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先验哲学与宗教

我们知道,在西方近代史上较早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是霍布斯和 斯宾诺莎,而在德国,由于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思想家们对神学的 讨论是曲折和复杂的。莱辛曾经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天启和其他一 些神学概念的来源,反对用教义和圣典来禁锢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 探索。然而,莱辛的思想却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以后又引起了门德 尔松、雅可比等人在这方面的争辩。因此,有关宗教的讨论在当时成 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康德是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批 判了经院神学对上帝存在的传统证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 批判》里先后阐述了道德完善必然导致宗教和上帝存在的道德目的 论证明以后,人们期待着他的宗教哲学专著的发表,然而,他在这个 领域却迟迟没有完成这样的著作。

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直接继承者。年轻的费希特就是在读完 “三大批判”以后,摆脱了独断论和决定论的影响,以批判哲学的精神 撰写了《试评一切天启》而一举成名的。在这部著作里,费希特根据 自己初步确立的先验哲学原理,以康德的道德法则为出发点,试图对 天启信仰作出合乎理性、增进道德目的的解释。在这里,他着重研究 了天启概念的起源、天启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评判天启概念的 标准等三个问题。

在费希特看来,天启概念的起源是与宗教相关的,更确切地说, 应当从比天启概念更高的概念—上帝那里推演出天启。于是,费 希特通过发挥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和理性公设,不仅把上 帝的法则直接确定为理性的法则,把上帝看做道德法则的执行官,而 且还揭示出上帝之观念乃是我们的主观东西转化为我们之外的存在 物的秘密。这样,费希特对天启概念下的定义就必然是,天启概念就 是关于上帝的超自然原因在感性世界里引起结果的概念,通过这类 结果上帝将其自身宣示为道德立法者。换言之,作为立法者的上帝 把自己的意志宣示给我们这些有限的理性存在物,要通过一种作为 感性渠道的天启现象,“上帝必须在感性世界里将他自身和他的意志 向一切道德存在物宣示为对他们具有法律效力的”①,因为“上帝为道 德规律所决定,用一切合乎道德的手段去促进一切理性存在物有尽 可能高的道德”②。显而易见的是,费希特实际上是在阐述康德的实 践理性的基本原理,从要求一切理性存在物无条件地服从道德法则 的关联中,假设一个作为统一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力量——上帝, 然后又从上帝概念及其规定中推演出天启概念。

对于天启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费希特是从天启宗教的道德 感召力来予以说明的。他认为,从普遍意义而言,人们通常都是有道 德感的,但是,由于人同时也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感性存在物,人 的理性本质常常会被感性本质所压倒,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在这 种情况下,建立以道德为核心的天启宗教就可以与一切非道德的欲 望、爱好相抗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启宗教是直接建立在上帝的 无所不能和无限伟大之上,建立在人们对上帝之神圣性的尊敬之上 的。对于天启概念的必要性,费希特准确而简洁地概括如下:

人类能这样深入地陷于道德败坏境地,以致它除了通过宗 教,就无法复归于伦理,除了通过感性,就无法复归于宗教;一种 对这样一些人有影响的宗教,只能直接建立在神圣的权威之上, 而不能建立在任何其他东西之上;上帝不能期望某一道德存在 物臆造这样一种权威,因此,赋予这样一种宗教以这样一种权威 的,必定正是上帝本身。③

①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卷,第42页,商务印书馆,1990。

② 同上书第1卷,第43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61页。

关于天启概念的可能性,即如何设想在自然界之外的天启具有 自然界之内的一种原因,费希特认为这是一个实践理性的问题,换句 话说,这是一个要使合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与合乎道德法则的自由 相适应的问题。费希特在这里发挥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作的 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的证明,把自然规律的因果性和道德法则 的因果性看做两种完全独立的因果性,并且认为要使这两种因果性 在感性世界里会合而且不发生矛盾,我们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物是 无能为力的,只能假设这两种因果性来自一个最高的、我们无法从理 论方面探究的立法者. 上帝,它们只有依赖于上帝对感性世界的 超自然影响才能达到一致,用费希特的话说:“确实可以设想,上帝从 一开始……就把某种符合于他的道德目的的现象的最初自然原因编 织到整体的计划中去了。”①费希特的这种发挥与康德一样,都是借助 无所不能的上帝使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因果性的结合成为可能, 其目的是通过确立对作为道德立法者的上帝的信仰,证明道德神学 的感人力量。

