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判断力批判》是最后完成的。按照康德 本来的计划,他的哲学体系应当是两个主体部分,即关于人类认识能 力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关于人类实践能力的《实践理性批判》,以及 由这两个批判所建立起来的“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顶 多再加上结合这两方面而在理性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宗教学”(《单纯 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所以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论”部分曾 把“我们理性的一切兴趣(思辨的以及实践的)”归结为三个问题: “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①它 们分别属于“理论的”(认识论)、“实践的”(道德学)和“实践的同时又 是理论的”(宗教学)三个方面。在由此展开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康德 对于《实践理性批判》和宗教学所包含的大致内容已经胸有成竹了。 然而,康德后来提到他的全部哲学思考的三个问题时,却在后面增加 了一个问题,即“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②并认为“从 根本说来,可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 一个问题有关系”③。杨祖陶先生指出:“根据康德把人是什么这个问 题看作是一切其他问题归宗的根本问题,把入类学看作回答这一根 本问题的学科,我们可以说,他在这里实际上(不管他自觉与否)已经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805=B833;参见邓晓芒译本,第612页。
②《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第2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③ 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杨一之校,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1。
超出了他1781年提出三个问题时所设计的纯粹理性体系,即道德-自 然形而上学体系,而构想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即接近于我们今天 称之为哲学人类学的那样一种体系。”①这一变化是如何来的呢? 早在1787年底,当刚刚完成的《实践理性批判》尚未出版之际,康 德对自己哲学的整个体系结构已有一个大的调整。他在这年的12 月 写给莱因哈德的信中说:
我现在正忙于鉴赏力的批判。在这里,将揭示一种新的先 天原则,它与过去所揭示的不同。因为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识 能力,快乐与不快的感觉,欲望能力。我在纯粹(理论)理性的批 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的批判里发现 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现在,我试图发现第二种能力的先 天原则,虽然过去我曾认为,这种原则是不能发现的。对上述考 察的各种能力的解析,使我在人的心灵中发现了这个体系。赞 赏这个体系,尽可能地论证这个体系,为我的余生提供了充足的 素材。这个体系把我引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它使我认识到哲学 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先天原则。人们可以一一 地列举它们,可以确切地规定以这种方式可能的知识的范 围——理论哲学、目的论、实践哲学。②
这时,康德思考的重心已从对“理性”的两重划分(理论的和实践 的)转移到了对人的三种能力的划分上来了,如他所说的:“如果我有 时不能正确地确定某个对象的研究方法,那么,只要我能够回顾一下 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心灵能力各要素的全貌,就能找到我所期待的答 案。”③而这时所增加的一种心灵能力,就是关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 的能力。在此之前,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认为:“我们判断的要 素只要与愉快或不愉快相关、因而作为实践的判断要素,就不属于先
① 杨祖陶:《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7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②③《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第1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验哲学的范围”①。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也曾明确提出,通常心理 学中对愉快情感的规定有可能导致“愉快的情感将会是对欲求能力 进行规定的基础……但这样一来,实践哲学的最高原则就必然会不 得不丧失于经验性中了”②,而这是必须坚决拒斥的。至此,人的情感 能力,即“感觉愉快和不愉快的能力”,在康德看来还一直是一个经验 的心理学问题,而不是先验哲学的问题。可见,正是后来对情感能力 的先天原则的“发现”,导致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诞生。《判断力批 判》就是要从“判断力”中为人的情感能力寻求一种先天的原则,以便 使人的知、情、意都能具有先验哲学的基础,从而完成对整个人性做 哲学研究的具有先验性质的“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