的, 客观世界在这个前提下才是可以理解的。费希特这个思想的典型特 征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实现主客的绝对统一。谢林也以这种绝对 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为根据,但他强调的是自然与精神的同一、实 在与观念的本质同一,这种思想提供了认识自然、认识独立于知识的 外部世界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通往客观的转向,这是其一。其二, 想像力在费希特学说里具有重要意义,自我作为纯粹能动性可以创 造一切。谢林从中得到了启示,也让自然哲学以一个无限者为出发 点,这就是无意识的精神。它作为一个没有始基的纯粹的力,并不依 赖于某一个实体,而实体却因为它而存在。这并不是说,从精神中必 然推演出有关自然的必然表象,而是说,“事物本身同时以其在精神 中的序列而变化和发生”②。这就意味着,应当从我们的精神中推演 出我们经验的全部系列,按照我们的精神本质去规定自然现象的级 次(Stufenfolge)。
谢林深受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同时又超越了他们的思想,确立 了实在与观念、自然与精神的绝对同一的原则。对谢林来说,自然哲 学的任务就是从实在去解释观念,而先验哲学的任务则是从观念去 解释实在,并且把实在归之于观念。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莱布尼茨单 子论强调表象力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对谢林实现从观念转向实在也有 一定的启发。但是,谢林在这个方面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希特。还 是在年轻的时候,谢林就批判地吸收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成果,他认 为,斯宾诺莎的缺点是没有考察精神如何认识物质,只强调必然性而 忽视自由,但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给我们的启示却在于,实体作为绝 对既有从主观到客观的观念过程,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过 程,所以,斯宾诺莎是注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第一人。受斯宾诺莎 的启发,谢林后来在《论真正的自然哲学概念》中很清晰地表达了自 己的哲学观:主观性并不具有完全独立自在的意义,“应该从纯粹的
① 参见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0卷,第 95页。 ② 同上书第2卷,第 35页。
主客同一体中推演出意识的主体和客体”①。这样,一方面,谢林承 认,费希特把哲学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确实推动了哲学的进步;但另 一方面,谢林又认为,费希特用主体创造客体的思想虽然解决了主客 统一的问题,但他因此也忽视了绝对中的客观方面,他没有回答下面 两个根本问题:(1)自然界是如何演变和进化的?(2)“形而上的世 界”如何显现给我们?我们由此看到,谢林对费希特的批评集中在这 点上,即费希特通过其纯粹的主观唯心论把客体变成了某种主观的 东西,但却没有扬弃这种主观性,因此,费希特的哲学体系不能在绝 对直观上把握绝对物的原始统一性。但年轻的谢林这时还没有意识 到这点,只是后来黑格尔才指出:“同一性的原则是谢林的全部体系 的绝对原则。哲学和体系同时发生,而且同一性在各部分中没有丧 失,在结果中更是如此。”②恰恰是黑格尔才使谢林明确认识到自己的 思想与费希特的不同。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由于受康德的影响,谢林在《观念》中不是 把知识的实在性置于核心地位,而是首先关心知识的可能性;不是注 意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而是把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人和人的 表象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在谢林的视野中,作为追求普遍有效的 真理的一门学问,哲学知识的可能性不仅以表象和对象、精神和真实 是否相符为尺度,表象既是原型也是复制,无限的世界不过是精神在 进行永不停息的创造(Produktion)和再创造(Reproduktion)活动。
这样,谢林通过对表象和对象的解释,就从原先的“自我”转向“精神”。 对谢林来说,精神不只是知识和认识的绝对根据,它还存在于自然和 具体的认识主体(自我)之中。谢林通过引入精神概念开启了既能认 识自然又能认识人类精神的可能性,而且精神作为能动的、原生的直 观,其作用和意义得到很大提高。虽然精神在这时还包含先验哲学 的意义,但谢林还是赋予精神在自然中一种创造的力量。他说:“自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4卷,第87页。 ② 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第66 页,商务印书馆,1994。
然理应是有形的精神,而精神理应是无形的自然。”①于是,主体的意 识被设想为客观的生成(das objektive Werden),精神被设想为自然 的创造性(Produktivit谢林把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不是偶然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 在文艺复兴以后所取得的成果对那个时代的哲学家的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谢林与康德一样,首先注意的是一般动力学,这门科学对引力 和斥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消除阻碍、达到平衡的过程进行考 察,把它们当做自然所具有的原始力量,并由此产生以此为模本的自 然结构说。康德就是以这门动力学为出发点去揭示宇宙的生成和自 然的奥秘的。谢林也注意引力和斥力对自然界的作用,但与康德有 所不同,他更关注当时自然科学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化学中关于 氧气和其他气体的学说、对燃烧过程的新理解、物理学中的光和光的 运动理论、电流的证明、电和磁场的关系,都给予谢林一些新的启发, 促使他以新的视野去观察自然,而不是把这个世界简单地看做由引 力和斥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平衡所构成的结构。谢林在这里更加关注 物质的质和自然的级次,而对物质的构造、有机界和无机界、自然的 创造性等,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加以详细的解说。对谢林来说,《观念》 就是要说明,自然哲学不是把哲学应用到自然学说中,而是在解读各 门自然科学学科以后,再去对这些自然科学予以新的解释,从而使人 们能够真正理解自然。由此来看,谢林重视当时化学、物理学的成 果,就是要从这些具体的自然科学上升到对自然界的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