对于评判天启概念的标准,费希特的论述充满了哲学家的思辨。 他一方面围绕上帝是道德立法者这个基本命题,强调上帝决不可能 向我们提供不同于理性规律的其他原则,并由此确立了评判天启内 容是否具有神圣性的标准——这种天启是否建立起一条符合实践理 性原理的道德原则,是否建立起由这条道德原则加以推演的道德准 则;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自由是天启宗教的前提,认为天启宗教的最 终目的是增进纯粹道德,而纯粹道德只有通过自由才可能获得,强制 反而与纯粹道德相矛盾,上帝不会利用任何违反道德目的的手段,也 不允许人们把这样的手段用于他自己的目的。所以,费希特得出的 结论是:

天启必须呈现出理性理念,即自由、上帝和不朽。每个人的

①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卷,第73页,商务印书馆,1990。

自我意识都直接教导他,人是自由的。对于这个事实,他越不用 诡辩的方法歪曲自己的自然而然的感受,他就越不表示怀疑。 一切宗教、一切天启的可能性都以自由为前提。①

显而易见的是,费希特在此时所说的天启宗教不同于传统宗教, 他想用先验哲学改造宗教,或者说用康德哲学去研究天启问题。尽 管费希特在这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哲学,但书中所洋溢的构建 道德宗教、捍卫思想自由的激情却为他以后形成自己的道德宗教哲 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4卷 文化风采-附录 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影响-在线阅读

    <注:"本文曾发表于 《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作者:赵林。"> 在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中,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 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其中,罗马与希 腊、罗马与犹太以及罗马与日耳曼的关系成为影响罗马帝国历史命运 的三对主要矛盾,它们分别表现为东西争锋、凡圣博弈和南北抗衡。 罗马与希腊的东西争锋造成了“两个帝国…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230
  •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一)开场-在线阅读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一)开场 (奥瑞斯特斯和皮拉得斯上) 奥瑞斯特斯 冥土神赫尔墨斯,请记住家父, 我请求你做我的救主和同盟者, 我现在终于回到这故乡土地。 {……] 在这葬家前,我向先父请求, 求他聆听「……] [……]这一绺(liǔ)头发献给伊纳科斯(古希腊习俗,成人时要祭献河神), 感谢养育之恩,这一绺表哀悼, [……] 父亲啊,你死时我未能…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1日
    306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十二章-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战争的第七年。占领派罗斯。斯巴达在斯法克特里亚的军队投降。1 翌年夏季,[1]大约在麦子抽穗的时候,应麦西那人的请求,叙拉古的10艘舰船和罗克里斯的10艘舰船开赴西西里的麦西那,并占领了那个地方。这样,麦西那就叛离了雅典。[2]叙拉古人策划了这次行动,主要是由于他们觉得麦西那可以作为进攻西西里的据点,害怕将来雅典人以此为基地,派遣大军向他们进攻;而…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258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一章 “他就是奇迹”-在线阅读

    第一章“他就是奇迹” 里敕尔说:“多年来,我目睹了如此众多 的后起之秀,还不曾见到一个年轻人像 尼采那样,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 然而,尼采,这个天才,他在生命的最后 十二年里竟是个疯子。 正如我在上卷《西方哲学的故事》结尾所言,这一卷我将以 尼采作为全书之始。 尼采是德国人,但他自认为是波兰人,因为根据他的谱系, 他乃是波兰贵族的后裔,尼采为之而深深自豪…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24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在线阅读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第一节 伊奥尼亚派 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是中东与希腊的交通要冲,东西方的文化最初在这里交汇。公元前6世纪时,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城邦米利都和爱菲斯是重要的商业与政治中心,新兴的思想很活跃。第一批哲学家在米利都形成学派,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则是一位独立的哲学家。(我们把他们合称作伊奥尼亚派;事实上,这两地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并无实际…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