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

道德是康德毕生关切的中心问题。从康德全部哲学著作的内在 联系来看,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乃是康德哲学演变,包括从独断的理 性主义(唯理论)转向批判哲学的主要理论因素。虽然伦理学事实上 是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一样古老的哲学领域,然而在哲学活动的早 年就清楚地意识到它们构成哲学的两大领域,并为之终生孜孜努力, 依然是康德哲学生涯的特点。

康德最早论述道德问题的文字,是他写于1759年的《试论乐观主 义》(“Versuch einiger Betrachtungen über Optimismus”)①。此时,康 德的思想虽然处在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影响之下,但其思想独立 的品格却在具体的结论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自此之后的前批判时 期论文中的多数都关涉道德问题。在所有这些论文中,1764年发表 的《自然神学原理和道德原理明晰性之探讨》(“Untersuchung üb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Moral”)是其早年讨论道德问题的最重要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康 德提出了义务(Verbindlichkeit)和职责(Pflicht)这两个重要的伦理学 概念。在这里他说道:

① 参见《康德全集》(普鲁士国家科学院版)第2卷,第27—36页。这是一篇讨 论莱布尼茨关于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命题的论文,康德证明了 自己的一个结论,即整体是最好的,一切皆因整体的缘故才是好的。

人们应当做这事或那事,将另外的事放在一边。这就是公 式,每一种义务在这个公式之下得到了表述。现在那种愿欲 (Wollen)表达了行为的必然性并且可以具有双重意义。这就 是,如果我欲求其他某事(作为目的),我或者应当做这事(作为 一种手段),或者应当直接地做那某事(作为一种目的)并且成就 之。人们可以将第一种称做手段的必然性(necessitatem problematicam),将第二种称做目的的必然性(necessitatem legalem)。第一种必然性所指示的不是义务,而只是解决问题的规 矩:这是这样一种手段,如果我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话,我就必 须运用它。如果谁告诫另一个人,如果他想要促进自己的幸福, 他必须采取或放弃哪些行为,那么此人虽然也许可以把所有道 德教诲归于这种规矩之下,然而它们不再是义务,而且,假若是 一种义务的话,亦如下面的情况:如果我想要把一条直线二等 分,得画两个交叉弧①。这就是说,它们根本不是义务,而只是一 种就人们倘若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言关于某种熟巧做法的告 诫。因为手段使用的必然性无外乎就是适合于这个目的,所以 道德在某种目的的条件下所规诫的一切行为,只要它们不隶属 于一个自身必然的目的,便都是偶然的,不能称做义务。譬如, 我应当促进最大限度的全体完善性,或者我应当依照上帝的意 志行动;全部的实践哲学应委身于这两个命题中的一个,这个命 题,如果它应当是义务的规则和根据的话,它就必须把这个行为 当做直接必然的来命令,而不是把它置于某种目的的条件下来 命令。在这里我们发现,这种一切义务的直接最高的规则必定 是绝对不可证明的,因为无论关于何种事物或概念的观察,都不 可能认识到和推论出,人们应当做什么,倘若那预先设定的东西 不是一个目的,而行为又是手段。但后者必定也并非如此,因为

①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2章中,康德又一次提到这个例子,但已对它作了 批判哲学的限定。参见《康德全集》(普鲁士国家科学院版)第4卷,第417页。

它不是义务的公式,而或许是有疑问的熟巧的公式。①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前批判时期的早期,康德就 已经具有了或者说形成了道德是出于定言命令的思想,即道德行为 应当直接出于义务,而不可能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采取的行为。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期,康德远没有形成自由、自律、道德法则或实践 理性等思想,而且目的必然性的表达在清楚和内在一致性方面,由于 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与批判时期的定言命令的命题是大有差距 的。但如果定言命令被视为一个公式,那么它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 此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思想就是,道德义务是一种必然的东西, 不能够从对事物或概念的观察之中获得,尽管其最高规则是不可能 证明的。然而,不可证明并不意谓它是不可探求的,事实上,正是探 究这种最高规则根据的要求,构成了批判哲学形成的最初契机。我 们看到,康德前批判期以及已经具有批判思想萌芽时期的关切中心 始终是两个方面,这就是关于自然的哲学和关于道德的哲学。康德 自己认为,他首先在道德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② 不过,真正的成功 应当是在一系列的道德哲学著作出版之后,因为为道德哲学找到一 个最高而自主的根据以及一条最高的原则,没有整个批判体系的支 持是不可能的,而进入批判并完成批判体系的建立乃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这里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从前批判时期到批判时期这一阶 段之中,颇能反映康德哲学发展轨迹的是他的道德哲学观点的演进, 他几次提及的有关道德哲学研究即将完成的消息以及其中用来称呼 其道德哲学研究工作的名称。此外,我们也看到,除了上面提到的定 言命令的形式结构之外,批判的道德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和概念也 逐渐成熟和确定起来,在1768年,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已经出现,而 在1770年提交的《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的原理》(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的就职论文中,康德已经指

