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浪漫派运动:施莱格尔兄弟

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所谓的“浪漫派”(Romantik) 运动。浪漫派运动指的是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兴起的一种思想文 化潮流,它向启蒙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人道主义理念和视理性为唯一 尺度的做法提出挑战,使古典文明的古老基础发生彻底动摇。在欧 洲,没有一个国家和领域能躲避它的冲击,在那段时间里,它在哲学、

① 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冯至、姚可昆译,“中译本序言”,第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艺术、社会、伦理乃至社会政治革命中,都扮演着第一位的角色。 据语言学考证,“Romantik”这个词的形成要晚于它的形容词“romantisch”。“romantisch”从意大利(romanesco)流传到法国(Romanesque),再到英国(romantic),指的是那些使人想起古老的骑士小说 和游吟诗人时代的东西。后来它的词义发生了细微偏移,意指那些 使入在田园风光或废墟之中想起古老的罗马语民族的独特性和天真 淳朴性的东西。从17 世纪前后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一些例子来看, “Romantisch”涉及幻想的领域,而且从开始就与反理性的东西(Irrationales)结盟。到了18世纪末,“浪漫的”一词的使用就比较频繁了。 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到:比尔湖畔要比日内瓦湖畔 更荒凉和浪漫。可见,当时的文人开始把它应用于文学、音乐、绘画 等领域,表达那些不可定义、充满伤感和渴望的感觉,不过对它一直 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应用。

“Romantik”一词在德国出现比较晚,它首先是表示那些哥特式 和中世纪的东西,后来飞快进入哲学、文学和文艺批评的领域。18世 纪最后10年,弗·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设 法使“浪漫诗”(Romantische Poesie)获得一种历史性意义,它意指中 世纪的诗,但也包括情感(Laune)的诗和幻想(Fantasie)的诗。1801 年时,奥古斯丁·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 1845)已严格区别了浪漫派文学和古典文学。蒂克把自己的诗集称做 “浪漫诗集”(Romantische Dichtungen)。席勒给自己的戏剧《奥尔良 的姑娘》加了一个和蒂克同样的副标题“浪漫诗集”,以此表明他想重 新召唤那个骑士的世界。歌德强烈反对在文学论战中作出“浪漫”和 “古典”的区别,主张只在“中世纪的”、有“童话色彩的”或者“基督教 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后来他才改变态度,将古典贴上“健康”、浪漫 贴上“病态”的标签。①

由此可见,在德国,“浪漫”一词在18—19世纪之交已是一个流行

① 参见克劳东主编《浪漫派词典》,第8—9页,科隆,科学与政治出版社,1980。

和时髦的用语。但最后是因为德·斯太尔夫人那部在欧洲颇享盛名 的著作《德意志论》,尤其是其中被称为“浪漫派《圣经》”的第二部分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才使“浪漫派”这个词为人们所真正认可和流 传开来。德·斯太尔夫人说:

“浪漫”这个词是新近传入德国的,是指以行吟诗人的歌唱 为源头的诗、也就是骑士制度和基督教所产生的诗……人们有 时把“古典”当做完美的同义词。我在这里取另一个含义,即把 古典诗看成古代的诗歌,而把浪漫诗看成某种意义上发源于骑 士传统的诗歌。这种划分同世界分成两个时代也是有关的:一 个是基督教确立之前的时代,另一个是基督教确立之后。① 但对我们来说,问题并不是要在古典诗和浪漫诗之间作抉 择,而是在机械模仿和自然启示之间作抉择。古代文学对今人 而言是一种移植的文学;浪漫文学或曰骑士文学却是在我们自 己家里土生土长的,使浪漫文学桃李竞放的乃是我们自己的宗 教与制度。②

一早期浪漫派

德国浪漫派的领军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尤其是弗·施莱格尔 被视为德国浪漫派的缩影,诚如朗格所说,“年轻的施莱格尔的发展 过程是整个运动的忠实的镜子”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古希腊崇 拜狂”后,1798—1804年之间,在耶拿围绕着施莱格尔兄弟形成了一 个活跃的文人圈,史称“耶拿浪漫派”。他们关心思想、政治、文学、哲

① 德·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丁世中译,第47页,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② 同上书,第49 页。

