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以深邃的哲学思维把西方的启蒙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还深刻地论证了作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的理性和自由,为现代人与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哲学理念。他对哲学问题的广泛思考与洞见,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对后来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不衰。
康德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一个贫苦的皮匠家庭,父母老实本分,是虔诚的虔敬派(路德派的一个分支)教徒,他们追求寡欲与恬静心境的宗教精神,这对康德的人格与道德情怀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教诲,使康德难以忘怀。康德自认为自己身上最初的优良品质,就是来自母亲的培育,并且她还用来自大自然的观念,启发了康德幼年的心智,唤醒并扩展了他的智力。
就世俗的生活来说,康德的一生是极其平淡无奇的。他终身未娶,生活极有规律,并始终生活在哥尼斯堡,出行最远的地方离哥尼斯堡仅90公里。8岁时他进入哥尼斯堡的一个虔敬派学校念书,学习神学与拉丁文典籍。他成绩优异,几乎每学年考试都名列第一,但学校当时严格的纪律约束,使他难以选择朋友,更是缺少自由,因此 这段早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16岁时,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虽然被录取为神学系的学生,但他却对物理学与数学更感兴趣。在1746年父亲去世之后,康德被迫中断学业,在一些 家庭担任私人教师以谋生,直到1755年才依靠朋友的帮助恢复了学 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他作为没有正式薪俸的讲师,开始了在 哥尼斯堡大学里的教学生涯,先是讲授物理学与数学,后来扩展到许 多其他科目,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等。1770年,康德成为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教授,并以此教职终其一生。
康德的著作
就康德的哲学思想而言,一般把它划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 期”。在“前批判时期”,他起先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尤以在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Allgemeine Nata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oder Versuch von der Verfassung und dem mechanischen Ursprunge des ganzen Weltgebhandelt,1755)中提出的太阳系演化学说为著名。这一时期他在哲学上 深受德国流行的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影响,后来因 得益于休谟对因果律的必然性的质疑,才从独断论的迷梦中醒悟过来。 在18世纪70年代进入“批判时期”之后,他留下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1781)、《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1788)和《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对人的心灵而言,它们分别对应于“知”、“意”、 “情”三个部分;对于哲学而言,则分别对应于“真”、“善”、“美”三大领域。
因此可以说,“三大批判”基本上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不过,康德也曾经把哲学归属于这么三个问題: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 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1 它们分别由认识论、道德哲学与道德神学 来回答。这一分法显示出“道德神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分量,它以《單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治、历史、法学等领域,留下了一些政治哲学与曆史哲学的论著,如 《什么是启蒙?》、《论永久和平》(Zumewigen Frieden)等。在晚年,康德还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他的哲学思考的最高概括,并认为上面三个问题都与此有关,都可以被归结为“人类学”的问题。据此 我们可以说,对“人”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构成康德的哲学批判与思考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