①《康德全集》(普鲁士国家科学院版)第2卷,第298—299页。

② 参见《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第17、24页等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出道德哲学属于纯粹的理智,因而属于纯粹哲学,而它的任务就是提 供第一原理。道德动力的问题也在这稍后提了出来,而这就关涉纯 粹理智与意志的关系——这一点是《实践理性批判》论述的一个重 点,并且也是一个难点,即理性的法则如何成为具有现实行为的动 力。自由概念之中的一个要点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澄清和规定,它 意谓免除感觉的强制,而不是免受理性法则的强制。①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世宣告批判哲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同时也 为整个批判提供了方法和大纲。康德在此部批判的“第 2版序”中指 出,如果它的意义对理论理性而言是消极的,那么对实践理性来说却 是积极的。这就是说,批判哲学在限制理论理性的应用范围而使之 不具有逾越感性界限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为实践理性开辟了一个专 门的领域,这就是自由的领域。这种限制之所以在另一方面是积极 的,是因为它消除了理性的实践应用的障碍——这是至关重要的一 点。纯粹理性是统一的,因此无论认识还是道德都是纯粹理性的职 责所在。然而,《纯粹理性批判》已经证明,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无非是 现象,后者在最终的意义上由感性直观划定了有效的范围,这就是自 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就认识而言,理性的法则是必然的,一 切事物都服从机械法则,因此都受必然性的支配。然而,现象与物自 身的区分也诠证了一个感性之外的超感性世界,这里也同样是在自 然法则的领域外。道德的可能性根据就居于此,这个根据就是作为 意志特性的自由。康德强调,自由虽然是无法认识到的,但确实是可 以思维的。②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同时也就是自然与自由领 域的划分。我们知道,就理论理性而言,自由始终是一个消极概念; 这就是说,任何发生的事物始终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同样作为一 个发生的事物,必定依然有其自身的原因。这样,在自然之中,一切

① 参见施尔普《康德的前批判伦理学》,第130页,纽约/伦敦,加兰德出版社, 1977。

②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XM—BXXX。

事物都处于因果性的关系之中。而所谓自由却正好与此相反,它意 谓这种因果性会在某处达到其原点:在这里存在着一种单纯的原因, 后者本身不具有因果性,也就是说,它不再有另外的原因。在自然之 中,这样一种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必然导致矛盾,康德的第三个 二律背反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然而关键的一点在于,就如 我们前面已经知道的那样,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如 果自由是不可能的,那么道德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道德却是一个无 法否定的事实。

因此,对于道德,或者理性的实践应用,并且对于统一的理性来 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理解自由。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 面提出了先验自由概念,并且分析它与实践自由的关系。他说: 我把自由,从宇宙论上理解为从自身肇始一种状态的能力 它的因果性也并不依据自然法则又归于另一个依据时间决定它 的原因。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一个纯粹先验的理念,它首先 不包含任何从经验借来的东西,其次它的对象也不能在任何经 验里确定地被给予,因为一条普遍的法则,甚至一切经验可能性 的法则是,一切发生的东西必定有一个原因,从而也必定有原因 的因果性,这个原因本身必定已经发生或出现,它必定又有一个 原因。于是,通过这个法则,经验的整个领域,无论它伸展得多 么远,就变成为单纯自然的一个总体。①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领会的就是,自由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原因,一 种不受羁于因果性锁链的独立的原因。尽管对于自然这个经验的整 体来说,先验自由的意义是消极的,然而,它却构成了一切自由概念 的基础。“自由的实践概念建立在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基础之上,后者 在前者这里辨认出那些向来围绕自由可能性问题的困难的真正契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533=B561。

机。从实践上来理解的自由是对由感性驱动而来的强制的意愿的独 立性。”①困难是,在现象界,或者在经验层面,一切事件都处在因果性 的锁链之中,然而如果道德是可能的,那么它就始终要求某一事件系 列是从一个最终的原因发轫的。一般而言,这样一个独立于因果性 锁链的原因必定要与自然因果性发生冲突,“因为实践自由假定,虽 然某种东西没有发生,它却原本应当发生,并且它的原因在现象之中 也不是这样被规定的;在我们的意愿中并不存在一种独立于那些自 然原因,甚至抗拒它们的强力和影响去产生某种东西的因果性,这种 东西在时间秩序里是依照经验法则被规定的,从而完全从自身开始 一个事件系列”②。