③ 转引自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第1页,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6(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学、艺术领域的动态,愤世嫉俗,渴望创新。1798年,弗·施莱格尔在 《雅典娜神殿》杂志上发表了“浪漫派”宣言:“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 诗”①。他进一步解释道,这条原则首先意味着,把诗学的所有被分割 的类型再次统一起来,而且不仅是诗学的各种类型要统一,诗学与哲 学和修辞学要有接触,还要使诗与散文、天才性与批判性、艺术诗与 自然诗时而混合、时而统一起来。把诗变成生活和社会,把社会和生 活变成诗。其次,要保留描述者和被描述内容之间的区别。诗学可 能在被描述内容中消失,刻画出各种类型的诗学个体。这可能是一 个作者描述自己,也可能是一个作者乘着诗的反思的翅膀,在描述者 和描述内容之间飞翔,不断地增加两者间的反思,就像在一系列无穷 尽的镜子中使它成倍增长。最后,浪漫诗有能力胜任最高和最全面 的文化教育,不仅从内向外,而且从外向内。不过,浪漫诗还正在成 长之中,这正是它真正的本质之所在:永远在成长,从来不会终结。②

在该宣言的结尾处,弗·施莱格尔说道:“浪漫诗承认,诗人的随心所 欲容不得任何限制自己的规则,乃是浪漫诗的最高法则。浪漫诗是 唯一既大于浪漫诗又是浪漫诗自身的诗: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 诗都是也应该是浪漫的。”③

耶拿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值得一提的作品有:蒂克(Tieck, 1773—1853),一位多产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写了许多小说和剧本, 尤以《金色的艾克哈特》(Der blonde Eckhart)著名。他和瓦肯罗德尔 (Wackenrode,1773—1798)因共同的兴趣与志向而成为好友。他们 研究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中古高地德语语文学等,甚至 还研究中古城镇建筑。蒂克的小说《弗兰茨·斯太恩巴尔德的漫游》 (Franz Steinbaldes Wanderungen,1798,两卷本,未完成)和瓦肯罗德

① 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72页。《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116 条通常被视为“浪漫派”理论宣言。

② 参见布塞主编《浪漫派——人物、题材、著作》,第9页,弗赖堡,海尔德出版 社,1982,

③ 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72页。

尔的小说《一个热爱艺术的修道士的心情的流露》(Herzenergiessungen eines Klosterbruders,1797 年匿名发表),被视为拉开了浪漫派文 学创作的序幕。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一位年轻的文学天才,他和 弗·施莱格尔之间的交谈为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后来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也加入到这个圈子中来,他因提倡宗教是 人的内心情感而闻名。谢林理所当然地是这个圈子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柏林,基本上与耶拿同时也开始了浪漫派的活动。它是在拉 埃尔·瓦恩哈根·冯·恩泽(Rahel Varnhagen von Ense,1771— 1833)的沙龙中进行的。她是一位非凡的知识女性,家庭富有,常举办 文化名人参加的晚会,并致力于妇女解放和犹太人的解放,这在当时 极为罕见。汉娜·阿伦特曾在 20世纪写过一本关于这位浪漫派时代 的德国犹太妇女的传记。① 蒂克后来也在柏林活动,海涅后来也是这 个沙龙的常客。

二晚期浪漫派

海德堡浪漫派又被称为“晚期浪漫派”,他们的主要活动年代约 在1805年以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伦塔诺(B.Brentano,1778— 1842)、冯·阿尔明(A.von Arnim,1781—1831)、艾辛多夫(J.von Eichendorf,1788—1857)、格罗斯(J.von Gorres,1776—1848)、京德 罗德(K.Günderrode,1780—1806)等。他们在批判性和社会影响方 面也许不如耶拿同仁,但在纯文学成就方面却毫不逊色。 浪漫派活动参与者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在18世 纪 70 年代前后出生,是黑格尔的同龄人。他们经历的正是欧洲大陆 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成败, 伴随着他们的青壮年时期。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① 参见汉娜·阿伦特《拉埃尔·瓦恩哈根 位浪漫派德国犹太妇女的生活 史》,慕尼黑/苏黎世,皮佩尔系列丛书第230号。

