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德国启蒙运动的自我理解

德国启蒙运动发展到晚期,思想家们开始从问题的纷争中走出 来,转而对这场运动本身进行反思。1784年9 月,门德尔松在《柏林 月刊》第4期上发表文章《关于什么是启蒙的问题》(“was heisst Aufkl语中的外来词,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了的产物,其目的是对人的 社会状况予以改善。“启蒙”(Aufklarung)与理论的东西、客观的理性 知识和人的主观能力有关,它思考人的生命中的事物,它们的重要性 和它们对人的使命性的影响。“文化”(Kulture)则与实践的东西有 关,它涉及善、手工艺品中的精致与优美、艺术和社交习俗等,还包括 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技巧,人的嗜好、欲望、习惯。“教养”(Bildung) 则分化在启蒙与文化之中,通过艺术和勤奋,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与 人的使命性愈加和谐,这个民族就有更多的教养。随后,门德尔松旗 帜鲜明地指出:“我无论何时都把人的使命性(Bestimmung der Menschen)作为我们一切奋斗和努力的尺度和目标,作为我们的目光所必

① 瑞德尔等主编:《哲学历史词典》第3卷,第1217—1218页,巴塞尔/达姆斯塔 特,1971。

须瞄准的那一点,如果我们不想失败的话。”①门德尔松把人的使命性 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之为“人”(Mensch),二是人作为“公民” (Bürger)。把人视之为人的启蒙运动所感兴趣的,是作为普遍的人, 而不管入的等级区别。它又分为“本质的”和“次要的”两个层次,前者 指人的定在(Dasein),后者指人的更好的存在(Bessersein),规定人应 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全部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以在灵魂和肉体方 面尽善尽美。把人作为公民的启蒙运动则要考虑到人的职业与等 级。门德尔松强调,在国家之中,“人的启蒙”和“公民的启蒙”会发生 冲突,为了避免冲突,要正确划定它们之间的界线,小心翼翼行事。 启蒙的滥用会削弱道德情感,文化的滥用会产生迷信、奴役、享乐、软 弱等恶习。启蒙与文化必须同步前行。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所看到的 最大危险是过分的民族内心幸福感(Nationalglückseligkeit),因为它 通过教养达到最高峰后,就意味着不能再向上升。

康德看到报刊上对门德尔松的文章的介绍后,并没有看到全文, 就立即写了《什么是启蒙?》(“Was ist Aufkl尔松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了解的。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启蒙运动就是 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一种 无能,只能在他人的领导下行事。这种无能的原因在于人自身,在于 人的懒惰和胆小(Faulheit und Feigheit),不敢自己承担责任,总在自 身外寻找一个保护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精神的加工, 成功地离开这种不成熟性,走上一条可靠的道路。康德强调,只要给 予人自由,启蒙就必然会发生,人就会对自身的价值和职业进行理性 的思考。但是,面向大众的启蒙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革命固然能 很快地推翻一切,但却不能形成一场真正的思维方式的改革。启蒙 运动所要求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自由。自由的具体含义就是“在一 切事情中公开地使用理性”。理性的公开使用(offentlicher Gebrauch)是指那些在读者面前是理性教师的人,它应该是不受限制的,

① 门德尔松:《关于什么是启蒙的问题》,载于康德《什么是启蒙?》,策伯编辑出 版,哥廷根,1994(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每时每刻都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启蒙民众。理性的私人使用(privater Gebrauch)指人在市民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它当然要受到限制,市民 要按契约履行自己的职务和义务,但这不会对启蒙运动造成障碍。 康德进一步强调:作为教师,他有完全的自由,甚至有这样的职业,这 一职业的目的就是告诉公众他那些经过仔细检验的、对那些在教义 的象征中有缺陷的东西的善意的意见,并告知公众他对更好地组织 宗教团体和教会的建议。康德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进行启蒙的时 代,而不是已经完成了启蒙的时代,现在已经开启了一块领域,人可 以在其中自由地工作,减少启蒙的障碍,或减少退出自我有责的不成 熟状态的障碍。文章结尾,康德承认,他主要在从宗教的角度谈启蒙 运动的要点。

两篇文章虽短,但都是反思启蒙运动的纲领性文献。过去,我们 常引用康德的名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 成熟状态”,作为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定义和概括。但是意大利学者齐 亚法多纳指出,康德的定义不是对启蒙运动的唯一定义,它并没有恰 当地表达出德国启蒙运动的自我理解。与其他对启蒙运动的本质和 任务发表过意见的同时代思想家相比,康德的定义更倾向于它的理 论和精神方面,他在这一领域内驾轻就熟,而门德尔松等人的定义则 描绘了另一幅启蒙运动的画卷。① 门德尔松不是以个体的自我觉醒, 而是以普遍的人的规定性作为这场运动的尺度和目标,从个体、教 育、伦理、宗教、国家等多个角度涉及到社会、政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正是在人的问题上,暴露出了德国启蒙学者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他们看到并夸赞人的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而忽略了人的消极、阴 暗、恐惧的另一面。他们只承认理性的作用,以此作为万物的尺度。 但是难道理性是万能的吗?在理性无法达到的领域内又该如何行事 呢?在冷冰冰的理性面前,感觉、欲望、意志也要获得自己的一席地 位。在哲学方面,启蒙学者重视批判宗教和强调理论的实践功能,有

① 参见齐亚法多纳《德国启蒙的哲学 文本选读与评介》,第13—14页。

忽视理论哲学的倾向,这一方面妨碍了哲学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则 把哲学退缩的地盘拱手让给了当时新兴的文学艺术思潮。所以启蒙 运动最后理所当然地受到赫尔德、康德等人的批判,他们在启蒙精神 下成长,但又对它的困境洞若观火,最后在批判中超越了启蒙运动的 立场,带来了德国文化和哲学的全面繁荣。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在线阅读

    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第一章 莱布尼兹 第一节 德意志文化的兴起 在十八世纪以的几个世纪里,德国哲学没有什么进步。宗教改 革以后无聊的神学争论和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不利于科学 和哲学的发展。在英国产生莎士比亚、培根、密尔顿和洛克以及在 法国产生蒙田、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二斯噶和笛卡尔的那个时 期,路德故国的文化正处于低潮。德国语言本身作…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92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组反驳 一个荷兰神学家作-在线阅读

    第一组反驳 一个荷兰神学家作 先生们: 一看到你们希望我认真地检查一下笛卡尔先生的作品,我就 想我有义务在这一机会上满足对我来说是那么尊贵的一些人的愿 望,一方面为了由此证明我对于你们的友谊的珍视,一方面为了让116 你们认识一下我的不足之处和在我的心灵的完满上还缺少什…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49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两种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两种哲学 令人不可思议的维特根斯坦创立了两种 截然不同然而同样伟大的哲学。 维特根斯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都可说是非常独特的哲学 家,他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他终其一生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甚 至是相互对立的哲学理论,而且,这两种理论同样具有原创性, 同样被广泛地传播,甚至一度同时成为西方哲学界的主流,特别 是英国哲学界的主流。这种状况在西方哲…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86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在线阅读

    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 公元前6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 济过渡。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为盟主、由各城邦组成的提洛 同盟在希波战争中大获全胜,希腊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雅典建立了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戏 剧、建筑和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和数学的研究也取得…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75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10

    八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18万人。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10万人1这里所推测的数字,在狄奥多鲁斯关于高卢的克尔特人的一段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他说:“在高卢住着人口不等的许多民族,其中最大者…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783
关注微信