康德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并将之表达之时,也 就是解决之道成竹在胸之际。他指出:

倘若现象就是物自身,那么自由就无可拯救。于是,自然就 是每一事件的完全和自身充分的决定的原因,并且这个事件的 条件在任何时候都仅仅包含在现象系列之中,这些现象与其结 果一起必然是处于自然法则之下。如果相反,现象除了它们事 实上所是而不再被算做其他东西,也就是不再被算做物自身,而 算做依据经验的法则连结起来的单纯的表象,那么它们本身必 须还另有根据,后者不是现象。但是,一个如此的理智的原因就 其因果性而言不是由现象规定的,虽然它的结果在现象中显现 了出来,并且因此能够由其他的现象来规定。这样,这个理智的 原因就与其因果性一起是居于那个系列之外的;与此相反,它的 结果则在经验条件的系列之中遇及。这个结果也能够就其理智 的原因而言被视为自由的,并且同时就现象而言也被视为来自 于依据自然必然性的现象的结果。③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534=B562。

② 同上书,A543=B562。

③ 同上书,A536=B564、A537=B656。

道德行为始终是发生在现象之中的,作为一个经验的事件,它无可避 免地处于自然法则必然性的系列之中,因此就必然有其经验的原因。 比如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救人于水火,他的奔跑必然符合生物的和物 理的法则,不可能御风而行,辟水而潜,而必须具有奔跑的能力、游泳 的能力或者淹毙的可能;又或者一个人周济穷人,他也必须有现实的 物品或者财力,这些都必须有其经验的来源,而不可能出自一个超感 性的原因。然而,另一方面,人固然有奔跑的能力、游泳的本领,但见 人身陷火海而不动,见人溺水而不援,这并不违反自然法则;相反,如 果人仅仅被视为一种动物的因而感性的存在者,那么这样的表现或 许正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人的这两种不同行动的根源就在于一个超 感性原因的有无,这就是自由。在任何一项道德事件上面,都同时有 两种原因为其根据,这就是现象的原因和自由的原因。由于现象与 物自身的区分,同一事件上面的两种原因就因其处于不同的层面而 有可能性。康德因此断定,自然与自由两者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在 不同的关系中同时发生,因为是在不同的关系中,所以两者并不相冲 突。① 这种区分的全部理论根据都是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建立起 来的,因此实践自由的基础,或者一般地说,纯粹实践理性的基础在 《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已经奠定。

在这里,康德关于自由的积极和消极的划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一个观点。先验自由奠定了实践自由的基础,取消先验自由同时就 废除了一切实践自由。② 然而,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在自然领域并不 存在从自身产生一系列原因的自由;与此相反,建立在先验自由基础 之上的实践自由则是积极的,它能够从自身产生一个事件的系列。 但是,实践自由作为人的意志的特性,它的意义同样是双重的,它首 先意谓意志对于一切经验的驱动的独立性,就此而论,它是消极的, 这就是说它使得入能够不做什么事情;然而,它同时也是积极的,因 为在康德看来,对经验的刺激的独立性也就意谓从自身产生出作为

①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536=B564、A541=B569 等处。

② 参见同上书,A543=B562。

道德行动的一个事件系列,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积极的。① 自由的 积极与消极意义都必须从因果性上来理解,并且同时也必须以现象 与物自身的区分为理论根据和背景。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序言”中强调自由是全部理性体系的 拱心石。这一点诚然重要,也确实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却往往 容易忽略如下一点:康德的理论哲学尤其是其感性学说,以及现象与 物自身的区分,为自由,从而为道德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 基础。没有这样一种基础,康德的实践哲学就是难以理解的。先验 自由构成了实践自由的基础的断定就要从这样一个宽广的意义上来 理解。②

于是,从理论体系以及已出版的著作的连贯性这个角度来说,现 在康德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纯粹实践理性的体系以一种适当的方式 表达出来,并且将在那个体系里面建立起来的法则和原理进一步推 进到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一切领域之中。这就构成了从《道德形而上 学原理》(Grundlegung der Metaphysik der Sitten)、《实践理性批 判》、《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单纯理性限度内的 宗教》和《论永久和平》等一系列著作的主题,不过这个主题的珍域却 相当广泛。就纯粹实践理性及其原则而论,也就是就一般的道德形 而上学而论,《实践理性批判》是最重要的著作。不过,《实践理性批 判》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都已经提出,比 如,道德法则的公式(并且还有三种形式),道德行为的动力与情感等 问题也已经得到讨论,因此,如果仅仅就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和 思想来说,那么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全书结构的严谨程度、道德法则和 其他基本观念规定的严格程度,以及相关论证的充分与完善程度上面。 然而,如果从方法上来看,那么这两部著作的差别就相当大,这就是它 们正好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而方法的差异来自两书任务的不同。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序言”里,康德说:“我相信,我在这本