对社会现实性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反对当时封建社会的 一切强力和流行趋势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人对人的压迫。所以从人 道主义这个角度看,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们与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有 很多共同点,应该同为市民阶层的代言人;但是在文学领域中,两者在 所追求的哲学理念、所探寻的创作和批评原则方面则有根本区别。

三浪漫派特征:自然、神秘、梦境、伤感

概括来说,浪漫派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开始重视历史,因而对 中世纪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并在中世纪的传说中发掘创作题材,如 “古堡”、“废墟”、“骑士”、“神秘”、“幽灵”等。他们重视人的内在性,即 人的情感、幻想、梦境、渴念。他们充分肯定文学艺术或美学在近代 这个新历史时期的作用,想用文学艺术来取代抽象的理论即陈旧的 形而上学,对抗权威的宗教教条,以促进入类的文化教养,达到最完 美的统一境界。这和早期德国唯心主义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即在 形而上学、道德性的概念遭到诘难之后,企图把判断力、美学、艺术、 诗学之类的概念当做最高的统一概念。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夜晚”、“死亡”都不再与人处在对立的地位,“森林”、“林中小屋”、 “农夫与农妇”都成为作品的主题。这些题材后来都在海德格尔的作 品中重现,所以阿伦特不无理由地把海德格尔叫做“德国最后的一个 浪漫派”。他们赞扬爱的作用和力量。这里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的 情爱,更是对全人类的博爱,对自由与和平的深切的爱,“爱”在此超 越性、宗教、自然情感的范围,获得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色彩。

浪漫派惯用的文学类型有戏剧、叙事诗、抒情诗、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童话和传说等。他们尤为推崇“断片”(Fragment)这种写作形 式。这本是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浪漫 派对之进行改造后引入德国文学,其目的是要反对德国人动辄建立 一个庞大体系并认为只有体系才能表达真理的传统观念。采取断片 的形式,可以使思想不受形式和体裁的制约,自由地言说和渐进式跳 动。它避免了哲学理念的枯燥乏味,更能吸引读者尤其是非专业人 士。后来尼采的许多作品为人所喜爱,除了其中的反传统思想震人肺腑外,它采取的断片形式也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形式与内容珠联璧 合的典范。在现在的后现代哲学中,“断片”的形式又获得重要意义。 浪漫派最看重的形式是“嘲讽”(Ironie)。

浪漫派热衷的主题有:(1)对庸人的嘲讽。庸人在此作为艺术家 的对立面而出现,他们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束缚,为日常生活操心劳 碌,安于现状,易于满足,对冒险、变更、意外之事感到陌生,缺乏精神 性。(2)对黑夜的咏叹。黑夜意味着自然的秘密、神的启示。对青少 年时代的回忆,各种梦境、预感、渴念都在黑夜里变得栩栩如生。白 天是概念的世界,由智力和意识一统天下。黑夜则让感觉和幻想苏 醒,还有信仰加以补充。黑夜体现了自然的创造性力量,草儿舒展, 夜莺婉转歌唱,是创造的盛大节日。(3)对远方不可及之物的渴求。 孤独的人站在窗前或井边,思绪飞向遥远的天边。漫游、森林、悬崖、 山泉、暮霭、黑夜、爱等,都是不受束缚的精神所渴求的对象。(4)对梦 境的描述。在梦中摆脱了客观性的制约,灵魂无止境地活跃起来。 入可以尽情幻想,在瞬间让神奇的生命-晃而过,仿佛亲眼见到那朵 神秘的蓝色花。(5)对自然的赞叹。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的现成事物, 而是指一种原初的、无限的活动性。它是无限发展的,不断产生着新 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是第一位的。浪漫派的自然观深受谢 林影响,即把自然看做有机的整体,不依赖外力。(6)对森林的歌唱。 森林远离人的日常现实世界,既美丽静谧又在运动之中,流水淙淙, 树叶簌簌,树梢在微风中摆动。人在树林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森林成 为人自我回归、自我发现、自我内在成长的地点。(7)对中世纪的迷 恋。中世纪是浪漫派的理想国,呼唤中世纪就意味着重新使基督教 恢复活力。在经历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高潮后,“回到中 世纪”意味着对自己民族性的肯定和呼唤。(8)对天才的崇拜。他们 强调原创性,反对病态的模仿。诺瓦利斯说:

没有天才性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事都需要天才。人们 习惯于称为天才的东西,其实是天才中的天才。因此,天才是一 种能力,像处理真实的东西一样去对待虚构的东西,像对待真实的东西一样去对待虚构的东西。①

严格地说,早期浪漫派的文学创作并不成功,他们与其说是在 创造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借作品宣传自己的观念,即“诗学的诗学” (Poesie der Poesie)。他们不太遵循已有的创作规则,或者说,他们 宁肯致力于打破这些规则,他们的作品中虽然不乏惊世骇俗之语, 但也常空泛和不切实际,不易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倒是晚期的浪 漫派,抛弃理论争论,发掘历史题材,在童话、诗歌、民谣等文学创作 领域成绩斐然,例如雅各·格林(Jakob Grimm,1785—1863)和威 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的童话、艾辛多夫的抒情 诗等。

我们之所以用较大篇幅论述德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要强 调,文学与哲学在体现时代精神和表达思想信念方面是相通的,是相 互促进的。让我们欣赏一首艾辛多夫的诗,来结束本段吧。

告别

——在卢波维茨附近的林中

啊,辽阔的山谷,啊,山峰,

啊,美丽的苍绿的森林,

你是我的哀乐的

虔诚的家庭:

在外间,受尽欺骗,

人世间扰攘一片,

你绿色的天幕,在我四周,

请再划一道弧线!

① 转引自布塞主编《浪漫派 人物、题材、著作》,第16页,弗赖堡,海尔德出 版社,1982.

当曙色初开的时辰,

大地闪烁得烟雾腾腾,

小鸟儿愉快地唱歌,

在你的心中发出回声:

那种浊世的烦恼,

让它烟消云散,

那时你要复苏,

恢复你的青春灿烂!

在森林里有一句

静静的恳挚的铭文,

谈论人类的至宝,

谈论正直的行为和爱情。

我已忠实地读过

这些千真万确的名训,

它渗透我的全身,

清清楚楚,不待说明。

不久我就要舍你他去,

远适他乡,漂泊风尘,

在万花筒似的世路上

欣赏人生的戏文;

在我的生活当中,

你那种恳挚的力量,

会鼓舞着孤寂的我,

使我的心保持坚强。①

① 歌德等:《德国诗选》,钱春绮译,第225—2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五节 中期斯多亚学派

    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前1世纪,处在希腊化文明和罗马共和制的晚期。希腊化时代的前两个世纪经济兴旺,哲学与文化有较大发展,但这种繁盛富庶建立在大量奴隶困苦劳动的基础之上,大型集权奴隶制经济也必然导致贫富两极严重分化,而这正是希腊化文明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大王国的外战内乱消耗了大量国力,王朝统治集团日趋昏庸腐败,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文明就趋向衰落。而罗马原是一个…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1日
    181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七章-在线阅读

    第七章 埃斯基涅 (约公元前400年) 埃斯基涅(Aeschines)是腊肠制匠卡里努(Charinus)的儿子,也有 人认为他父亲的名字是吕珊尼亚(Lysanias)。他是雅典公民,从小就非常 勤奋。他从未离开过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评价他说,“只有腊肠制匠的儿 子知道如何尊敬我。”伊多美纽认为,是埃斯基涅,而不是克力同,在监 狱里建议苏格拉底逃走;① 而柏拉…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177
  • 第四节失望与悲观

    霍克海默与其同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产生这种现实状 况的精神基础——启蒙的尖锐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一条 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出路。就霍克海默个入而言,他在晚年越来越 陷入到悲观主义的泥淖之中,并且试图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 想来化解批判理论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里我们简约地概括霍 克海默晚年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霍克海默否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169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幸福的岛屿上-在线阅读

    在幸福的岛屿上 无花果从树上落下来,它们又好又甜;在它们落下时,红色的果皮开裂了。我是把成熟的无花果吹落的北风。 我的朋友们,这些教言,就像无花果一样向你们落下来;现在吸啜它们的果汁和它们的甜美的果肉吧!四周围是一片秋色、澄明的天空和午后。 瞧,我们的四周…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81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Part1-在线阅读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 经验和科学的客体 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呵! ——J.J.卢校 § 1 33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 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 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 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25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