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同时他 又不同意康德哲学中的二元论思想,而是想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继 续前进,创造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知识学就是费希特整个哲学体系 的基石,他的政治哲学、法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个 基石之上的。
根据费希特一些密友的回忆,特别是他本人给巴格森(J.I.Baggesen,1764—1826)的信,我们可以确信,费希特的知识学思想孕育在 1793年。这年的11月至12月间,费希特天天站在温暖的壁炉旁,冥 思苦想。有一天,突然,他被一个思想所霞撼,并为此而欣喜万分。这 个思想就是,自我意识捕捉自身、把握自身的活动就是一种认识。认 识的自我与被认识的自我、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是一回事,一切认识都 以这个统一性为出发点。知识学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从此以后,费 希特一生都没有离开这个思想。可以说,费希特为建立和完善自己 的知识学体系殚精竭虑。从1794年发表《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 念》到1814年去世,费希特一生多次思考、阐释和修改他的知识学,其 中最主要的是1794年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800年、1804年关于 知识学的表述和1810年的《知识学一般概论》(Die Wissenschaftslehre in ihrem allgemeinen Umrisse )。尽管费希特在其生命的最后10 年里很少发表关于知识学的论述,但他多次作关于知识学的演讲,这 些演讲的手稿后来被保存下来。如果我们以1800年发生的知识学转 向划界,那1793年至1800年是知识学的早期,而在此以后的知识学 直至1814年费希特去世,则是知识学的晚期。
当然,对于费希特知识学的演变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从19世纪中期的勒韦(J.H.L初的文德尔班(W.Windelband)、冯特(M.Wundt),再到当今的扬克 (W.Janke)、劳特(R.Laute)等学者,他们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争论不 休。1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费希特本人对此的不自洽的说法。比 如,他在1804年的报告中说,知识学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完善的体 系,1794年以后的文本不过是对以前的思想加以补充和完善,但在 1806年的《极乐生活指南》中他又说,在13年前形成的哲学观点在 1801年“在一些小的地方发生变化”。二是因为费希特的思想深刻、 复杂,容易造成他人的误解。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费希特的一些手 稿没有出版,研究者无法把握其全部思想发展的脉络。科学研究在 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原著出版而深化并逐渐完善的。《费希特全集》(巴 伐利亚科学院版)已经出版了费希特的部分遗稿,使得这项研究比以前 有所进步,但费希特晚年有关知识学的论述尚未全部发表,因此在这方 面还很难作出定论。本书的研究是在目前状况下进行的,所提出的划 分是根据目前研究成果而作出的,所以只具有当下的总括意义。
- 关于学者们围绕费希特的知识学争辩的历史和现实,以及由此展开的不同观 点,请参见布吕根《费希特的知识学——1801—1802年以后版本的体系》,第2—5页, 汉堡,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