①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553=B581。

② 参见同上书,A533=B581。

书里所采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从普通认识过渡到对 这种认识的最高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这种原则的验证、从 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里得到应用的普通知识。”①毫无疑问,这个方法 本身就包含了先验哲学的原则,这就是道德法则构成了道德行为可 能的前提条件,而在日常生活亦即现象的珍域,道德法则的现实性总 是体现在人们的经验的道德活动之中。这个方法同时也是批判的, 因为它意谓从对入们道德性的经验行为的分析着手切入道德之所以 可能的条件。康德这里层层递进的分析从结构上来说堪称一种干净 利落的方式,从普通的理性德性知识、哲学的理性德性知识、大众道 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不仅将关于道德哲学的可能 形式一一揭示出来并且划出层次,而且通过这种分析最后证明,事实 上只有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才能成就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因 为自由意志与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同一个东西。② 于是,这就与此 部著作的开首第一句形成了呼应;只有善良意志才是无条件善的东 西。虽然我们不能说,单单由于这个呼应,康德也就顺利地从分析的 进程回转到综合的过程——因为实际上在此书的最后一章,康德已 经简短然而清楚地论述了综合的过程,但是,一个如此安排的结构也 是不可不重视的。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比之于《实践理性批判》,《道德 形而上学原理》在方法上的主要特征是分析的,这就是说,全文的主 要篇幅是在于分析道德以及道德法则的最终根据,这就是作为定言 命令的道德法则及其根据——自由。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与《实 践理性批判》的一般关系来看,前者的结论正是后者的出发点,因为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开首,康德就宣布自由的实在性由于道德法则 的存在而已经得到证明。仅仅就这个意义而言,综合是在《实践理性 批判》里面完成的。然而,先验哲学的批判性质决定了理性批判的理

①《康德全集》(普鲁士国家科学院版)第4卷,第392页;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 学原理》,第7页,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② 同上书,第446页;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0页。

论体系在其进程中同时包含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因此就如《纯粹理 性批判》一样,《实践理性批判》一般来说也是分析与综合并行的。不 过,因为自由在开始就被确立为理性的事实,《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 任务因此就是如下一项:诠证因自由而可能的道德法则是如何使人 的道德行为成为可能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九卷 第七章-在线阅读

    第七章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60—前357年?)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是赫格西斯特拉图(Hegesistratus)的儿 子,不过也有人说他是阿塞诺克里托(Athenocritus)或达玛西普(Dama sippus)的儿子。他是阿布德拉本地人,也有人说他是米利都本地人。他 是某些波斯袄教僧侣和迦勒底人的学生。因为薛西斯王曾受到德谟克利特 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145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节本-第六章-在线阅读

    一在这之后,他们集会商议,阿伽门农与墨涅拉俄斯发 生了争执,墨涅拉俄斯说即出发,阿伽门农则说要停留下来,祭 祀雅典那。他们放洋的时候,狄俄墨得斯与涅斯托耳与墨涅拉 俄斯在一起,那两个一路很顺遂,墨涅拉俄斯却遇着了风暴,失 掉了他的其他的船只,只同了五只船到了埃及。 二但是安菲罗科斯,与卡尔卡斯,与勒翁透斯,与波达 勒里俄斯,与波吕波忒斯将他们的船只丢下在伊利…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4日
    179
  • 第一节 泰勒斯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全8卷)-在线阅读:https://www.chaoren.club/6513.html 泰勒斯(Thales)是伊奥尼亚哲学与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 对泰勒斯的这一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伊奥尼亚哲学开始于阿那克西曼德,泰勒斯只是"教导过阿那克西曼德"1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

    2023年11月10日
    600
  • 马恩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在线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1833年—1843年3月) 本网站(www.chaoren.club)提供的文字资料,仅供学习摘录使用,并不完全忠于原文。原文党,可参考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 ,或者联系加微SuperQSC获取。 目录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20日
    87
  • 梅林-《马克思传》-第十三章-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 国际的全胜时代 (一)英国、法国、比利时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前不久,即从1867年9月2日到8 月11日,国际在洛桑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但是这次大会不像日内瓦大会那样盛大。  总委员会在7月发出了一个通告 ,号召多派代表参加大会。这个通告极其枯燥无味地概述了国际成立第三年的活动。只有瑞士方面报告了运动不断发展的情况。不过,比利时的运动也在不…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2日
    69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